城市积水内涝监测数据如何反哺排水系统改造,提升管网排涝能力?-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1-05 | 3 次浏览 | 分享到:
城市积水内涝监测数据是排水系统改造的关键依据,可解码内涝成因,从基础数据画像锁定症结,借关联分析模型挖隐性矛盾;从源头减排、管网提能、末端调蓄三层面指引改造方案落地,量化海绵设施需求、算准管网提能空间、规划调蓄应急能力;还能构建 “实施 - 评估 - 迭代” 效能闭环,通过技术融合与机制创新保障数据价值,推动改造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决策,提升管网排涝能力,构建城市排水韧性防线。

城市排水系统改造绝非 “大水漫灌” 式的工程扩建,而是需精准匹配管网实际承载能力的系统性优化。遍布城市易涝点、管网节点的监测设备,如同排水系统的 “神经末梢”,持续采集的积水深度、管网水位、降雨强度等数据,经过分析转化可形成改造决策的 “数字处方”。从识别内涝成因到优化改造方案,再到验证改造成效,监测数据贯穿排水系统升级全链条,成为平衡改造投入与排涝效能的关键支撑。


一、数据解码:从监测指标到内涝成因的精准定位

内涝监测系统通过水位计、雨量计、流量计等设备,构建起 “地表 - 管网 - 泵站” 三维数据体系。这些数据经平台分析可精准拆解内涝成因,为改造提供靶向目标。


(一)基础数据画像:锁定内涝核心症结

积水深度与持续时间数据:直接反映内涝严重程度与影响范围。例如宜昌市在东湖大道凹点监测到,中雨(降雨量 20mm/h)时积水深度达 1000px,持续超 2 小时,结合视频监控发现雨水口收水效率低下,锁定 “收水能力不足” 为核心问题。

管网水位与流量数据:揭示管道瓶颈位置。南方某城市南北大涌流域监测显示,DN800 主干管在暴雨时水位骤升至管顶,流量却仅为设计值的 60%,通过 CCTV 检测印证管道淤积导致过水断面缩减 35%。

降雨与积水响应数据:区分 “源头超标” 与 “排放不畅”。烟台芝罘区监测发现,小雨(降雨量<10mm)时福兴街低洼处即出现积水,说明地形导致的汇流问题;而暴雨时主干道积水则与管网管径不足相关。


(二)关联分析模型:深挖隐性矛盾

通过建立 “降雨强度 - 积水深度 - 管网流量” 联动模型,可识别传统勘察难以发现的隐性问题:

雨污混接诊断:监测显示某小区雨水管在无降雨时仍有持续流量(0.5m³/h),结合水质数据判断存在污水混入,导致雨水管网负荷增加 30%,加剧内涝风险;

泵站调度滞后:韶关市智慧平台分析发现,泵站开启时间比管网满管时间晚 20 分钟,导致雨水倒灌形成路面积水,锁定 “调度机制僵化” 问题;

区域协同不足:多地监测数据显示,相邻片区管网独立运行时均无内涝,但同步降雨时因汇流叠加导致下游管道超载,暴露 “区域管网规划割裂” 矛盾。


二、改造落地:数据指引下的 “一点一策” 优化路径

基于数据解码的内涝成因,监测数据可从 “源头减排、管网提能、末端调蓄” 三个层面,指导改造方案的精准设计与实施。


(一)源头改造:以数据定减排规模

源头减排是降低管网负荷的核心,监测数据可量化海绵设施的建设需求:

透水铺装布局:武汉伟鹏苑小区监测显示,传统路面雨水径流系数达 0.85,改造时依据 “50mm 降雨无积水” 目标,数据测算需铺设 800㎡透水铺装,配合下沉式绿地,改造后径流系数降至 0.3,实现 “大雨不积水”;

雨水口优化:宜昌锦江大道交叉口监测到,原 2 个立箅式雨水口收水速度仅 0.2m³/min,数据支撑下新增 78 套平立结合式雨水箅子,收水效率提升 5 倍,积水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内;

初期雨水控制:某工业园区监测发现,前 15 分钟雨水悬浮物浓度超 200mg/L,依据数据设置容积 50m³ 的初期雨水池,减少管道淤积风险。


(二)管网升级:用数据算准提能空间

管网改造需避免盲目扩径,监测数据可精准测算改造需求:

管径匹配优化:扬州北门外大街监测显示,DN300 雨水管在暴雨时流量达 1.2m³/s,远超设计上限 0.8m³/s,数据支撑下将管道升级为 DN600,同时新增 228 米支线管网,解决积水问题;

瓶颈段精准改造:某城市主干管监测数据形成 “水位热力图”,显示 3 处节点水位持续超管顶 80%,针对性实施管道清淤、局部换管,改造后管网过流能力提升 40%,且成本较全段改造降低 60%;

雨污分流落地:依据管网流量监测数据,标注出 12 处雨污混接点,实施精准改造后,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提升 15%,雨水管网排涝能力增加 25%。


(三)末端调蓄:凭数据规划应急能力

末端调蓄设施的规模与布局,需以监测数据为依据:

泵站升级测算:银川市沙海路监测显示,现有泵站提升能力无法应对 5 年一遇降雨,数据支撑下新建雨水泵站,设计流量依据 “30 年一遇降雨” 标准定为 3m³/s,同时实现雨水回收用于绿化灌溉;

调蓄池选址布局:某城市通过 GIS 平台整合积水点与管网数据,在 3 处 “积水峰值叠加区” 规划总容积 2000m³ 的调蓄池,暴雨时可削减 50% 管网峰值流量;

智能调度配套:韶关市智慧平台依据监测数据,建立 “水位超管顶 50% 自动启泵” 联动规则,将应急响应时间压缩至分钟级,较传统人工调度效率提升 10 倍。


三、效能闭环:数据驱动改造成效的持续优化

改造并非终点,监测数据可构建 “实施 - 评估 - 迭代” 的闭环体系:

成效量化评估:烟台芝罘区福兴街改造后,监测数据显示积水深度从改造前的 1500px 降至 0,积水持续时间从 2 小时缩至 0,同时雨水回收量达每月 120m³,直观验证改造价值;

动态迭代优化:某空港新城通过监测发现,改造后管网在台风级降雨时仍有 2 处轻微积水,依据数据补充建设植草沟,二次优化后实现 “无一处积水”;

长效运维支撑:建立 “改造后监测基线”,当管网流量下降超 15% 或积水时间延长超 10 分钟,自动触发清淤、检修,将 “事后抢修” 转为 “事前维护”。


四、数据反哺的关键保障:技术融合与机制创新

监测数据要充分发挥价值,需依托技术融合与机制保障:

多技术协同赋能:通过 “传感器 + 视频监控 + GIS” 融合,实现 “数据 + 画面” 双重验证,如韶关市智慧平台将水位数据与摄像头画面同屏呈现,确保改造方案精准落地;

跨部门数据共享:推动排水、气象、交通数据联动,如某城市将气象预警数据与内涝监测数据融合,提前 4 小时开启泵站,减少积水风险;

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 “改造前诊断 - 改造中监测 - 改造后评估” 数据档案,某城市通过 3 年数据积累,形成 18 处积水点的改造数据库,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


城市排水系统改造的核心诉求是 “花最少的钱,解决最关键的问题”。内涝监测数据通过精准定位成因、科学测算需求、量化评估成效,让改造工程从 “经验决策” 转向 “数据决策”。从武汉的透水铺装到韶关的智能调度,从宜昌的雨水口优化到烟台的海绵改造,数据正成为破解内涝难题的 “金钥匙”。随着数字孪生、AI 等技术的融入,监测数据将实现从 “反哺改造” 到 “预测性优化” 的升级,为城市构建更具韧性的地下排水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