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治理并非 “一治了之”,后期若监测缺位,易因污染负荷回弹、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导致黑臭反复。数据显示,我国部分治理水体因未建立长效监测,1-2 年内黑臭反弹率达 30% 以上。因此,治理后期需构建 “精准监测、智能预警、协同管控” 的长效机制,通过持续跟踪水质变化、评估生态韧性、排查污染隐患,巩固治理成效,实现水体从 “不黑不臭” 向 “清水绿岸” 的稳定过渡。
一、监测指标体系:从 “基础达标” 到 “生态健康” 的全维度覆盖
治理后期的监测指标需突破 “仅关注黑臭核心指标” 的局限,结合水体功能定位,构建 “水质 - 生态 - 负荷” 三维指标体系,全面捕捉反弹风险信号。
(一)核心水质指标:锁定黑臭反弹关键信号
以《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为基础,强化对 “易反弹指标” 的高频监测,及时发现污染苗头:
必测指标:溶解氧(DO)、透明度(SD)、氨氮(NH₃-N)、氧化还原电位(ORP),这四项是黑臭判定的核心指标。治理后期需将 DO 稳定在 2mg/L 以上(避免厌氧环境滋生黑臭)、透明度>750px(反映水体洁净度)、氨氮<5mg/L(控制氮污染负荷)、ORP>50mV(抑制还原性污染物释放),监测频率从治理期的每周 1 次调整为每月 2 次,雨季加密至每周 1 次。
辅助预警指标: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叶绿素 a(Chl-a)。COD>50mg/L 提示有机污染累积,TP>0.3mg/L 易引发藻类爆发,叶绿素 a>10μg/L 需警惕水华风险,此类指标每月监测 1 次,形成 “核心指标 + 辅助指标” 的预警组合。
例如,某城市治理后的河道监测中,连续 2 周氨氮从 3.2mg/L 升至 6.8mg/L、DO 降至 1.5mg/L,通过及时排查,发现周边小区污水管网破损导致渗漏,避免黑臭反弹。
(二)生态修复指标:评估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治理后期水体生态系统尚未完全稳定,需通过生物指标判断生态韧性,预防 “水质达标但生态脆弱” 的隐性风险:
水生生物指标:监测浮游动植物群落(如硅藻占比>40% 说明水体洁净)、底栖生物(如出现颤蚓科生物需警惕底泥污染)、鱼类种群(如鲫鱼、麦穗鱼等耐污鱼类占比下降,指示生态改善),每季度开展 1 次生物调查,形成 “水质 - 生物” 联动评估。
底泥健康指标:底泥是黑臭反弹的 “潜在污染源”,需监测底泥含水率(>60% 易释放污染物)、有机质含量(>8% 需警惕厌氧分解)、重金属含量(如镉<0.5mg/kg、铅<30mg/kg),每年采样监测 1 次,若发现底泥污染超标,及时开展底泥疏浚或原位修复。
某湖泊治理后期监测发现,底泥有机质含量达 12%,通过投放底泥改良剂(如碳酸钙),6 个月后有机质降至 7%,避免污染物二次释放。
(三)污染负荷指标:追溯外源输入风险
外源污染是后期反弹的主要诱因,需通过负荷监测锁定污染源头:
点源污染监测:对周边排污口(如市政污水厂尾水、企业雨水排口)开展流量 + 水质同步监测,重点关注 COD、氨氮、总磷排放量,每月 1 次,若排口流量骤增(如雨水口晴天流量>0.5m³/h)或污染物浓度超标,立即排查是否存在偷排、混接。
面源污染监测:在降雨期间监测初期雨水(前 30 分钟)的悬浮物(SS)、COD 浓度,若 SS>200mg/L,需评估周边绿地、道路的径流污染贡献,每年雨季开展 2-3 次面源调查,为海绵设施优化提供依据。
二、监测技术体系:从 “人工采样” 到 “智能感知” 的高效升级
传统人工监测存在频次低、覆盖范围有限的问题,治理后期需构建 “自动监测 + 人工核验 + 遥感辅助” 的技术体系,实现全天候、全流域的动态管控。
(一)布设自动监测站:实现关键节点实时预警
在水体关键断面(如排污口下游、河道转弯处、湖泊出入口)布设一体化自动监测站,搭载 DO、氨氮、pH、浊度等传感器,数据采集频率设为 15 分钟 / 次,通过 4G/NB-IoT 传输至平台,设定 “超标即告警” 规则:
预警阈值设定:如 DO<2mg/L、氨氮>5mg/L 时,平台自动推送短信至运维人员,响应时间≤1 小时;
数据补全机制:配备太阳能供电 + 蓄电池备用,确保极端天气(如暴雨、停电)下设备连续运行,避免数据断连。
某治理后的景观河道,通过 3 处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控,暴雨期间捕捉到 DO 骤降、浊度飙升的异常信号,排查发现是上游雨水管网溢流导致,24 小时内完成应急截流。
(二)推广移动监测手段:填补固定站点覆盖空白
针对支流、沟渠等小范围水体,采用 “便携式设备 + 无人机遥感” 的移动监测模式,弥补固定站的覆盖盲区:
便携式监测:运维人员携带手持 COD 检测仪、溶解氧仪,每月对支流开展 1 次巡测,单次覆盖 5-8 个点位,快速掌握局部水质状况;
无人机遥感:利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每季度对大面积水体(如湖泊、大型河道)开展 1 次遥感监测,通过叶绿素 a 反演算法识别水华隐患区域,精度可达 5 米 ×5 米,比人工排查效率提升 10 倍。
某城市通过无人机遥感,发现治理后的湖泊东南角存在 2000㎡的水华预警区域,及时投放除藻剂,避免扩散。
(三)建立数据核验机制:确保监测结果可靠
为避免 “数据失真” 导致的误判,需通过人工采样核验自动监测数据,构建 “机测 + 人测” 的质量控制体系:
同步比对:每月选取 30% 的自动监测站点,开展人工采样(按《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执行),比对 DO、氨氮等指标,误差需控制在 ±10% 以内,若超出误差范围,及时校准传感器;
空白试验:每批次人工样品检测时,同步做空白试验(如 COD 空白值<5mg/L),避免试剂污染影响结果,确保数据准确性。
三、管理保障体系:从 “监测数据” 到 “管控行动” 的闭环落地
监测数据需通过完善的管理机制转化为管控措施,避免 “监测与治理脱节”,构建 “监测 - 预警 - 处置 - 评估” 的全流程闭环。
(一)建立分级预警响应机制
根据监测数据风险等级,划分 “蓝色(一般)、黄色(较重)、红色(严重)” 三级预警,对应差异化处置流程:
蓝色预警:单一项辅助指标超标(如叶绿素 a=12μg/L),由运维单位开展现场排查,1 周内提交整改建议;
黄色预警:一项核心指标超标(如氨氮 = 6.2mg/L),启动部门协同(环保、城管、水务),48 小时内完成源头排查,7 天内落实整改(如修复管网、清淤排口);
红色预警:两项及以上核心指标超标(如 DO=1.2mg/L 且氨氮 = 8.5mg/L),启动应急响应,关闭周边排污口,投放应急药剂(如增氧剂、微生物菌剂),每日监测数据,直至指标回升。
某城市治理后的河道触发黄色预警,通过多部门联动,3 天内锁定 2 处餐饮企业私接管道,整改后氨氮恢复至 3.5mg/L。
(二)明确责任分工与协同机制
黑臭水体后期管理涉及多部门(环保、水务、城管、街道办),需建立 “责任清单 + 协同流程”,避免推诿扯皮:
责任分工:环保部门负责水质监测数据审核与污染溯源,水务部门负责管网维护与生态修复,城管部门负责排污口巡查,街道办负责周边居民宣传(如禁止向河道倾倒垃圾),形成 “各司其职、齐抓共管” 的格局;
协同会议:每月召开一次 “监测数据复盘会”,通报指标变化趋势,协调解决跨部门问题(如管网破损修复需城管部门配合道路开挖),确保问题处置高效。
(三)强化公众参与与监督
公众是后期监测的 “延伸力量”,需通过宣传引导与信息公开,形成 “政府监测 + 公众监督” 的共治模式:
信息公开:每月在政府官网、河道公示牌发布监测数据(如 DO、氨氮数值),标注水体当前状态(“稳定达标”“需关注”),保障公众知情权;
公众举报:开通 “黑臭反弹举报热线”,鼓励居民拍摄河道异常(如污水直排、水体发臭),对有效举报给予奖励(如 50-200 元),2023 年某城市通过公众举报,排查整改 15 处反弹隐患点。
四、长效运维机制:从 “短期监测” 到 “长期管护” 的持续优化
监测机制需与运维工作深度结合,通过数据反哺运维策略,实现 “监测 - 运维” 的良性循环。
(一)基于监测数据优化运维方案
根据监测结果动态调整运维措施,避免 “一刀切” 式运维:
水质波动调整:若监测发现雨季 DO 骤降,增加曝气设备运行时长(如从 8 小时 / 天增至 12 小时 / 天);若藻类增多,调整生态浮岛布局(如增加美人蕉、鸢尾等水生植物覆盖率至 30%);
污染负荷调整:若面源污染贡献大,在道路、绿地增设雨水花园、植草沟,减少径流污染输入;若点源污染超标,推动排污口规范化改造(如安装在线监测仪)。
某河道治理后期,监测发现雨季 SS 超标,通过在沿岸增设 5 处雨水沉淀池,SS 去除率提升 40%,水质稳定性显著提高。
(二)建立监测数据档案与评估体系
将监测数据纳入 “水体健康档案”,定期开展成效评估,为长期管护提供依据:
年度评估:每年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评估水质达标率(如核心指标年达标率需≥90%)、生态改善程度(如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幅度)、污染负荷削减量,形成年度评估报告;
五年复盘:每五年开展一次全面复盘,对比治理初期、中期、后期的监测数据,分析反弹风险演变趋势,调整监测指标与运维策略(如将底泥监测频次从每年 1 次改为每两年 1 次,或新增特定污染物指标)。
(三)预留技术升级空间
随着监测技术发展,后期机制需具备可扩展性:
设备升级:定期更新自动监测传感器(如将传统 DO 传感器升级为荧光法传感器,提高稳定性),每 3-5 年更换一批老化设备;
算法优化:引入 AI 模型(如基于历史监测数据预测水质变化趋势)、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不同污染情景下的水体响应),提升预警精准度,从 “被动响应” 转向 “主动预防”。
黑臭水体治理后期的长效监测,本质是 “用数据守护治理成果”。从全维度指标体系构建,到智能技术手段应用,再到管理与运维的深度融合,每一环都需围绕 “防反弹、保长效” 的核心目标,让监测不仅是 “数据采集”,更是 “风险管控、生态评估、公众参与” 的综合载体。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黑臭水体从 “阶段性治理” 到 “长期性稳定” 的跨越,真正达成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的生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