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系统管网疏通是保障排水效率、预防内涝与管道破损的关键运维环节,但其频率设定需避免 “过度疏通导致成本浪费” 或 “疏通不足引发排水故障” 的极端情况。科学的疏通频率应基于管网材质、管径、流量负荷、污染物特性及环境条件等核心因素,结合 “风险分级、数据驱动、场景适配” 原则制定,实现运维成本与排水效率的动态平衡。本文从设定依据、分级标准、优化策略及实践案例四个维度,详解排水管网疏通频率的科学制定方法。
一、疏通频率设定的核心依据:从管网特性到外部环境的多维考量
排水管网的疏通需求本质是 “管道内沉积物、杂物堆积速度” 与 “排水能力衰减程度” 的匹配结果,需通过分析影响堆积速度的关键因素,确定合理疏通周期,避免盲目设定。
(一)管网自身特性:决定基础疏通周期
管网材质与管径
不同材质管网的内壁光滑度差异显著,直接影响杂物附着与沉积物堆积速度:
混凝土管、砖砌管内壁粗糙(粗糙度系数 n=0.013-0.014),易挂接油脂、泥沙,尤其小口径管道(DN≤600mm)因流速慢,沉积物堆积快,基础疏通频率需更高(如 DN300 混凝土管每 3-6 个月 1 次);
塑料管道(如 PVC、HDPE)、玻璃钢管内壁光滑(n=0.009-0.011),杂物附着力弱,大口径管道(DN>1500mm)因流速快、流量大,沉积物易被冲刷,基础疏通频率可降低(如 DN2000 HDPE 管每 1-2 年 1 次)。
某市政项目数据显示,相同工况下,DN400 混凝土管的沉积物堆积量是同口径 HDPE 管的 2.3 倍,疏通频率需提高 1 倍。
管网使用年限与老化程度
老旧管网(使用超 20 年)易出现内壁腐蚀、接口破损,导致泥沙渗入、杂物卡顿,堆积速度加快:
使用 10 年以内的新建管网,内壁结构完好,疏通频率可按基础周期执行;
使用 10-20 年的管网,若 CCTV 检测发现内壁腐蚀率超 30%,疏通频率需缩短 30%-50%(如原 1 年 1 次改为 6-8 个月 1 次);
使用超 20 年的老旧管网,若存在局部塌陷、接口渗漏,需按月度或季度进行重点疏通,同时结合修复工程减少堆积风险。
(二)流量与污染物负荷:动态调整疏通频率
日常流量与用水类型
管网承载的流量大小与污染物成分,直接影响杂物堆积速度:
高流量管网(如市政主干管,日均流量>1000m³)水流冲刷力强,沉积物不易堆积,疏通频率可适当延长;
低流量管网(如小区支管,日均流量<100m³)流速慢,易出现 “死水段”,需缩短疏通周期(如 DN500 小区支管每 2-3 个月 1 次)。
同时,用水类型差异显著:餐饮集中区管网因油脂含量高(日均油脂排放量超 5kg/100m 管道),易形成油垢堵塞,需每月 1 次专项油脂疏通;普通居民区管网以生活污水为主,杂物多为毛发、厨余垃圾,可按季度疏通。
雨季与极端天气影响
雨季雨水裹挟泥沙、落叶等杂物进入管网,易导致管道淤积:
多雨地区(年均降雨量>1500mm)需在雨季前 1 个月进行全面疏通,雨季期间每 2 周对易涝点管网(如下穿桥、低洼路段)进行局部疏通;
少雨地区(年均降雨量<500mm)可将雨季前疏通调整为半年 1 次,但需加强旱季低流量时段的管道检查,避免泥沙长期堆积。
2023 年南方某城市暴雨前未及时疏通管网,导致 30% 的易涝点管道因杂物堵塞引发内涝,后期将雨季前疏通频率从 1 年 1 次改为每年 2 次,内涝发生率下降 65%。
(三)环境与地质条件:适配区域特性
地形与土壤类型
低洼区域管网易积水,沉积物易沉积;沙质土壤区域因雨水含沙量高,管网泥沙堆积快:
低洼地段管网(如城市洼地、地下车库周边)疏通频率需比平地管网缩短 20%-30%(如平地每 6 个月 1 次,低洼地每 4-5 个月 1 次);
沙质土壤区域(如郊区、河岸周边)需增加泥沙专项疏通,每 3-4 个月 1 次,避免泥沙结块堵塞管道。
工业污染影响
工业园区周边管网可能混入工业废水,含高浓度悬浮物、黏性物质(如化工废水含胶质颗粒),堆积速度快且难以清理:
接纳工业废水的管网,疏通频率需比生活污水管网缩短 50%(如生活污水管网每 6 个月 1 次,工业周边管网每 3 个月 1 次);
若检测发现管道内有硬化沉积物(如化工废料结块),需配合高压水射流、机械切割等专项疏通手段,同时将疏通周期缩短至 1-2 个月,防止沉积物硬化堵塞管道。
二、疏通频率的分级设定标准:从 “一刀切” 到 “风险分级”
基于上述依据,可将排水管网按 “风险等级” 划分为高、中、低三级,对应差异化疏通频率,既确保高风险管网排水安全,又降低低风险管网运维成本。
(一)高风险管网:高频疏通,优先保障
定义:承载高污染负荷、易引发内涝或环境事故的管网,如餐饮集中区支管、易涝点主干管、工业园区周边管网。核心特征:沉积物月堆积量>50mm、历史年均堵塞次数>3 次、管道老化程度超 50%、雨季易出现满管溢流。疏通频率标准:
日常维护:每 1-3 个月 1 次常规疏通(采用高压水射流、机械疏通);
专项处理:餐饮区管网每月 1 次油脂清理,工业园区管网每 2 个月 1 次黏性沉积物清理;
应急准备:雨季前 1 个月、冬季结冰前 1 个月各增加 1 次全面疏通,确保极端天气下排水畅通。
案例:深圳某餐饮集中区 DN400 管网,原每 6 个月疏通 1 次,年均堵塞 5 次,改为每月 1 次油脂疏通 + 每 3 个月 1 次常规疏通后,堵塞次数降至 0 次 / 年,运维成本虽增加 30%,但避免了因堵塞导致的污水外溢罚款(单次罚款超 2 万元),综合效益提升。
(二)中风险管网:常规疏通,动态调整
定义:承载常规生活污水、流量稳定、无显著污染风险的管网,如普通居民区支管、市政次干管。核心特征:沉积物月堆积量 20-50mm、历史年均堵塞次数 1-3 次、管道老化程度 10%-50%、雨季偶有水位上涨但无溢流。疏通频率标准:
日常维护:每 3-6 个月 1 次常规疏通;
季节调整:雨季前 1 个月、冬季前 1 个月各增加 1 次局部疏通(重点排查管道拐点、变径处);
数据联动:结合流量监测数据,若某时段流量下降超 20%(提示可能堵塞),立即开展临时疏通。
案例:杭州某居民区 DN500 管网,按每 6 个月疏通 1 次,年均堵塞 2 次,通过接入流量监测系统,当流量从 80m³/h 降至 60m³/h 时触发临时疏通,将疏通频率优化为 “每 6 个月常规 + 1-2 次临时”,年均堵塞次数降至 0.5 次,运维成本降低 15%。
(三)低风险管网:低频疏通,重点监测
定义:新建管网、大口径主干管、低流量清洁管网,如新建城区主干管、雨水管网(非雨季)。核心特征:沉积物月堆积量<20mm、历史年均堵塞次数<1 次、管道老化程度<10%、排水能力长期稳定。疏通频率标准:
日常维护:每 1-2 年 1 次常规疏通;
状态监测:每季度通过 CCTV 检测、流量监测评估管道状态,若沉积物堆积量超 100mm 或流量下降超 15%,提前开展疏通;
特殊情况:仅在极端暴雨前、管道检修后开展临时疏通,避免过度运维。
案例:上海某新建城区 DN2000 雨水主干管,按每 2 年疏通 1 次,结合每季度 CCTV 检测,运行 3 年内未出现堵塞,仅在台风前开展 1 次临时疏通,运维成本较常规频率降低 60%,排水效率始终保持在设计值的 90% 以上。
三、疏通频率的优化策略:数据驱动与技术创新
仅靠固定标准难以完全平衡成本与效率,需通过 “数据监测、技术升级、模式创新” 动态优化疏通频率,实现精细化运维。
(一)数据驱动:用监测数据替代 “经验判断”
流量与水位监测联动
在管网关键节点布设流量计、雷达液位计,通过 “流量下降率”“水位上涨速度” 判断堵塞风险:
当管道流量较历史同期下降 15%-20%,或水位上涨速度超 0.5m/h(非降雨时段),提示沉积物堆积,需提前疏通;
建立 “流量 - 水位 - 疏通周期” 关联模型,如某城市通过分析 3 年数据发现,DN800 生活污水管网流量下降 20% 时,沉积物堆积量约 80mm,对应疏通周期为 4 个月,较原经验周期(6 个月)更精准。
管道检测数据支撑
定期开展 CCTV 检测、声呐检测,量化沉积物厚度:
当沉积物厚度超管道直径的 1/5(如 DN1000 管道沉积物超 200mm),或管道过水断面面积减少 30%,立即安排疏通;
对检测数据进行趋势分析,预测堆积速度,如某管道沉积物月均增长 15mm,可推算 4 个月后将超阈值,提前设定疏通计划。
(二)技术升级:降低疏通成本,提升效率
高效疏通设备应用采用高压水射流车(压力达 15-20MPa)、管道机器人(可进入 DN200 以上管道)替代传统人工疏通,效率提升 3-5 倍,单次疏通成本降低 20%-30%,可适当提高高风险管网疏通频率而不显著增加总成本。
预防型技术减少堆积在餐饮区管网安装油脂分离器、在泥沙含量高的管网安装沉砂池,从源头减少沉积物进入管道:
某城市在餐饮集中区管网前端安装智能油脂分离器后,管道油脂堆积量下降 70%,疏通频率从每月 1 次改为每 3 个月 1 次,运维成本降低 50%;
郊区沙质土壤区域管网安装沉砂池后,泥沙堆积量减少 65%,疏通周期从 3 个月延长至 6 个月。
(三)模式创新:引入市场化运维降低成本
按效果付费的运维模式与第三方运维公司签订 “按疏通效果付费” 合同,约定 “年均堵塞次数<1 次”“排水效率≥90%” 等指标,达标后支付费用,未达标则扣减费用,倒逼运维公司优化疏通频率与手段,避免过度疏通。
区域化集中运维将城市划分为多个运维片区,集中调配设备与人员,减少跨区域运输成本:
某城市将 20 个分散管网片区整合为 5 个集中片区,疏通设备利用率提升 40%,单次运维成本降低 25%,可在不增加总预算的情况下,将高风险管网疏通频率提高 20%。
四、实践案例:分级疏通频率的落地成效
国内多个城市通过科学设定疏通频率,实现运维成本与排水效率的平衡,典型案例如下:
(一)北京某老城区管网项目
该区域管网多为使用超 30 年的混凝土管,餐饮集中区与普通居民区管网混杂,原采用 “一刀切” 的每 6 个月疏通 1 次,年均运维成本 800 万元,仍发生 15 次堵塞导致的污水外溢。实施分级策略后:
高风险管网(餐饮区 DN300-DN500):每月 1 次油脂疏通 + 每 3 个月 1 次常规疏通,共 12km;
中风险管网(普通居民区 DN500-DN800):每 4 个月 1 次常规疏通,共 35km;
低风险管网(新建次干管 DN1000):每 1 年 1 次疏通,共 8km。
运行 1 年后,年均堵塞次数降至 3 次,污水外溢事故清零,运维成本降至 650 万元,较之前降低 18.75%,排水效率提升至设计值的 92%。
(二)广州某工业园区周边管网项目
该区域管网接纳部分工业废水,含黏性沉积物,原每 3 个月疏通 1 次,仍因沉积物硬化导致 2 次管道堵塞。优化后:
数据监测:布设 12 台流量计、8 台液位计,实时监测流量与水位;
技术升级:采用高压水射流 + 机械切割联合疏通,每 2 个月 1 次;
源头控制:要求企业预处理废水,悬浮物含量降至 50mg/L 以下。
整改后,管道沉积物硬化现象消除,年均疏通次数从 4 次降至 2 次,运维成本降低 30%,排水流量稳定在设计值的 95% 以上。
排水系统管网疏通频率的设定,不是固定标准的机械套用,而是 “管网特性、负荷情况、环境条件、数据监测” 的综合决策。从高风险管网的高频保障到低风险管网的低频监测,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每一项优化都需围绕 “成本可控、效率优先” 的核心目标,才能让疏通运维既不缺位也不越位,为排水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