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水质在线监测作为水环境治理的 “哨兵”,需持续稳定输出 pH 值、COD、氨氮、悬浮物(SS)等关键指标数据。但暴雨天气会引发河道水位骤升、水流湍急、污染物浓度剧烈波动等问题,导致监测设备故障、数据失真,甚至出现监测系统瘫痪。如何让河道水质在线监测有效应对暴雨冲击,成为保障水环境监测数据可靠性、支撑防汛与污染应急决策的关键。本文从暴雨对监测的核心影响出发,系统梳理设备防护、数据校准、系统优化等应对策略,为提升监测系统抗干扰能力提供实践路径。
一、暴雨对河道水质在线监测的核心冲击:问题溯源与影响分析
暴雨对河道水质在线监测的冲击贯穿 “设备运行 - 数据采集 - 数据应用” 全链路,具体可归纳为三大类问题,直接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连续性。
1. 设备物理损伤与运行故障
暴雨引发的强水流、高水位与泥沙冲击,易导致监测设备硬件损坏或离线:
设备移位与浸泡:暴雨导致河道水位短时间内上升 1-3 米,若监测设备(如浮标式监测站)固定不牢固,易被水流冲移甚至倾覆;部分岸边式监测设备若防护等级不足(低于 IP68),雨水渗入机箱会造成电路板短路,导致设备停机。2023 年深圳暴雨期间,某河道 3 台岸边式水质监测仪因机箱进水,连续 48 小时无法输出数据。
传感器堵塞与磨损:暴雨冲刷河岸泥土、垃圾进入河道,水中悬浮物(SS)浓度骤升(可达平时的 10-20 倍),易堵塞水质传感器的采样管路与检测探头;高速水流携带的泥沙颗粒还会磨损传感器表面的敏感元件,导致 pH、溶解氧等指标的检测精度下降,误差从 ±0.1pH 升至 ±0.3pH。
2. 监测数据失真与异常
暴雨导致河道水质剧烈变化,同时干扰检测过程,引发数据失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污染物浓度波动超出量程:晴天时河道 COD 浓度通常稳定在 30-50mg/L,暴雨时地表径流携带的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物汇入,COD 浓度可能骤升至 200-300mg/L,超出常规监测设备 0-150mg/L 的量程,导致数据 “溢值”(显示为最大值),无法反映真实污染程度。
检测环境干扰加剧:暴雨伴随的雷电会产生电磁干扰,影响监测设备的信号传输,导致数据出现 “跳变”(如溶解氧值从 8mg/L 突然降至 2mg/L);同时,雨水导致河道水温骤降(1-2 小时内下降 3-5℃),若传感器未具备温度补偿功能,会造成氨氮、总磷等指标的检测误差增加 20%-30%。
采样代表性不足:暴雨时河道水流湍急,水流速度从 0.5m/s 升至 1.5m/s 以上,传统固定点采样方式难以捕捉水体混合后的真实水质,易出现 “局部数据替代整体” 的问题。例如某河道暴雨时,岸边采样点 COD 浓度为 180mg/L,而河道中心采样点浓度仅为 120mg/L,数据差异达 33%。
3. 数据传输与应急响应滞后
暴雨可能破坏通信链路,导致监测数据无法及时上传,同时影响应急决策:
通信中断导致数据断联:暴雨引发的洪水、山体滑坡可能损坏基站、光纤等通信设施,使 NB-IoT、4G/5G 等无线传输方式中断。2024 年长江中下游暴雨期间,某流域 12 个水质监测站点因基站受损,连续 72 小时无法向管理平台传输数据,错失污染溯源最佳时机。
数据异常未及时预警:暴雨导致监测数据出现大量异常值(如量程溢出、跳变),若平台未设置针对性的异常识别算法,会出现 “预警泛滥”(误报)或 “预警缺失”(漏报)。例如某平台因未区分 “暴雨导致的 SS 骤升” 与 “工业偷排导致的 SS 骤升”,暴雨期间误发污染预警 15 次,而实际发生的 2 次面源污染却未及时预警。
二、设备防护升级:构建暴雨冲击下的硬件保障体系
应对暴雨冲击的核心基础是提升监测设备的物理防护能力,从固定方式、防护等级、结构设计三方面优化,确保设备在恶劣工况下正常运行。
1. 强化设备固定与抗冲击设计
针对暴雨引发的高水位、强水流,需采用 “多重固定 + 抗冲击结构”,避免设备移位或损坏:
浮标式监测站:增重锚定 + 流线型设计:浮标主体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材质,底部加装混凝土配重块(重量≥50kg),同时通过 2-3 根高强度尼龙缆绳(直径≥16mm)固定在河底预制桩上,缆绳长度预留水位上升 2-3 米的余量。浮标外壳采用流线型设计,减少水流冲击阻力,例如某品牌浮标在暴雨水流速度 1.8m/s 时,仍能保持位置稳定,偏移量≤0.5 米。
岸边式监测站:抬高安装 + 防水密封:将监测站机箱安装高度提升至历史最高水位以上 0.5-1 米,避免雨水浸泡;机箱采用双层密封结构,接口处使用耐老化硅胶密封圈,防护等级升级至 IP68;采样管路选用耐磨的 PU 材质(壁厚≥3mm),并在管路弯曲处加装金属保护套,防止水流冲击导致管路断裂。杭州某河道岸边监测站通过该改造,2024 年暴雨期间设备完好率达 100%,未出现进水故障。
2. 优化传感器抗堵塞与自清洁功能
针对暴雨导致的高悬浮物问题,需提升传感器的抗堵塞能力,同时增加自清洁功能:
采样管路:大口径设计 + 反冲洗系统:将采样泵入口管径从 10mm 扩大至 20mm,减少泥沙堵塞概率;在采样管路中加装反冲洗装置,每 30 分钟自动用高压清水(压力 0.3MPa)冲洗管路,同时每周手动用柠檬酸溶液(5% 浓度)浸泡探头,去除表面附着的泥沙与生物膜。某河道监测点采用该方案后,传感器堵塞率从暴雨期间的 60% 降至 5% 以下。
传感器选型:耐磨损 + 宽量程设计:pH、溶解氧等传感器选用蓝宝石材质的敏感元件,提升耐磨性;COD、SS 等传感器选用宽量程型号,例如 COD 量程扩展至 0-500mg/L,SS 量程扩展至 0-1000mg/L,避免暴雨时浓度骤升导致的量程溢出。苏州某工业园区河道采用宽量程 SS 传感器后,暴雨期间数据有效率从 40% 提升至 95%。
3. 加装应急供电与防雷装置
针对暴雨可能引发的断电、雷击问题,需配置备用电源与防雷系统,保障设备持续运行:
应急供电:太阳能 + 蓄电池组合:为监测设备配置 200W 太阳能板与 12V/100Ah 蓄电池,在连续阴雨天气(≤7 天)下仍能为设备供电;同时加装市电切换模块,市电正常时优先使用市电,断电后自动切换至蓄电池供电。武汉某河道监测站通过该配置,2023 年暴雨断电期间,设备持续运行 5 天,未出现数据断联。
防雷保护:三级防雷 + 接地处理:在监测站电源输入端加装一级防雷器(通流容量≥40kA),信号输入端加装二级防雷器(通流容量≥20kA),传感器线缆加装三级防雷器(通流容量≥10kA);同时将设备接地电阻降至≤4Ω,避免雷击导致的设备损坏。广州某河道监测站加装防雷系统后,暴雨雷击天气下设备故障率从 30% 降至 0。
三、数据校准与算法优化:保障暴雨期间数据准确性
设备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需通过数据校准、异常识别算法优化,解决暴雨导致的数据失真问题,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1. 动态校准:应对水质剧烈波动
针对暴雨时水质参数快速变化的特点,需调整校准频率与校准方式,提升数据精度:
增加现场校准频次:晴天时水质稳定,传感器每月校准 1 次即可;暴雨期间(降雨前 12 小时至降雨后 24 小时),每天通过标准溶液(如 pH=4.01、6.86、9.18 标准缓冲液)对传感器进行 1 次现场校准,同时采集水样送实验室检测,将实验室数据与在线数据进行比对,若误差超过 ±5%,立即调整传感器参数。南京某河道通过该方式,暴雨期间氨氮监测误差从 ±15% 降至 ±3%。
温度补偿算法升级:在监测设备中植入动态温度补偿算法,实时根据水温变化调整检测参数。例如溶解氧传感器,传统固定补偿算法在水温骤降 5℃时误差达 10%,而动态补偿算法通过建立 “水温 - 溶解氧检测值” 对应模型,可将误差控制在 ±2% 以内。深圳某河道采用该算法后,暴雨水温波动期间溶解氧数据准确率提升至 98%。
2. 异常数据识别与处理:过滤干扰信号
通过构建暴雨场景下的异常数据识别模型,区分 “正常波动” 与 “异常干扰”,避免数据误判:
基于历史数据的阈值调整:分析近 3-5 年暴雨期间的水质数据,确定各指标的合理波动范围(如暴雨时 SS 正常波动范围为 50-500mg/L),将在线监测平台的预警阈值调整至该范围,避免因常规阈值(如 SS>100mg/L 报警)导致的误报。上海某流域通过该调整,暴雨期间污染预警误报率从 80% 降至 10%。
多参数联动识别算法:单一参数异常可能是干扰导致,而多参数联动异常更可能是真实污染。例如暴雨时 SS 骤升通常伴随浊度骤升,若仅 SS 骤升而浊度不变,则判定为传感器故障(如采样管路堵塞),自动标记为异常数据并剔除;若 SS 与浊度同时骤升,且 COD、氨氮无明显变化,则判定为地表径流携带泥沙导致的正常波动,保留数据并标注 “暴雨影响”。杭州某河道监测平台采用该算法后,异常数据识别准确率达 92%。
3. 多站点数据融合:提升采样代表性
针对暴雨时水流湍急导致的采样代表性不足问题,需通过多站点数据融合,反映河道整体水质:
加密监测站点布局:在河道上游、中游、下游及支流汇入处增设临时监测点(如便携式水质监测仪),暴雨期间每小时采集 1 次数据,将各站点数据通过加权平均(权重根据各站点流量占比确定)计算河道整体水质,避免单一站点数据的局限性。例如某河道暴雨时,上游 SS 浓度为 300mg/L,下游为 150mg/L,通过流量加权计算,整体 SS 浓度为 220mg/L,更符合实际情况。
断面平均算法应用:在宽河道(宽度>50 米)中,采用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测量河道断面流量,同时在断面左、中、右三点安装水质传感器,通过 “流量 - 水质” 耦合模型计算断面平均水质。武汉长江某监测断面采用该方式,暴雨期间 COD 断面平均数据与实验室检测数据的误差控制在 ±4% 以内,远优于单一站点 ±15% 的误差。
四、应急响应与系统联动:提升暴雨期间监测效能
监测数据准确输出后,需通过应急响应机制完善、跨部门系统联动,将数据转化为应急决策依据,应对暴雨可能引发的污染事件。
1. 数据传输备份:保障通信不中断
针对暴雨可能导致的通信中断,需建立多链路传输备份,确保数据及时上传:
多通信方式冗余:在线监测设备同时搭载 NB-IoT、4G/5G 与北斗卫星三种通信模块,当 NB-IoT、4G/5G 因基站受损中断时,自动切换至北斗卫星传输(传输速率≥1.2kb/s,满足水质数据实时上传需求)。2024 年长江暴雨期间,某监测站通过北斗卫星传输数据,连续 3 天未出现断联,保障了污染溯源工作。
本地数据缓存:在监测设备中加装大容量存储模块(≥32GB),当通信中断时,设备自动缓存数据(采样间隔 10 分钟 / 次),通信恢复后自动补传历史数据,避免数据丢失。北京某河道监测设备缓存容量达 64GB,可连续缓存 30 天数据,暴雨通信中断后数据补传完整率达 100%。
2. 应急预警与污染溯源:快速响应风险
基于准确的监测数据,构建暴雨场景下的应急预警与污染溯源机制,提升响应效率:
分级预警机制:根据暴雨强度与水质数据,将预警分为三级:蓝色预警(SS>300mg/L,无其他指标异常),提示加强监测;黄色预警(COD>200mg/L 或氨氮>15mg/L),启动面源污染排查;红色预警(COD>300mg/L 且出现有毒物质),启动应急监测与污染拦截。广州某河道 2024 年暴雨期间发布黄色预警 3 次,均在 2 小时内完成面源污染排查,避免污染扩散。
污染溯源算法:结合河道管网 GIS 地图、各监测站点数据变化时序(如上游站点先出现 COD 骤升,下游站点后出现),通过 “时间 - 空间” 关联模型定位污染源头。例如某河道暴雨时,中游站点 COD 在 14:00 骤升,上游站点 14:30 才出现变化,结合管网地图,判定污染源头为中游某雨水排口,执法人员 1 小时内到达现场,发现是小区雨水管网混接污水导致。
3. 跨部门系统联动:形成防治合力
将河道水质在线监测平台与气象、市政、环保等部门系统打通,实现数据共享与协同处置:
气象数据提前联动:气象部门提前 24 小时将暴雨预警信息(降雨量、降雨时长)推送至水质监测平台,平台自动启动 “暴雨模式”(增加采样频率至 5 分钟 / 次、开启设备防护装置)。深圳 2023 年暴雨前,监测平台提前 18 小时启动暴雨模式,设备故障率比上次暴雨下降 60%。
应急资源协同调度:当监测平台发布红色预警时,自动将污染位置、污染物类型等信息推送至市政部门(调度吸污车、截污闸门)、环保部门(安排执法人员)、应急部门(准备防护物资),实现 “数据推送 - 资源调度 - 现场处置” 无缝衔接。苏州某河道暴雨期间发生油污泄漏,通过跨部门联动,3 小时内完成油污拦截与清理,未对下游水体造成影响。
五、结语:构建暴雨 resilient 的河道水质在线监测体系
暴雨冲击下的河道水质在线监测,考验的是设备硬件的抗干扰能力、数据算法的适应性、应急机制的响应效率。从设备防护升级到数据校准优化,再到跨部门系统联动,每一项措施都需围绕 “稳定运行、准确监测、高效响应” 的核心目标,才能让监测系统在暴雨中 “扛得住、测得准、用得上”。
随着极端降雨天气常态化,未来还需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例如研发更耐磨损的纳米涂层传感器、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暴雨水质预测模型、探索无人机 + 水质传感器的移动监测模式,不断提升监测系统的暴雨 resilience(韧性)。只有让河道水质在线监测真正适应暴雨等恶劣工况,才能为水环境治理提供持续可靠的数据支撑,守护城市水生态安全。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