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环境监测受水位波动影响吗?-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0-31 | 4 次浏览 | 分享到:
地下水环境监测受水位波动影响显著,水位波动分周期性(雨季升 0.5-3m、灌溉期降 1-2m 等)与突发性(暴雨骤升 2-5m、工程致降 3-8m 等)两类。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干扰水质数据,水位升致污染物稀释(如农业区氨氮雨季降 0.7mg/L)、降致浓缩(重金属污染场地铅浓度升 0.07mg/L),还改变监测点代表性与溶解氧、pH 值;影响设备运行,水位超量程致水位计溢值停机,骤降使传感器暴露、骤升致泥沙堵塞,采样泵空抽或过载;误导决策,误判水资源量(灌溉期算错致过度开采)、污染治理效果(雨季稀释误判达标)与忽视生态风险(地下水反向补给湖泊致富营养化)。应对需优化监测点(避波动敏感区、分层设计)、选宽量程高响应设备加保护装置、动态调采集频率与用波动校正算法、结合多源数据解读,构建 “抗干扰” 监测体系。

地下水环境监测是掌握地下水资源量、水质变化趋势,保障饮水安全与生态平衡的核心手段,需长期稳定获取水位、水质、水温等关键指标。但地下水水位并非恒定不变,受降水入渗、地下水开采、地表水补给、季节变化等因素影响,常会出现周期性或突发性波动。“地下水环境监测受水位波动影响吗” 成为监测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答案是肯定的,水位波动会从数据准确性、设备稳定性、监测结果解读等多维度影响地下水环境监测,若不加以针对性应对,可能导致监测数据失真,误导地下水资源管理与污染防治决策。


一、地下水水位波动的常见类型与成因

在分析水位波动对监测的影响前,需先明确地下水水位波动的主要类型与成因,这是理解影响机制的基础。地下水水位波动可分为周期性波动与突发性波动两大类,不同类型的波动幅度、持续时间差异显著:


周期性波动:多由自然因素或规律性人类活动引发,具有可预测性。例如,雨季(6-9 月)因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水位会比旱季上升 0.5-3 米,形成 “季节性波动”;农业灌区因春灌、秋灌的规律性开采,水位会在灌溉期下降 1-2 米,灌溉结束后逐步回升,形成 “农业周期波动”;城市区域因每日早、晚用水高峰的集中开采,水位会出现 0.1-0.3 米的 “日内小幅波动”。


突发性波动:多由极端天气、突发工程活动或灾害引发,难以预测且波动幅度大。例如,台风、暴雨等极端降水可能在 24 小时内使地下水水位骤升 2-5 米;大型基坑降水工程若施工不当,可能导致周边区域地下水水位在数天内下降 3-8 米;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可能破坏地下水含水层结构,引发水位突发性升降,甚至出现 “水位倒置”(浅层地下水水位高于深层)。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水位波动,都会打破地下水系统原有的稳定状态,进而对环境监测产生连锁影响。


二、水位波动对地下水环境监测的核心影响机制

地下水水位波动并非仅改变 “水位数值” 这一单一指标,而是通过影响地下水的水力条件、水质迁移、设备运行环境,从数据采集到结果解读的全流程干扰监测工作,具体可归纳为三大类影响:


1. 干扰水质监测数据准确性,导致指标误判

水位波动会改变地下水的流速、流向与水动力条件,进而影响污染物的分布与浓度,导致水质监测数据失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污染物浓度 “稀释” 或 “浓缩”:水位上升时,若补给水源(如降水、地表水)水质较好(如 COD 浓度≤10mg/L),会对原有地下水形成 “稀释效应”,使监测到的污染物浓度(如 COD、氨氮)低于真实值。例如,某农业区地下水旱季氨氮浓度为 1.5mg/L(超标),雨季因降水补给水位上升 1.2 米,监测浓度降至 0.8mg/L(达标),但实际土壤中残留的氮肥未减少,只是被稀释;反之,水位下降时,若含水层中存在污染物吸附(如重金属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水位下降会导致地下水与土壤颗粒接触面积增加,污染物解吸量增多,形成 “浓缩效应”,使监测浓度高于真实值。某重金属污染场地,水位下降 1.5 米后,地下水中铅浓度从 0.05mg/L 升至 0.12mg/L,出现 “虚假超标”。


监测点代表性下降:水位波动会改变地下水的流动路径,原本能代表某一区域水质的监测井,可能因水位升降成为 “局部异常点”。例如,某城市地下水监测井位于河道旁,旱季水位低(低于河床),监测的是区域浅层地下水,COD 浓度稳定在 25mg/L;雨季水位上升(高于河床),河道水通过渗透补给地下水,监测井采集的水样混入河道水,COD 浓度骤降至 12mg/L,无法反映区域真实水质。


溶解氧与 pH 值异常变化:水位上升时,若补给水源为地表水或降水,会带入大量氧气,使地下水溶解氧浓度从 1-3mg/L(厌氧或微厌氧状态)升至 5-8mg/L,改变水体氧化还原环境;同时,降水的 pH 值(通常为 5.6-6.5,酸性)可能与原有地下水(pH 值 7.5-8.5,弱碱性)混合,导致监测的 pH 值下降 0.5-1.5 个单位。例如,某矿区地下水旱季 pH 值为 8.2(弱碱性),雨季水位上升 2 米后,pH 值降至 7.3,若仅依据该数据判断 “地下水酸化”,会忽略水位波动的干扰。

 

2. 影响监测设备稳定运行,导致数据采集中断

地下水环境监测设备(如水位计、水质传感器、采样泵)多长期置于监测井内,水位波动会改变设备的运行环境,引发设备故障或数据采集中断:


水位监测设备 “超量程” 或 “卡顿”:多数地下水水位计的量程为 0-50 米,若水位突发性波动超出量程(如骤升超量程上限或骤降超量程下限),设备会出现 “溢值”(显示最大值或最小值)或停机。例如,某山区监测井因暴雨导致水位骤升 8 米,超出水位计量程(0-30 米),设备连续 48 小时显示 “30 米”,无法记录真实水位;部分浮子式水位计若水位波动过快(如 1 小时内升降 0.5 米),浮子可能因水流冲击出现 “卡顿”,导致数据传输不连续,出现 “数据跳变”(如从 15 米突然跳至 12 米)。


水质传感器 “浸泡不足” 或 “被泥沙堵塞”:水质传感器(如 pH、溶解氧传感器)需完全浸泡在地下水中才能正常工作,若水位骤降导致传感器暴露在空气中(“浸泡不足”),会出现 “无数据输出” 或 “数据异常”(如溶解氧显示 21mg/L,与空气氧浓度一致)。某城市监测井因周边过量开采地下水,水位 1 周内下降 2.3 米,导致水质传感器暴露,连续 3 天无水质数据;反之,水位骤升时,水流会携带含水层中的泥沙、颗粒物进入监测井,堵塞传感器的采样孔或敏感元件,例如,某监测井水位骤升 3 米后,SS 传感器采样孔被泥沙堵塞,数据始终显示 “0mg/L”,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采样泵 “空抽” 或 “过载”:地下水采样泵需根据水位深度设置合理的扬程,若水位骤降,采样泵可能因 “吸程不足” 出现 “空抽”(无法抽到水样),导致采样失败;若水位骤升,水流携带的泥沙进入泵体,会加剧泵叶磨损,导致泵体 “过载” 停机。某实验室在水位骤升后使用潜水泵采样,因泥沙进入泵体,仅运行 10 分钟就出现电机烧毁,不仅无法采样,还造成设备损坏。


3. 误导监测结果解读,影响地下水资源管理决策

若忽视水位波动对监测数据的干扰,直接依据失真数据解读地下水环境状况,可能导致管理决策偏差,甚至引发生态风险:


误判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水位是计算水资源量(如含水层储水量)的关键参数,若依据波动后的水位数据计算,会出现 “储量虚高” 或 “储量虚低”。例如,某灌区在灌溉期(水位下降 1.8 米)依据此时的水位数据计算储水量,得出 “水资源短缺” 结论,进而过度开采深层地下水;但实际灌溉结束后水位会回升 1.5 米,真实储水量并未达到 “短缺” 程度,过度开采反而导致深层地下水漏斗扩大。


误判污染治理效果:在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若依据水位波动导致的 “稀释” 或 “浓缩” 数据评估治理效果,会出现误判。例如,某化工污染场地通过修复工程使地下水中苯浓度从 5mg/L 降至 1.2mg/L(接近达标),但雨季因水位上升稀释,监测浓度降至 0.8mg/L(达标),若据此判断 “修复完成” 停止治理,雨季过后水位下降,苯浓度会回升至 1.2mg/L,导致污染反弹。


忽视潜在生态风险:水位波动可能引发 “地下水 - 地表水” 交换异常,若监测时未结合水位变化分析,可能忽视潜在生态风险。例如,某湖泊周边监测井,旱季水位低于湖泊水位,湖泊水补给地下水;雨季水位骤升高于湖泊水位,地下水反向补给湖泊,若此时地下水存在氮、磷污染,会导致湖泊富营养化,但若仅依据旱季监测数据(未发现污染),会忽略这一风险。


三、应对水位波动影响的核心策略:从监测设计到数据处理的全流程优化

要降低水位波动对地下水环境监测的影响,需跳出 “被动应对” 思维,从监测点设计、设备选型、数据采集方法到数据处理算法进行全流程优化,构建 “抗波动” 的监测体系:


1. 优化监测点设计:提升抗波动能力

监测点的选址与结构设计是应对水位波动的基础,需从 “代表性” 与 “稳定性” 两方面入手:


科学选址,避开波动敏感区:监测点应避开降水入渗区(如低洼积水处)、地下水开采集中区(如水井密集区)、地表水补给区(如河道岸边 50 米内)等水位波动敏感区域,选择含水层稳定、水位变化平缓的区域(如远离人类活动的荒地)。例如,某城市将原位于河道旁的监测井迁至距离河道 200 米的地块,水位季节性波动幅度从 2.5 米降至 0.8 米,数据稳定性显著提升。


设计 “分层监测” 结构:对于水位波动幅度大或存在 “多层含水层” 的区域,采用 “分层监测井” 设计,在同一监测井内不同深度(如 10 米、20 米、30 米)设置独立的监测管与传感器,分别监测不同含水层的水位与水质,避免因水位波动导致的 “层间混合” 干扰。某矿区通过分层监测发现,浅层地下水因降水补给水位波动达 3 米,而深层地下水水位波动仅 0.3 米,若采用传统单井监测,会混淆两层水的水质数据。


2. 精准选型与设备防护:保障稳定运行

针对水位波动可能引发的设备故障,需从选型与防护两方面提升设备抗干扰能力:


选用 “宽量程 + 高响应” 设备:水位计选用量程覆盖当地历史最大水位波动范围的型号,例如,某区域历史最大水位波动为 8 米(最低水位 12 米,最高水位 20 米),应选用 0-30 米量程的水位计,预留充足余量;水质传感器选用 “高响应速度” 型号(如溶解氧传感器响应时间≤30 秒),能快速捕捉水位波动导致的水质变化,避免数据滞后。同时,设备需具备 “防泥沙” 功能,如采样泵选用 “自吸式无堵塞泵”,水质传感器探头加装 “滤网保护罩”(孔径≤0.5mm),防止泥沙堵塞。


加装 “水位联动保护” 装置:在监测井内安装 “水位联动开关”,当水位骤升超出安全范围时,自动关闭采样泵电源,避免泵体过载;当水位骤降导致传感器暴露前,自动启动 “保护罩”(如将传感器缩回防水套管内),防止传感器干烧。某城市监测井加装该装置后,设备因水位波动导致的故障率从 35% 降至 5% 以下。


3. 优化数据采集与处理:提升数据准确性

通过调整采集频率与优化数据处理算法,过滤水位波动带来的干扰,确保数据可靠:


动态调整采集频率:根据水位波动规律调整数据采集频率,在波动平缓期(如旱季)采用 “1 次 / 天” 的采集频率;在波动活跃期(如雨季、灌溉期)提升至 “1 次 / 小时”,甚至 “1 次 / 10 分钟”,捕捉水位与水质的实时变化,避免 “错过关键波动节点”。某农业区在灌溉期将采集频率从 1 次 / 天提升至 1 次 / 小时,成功记录了水位下降过程中氨氮浓度的 “浓缩效应”,为数据解读提供了完整依据。


采用 “波动校正” 算法处理数据:在数据处理阶段,通过算法剔除水位波动导致的异常数据,还原真实水质。例如,建立 “水位 - 水质” 关联模型,根据水位变化幅度对污染物浓度进行校正:若水位上升 1 米,且补给水源 COD 浓度为 8mg/L,原有地下水 COD 浓度为 20mg/L,可通过 “混合稀释模型” 计算真实浓度(校正公式:真实浓度 =(原有水量 × 原浓度 + 补给水量 × 补给浓度)/ 总水量);对于溶解氧、pH 值等受水位波动影响的指标,可通过 “历史同期对比”(如对比近 3 年同季节、同水位下的指标值)判断是否为正常波动,避免误判。某监测平台采用该算法后,水质数据的 “异常值率” 从 25% 降至 8%。


4. 结合多源数据综合解读:避免决策偏差

在解读监测结果时,不能仅依赖单一监测数据,需结合气象、水文、人类活动等多源数据,综合分析水位波动的影响:


关联气象与水文数据:将地下水监测数据与降雨量、地表水水位数据联动分析,判断水位波动是否由自然补给引发。例如,监测到地下水 COD 浓度下降时,若同期降雨量增加 50mm、地表水水位上升 1.2 米,可判断为 “稀释效应”,而非 “污染减轻”;若同期无降雨且地表水水位稳定,则可能是治理措施见效。


结合人类活动数据:收集周边地下水开采量(如工厂、农田的取水量)、工程活动(如基坑降水、管道修复)等数据,判断水位波动是否由人类活动引发。例如,监测到水位骤降 2 米时,若周边某工厂近期日取水量增加 5000 立方米,可判断为 “开采导致波动”,需调整开采方案;若无人类活动变化,则可能是自然因素(如含水层疏干),需进一步排查。


四、结语:正视波动影响,构建 “抗干扰” 监测体系

地下水水位波动是自然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其对环境监测的影响无法完全消除,但可通过科学的设计、选型、数据处理与综合解读,将影响降至最低。从优化监测点结构到采用波动校正算法,每一项措施的核心目标都是 “剥离波动干扰,还原真实环境状况”。


随着地下水资源管理精细化需求的提升,未来还需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构建 “地下水数字孪生模型”,通过模拟水位波动对监测的影响,提前优化监测方案;研发 “智能自适应传感器”,能根据水位变化自动调整监测参数(如采样深度、校正系数)。只有正视水位波动的影响,主动构建 “抗干扰” 的监测体系,才能让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真正成为水资源管理、污染防治的 “可靠依据”,守护地下水资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