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汛应急措施是应对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的 “最后一道防线”,直接关系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城市正常运转。随着极端降雨事件频发,单一的 “排涝” 措施已难以应对复杂防汛形势,需构建 “预警 - 响应 - 处置 - 恢复” 全链条应急体系,涵盖预警联动、人员转移、工程调度、物资保障、灾后处置等多维度措施,实现从 “被动救灾” 到 “主动防御” 的转变。本文将围绕城市防汛应急的关键环节,详细解析主要应急措施的实施逻辑与实操要点,为城市防汛工作提供全面参考。
一、预警与响应联动:筑牢防汛 “第一道防线”
城市防汛的核心在于 “早预警、早响应”,通过精准预警触发分级响应措施,为防汛处置争取宝贵时间。预警与响应联动需依托 “监测数据 - 预警发布 - 部门联动” 的闭环机制,确保预警信息快速传递、响应措施及时落地。
精准监测与预警发布是应急措施的前提。气象部门需通过气象卫星、雷达、雨量站等设备,实时监测降雨强度、范围、移动路径,结合历史数据与水文模型,发布暴雨预警(蓝色、黄色、橙色、红色);水务部门通过河道水位监测、管网液位监测,发布洪水预警与内涝预警;应急管理部门整合多部门数据,发布综合防汛预警。预警信息需通过 “多渠道、全覆盖” 方式传递:官方渠道(如政务 APP、短信平台、电视广播)针对全体市民发布通用预警;社区渠道(如网格员上门通知、业主群消息)针对老旧小区、低洼区域等重点区域居民发布精准预警;行业渠道(如交通、住建、电力部门内部通知)指导行业内防汛准备。例如,2024 年某市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时,通过短信平台向全市 800 万市民推送预警信息,社区网格员对 300 个低洼小区的独居老人逐一上门提醒,确保预警信息 “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分级响应机制是预警落地的关键。根据预警等级(蓝色至红色),对应启动四级应急响应,明确各部门职责与处置措施:
四级响应(蓝色预警):由水务部门牵头,加强河道、管网巡查,启动部分排涝泵站,清理排水口杂物;社区组织志愿者检查小区排水设施,提醒居民备好应急物资。
三级响应(黄色预警):应急管理部门介入统筹,启动区一级应急指挥中心;交通部门对易积水路段设置警示标志,准备应急救援车辆;住建部门暂停户外施工,加固塔吊、脚手架等设施。
二级响应(橙色预警):启动市级应急指挥中心,各部门实行 24 小时值班;转移低洼区域、危房内的居民至避难所;电力部门对易受洪水影响的变电站、线路加强防护,准备应急供电设备。
一级响应(红色预警):启动最高级应急指挥,全市进入 “防汛战时状态”;封闭城市主干道、桥梁等交通要道;调动消防、武警、军队等应急力量开展抢险救援;停止公共交通、学校停课、企业停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外出。
例如,2023 年某市遭遇特大暴雨,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后,12 小时内转移居民 5 万余人,封闭危险路段 200 余条,调动应急队伍 3000 余人,有效降低了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二、人员转移与安置:守住防汛 “生命底线”
人员安全是城市防汛的核心目标,人员转移与安置需遵循 “提前转移、分类安置、全程保障” 原则,针对高风险人群与区域制定精准方案,避免因洪水围困导致伤亡。
提前排查与风险区划是转移的基础。汛前需对城市内涝风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危房区域进行全面排查,划定 “高、中、低” 风险区,建立风险区台账与居民清单(含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特殊需求如老人、病人、残疾人)。例如,某市通过 GIS 系统标注出 50 个高风险内涝区、30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每个风险区制定 “一张转移路线图、一份居民清单、一个安置点”,确保转移工作有序开展。
分类转移与有序撤离需根据风险等级与人员情况制定方案。对高风险区居民(如地势低于历史最高水位的区域),需在暴雨来临前 24 小时启动 “预防性转移”,避免降雨后道路积水无法撤离;对行动不便人群(如老人、残疾人、病人),需提前安排专人、专车接送,优先转移至就近避难所;对被困人员,需通过冲锋舟、皮划艇等设备开展 “应急救援转移”,必要时动用直升机救援。例如,某市在 2024 年暴雨中,通过 “预防性转移 + 应急救援” 结合,转移高风险区居民 2.3 万人,其中行动不便人群 3000 余人,无一人因转移不及时被困。
避难所建设与安置保障是转移后的重要支撑。避难所需选择地势高、结构安全的建筑(如学校、体育馆、社区服务中心),提前配备床位、被褥、食品、饮用水、药品等基本物资,设置医疗点、卫生间、充电区等功能区域。民政部门需统筹避难所管理,登记安置人员信息,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医疗部门需在避难所设立临时医疗点,提供常见病诊治、外伤处理、慢性病用药服务;心理疏导人员需对受灾居民开展心理安抚,缓解焦虑情绪。例如,某市在暴雨期间启用 50 个避难所,为 1.5 万名受灾居民提供住宿、餐饮保障,临时医疗点累计接诊 2000 余人次,有效保障了安置人员的生活与健康。
三、工程应急调度:发挥防汛 “硬件效能”
城市防汛工程(如排涝泵站、水闸、水库、堤防)是抵御洪水的核心硬件,应急调度需根据实时雨情、水情,动态调整工程运行状态,最大化发挥工程防洪排涝能力。
排涝泵站应急调度是缓解城区内涝的关键。根据降雨强度与管网液位数据,分级启动排涝泵站:小雨时启动 30%-50% 泵站,中雨时启动 50%-80% 泵站,大雨及以上时启动全部泵站,并启用移动泵车(如车载抽水泵、龙吸水)支援重点积水区域。泵站调度需遵循 “先重点、后一般” 原则,优先保障交通枢纽(如火车站、地铁站)、医院、学校、老旧小区等区域的排水。例如,某市在暴雨期间,启动 120 座固定排涝泵站,调派 200 台移动泵车,对火车站、医院周边等 20 个重点区域进行强排,使积水消退时间缩短 50%,保障了重点区域正常运转。
水闸与水库联合调度是控制河道水位的核心。上游水库需根据下游河道水位与降雨预报,实施 “错峰泄洪”:当河道水位低于警戒水位时,正常泄洪;当河道水位接近警戒水位或预计有强降雨时,减少泄洪量甚至暂停泄洪,腾出库容拦蓄洪水;当降雨减弱、河道水位回落时,逐步恢复泄洪。河道水闸需根据水位变化调整开度:当河道水位过高时,开启分洪闸分流洪水至蓄滞洪区;当河口地区遭遇涨潮时,关闭防潮闸防止海水倒灌。例如,某市上游的三座水库在暴雨前暂停泄洪,拦蓄洪水 1.2 亿立方米,下游河道水闸开启分洪,使河道水位控制在警戒水位以下,避免了河道漫溢引发内涝。
堤防应急加固与险情处置是防止洪水漫溢的最后保障。汛前需对堤防进行全面检查,修补裂缝、管涌隐患;降雨期间,组织巡查队伍(如防汛突击队、志愿者)24 小时巡查堤防,重点检查堤脚、迎水坡、穿堤建筑物(如涵管),发现管涌、滑坡等险情及时处置。处置措施包括:管涌采用 “沙袋围堵 + 导渗” 方式,滑坡采用 “削坡减载 + 沙袋加固” 方式,漫溢风险区域采用 “堆筑临时子堤” 方式(用沙袋、编织袋堆筑高度 0.5-1 米的子堤)。例如,某市在暴雨期间,组织 5000 余名巡查人员对 100 公里堤防进行巡查,发现并处置管涌险情 20 处、滑坡险情 5 处,在堤防薄弱段堆筑临时子堤 10 公里,成功阻止了洪水漫溢。
四、应急物资保障:夯实防汛 “后勤基础”
防汛应急物资是抢险救援的 “弹药”,需建立 “储备 - 调配 - 补充” 的全流程保障机制,确保物资在关键时刻 “拿得出、用得上、调得快”。
物资储备体系需覆盖 “市 - 区 - 街道 - 社区” 四级。市级储备重点物资(如大型抽水设备、冲锋舟、救生衣、帐篷、应急食品),区级储备常用物资(如沙袋、铁锹、雨衣雨鞋、手电筒),街道与社区储备小型应急物资(如应急包、饮用水、常用药品)。物资储备需结合区域风险特点:低洼区域多储备抽水设备、沙袋;沿河区域多储备救生衣、冲锋舟;山区多储备地质灾害救援设备。例如,某市市级防汛物资仓库储备冲锋舟 50 艘、移动泵车 100 台、沙袋 100 万条,区级仓库平均储备沙袋 10 万条、雨衣雨鞋 5000 套,确保物资覆盖各级需求。
物资动态调配需依托 “智慧调度平台”。平台实时统计各区域物资储备量、需求量,根据抢险救援需求,通过 “就近调配、优先保障” 原则,调度物资至一线:高风险区域优先调配救生设备、抽水设备;抢险现场优先调配沙袋、铁锹等抢险工具;避难所优先调配食品、药品等生活物资。调配方式包括公路运输(如应急车辆)、水路运输(如冲锋舟)、空中运输(如直升机),确保物资快速抵达。例如,某市在暴雨期间,通过智慧调度平台,12 小时内调配沙袋 50 万条、冲锋舟 30 艘、应急食品 10 万份至 20 个抢险现场与避难所,保障了抢险救援与人员安置需求。
物资补充与更新需确保物资可用性。汛后需对消耗的物资及时补充,对过期、损坏的物资(如过期食品、破损救生衣)进行更换;定期对物资进行维护保养(如检修抽水设备、晾晒帐篷),确保物资在下次防汛中正常使用。例如,某市汛后 1 个月内完成了所有消耗物资的补充,检修了 200 台抽水设备、30 艘冲锋舟,更换了 5000 件过期应急食品,为下一次防汛做好准备。
五、灾后处置与恢复:快速回归 “正常秩序”
洪水退去后,需迅速开展灾后处置与恢复工作,减少灾害影响,帮助城市尽快恢复正常运转,重点包括灾情核查、卫生防疫、设施修复、民生保障。
灾情核查与统计是灾后处置的基础。应急管理部门牵头,联合民政、住建、交通等部门,对受灾区域进行全面排查,统计人员伤亡、房屋损毁、设施损坏、经济损失等情况,建立灾情台账。核查需注重 “精准性”,避免漏报、错报,为后续救助与恢复提供数据支撑。例如,某市汛后组织 1000 余名核查人员,对 500 个社区、2000 家企业进行排查,统计受灾人口 10 万人、倒塌房屋 500 间、经济损失 5 亿元,为灾后救助方案制定提供了准确依据。
卫生防疫与环境清理是防止次生灾害的关键。洪水退去后,需及时清理街道、小区内的淤泥、垃圾,对受洪水浸泡的房屋、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如喷洒消毒液),防止细菌、病毒滋生;水务部门需检测饮用水水质,确保供水安全;卫生部门需开展传染病监测,预防霍乱、痢疾等肠道传染病。例如,某市汛后组织 500 支环境清理队伍,清理淤泥垃圾 10 万吨,对 3000 个公共场所进行消毒,检测饮用水样本 2000 份,未发生一起传染病疫情。
基础设施修复与民生恢复是城市回归正常的核心。交通部门需优先修复损毁的道路、桥梁,恢复公共交通(如公交车、地铁);电力部门需抢修受损的变电站、线路,恢复居民与企业供电;水务部门需修复破损的供水管网,保障供水;燃气部门需检修燃气管道,防止泄漏;住建部门需对危房进行评估,组织居民回迁或重建。例如,某市汛后 3 天内恢复了 90% 的道路通行与公共交通,5 天内恢复了全部居民供电与供水,1 个月内完成了 100 间危房的修复,帮助居民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六、结语
城市防汛应急措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统筹 “预警、转移、工程、物资、灾后” 全链条,通过多部门协同、多措施联动,构建 “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反应迅速、处置高效” 的防汛应急体系。随着智慧防汛技术的发展(如 AI 预警模型、无人机巡查、智慧物资调度),未来城市防汛应急措施将更加精准、高效,实现 “以最小成本抵御最大风险” 的目标。
在极端天气常态化背景下,城市需不断完善防汛应急措施,加强应急演练,提升公众防汛意识,让 “预警及时、转移有序、抢险高效、恢复快速” 成为防汛常态,真正筑牢城市防汛的 “安全屏障”,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