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污水成分复杂,未经处理排放会破坏水体生态、污染土壤并威胁人体健康。工厂污水监测需围绕常规理化、特征污染物、生物毒性三大维度,兼顾通用性与行业特殊性,为污染管控提供依据。
一、常规理化指标:污水污染的基础判断依据
常规理化指标适用于所有行业,是国家强制监测项目,包括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₅)、悬浮物(SS)、pH 值、氨氮、总氮、总磷。
1. COD 与 BOD₅:有机物污染的核心衡量
COD:以重铬酸钾法(GB 11914-89)测定,反映有机物总量(单位 mg/L)。一般行业一级限值 100mg/L,敏感区域 60mg/L,造纸等重污染行业低至 50mg/L。
BOD₅:用稀释与接种法(GB 7488-87)测微生物 5 天耗氧量,反映可降解性。BOD₅/COD>0.3 易生物处理,<0.2 需物化预处理。一般行业一级限值 30mg/L,敏感区域 20mg/L。
2. SS:物理污染的直观体现
SS 为无法通过 0.45μm 滤膜的颗粒,用重量法(GB 11901-89)测定。一般行业一级限值 70mg/L,敏感区域 40mg/L,矿业、建材行业低至 30mg/L,监测需注意采样代表性。
3. pH 值:处理与排放的前提
pH 值反映酸碱性,玻璃电极法(GB 6920-86)监测,需控制在 6-9。电镀酸洗废水常<2 需中和,造纸制浆废水达 12-14 需调酸,且需在线监测联网。
4. 氮磷指标:防控水体富营养化
氨氮:纳氏试剂或水杨酸分光光度法监测,一般行业一级限值 15mg/L,敏感区域 5mg/L,城镇污水厂冬季 8mg/L、其他季节 5mg/L。
总氮(TN)与总磷(TP):TN 用碱性过硫酸钾法(GB 11894-89),TP 用钼酸铵法(GB 11893-89)。一般行业一级 TN 20mg/L、TP 0.5mg/L,化工行业 TP 低至 0.3mg/L,长江经济带 TN≤15mg/L。
二、特征污染物指标:行业污染的专属标识
不同行业需针对性监测毒性强、难降解的特征污染物。
1. 化工行业:有毒有机物 + 重金属
VOCs:气相色谱或 GC-MS 监测,苯限值≤0.1mg/L,甲苯 + 二甲苯≤0.5mg/L,重点企业需在线监测。
酚类:4 - 氨基安替比林法(GB 7490-87),限值≤0.3mg/L,敏感区域 0.1mg/L。
重金属:六价铬用二苯碳酰二肼法(GB 7467-87),限值≤0.5mg/L;总铬、镉等用原子吸收法(GB 7475-87)。
2. 电镀行业:重金属的重点管控
六价铬与总铬:六价铬限值≤0.2mg/L,总铬≤1.0mg/L,需分别测定。
镍与氰化物:镍用原子吸收法(GB 11912-89),限值≤0.5mg/L;氰化物用异烟酸 - 吡唑啉酮法(GB 7486-87),限值≤0.5mg/L,采样后需加碱固定。
3. 食品与医药行业:特定有机污染物为主
食品行业:动植物油用红外分光法(GB/T 16488-1996),限值≤15mg/L;总大肠菌群用多管发酵或滤膜法,≤1000 个 / L;酿造厂需监测酒精度与有机酸。
医药行业:残留抗生素用 HPLC 或 LC-MS,青霉素等限值≤0.05mg/L;中药厂需测鞣质(络合滴定法)与色度(稀释倍数法,GB 11903-89),色度≤50 倍。
4. 电子行业:重金属与无机污染物并存
铜与氟化物:铜用原子吸收法,限值≤0.5mg/L;氟化物用离子选择电极法,限值≤10mg/L。
无机酸:需监测 pH 值与含盐量(电导率≤2000μS/cm),强酸废水需中和脱盐。
三、生物毒性指标:综合危害的终极评估
生物毒性指标反映污染物协同效应,适用于成分复杂污水。
1. 藻类毒性实验
以斜生栅藻等为对象,测 72h 生长抑制率,>50% 需处理,敏感区域化工、制药行业要求≤30%。
2. 水蚤急性毒性实验
监测大型溞 24-48h LC₅₀,<10 倍需停产,>100 倍为低毒性,常用于日常运维。
3.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测斑马鱼 96h LC₅₀,排放至水源地周边需≥10 倍稀释,危险废物渗滤液需满足此要求。
四、指标选取原则与实践意义
指标选取需遵循:全覆盖强制指标、突出行业特征、适配敏感区域、动态调频次。科学监测可帮助企业优化工艺、降本,为环保监管提供依据,最终保障水环境安全,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总结
工厂污水监测指标体系以 “常规理化指标为基础、特征污染物指标为重点、生物毒性指标为补充”,形成了覆盖污染整体水平、行业特有风险、综合生态危害的完整监测框架。常规指标确保污水满足基础排放要求,特征指标精准管控行业专属高风险污染物,生物毒性指标则填补了单一浓度监测无法反映协同危害的空白。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行业工艺、排放水体敏感性动态调整监测方案,既要通过科学监测助力企业优化污水处理工艺、降低运维成本,也要为环保部门精准监管提供数据支撑,最终实现工业污染有效管控与水环境安全保障的双重目标,推动工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