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治理的核心前提是 “精准溯源、靶向施策”,而治理前的水质指标与底泥状况排查,是掌握水体污染本质、制定科学治理方案的基础。若忽视排查或排查不全面,易导致治理方案 “针对性不足”—— 如仅关注水质改善却忽略底泥污染释放,可能出现 “治理后反弹”;或误判污染类型(如将有机污染归咎于氮磷超标),造成资源浪费。因此,需从 “水质 - 底泥” 双维度,系统排查关键指标与状况,为治理提供全面数据支撑。
一、关键水质指标排查:锁定水体黑臭直接诱因
黑臭水体的水质问题主要源于 “有机污染超标导致的溶解氧耗尽”“还原性物质释放”“营养盐失衡” 及 “微生物群落异常”,需重点排查物理、化学、生物三大类指标,明确污染程度与类型。
1. 物理指标:直观反映水体黑臭表象
物理指标直接关联水体感官特征,是判断黑臭程度的基础,需优先排查透明度、水温、颜色与气味,辅助验证其他指标数据合理性。
透明度:采用塞氏盘法检测,正常水体透明度多>1.5m,黑臭水体因悬浮物、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透明度普遍<0.5m(重度黑臭常<0.2m)。透明度低不仅反映水体浊度问题,还会影响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加剧溶解氧消耗,需记录不同水域(如河心、岸边)的透明度差异,判断污染分布。
水温:采用水温计现场检测(精度 ±0.1℃),水温影响水体溶解氧饱和度(水温每升高 10℃,溶解氧饱和值下降约 10%-15%)与微生物活性(20-30℃时微生物降解有机物速率最快)。若黑臭水体处于高温季节(>25℃),需重点关注溶解氧变化,预判有机污染降解风险;若水温骤变(如工业废水排放导致局部水温升高 5℃以上),可能是外源污染的直接信号。
颜色与气味:通过感官法记录(颜色分无色、淡黄色、黑色等,气味分无异味、腥味、臭鸡蛋味等),黑色多源于底泥释放的硫化亚铁、腐殖质,臭鸡蛋味来自硫化氢气体,腥味可能是藻类或微生物大量繁殖所致。感官指标需与化学指标(如硫化物、氨氮)联动分析,例如 “黑色 + 臭鸡蛋味” 通常对应高浓度硫化物(>0.5mg/L),需重点排查外源排污口。
2. 化学指标:揭示黑臭核心污染机制
化学指标是判断黑臭成因的关键,需聚焦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ORP)、有机污染物(COD、BOD₅)、还原性物质(氨氮、硫化物)、营养盐(总氮、总磷) 六大类,明确污染负荷与关键诱因。
溶解氧(DO):采用便携式溶解氧仪现场检测(精度 ±0.01mg/L),是黑臭水体的核心判定指标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明确 “DO<2mg/L(重度黑臭)、2-5mg/L(轻度黑臭)、>5mg/L(无黑臭)”。需在不同时段(如早 6 点、午 12 点、晚 6 点)检测,分析 DO 昼夜变化:若 DO 全天<2mg/L,说明水体自净能力完全丧失;若午间 DO 升高(>3mg/L)、夜间降至 1mg/L 以下,可能是藻类光合作用与微生物耗氧共同作用,需结合叶绿素 a 指标进一步判断。
氧化还原电位(ORP):采用 ORP 电极现场检测(精度 ±1mV),反映水体氧化还原状态 ——ORP<-200mV 时,水体处于强还原环境,微生物以厌氧呼吸为主,易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恶臭物质;-200-100mV 为弱还原环境,可能存在部分有机物厌氧降解;>100mV 为氧化环境,水体自净能力较强。黑臭水体 ORP 多<-100mV,需记录 ORP 与 DO 的相关性(通常 DO<2mg/L 时,ORP<-150mV),验证还原环境对黑臭的影响。
有机污染物(COD、BOD₅):COD 采用重铬酸钾法检测(精度 ±5%),反映总有机污染负荷;BOD₅采用稀释接种法检测(精度 ±10%),反映可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含量,两者的比值(BOD₅/COD)可判断有机物可生化性(比值>0.3 为可生化,<0.2 为难生化)。黑臭水体 COD 多>50mg/L(重度黑臭>80mg/L),若 BOD₅/COD>0.3,说明有机污染以生活污水为主(可通过生物处理降解);若比值<0.2,可能含大量工业难降解有机物(如染料、农药),需排查周边工业排污口。
还原性物质(氨氮、硫化物):氨氮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检测(精度 ±0.02mg/L),硫化物采用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检测(精度 ±0.01mg/L),两者是黑臭水体的特征污染物 —— 氨氮>8mg/L、硫化物>0.5mg/L 时,水体易出现明显黑臭。氨氮超标多源于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硫化物超标则与底泥厌氧分解、工业废水(如造纸、化工)排放相关,需结合排污口调查,定位高浓度区域(如排污口下游 50m 内氨氮可能骤升 3-5 倍)。
营养盐(总氮、总磷):总氮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精度 ±0.05mg/L),总磷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检测(精度 ±0.01mg/L),两者超标会加剧藻类与微生物繁殖,间接影响 DO。黑臭水体总氮多>15mg/L、总磷>1mg/L,若总氮 / 总磷>10,可能是氮限制型水体(需控氮);若比值<7,可能是磷限制型水体(需控磷),为后续生态修复(如种植水生植物)提供依据。
3. 生物指标:评估水体生态受损程度
生物指标反映水体生态系统健康状态,需排查叶绿素 a、浮游微生物群落、底栖生物,判断生态修复潜力。
叶绿素 a: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精度 ±0.1μg/L),反映藻类生物量 —— 黑臭水体若叶绿素 a>10μg/L,说明存在藻类繁殖(可能是蓝藻、绿藻),虽藻类光合作用可产氧,但大量死亡后会加剧有机污染(尸体分解耗氧)。若叶绿素 a 高(>15μg/L)且 DO 昼夜波动大,需警惕 “水华 - 黑臭” 交替风险,排查营养盐来源。
浮游微生物群落:通过显微镜观察(计数 100 个视野),黑臭水体中厌氧微生物(如产甲烷菌、硫酸盐还原菌)占比高(>30%),好氧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占比低(<10%)。若检测到大量致病微生物(如大肠杆菌>1000 个 / L),可能是生活污水直排导致,需优先解决截污问题。
底栖生物:采用彼得逊采泥器采集底栖生物(如螺类、贝类、昆虫幼虫),黑臭水体底栖生物多样性低 —— 重度黑臭水体可能仅存耐污物种(如寡毛类 worms),轻度黑臭水体可能有少量螺类,无黑臭水体则存在多种底栖生物(如蜻蜓幼虫、贝类)。底栖生物种类越少、耐污物种占比越高,说明水体生态受损越严重,需结合底泥修复制定方案。
二、底泥状况排查:阻断内源污染释放路径
黑臭水体的底泥是重要内源污染源 —— 底泥中积累的有机物、重金属、营养盐,在厌氧环境下会持续释放到水体(如氨氮释放速率可达 0.5-2mg/(m²・d)),若仅治理水质而不处理底泥,治理后 3-6 个月易反弹。需从理化性质、污染负荷、生物活性、工程特性四方面排查,明确底泥修复需求。
1. 底泥理化性质:判断污染释放风险
底泥理化性质影响污染物迁移释放,需检测含水率、有机质含量、pH 值、粒径分布,评估底泥稳定性与污染物释放潜力。
含水率:采用烘干法检测(105℃烘干至恒重),底泥含水率>70% 时呈流塑态,易受水流扰动导致污染物释放;含水率 50%-70% 为软塑态,稳定性较好;<50% 为硬塑态,污染物释放风险低。黑臭水体底泥多为流塑态(含水率>75%),需记录不同区域含水率差异(如排污口附近含水率可能>80%),判断底泥疏浚范围。
有机质含量:采用重铬酸钾氧化 - 外加热法检测,底泥有机质含量>5% 时,微生物降解会大量耗氧,同时释放氨氮、硫化物 —— 重度黑臭水体底泥有机质含量多>8%,甚至达 15% 以上(如长期接纳生活污水的河道)。需结合 BOD₅指标,若有机质含量高且 BOD₅/COD>0.3,说明底泥易厌氧分解,需优先考虑疏浚或生物氧化修复。
pH 值:采用 pH 计检测(底泥样品与蒸馏水按 1:5 比例混合,静置 30 分钟后测量,精度 ±0.01pH),底泥 pH 影响污染物形态 —— 酸性底泥(pH<6.5)中重金属(如镉、铅)溶解度升高,易释放到水体;碱性底泥(pH>8.5)中氨氮挥发风险增加。黑臭水体底泥多呈弱酸性至中性(pH 6.0-7.5),若局部 pH<5.5 或>9.0,可能是工业废水排放(如酸洗废水、印染废水)导致,需排查外源污染。
粒径分布:采用激光粒度仪检测,底泥粒径分黏土(<0.002mm)、粉土(0.002-0.05mm)、砂土(0.05-2mm),黏土与粉土颗粒比表面积大,易吸附有机物、重金属(吸附量是砂土的 3-5 倍),释放风险更高。黑臭水体底泥多以黏土 - 粉土为主(占比>60%),若某区域砂土占比>50%,可能是河道清淤不彻底或雨水冲刷导致,需结合透明度指标判断悬浮物来源。
2. 底泥污染负荷:明确核心污染物质
底泥污染负荷是制定修复方案的依据,需检测有机污染物(COD、BOD₅)、重金属(镉、铅、铬、汞、砷)、营养盐(总氮、总磷)、持久性有机物(如多环芳烃 PAHs),判断污染程度与风险等级。
有机污染物:检测方法同水质(COD 采用重铬酸钾法,BOD₅采用稀释接种法),底泥 COD 多为水质的 50-100 倍(如水质 COD 80mg/L 时,底泥 COD 可能达 4000-8000mg/kg)。若底泥 BOD₅/COD>0.3,说明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占比高,适合生物修复(如投加微生物菌剂);若比值<0.2,需采用化学氧化(如投加过氧化氢)或疏浚处理。
重金属: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测(精度 ±0.001mg/kg),参照《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若镉>0.3mg/kg、铅>120mg/kg、铬>250mg/kg,需判断重金属污染风险 —— 若重金属主要集中在表层底泥(0-250px),可能是近期污染,需优先疏浚;若深层底泥(>500px)也超标,可能是历史遗留污染,需考虑固化稳定化处理。
营养盐:总氮、总磷检测方法同水质(总氮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法,总磷采用钼酸铵法),底泥总氮多为水质的 100-200 倍(如水质总氮 15mg/L 时,底泥总氮达 1500-3000mg/kg)。若底泥总氮 / 总磷>15,说明氮是主要营养盐负荷,需控氮;若比值<10,需控磷,为后续生态浮床、沉水植物种植提供依据。
持久性有机物(PAHs):采用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PAHs 多来自工业废气沉降、石油类污染,若总量>1000μg/kg,可能存在生物毒性(如影响底栖生物繁殖),需结合外源排查(如周边是否有炼油厂、化工厂),若为外源输入,需先截污再处理底泥。
3. 底泥生物活性与工程特性:支撑修复技术选型
底泥生物活性反映微生物降解能力,工程特性影响修复施工可行性,需排查微生物丰度、酶活性、剪切强度、渗透系数,确保修复技术适配。
微生物丰度与酶活性:通过平板计数法检测微生物丰度(好氧微生物>10⁶CFU/g 为正常,黑臭水体多<10⁵CFU/g),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酶活性(如脱氢酶活性反映微生物代谢能力,黑臭水体脱氢酶活性多<5μg/(g・h))。若微生物丰度低、酶活性弱,说明底泥厌氧环境严重,需先改善供氧(如曝气)再进行生物修复;若酶活性高但 DO 低,可能是微生物耗氧导致,需控制修复节奏。
剪切强度:采用十字板剪切仪现场检测(精度 ±1kPa),反映底泥抗剪切能力 —— 剪切强度<5kPa 时,底泥易流动,疏浚时需防止扩散污染;5-15kPa 为可疏浚范围;>15kPa 时需破碎后再疏浚。黑臭水体底泥剪切强度多<10kPa,需根据检测结果选择疏浚设备(如绞吸式挖泥船适合剪切强度<8kPa 的底泥)。
渗透系数:采用变水头渗透仪检测(单位 cm/s),反映底泥透水能力 —— 渗透系数<10⁻⁶cm/s 为不透水底泥,污染物释放慢但难通过渗透改善供氧;10⁻⁶-10⁻⁴cm/s 为弱透水,可考虑渗透曝气;>10⁻⁴cm/s 为透水,需警惕污染物随地下水扩散。若底泥为不透水型,修复时需结合表层氧化(如投加过氧化钙),提升局部供氧。
三、排查实施与数据应用:确保治理方案精准性
1. 排查实施要点
布点原则:按 “均匀布点 + 重点加密” 原则,在水体上下游、左右岸、排污口附近、黑臭严重区域设置采样点(如 1km 河道设 5-8 个点),底泥采样需分层(0-250px、10-500px、20-750px),判断污染深度;
检测频率:水质指标需连续监测 7 天(每天 3 次),底泥指标采集 3 个平行样品(误差≤10%),确保数据代表性;
数据记录:同步记录周边环境(如是否有排污口、垃圾堆放点、植被覆盖情况),为溯源提供依据。
2. 数据应用方向
污染溯源:若水质 COD 高且 BOD₅/COD>0.3,同时周边有生活污水管网,可能是截污不彻底;若底泥重金属超标且表层浓度高,结合工业企业分布,可定位工业排污口;
技术选型:若底泥有机质高、可生化性好,选生物修复(如微生物菌剂投加);若重金属超标且深度<500px,选疏浚 + 固化处理;若 DO 低但 ORP>-150mV,选曝气复氧;
效果预判:通过 DO、ORP baseline 数据,预判治理目标(如将 DO 提升至>5mg/L 需曝气强度),避免目标不合理导致治理失败。
综上,黑臭水体治理前的排查需兼顾 “水质 - 底泥” 双维度,通过系统检测关键指标与状况,精准锁定污染类型、负荷与分布,才能制定 “截污控源、底泥修复、生态修复” 相结合的科学方案,从根本上解决黑臭问题,避免 “治标不治本” 的治理误区。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