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中如何融入海绵城市建设?-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0-28 | 9 次浏览 | 分享到:
老旧小区改造融入海绵城市建设,需遵循 “空间高效利用、低干扰、经济性” 原则,通过 “前期规划 - 空间改造 - 技术选型 - 管理维护” 实现 “渗滞蓄净用排” 目标。前期规划先排查水文(地势、管网破损率>30%、径流路径)、盘点空间(零散绿地、屋顶、闲置地)与调研居民需求,设定年径流控制率≥70%、SS 削减率≥60% 等目标。空间改造分三维:屋顶(荷载够建绿色屋顶,年截留雨水,降温度;荷载不足建蓄水屋顶,滞雨水)、地面(绿地改雨水花园 / 植草沟,道路用透水铺装 + 优化横坡 / 路缘石,活动场地用透水塑胶)、地下(非开挖修复管网,建小型蓄水池用于灌溉)。技术选型优先低成本(本地透水砖、利用现有设施)、易维护(本地耐候植物、设检修口)、低干扰(非开挖、模块化施工)技术。管理维护建立 “物业主导 + 居民参与” 机制,制定巡检维护流程,探索 “以用养管” 模式。实践案例中,改造后积水点消除、能耗降低,实现城市更新与海绵建设双赢。

老旧小区普遍存在 “排水管网老化、绿地碎片化、雨水径流管控弱” 等问题,汛期易积水内涝,非汛期又面临绿化灌溉用水紧张,而海绵城市建设的 “渗、滞、蓄、净、用、排” 理念,恰好能针对性解决这些痛点。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融入海绵城市建设,需兼顾 “空间利用效率、居民生活影响、技术经济性” 三大原则,通过微改造、巧设计,将有限空间转化为海绵功能载体,实现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的改造目标。


一、前期规划:立足小区现状,明确海绵改造核心目标

老旧小区空间资源紧张(如道路占比高、绿地零散)、基础设施老旧(如管网管径小、破损率高),海绵改造需先开展现状排查,避免 “盲目套用技术” 导致资源浪费。


1. 现状排查:锁定改造关键痛点

水文与排水排查:重点检测小区地势高差(绘制等高线图,标注低洼积水点)、现有排水管网(管径、走向、破损情况,通过管道 CCTV 检测破损率,老旧小区多>30%)、雨水径流路径(记录降雨时雨水汇集区域,如单元门口、停车场)。例如,某北京老旧小区排查发现,因地势西高东低,东侧停车场汛期积水深度达 750px,且地下管网管径仅 300mm,排水能力不足;


空间资源盘点:统计可利用的海绵空间 —— 包括零散绿地(多分布在楼栋间隙,面积小但总量可观)、屋顶(平屋顶占比高,约 60%-80%)、道路(人行道、非机动车道)、闲置空地(如废弃花坛、杂物堆放区)。某上海老旧小区通过盘点,将 12 处零散绿地(总面积约 800㎡)、3 栋楼屋顶(约 1200㎡)确定为核心海绵改造区域;


居民需求调研:通过问卷、座谈了解居民诉求,如 “优先解决汛期单元门口积水”“希望保留现有绿化而非大规模开挖”“增设休闲活动空间”。调研结果可指导改造优先级,例如居民反映强烈的积水点,需优先采用 “渗排结合” 技术解决。


2. 目标设定:分级制定海绵指标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 51345-2018)与小区实际,设定差异化目标:

径流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 70%(对应设计降雨量约 25-30mm,适配多数城市气候),重点区域(如积水点)不低于 85%;

水质改善目标:通过海绵设施处理后,雨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以 SS 计)不低于 60%,避免雨水携带泥沙、垃圾进入管网;

功能融合目标:海绵设施需兼顾实用功能,如绿地改造为 “海绵花坛” 时,保留休憩座椅;屋顶改造为 “海绵屋顶” 时,部分区域增设光伏板或休闲平台。


二、空间改造:分区域适配海绵技术,最大化利用有限空间

老旧小区空间碎片化,需按 “屋顶、地面、地下” 三维空间分类改造,选择小型化、易维护、低干扰的海绵技术,避免大规模施工影响居民生活。


1. 屋顶空间:打造 “海绵屋顶”,截留屋顶径流

老旧小区平屋顶多为 “卷材防水 + 水泥面层”,雨水直接通过落水管排入地面,易导致地面积水,改造可分为 “绿色屋顶” 与 “蓄水屋顶” 两类:


绿色屋顶(适用于荷载≥100kg/㎡的屋顶):

结构层设计为 “防水卷材→保温层→排水层(陶粒或塑料排水板)→过滤层(土工布)→种植层(轻质营养土,厚度 5-250px)→植被层”,植被选择耐旱、耐贫瘠的本地物种(如佛甲草、垂盆草),无需频繁灌溉。某广州老旧小区改造中,将 2 栋楼屋顶(约 600㎡)改为绿色屋顶,年截留雨水约 80m³,同时降低屋顶夏季温度 3-5℃,缓解热岛效应;

落水管改造:将传统落水管替换为 “雨落管 + 过滤装置”,在管口加装滤网(防止落叶、杂物堵塞),并将雨水引至地面海绵设施(如雨水花园),避免直接冲刷地面;


蓄水屋顶(适用于荷载不足或居民反对绿化的屋顶):

在屋顶边缘设置 10-375px 高的挡水坎,形成临时蓄水区域,同时在蓄水区域底部铺设透水砖,多余雨水通过透水砖下渗至屋顶排水口。某济南老旧小区采用该技术,结合屋顶坡度(1%-2%),将雨水引导至蓄水区域,单次降雨可滞留雨水约 20m³,减少地面径流约 40%。


2. 地面空间:“渗滞结合” 改造,化解积水与绿化矛盾

地面是老旧小区海绵改造的核心区域,需重点改造绿地、道路、活动场地,实现 “雨水渗得下、蓄得住、用得上”。


(1)绿地改造:零散绿地变 “海绵绿洲”

雨水花园(适用于楼栋间隙绿地、靠近积水点的绿地):

设计为 “下凹式”,比周边路面低 5-250px,内部结构为 “种植土(掺砂改善渗透性)→砾石排水层→穿孔排水管”,种植耐淹植物(如鸢尾、美人蕉)。雨水花园可收集周边道路、屋顶的雨水,通过下渗、植物吸收净化雨水,多余雨水通过穿孔管排入市政管网。某武汉老旧小区将 3 处楼栋间隙绿地(总面积约 300㎡)改造为雨水花园,汛期周边道路积水时间从 4 小时缩短至 1 小时,同时提升了绿化景观;


生态植草沟(适用于绿地与道路之间、小区围墙边缘):

替代传统混凝土排水沟,断面设计为 “倒梯形”,沟内铺设种植土并种植草本植物(如狗牙根、结缕草),底部可铺设透水土工布或碎石层。生态植草沟可收集道路雨水,通过植被过滤、土壤下渗净化雨水,流速控制在 0.3m/s 以内,避免冲刷。某成都老旧小区沿 100m 长的人行道边缘设置生态植草沟,雨水净化率(SS)达 65%,同时减少了混凝土用量,降低改造成本。


(2)道路改造:“透水铺装 + 雨水收集” 双管齐下

透水铺装(适用于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停车场):

人行道替换为 “透水砖 + 砂垫层 + 透水基层(级配碎石)”,透水系数≥1.5×10⁻³m/s,确保雨水快速下渗;非机动车道与停车场采用 “透水沥青或透水混凝土”,厚度 5-200px,基层采用级配碎石,下渗雨水可通过基层汇入地下排水盲管。某南京老旧小区将 2000㎡沥青停车场改造为透水混凝土停车场,汛期无积水,同时减少了地表径流约 50%;

道路横坡优化:将道路横坡从 1.5% 调整为 2%,引导雨水流向两侧绿地或生态植草沟,避免雨水在道路中央汇集;

路缘石改造:在道路与绿地衔接处,每隔 5-10m 设置 “路缘石缺口”(宽度 30-1250px),或采用 “平缘石”,方便道路雨水流入绿地海绵设施,避免路缘石阻挡导致雨水滞留路面。


(3)活动场地改造:功能与海绵结合

儿童游乐区、健身区:采用 “透水塑胶铺装”,基层设置排水盲管,收集的雨水可用于周边绿化灌溉;

休闲广场:采用 “透水砖铺装 + 零星雨水花坛” 组合,在广场周边设置小型雨水花坛(直径 1-1.5m),收集广场雨水,同时作为景观节点。


3. 地下空间:修复管网 + 建设小型蓄水设施,提升排水与蓄水能力

老旧小区地下管网老化、管径不足是内涝主因之一,需结合海绵改造同步升级,同时建设小型地下蓄水设施,储存雨水用于灌溉。

排水管网修复与改造:

对破损管网采用 “非开挖修复技术”(如紫外光固化修复、胀管修复),避免大规模开挖影响居民生活;对管径不足的管网(如<300mm),局部更换为 400-500mm 管径,提升排水能力;

构建 “海绵管网系统”:将地面海绵设施(如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收集的雨水,通过地下盲管、渗透井汇入市政管网,或引入地下蓄水池;

小型地下蓄水池(适用于有闲置地下空间的小区,如地下车库角落、废弃地下室):

容量根据小区可收集雨水量确定(通常 50-200m³),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配备格栅、沉淀池、水泵等设施,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地面冲洗。某杭州老旧小区利用地下车库角落建设 100m³ 蓄水池,年收集雨水约 300m³,节省绿化灌溉用水成本约 2000 元 / 年。


三、技术选型:遵循 “低成本、易维护、低干扰” 原则,适配老旧小区特点

老旧小区改造预算有限、居民对施工干扰敏感,需选择技术成熟、维护简单、施工周期短的海绵技术,避免 “高精尖但不实用” 的方案。


1. 优先选择低成本技术

透水铺装:优先选用本地透水砖(单价约 30-50 元 /㎡),替代高价进口材料;生态植草沟采用 “自然土壤 + 本地草本植物”,减少人工基质用量;

雨水收集利用:利用现有设施改造,如将废弃花坛改造为雨水花园,将屋顶落水管直接接入绿地,无需新建复杂收集系统。


2. 选择易维护技术

植被选择:优先选用本地、耐旱、耐涝、抗病虫害的植物(如华北地区选鸢尾、景天,华南地区选美人蕉、肾蕨),减少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频次;

设施设计:雨水花园、生态植草沟底部设置检修口,方便清理泥沙;透水铺装基层采用级配碎石,避免土壤板结导致透水性下降,定期(每年 1-2 次)采用高压水枪冲洗即可维护透水性。


3. 选择低干扰施工技术

非开挖施工:地下管网修复采用紫外光固化、胀管等非开挖技术,施工周期短(单段修复 1-2 天),对居民出行影响小;

模块化施工:透水铺装、雨水花园采用模块化构件(如预制透水砖、预制排水板),现场拼装,减少现浇混凝土用量,降低施工噪音与粉尘。


四、管理维护:建立 “居民参与 + 物业负责” 机制,保障海绵设施长效运行

海绵设施的长效运行离不开后期管理,老旧小区需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简单可行的维护机制,避免 “重建轻管” 导致设施失效。


1. 明确维护责任主体

物业主导:物业负责海绵设施的日常巡检(如检查透水铺装是否堵塞、雨水花园植物是否枯萎)、定期维护(如每年春季补种植物、秋季清理落叶);

居民参与:成立 “海绵设施维护志愿队”,鼓励居民参与简单维护(如清理雨水花园内的垃圾、杂草),同时通过宣传栏、业主群普及海绵设施维护知识(如 “不向雨水篦子倾倒垃圾”“不在雨水花园内种植蔬菜”)。


2. 制定简单维护流程

日常巡检:物业每周巡检 1 次,重点检查:透水铺装是否有积水(判断是否堵塞)、雨水花园植物是否存活、落水管滤网是否堵塞,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定期维护:每季度清理 1 次透水铺装缝隙内的泥沙(用高压水枪冲洗);每年春季补种枯萎植物,秋季清理落叶、杂草;每 2-3 年检查雨水花园、蓄水池的排水系统,确保通畅。


3. 探索 “以用养管” 模式

雨水利用收益:将蓄水池收集的雨水用于绿化灌溉、地面冲洗,减少自来水用量,节省的水费可部分用于海绵设施维护;

景观收益:海绵设施(如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提升小区景观品质,可适当提高物业费(需业主同意),补充维护资金。


五、实践案例:老旧小区海绵改造的 “小投入大效益”

北京某老旧小区:改造面积约 1.2 万㎡,投入约 80 万元,采用 “绿色屋顶(200㎡)+ 透水铺装(1500㎡)+ 雨水花园(300㎡)” 组合技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 75%,汛期积水点从 5 处减少至 0 处,同时绿化覆盖率提升 10%,居民满意度达 92%;

武汉某老旧小区:改造重点解决 “单元门口积水” 问题,投入约 30 万元,在 6 个单元门口设置 “透水铺装 + 小型雨水花园”,同时修复地下管网,积水时间从 4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投入成本仅为传统 “垫高路面” 方案的 60%。


综上,老旧小区改造中融入海绵城市建设,并非 “大拆大建”,而是通过 “微空间改造、低成本技术、居民参与”,将海绵功能与小区现有空间、居民需求深度融合。这不仅能有效解决老旧小区内涝、绿化缺水等问题,还能提升小区环境品质与居民生活幸福感,是实现城市更新与海绵城市建设 “双赢” 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