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管网水质与流量监测点位密度确定方案-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0-23 | 10 次浏览 | 分享到:
城市排水管网水质与流量监测点位密度确定需结合管网层级、污染风险、地形特征、运维可达性,避免 “均匀分布”。主干管 1-1.5 公里 / 个,次干管 1.5-2.5 公里 / 个,支管 3-5 公里 / 个;高风险区 0.8-1.2 公里 / 个,中风险区 1.5-2 公里 / 个,低风险区 2.5-4 公里 / 个;低洼区加密,平坦区适当放宽;难维护区减少点位并选一体化设备。针对主干管、支管、排污口制定差异化布设方案,建立定期评估、动态调整、数字孪生辅助的优化机制。实践显示,该方案可提升监测覆盖率与故障发现率,降低成本。

城市排水管网如同 “地下血管”,覆盖范围从核心城区延伸至郊区,管径从 DN100 的支管到 DN3000 的主干管不等,还涉及工业排污口、居民小区排口等复杂节点。若点位过疏,易形成监测盲区,导致管网堵塞、污染偷排无法及时发现;若点位过密,会造成设备闲置、运维成本激增(据测算,单点位年均运维成本超 1.2 万元)。因此,科学确定监测点位密度,需结合管网层级、污染风险、地形特征等核心因素,建立 “分级分类、按需布设” 的体系,既实现全链路覆盖,又避免资源浪费。本文将从密度影响因素、差异化布设方案、动态优化机制三方面,提供可落地的点位密度确定方法。


一、点位密度的核心影响因素:告别 “均匀分布” 的误区

传统点位布设常采用 “均匀分布”(如每 2 公里设 1 个点),忽视管网实际差异,导致 “该密的不密、该疏的过密”。科学确定密度,需优先考虑四大核心因素,实现 “按需调整”:


(一)管网层级:主干管 “加密”,支管 “适度”

管网层级直接决定监测的重要性与数据价值:


主干管(DN800 及以上):作为污水输送的 “主动脉”,承担 70% 以上的过流量,一旦堵塞或污染超标,影响范围覆盖多个片区,需加密布设,密度控制在1-1.5 公里 / 个。例如,DN1200 的城区主干管,每 1 公里设 1 个液位 + 流量监测点,关键节点(如跨河管道、泵站进水前)额外增设水质监测点(COD、氨氮),确保及时掌握流量波动与污染冲击。


次干管(DN400-DN800):连接主干管与支管,覆盖单个街道或社区,密度可降至1.5-2.5 公里 / 个,以液位 + 流量监测为主,每 3-5 个点位配套 1 个水质监测点,兼顾数据代表性与成本控制。

支管(DN100-DN400):服务小型社区或沿街商铺,流量小、影响范围窄,密度可放宽至3-5 公里 / 个,优先在支管与次干管交汇处布设点位,避免单独在支管中段设点(数据代表性弱,易造成浪费)。某东部城市试点显示,按管网层级调整密度后,监测覆盖率提升 28%,而点位总量减少 15%,成本降低 22%。


(二)污染风险:高风险区 “重点布”,低风险区 “少布”

污染风险差异是点位密度调整的关键依据,需按 “风险等级” 分类布设:


高风险区:包括工业园区周边管网(可能存在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偷排)、餐饮聚集区管网(易产生油脂堵塞)、医疗单位周边管网(含病原体),密度需提升至0.8-1.2 公里 / 个,且每个点位必须配套水质多参数监测仪(COD、氨氮、SS、pH,工业周边加测重金属)。例如,某化工园区周边 DN600 次干管,每 1 公里设 1 个 “液位 + 流量 + COD + 总铬” 监测点,实时捕捉工业污染偷排。


中风险区:如新建住宅小区周边管网(雨污混接风险较高)、老城区改造片区管网(管道老化易渗漏),密度控制在1.5-2 公里 / 个,以 “液位 + 流量 + COD” 监测为主,每 2 个点位设 1 个氨氮监测点,重点排查雨污混接与管道渗漏。


低风险区:如郊区纯住宅片区、公园绿地周边管网(以生活污水为主,成分稳定),密度可放宽至2.5-4 公里 / 个,仅监测液位与流量,每 5-8 个点位配套 1 个水质抽检点(季度手动采样),降低运维成本。


(三)地形与排水特征:低洼区 “密”,平坦区 “疏”

地形影响管网汇流效率与内涝风险,需结合排水特征调整密度:


低洼易涝区:如城市下穿隧道、地势低于周边 1 米以上的片区,管网易积水堵塞,密度需加密至0.5-1 公里 / 个,且点位需布设在汇流节点(如支管汇入次干管处、泵站进水口上游),优先选择 “液位 + 流量” 组合,实时监测积水深度与汇流速度,为内涝预警提供数据支撑。某南方多雨城市在低洼区按此密度布设后,内涝隐患发现时间从 4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


平坦区:地形坡度小,汇流稳定,无明显内涝风险,密度可按常规标准降低 10%-20%,如主干管密度可放宽至 1.5-2 公里 / 个,避免过度监测。


(四)运维可达性:易维护区 “常规布”,难维护区 “优化布”

点位需兼顾监测需求与运维便利性,避免因维护困难导致设备闲置:


易维护区:如道路两侧人行道下、绿化带内的管网,运维人员可快速抵达,密度按常规标准执行;


难维护区:如穿越铁路、高速公路的管网,或郊区偏远片区管网,维护成本高、周期长,需减少点位数量,优先选择 “太阳能供电 + 4G 远程传输” 的一体化设备,密度可放宽至常规标准的 1.2-1.5 倍,同时增加设备冗余(如配备备用传感器),降低故障风险。


二、差异化布设方案:主干管、支管、排污口的密度细则

结合上述影响因素,针对主干管、支管、排污口三大关键节点,制定具体密度与点位选择方案,确保 “精准覆盖”:


(一)主干管:1-1.5 公里 / 个,关键节点必布

密度标准:DN800-DN1200 主干管 1.5 公里 / 个,DN1200 以上主干管 1 公里 / 个;

点位选择:优先布设在 “三通 / 四通节点”(如两条主干管交汇处)、“跨域节点”(如跨河流、铁路的管道两端)、“泵站关联节点”(如污水厂进水主干管上游 1 公里处);

监测参数:必选 “液位 + 流量”,每 2 个点位设 1 个 “COD + 氨氮 + SS” 水质监测点,工业废水占比超 30% 的主干管加测 “重金属 + pH”。

案例:某市城区 DN1500 主干管(全长 12 公里),按 1 公里 / 个布设 12 个液位 + 流量点,在跨河处、污水厂进水口上游各增设 1 个水质点,共 14 个点位,实现流量波动与污染冲击的全时段监测,2024 年成功捕捉 3 次工业废水偷排,溯源时间缩短至 2 小时。


(二)支管:3-5 公里 / 个,聚焦 “交汇节点”

密度标准:DN100-DN300 支管 5 公里 / 个,DN300-DN400 支管 3 公里 / 个;

点位选择:坚决避免在支管中段单独设点,优先布设在 “支管与次干管交汇处下游 50-100 米处”,或 “大型社区 / 商铺集中区的支管出口处”,确保数据能反映片区排水特征;

监测参数:以 “液位 + 流量” 为主,仅在餐饮聚集区、小型加工厂周边的支管点位加测 “COD+SS”;

成本控制:采用 “小型化、低功耗” 设备(如超声波液位计、电磁流量计),单点位采购成本控制在 1.5 万元以内(仅为主干管点位的 1/3)。某老城区支管改造中,按此方案布设 28 个点位,覆盖 80 公里支管,较均匀分布方案减少 12 个点位,成本节约 36 万元,且未出现监测盲区。


(三)排污口:“应布尽布”,分类定密度

排污口是污染溯源的关键,需按 “排污类型” 确定密度,实现 “全口径覆盖”:

工业排污口:凡纳入环保监管的工业企业(含工业园区集中排污口),每个排污口必设 1 个点位,监测参数包括 “流量 + COD + 特征污染物”(如化工企业测苯系物、电镀企业测总铬),且点位需布设在排污口接入市政管网前 50 米处,确保单独监测企业排水;

生活排污口:大型住宅小区(1000 户以上)、城中村集中排口,每个排口设 1 个液位 + 流量点,每 3 个生活排污口配套 1 个 COD + 氨氮水质点;小型小区(300 户以下)排污口,可 2-3 个排口共享 1 个液位点,降低成本;

雨水排口:重点监测 “合流制溢流排口” 与 “初期雨水排口”,每个溢流排口必设 1 个液位 + SS 监测点,雨季加密采样频次至 1 次 / 10 分钟,非雨季 1 次 / 1 小时;纯雨水排口(分流制)仅在暴雨多发区布设点位,密度 2-3 平方公里 / 个。


三、动态优化机制:避免 “一布了之”,实现密度精准迭代

管网工况、城市规划会随时间变化(如新建小区、管网改造),点位密度需建立 “定期评估 - 动态调整” 机制,避免长期固定导致的 “盲区重现” 或 “资源浪费”:


(一)定期评估:每 1-2 年 “复盘” 密度合理性

建立 “数据覆盖率 - 故障发现率 - 成本效率” 三维评估体系:

数据覆盖率:评估现有点位是否覆盖所有主干管、高风险排污口,若某片区主干管数据缺失率超 15%,需加密点位;

故障发现率:统计年度内通过监测点位发现的管网堵塞、污染超标事件,若某区域故障发现率低于 60%(如郊区支管仅靠人工巡检发现故障),需优化点位布局;

成本效率:计算单点位年均 “数据产出价值”(如通过点位发现污染偷排避免的罚款、减少的治理成本),若某类点位(如低风险区支管点位)成本效率低于 1:3(投入 1 元产出不足 3 元),需减少密度。某省会城市 2024 年评估后,将低风险区支管点位从 3 公里 / 个调整为 4 公里 / 个,减少 18 个点位,年运维成本节约 21.6 万元,且未影响故障发现率。


(二)动态调整:结合城市规划与工况变化

新建区域:如新建开发区、住宅小区,在管网建成投用前,按 “高风险区 1-1.2 公里 / 个、中风险区 1.5-2 公里 / 个” 提前布设点位,避免后期开挖补种(成本增加 50% 以上);

管网改造:老旧管网改造后(如内衬修复、管径扩大),需重新评估密度,如 DN500 支管改造为 DN800 次干管后,密度需从 5 公里 / 个调整为 2 公里 / 个;

工况变化:如某片区从纯住宅改为商业餐饮区,污染风险升级,需将点位密度从 2.5 公里 / 个加密至 1.2 公里 / 个,并增加 SS、油脂监测参数。


(三)技术辅助:用 “数字孪生” 优化密度

借助排水管网数字孪生模型,模拟不同点位密度下的 “监测效果”:

输入管网拓扑、流量数据、污染风险分布,模拟 “1 公里 / 个”“1.5 公里 / 个” 等不同密度的监测覆盖率与数据代表性;

结合成本模型,计算不同方案的 “投入 - 产出比”,选择最优密度。某东部城市通过数字孪生模拟,将工业园区周边主干管密度从 0.8 公里 / 个优化为 1 公里 / 个,在监测效果不变的前提下,减少 22% 的点位,年节约成本 35 万元。


四、实践案例:某城市差异化密度布设的成效

某二线城市(建成区面积 350 平方公里,管网总长 4800 公里)2023 年前采用 “均匀分布”(2 公里 / 个),共布设 2400 个点位,存在 “主干管监测不足、低风险区点位冗余” 问题,2023 年按本文方案优化后:


(一)密度调整方案

主干管(DN800 及以上,总长 600 公里):密度 1-1.5 公里 / 个,共布设 450 个点位(原 280 个),增加 61%;

次干管(DN400-DN800,总长 1500 公里):密度 1.5-2.5 公里 / 个,共布设 720 个点位(原 750 个),减少 4%;

支管(DN100-DN400,总长 2700 公里):密度 3-5 公里 / 个,共布设 680 个点位(原 1370 个),减少 50%;

排污口(共 320 个):工业排污口 65 个(全布点)、生活排污口 210 个(布 120 个)、雨水排口 45 个(布 35 个),共 220 个点位(原 100 个),增加 120%。


(二)实施成效

监测覆盖率:从原 72% 提升至 92%,主干管、高风险排污口实现 100% 覆盖,无监测盲区;

故障发现率:管网堵塞、污染超标的发现率从原 58% 提升至 89%,2024 年通过点位数据发现工业偷排 12 起、管网堵塞 38 起,较 2023 年增加 67%;

成本控制:点位总量从 2400 个优化为 2070 个(减少 14%),年运维成本从 2880 万元降至 2484 万元(节约 14%),实现 “覆盖提升、成本下降” 的双重目标。


结语

城市排水管网监测点位密度的确定,核心是 “拒绝均匀、按需布设”—— 以管网层级为基础,以污染风险为导向,以地形与运维条件为约束,建立差异化密度体系。同时,通过定期评估、动态调整与数字孪生技术辅助,实现密度的精准迭代,既避免 “监测盲区” 导致的环境风险与运维被动,又防止 “过度监测” 造成的资源浪费。这种 “科学分类、动态优化” 的思路,不仅适用于排水管网监测,也为城市基础设施(如供水管网、燃气管网)的监测点位布设提供参考,推动城市运维从 “粗放式” 向 “精细化”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