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泵站应急处理设施与超标前启动机制-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0-23 | 6 次浏览 | 分享到:
城市排水泵站暴雨期进水浓度骤升,常规处理能力不足,易引发出水超标与环境风险,且不符合政策要求,需配备应急处理设施。应急设施包括物理强化处理(超细格栅、斜管沉淀池)、化学应急投加(氧化剂、脱氮药剂、螯合剂)、临时储存缓冲(调蓄池、错峰调度)三类。建立 “监测预警 - 阈值判断 - 自动启动 - 效果反馈” 的 “超标前启动” 机制,通过多维度监测、三级阈值、自动联动、实时反馈确保应急效果。实践案例显示,该方案可使暴雨期泵站出水达标率大幅提升,未来将向智慧化、资源循环化、区域协同化发展。

城市排水泵站作为市政管网与污水处理厂的 “中转站”,出水水质直接影响污水厂运行与水体安全。暴雨期间雨水混入管网,常导致进水 COD 从 300mg/L 飙升至 800mg/L、氨氮从 30mg/L 升至 60mg/L,远超常规处理能力。若缺乏应急措施,易引发出水超标与水体污染,因此配备应急处理设施并建立 “超标前启动” 机制,成为暴雨期水环境保障的关键。


一、为何必须配备应急处理设施?

暴雨对泵站水质的冲击具有 “突发性、高强度、持续性” 特征,常规格栅、沉砂池仅能去除物理杂质,无法应对浓度骤升,风险集中在三方面:

突破常规处理能力:雨水携带大量污染物,如南方某合流制泵站暴雨 1 小时后,进水 COD 达 750-900mg/L、SS 达 350mg/L,而常规工艺 COD 去除率仅 10%-15%,远难降至污水厂接纳标准(COD≤500mg/L),直接输送会导致污水厂生化系统 “中毒”,形成连锁污染。

加剧环境风险:无应急设施时,“硬排” 会冲击污水厂(如北方某泵站曾致污水厂活性污泥浓度骤降,停运 72 小时,河道 COD 超标 5 倍);“溢流” 则直接污染水体(某园区泵站因氨氮超标溢流,致湖泊藻类泛滥)。

政策合规要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明确泵站出水需达标,环保部门实施 “在线监测 + 抽检”,如江苏规定暴雨期 COD 超 500mg/L、氨氮超 40mg/L 未启动应急,将处 5-20 万元罚款,未达标还可能触发生态赔偿。


二、应急处理设施的核心类型

针对暴雨期水质特征,应急设施需 “快速响应、高效去除、灵活调节”,分三类形成互补:

物理强化处理:聚焦 SS 与部分有机物去除

超细格栅(间隙 1-3mm)+ 自动反冲洗系统:SS 去除率从 30% 升至 65%,COD 同步降 25%;

高效斜管沉淀池:沉淀效率提升 3-5 倍,停留时间缩至 30 分钟,SS 去除率 70%-80%,配套水力循环澄清池可再降 15%-20% COD。

化学应急投加:靶向去除高浓度污染物

复合氧化剂系统(次氯酸钠、芬顿试剂):COD 超 500mg/L 时自动投加,某泵站用芬顿试剂将 COD 从 800mg/L 降至 480mg/L,去除率 40%;

脱氮药剂装置(次氯酸钠为主):氨氮超 40mg/L 时启动,通过 “折点氯化” 15-30 分钟内脱氮 60%-80%,某泵站处理氨氮超 50mg/L 进水,出水稳定在 22mg/L;

重金属螯合沉淀系统:投加二硫代氨基甲酸盐,重金属去除率 95% 以上,满足总铜≤0.5mg/L、总锌≤1.0mg/L 标准。

临时储存缓冲:缓解瞬时冲击

调蓄池(1000-5000m³)或移动式储罐(50-100m³/ 个):暂存超标污水,待雨停后处理;

管网错峰调度:将高浓度污水分流至低负荷泵站,如 A 泵站 COD 超 800mg/L 时,分流 30% 至 B 泵站,两站出水均≤550mg/L。


三、“超标前启动” 的核心逻辑

应急设施效能关键在 “及时启动”,需通过 “监测预警 - 阈值判断 - 自动启动 - 效果反馈” 闭环实现:

多维度监测预警:进水口、格栅后、沉砂池后安装在线监测仪,暴雨期采样频次提至 1 次 / 2-5 分钟,结合气象降雨预报与管网液位数据,通过历史数据模型预判水质趋势(如降雨量 20mm/h + 液位 1.8m 时,15 分钟后 COD 或达 480mg/L),预警准确率超 90%。

三级阈值设定:按污水厂标准设 “预警(80%)- 启动(90%)- 紧急(100%)” 阈值,如 COD 预警 400mg/L、启动 450mg/L、紧急 500mg/L,分别对应 “设施预检 - 自动启动 - 双重保障”,某园区泵站 12 次应急中 10 次在 “启动阈值” 启动,药剂省 30%。

自动联动启动:监测数据达阈值时,中控系统 10 秒内下发指令,如启动氧化剂投加或调蓄池闸门,多污染物超标时协同启动(如 COD+SS 超标同步开格栅与氧化剂系统),处理效率提 20%。

效果实时反馈:出水口在线监测动态调整参数,如 COD 超 480mg/L 时增加药剂投加,达标后减量,某泵站通过自适应算法,药剂利用率提 25%、成本降 18%。


四、实践案例

南方合流制泵站:服务 5km²,2023 年改造后配 “超细格栅 + 斜管沉淀池 + 次氯酸钠系统 + 5000m³ 调蓄池”。台风期间降雨量 50mm/h,进水 COD 达 452mg/L 时自动启动设施,后续通过算法调整药剂投加量,出水 COD 稳定在 420-480mg/L,全程达标。

北方工业园区泵站:服务 12 家企业,2024 年配 “重金属监测仪 + 螯合沉淀系统 + 移动储罐”。暴雨期总铜骤升至 1.2mg/L(标准 0.5mg/L),系统立即投加螯合剂(10mg/L)、分流 30% 污水至储罐,并推送线索至环保部门。30 分钟后出水铜降至 0.3mg/L,环保部门 1 小时内查实电子厂偷排,罚款 15 万元,后续完善企业雨污分流监管。


五、总结与展望

暴雨期泵站水质保障的核心是打破 “被动处置”,通过 “物理 + 化学 + 储存” 设施组合与 “超标前启动” 机制,可使出水达标率从 60% 提至 95% 以上。未来需向三方向深化:智慧化(AI + 数字孪生预判水质)、资源循环(应急处理后污水回用)、区域协同(泵站 - 污水厂 - 环保 - 气象数据共享),推动泵站从 “单一排涝” 向 “排涝 + 水质保障” 转型,守住水环境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