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积水内涝的形成是 “降雨 - 汇流 - 积水” 多环节叠加的结果,仅依靠路面积水监测点,只能被动捕捉最终积水状态,无法提前预判内涝风险。随着极端暴雨频发,传统 “单点监测、事后响应” 模式已难以满足城市防汛需求。因此,在排水管网进水口、雨水泵站前池增设液位监测点,构建 “降雨 - 汇流 - 积水” 全链路监测网络,通过多点位数据联动分析,成为提升内涝预判精度、实现 “主动防御” 的关键路径。本文将从点位增设的必要性、数据联动技术逻辑、落地实施策略三方面,详解全链路监测体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价值。
一、为何必须增设管网进水口与泵站前池监测点?—— 破解内涝预判 “断链” 难题
传统城市积水内涝监测多聚焦路面积水(如低洼路段、下穿隧道),但内涝的核心症结隐藏在 “降雨到积水” 的中间环节 —— 汇流过程中管网是否拥堵、泵站是否超负荷。缺乏管网进水口与泵站前池的液位数据,会导致监测链路 “断档”,预判精度大幅下降,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单一路面监测无法提前识别 “汇流梗阻”
路面积水是内涝的最终表现,而汇流阶段的管网堵塞、过流能力不足是根本原因。例如,某路段暴雨后 1 小时出现 750px 积水,若仅监测路面,只能在积水形成后预警;但在管网进水口增设液位监测点后发现,降雨 30 分钟时进水口液位已达管道容量的 90%(正常应≤60%),且持续上升,此时即可判断管网存在堵塞,提前 30 分钟预判该路段将出现积水。数据显示,仅依靠路面监测的内涝预警提前量通常≤15 分钟,而增设管网进水口监测后,预警提前量可延长至 40-60 分钟,为应急处置争取关键时间。
(二)缺失泵站前池数据难判断 “排涝能力瓶颈”
雨水泵站是汇流的 “终点” 与排涝的 “起点”,其前池液位直接反映排涝系统的负荷状态。若泵站前池液位持续高于设计水位(如设计水位 2.5m,实际达 3.2m),说明泵站抽排能力不足或管网来水超预期,此时即便路面尚未积水,也需启动应急调度(如开启备用泵、分流来水)。某北方城市 2023 年汛期数据显示,未监测泵站前池时,3 次因泵站超负荷导致管网溢流,路面积水后才紧急增开备用泵,延误 20 分钟;增设监测点后,前池液位达 2.2m(预警阈值)即触发调度,全年未因泵站负荷问题引发内涝。
(三)链路断裂导致内涝成因 “溯源困难”
当路面出现积水时,若缺乏管网与泵站数据,无法判断是 “降雨超设计标准”“管网堵塞” 还是 “泵站故障”。例如,某老城区暴雨后同时出现 3 处路面积水,仅靠路面数据只能统一采取封路措施;而通过管网进水口与泵站前池数据发现:A 路段积水是因进水口液位骤升(管网堵塞),B 路段是因泵站前池液位超上限(泵站抽排不足),C 路段是因降雨量超 5 年一遇标准(自然因素)。针对性处置后,A、B 路段积水清除时间缩短 40%,而 C 路段通过提前调配应急排涝设备,避免积水扩大。可见,全链路监测不仅提升预判精度,更能为后续治理提供精准依据。
二、多点位数据联动的技术逻辑:从 “数据堆砌” 到 “智能预判”
增设管网进水口、泵站前池监测点后,并非简单叠加数据,而是通过 “时空对齐 - 关联分析 - 模型计算” 的技术路径,实现多源数据的深度联动,最终输出精准的内涝预判结果。其核心逻辑可拆解为三个层级:
(一)第一层:时空对齐 —— 确保数据 “可关联”
不同监测点的采集频率、地理位置、数据格式存在差异,需先进行标准化处理,为联动分析奠定基础。
时间同步:统一所有监测点的采样频率与时间戳,路面积水监测、管网进水口液位、泵站前池液位均采用 “1 分钟 / 次” 高频采集(暴雨时提升至 10 秒 / 次),且以城市统一时间(如北京时间)为基准,避免因时间偏差导致 “降雨已停,管网数据仍显示来水增加” 的矛盾。
空间关联:通过 GIS 地图建立 “降雨站 - 管网进水口 - 泵站 - 路面监测点” 的空间拓扑关系。例如,明确 “降雨站 A” 覆盖 “管网进水口 A1、A2”,“管网进水口 A1、A2” 汇入 “泵站 B”,“泵站 B” 服务 “路面监测点 B1、B2”,形成清晰的 “降雨 - 汇流 - 积水” 空间链路,确保某一环节数据异常时,能快速定位关联区域。
格式统一:将液位、降雨量、积水深度等数据转换为 JSON 格式,通过 MQTT 协议接入城市防汛指挥平台,避免因格式不兼容导致数据无法互通。某省会城市初期因管网数据为 Excel 表格、路面数据为 XML 格式,数据整合耗时 2 小时;标准化后,数据实时同步至平台,延迟≤5 秒。
(二)第二层:关联分析 —— 挖掘数据 “隐性关联”
通过统计学与机器学习算法,分析不同监测点数据的内在关联,识别内涝风险前兆。重点关注三类关联关系:
降雨与管网进水口液位的 “响应关联”:正常情况下,降雨量每增加 10mm,管网进水口液位应上升 5-200px(根据管道口径不同调整)。若某降雨站监测到 20mm 降雨,对应管网进水口液位仅上升 75px,说明管网可能堵塞(雨水无法正常汇入);若液位上升 375px,则说明存在雨水混接(如污水管接入雨水管)。某城市通过该关联分析,半年内发现 12 处管网堵塞、8 处雨污混接,提前清理与改造后,内涝发生率下降 35%。
管网进水口与泵站前池液位的 “传导关联”:管网进水口液位上升后,泵站前池液位应在 15-20 分钟内同步上升(根据管网长度计算)。若管网进水口液位达 80% 管道容量,25 分钟后泵站前池液位仍无明显变化,说明管网中间段存在堵塞;若前池液位上升速度是进水口的 2 倍,则可能存在其他管网分流汇入。某工业园区通过该关联,发现 1 处 DN800 管网破裂,雨水直接渗入地下,导致泵站前池来水不足,及时修复后避免了周边路段积水。
泵站前池液位与路面积水的 “预警关联”:当泵站前池液位达设计水位的 85%,且持续上升时,对应服务区域的路面监测点在 30-45 分钟内大概率出现积水。某城市基于历史数据建立阈值模型:泵站前池液位≥2.8m(设计水位 3.2m)且降雨量≥5mm/h 时,触发路面积水预警,准确率达 92%,2024 年汛期通过该关联预判 11 次内涝,均准确命中。
(三)第三层:模型计算 —— 输出精准 “预判结果”
基于关联分析结果,引入水文水力模型(如 SWMM 模型、InfoWorks ICM 模型),模拟不同场景下的内涝发展趋势,输出具体的预判结论(如积水时间、积水深度、影响范围)。
短期预判(0-2 小时):结合实时降雨数据(未来 1 小时降雨量预报)、管网与泵站液位,模拟未来 2 小时内的积水变化。例如,某下穿隧道监测到:当前降雨量 30mm/h,管网进水口液位 85%,泵站前池液位 2.9m(设计 3.0m),模型计算得出 1 小时后隧道积水将达 1000px,立即启动交通管制与应急抽排,避免车辆涉水事故。
中期预判(2-6 小时):结合气象部门 6 小时降雨预报,分析管网与泵站的持续负荷。若预报显示未来 6 小时累计降雨量达 80mm,模型可预判哪些管网将超容、哪些泵站将超负荷,提前调配应急设备(如移动排涝泵)至风险区域。某南方城市 2024 年台风期间,通过中期预判提前在 5 处高风险泵站部署 20 台移动泵,内涝清除时间缩短 50%。
长期评估(1-3 天):基于 3 天降雨趋势预报与管网、泵站的历史运行数据,评估内涝风险等级(低、中、高),为城市整体防汛部署提供依据。例如,预报未来 3 天有持续性暴雨,模型评估 12 个区域为高风险,提前转移低洼区域居民物资,减少损失。
三、落地实施:从点位布设到运维的全流程保障
构建 “降雨 - 汇流 - 积水” 全链路监测体系,需科学布设点位、优化数据平台、建立运维机制,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一)点位布设:按 “风险等级 + 链路节点” 精准选址
点位布设需避免 “均匀分布”,而是结合风险等级与链路关键节点,实现 “重点覆盖、兼顾全面”:
管网进水口监测点:优先布设在 “老城区管网(使用超 20 年)”“易堵塞路段(如菜市场周边、施工区域)”“管径突变处(如 DN600 变 DN400)”,每个关键管网片区至少布设 3-5 个,确保覆盖不同汇入方向。例如,某老城区管网片区面积 5km²,在东、西、南三个方向的进水口各布设 1 个监测点,实时掌握不同区域的汇流情况。
泵站前池监测点:所有雨水泵站必须布设,且需在泵站进水总管、前池中部、前池出口各设 1 个液位传感器,分别监测来水、池内、出水状态,避免单点故障导致数据失真。某城市 2023 年汛期因 1 个泵站前池单点传感器故障,误判泵站无负荷,导致管网溢流,后续改为三点监测后,故障率降至 0.5%。
路面监测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 “管网进水口下游 500 米内”“泵站服务区域边缘” 的路面点位,实现 “管网 - 泵站 - 路面” 的近距离关联。例如,管网进水口 A 下游 300 米处设路面监测点 A1,当进水口 A 液位超限时,可重点关注 A1 的积水情况,提升预判针对性。
(二)数据平台:打造 “联动分析 + 可视化展示” 核心中枢
数据平台是多点联动的 “大脑”,需具备三大功能:
实时联动分析功能:内置关联分析算法与水文模型,自动识别 “降雨 - 管网 - 泵站 - 路面” 的异常关联,如降雨量正常但管网液位骤升、泵站前池液位正常但路面积水,立即推送预警信息至管理人员手机 APP 与防汛指挥大屏。某城市平台响应时间≤3 秒,预警信息推送延迟≤10 秒,确保快速处置。
可视化展示功能:通过 GIS 地图动态显示各监测点数据,用不同颜色标注状态(绿色:正常,黄色:预警,红色:紧急),且可点击任意点位查看历史数据(如近 24 小时液位变化曲线)、关联点位数据(如点击管网进水口 A,显示关联的降雨站、泵站、路面点)。某指挥中心大屏通过该功能,实现 “一屏统览全链路状态”,管理人员无需切换多个系统,效率提升 60%。
数据共享功能:向气象、市政、交通等部门开放数据接口,例如向交通部门共享路面积水数据,用于实时调整公交线路;向市政部门共享管网液位数据,用于精准清淤。某城市通过数据共享,实现 “防汛 - 交通 - 市政” 协同处置,内涝应急响应时间从 40 分钟缩短至 15 分钟。
(三)运维机制:保障数据 “持续精准”
全链路监测涉及大量传感器,需建立 “定期校准 + 故障预警 + 应急备份” 的运维体系:
定期校准:管网进水口与泵站前池液位传感器每季度校准 1 次,采用标准液位仪比对,误差超 ±2mm 即调整;路面积水传感器每 2 个月校准 1 次,通过人工量测积水深度与设备数据比对。某城市通过定期校准,数据准确率从 88% 提升至 98%。
故障预警:传感器内置状态监测模块,当出现电量不足(≤20%)、信号中断(持续 5 分钟无数据)、数据漂移(误差超 ±5mm)时,自动向运维平台发送故障预警,运维人员 2 小时内到场处置。某城市 2024 年通过故障预警,及时修复 32 个传感器,未因设备故障影响预判。
应急备份:在关键点位(如主干道管网进水口、核心泵站)配备备用传感器,故障时可立即更换;同时储备 5-10 台便携式监测设备,用于临时补充(如传感器批量故障、新增风险区域)。某城市暴雨期间,1 个泵站前池传感器故障,运维人员用便携式设备临时替代,确保数据不中断。
四、案例验证:全链路监测体系的实际成效
(一)案例 1:南方某市老城区 —— 预警提前量延长至 50 分钟
该老城区管网老化(平均使用 25 年),2022 年汛期因仅监测路面,3 次内涝预警提前量不足 15 分钟,导致 2 处商铺被淹。2023 年增设 12 个管网进水口监测点、5 个泵站前池监测点,构建全链路体系后:
降雨 40 分钟时,管网进水口液位达管道容量的 92%,关联分析发现与降雨量不匹配,预判 3 处路段将积水;
提前 50 分钟启动应急措施(清淤队伍到场、移动泵部署),最终 3 处路段仅出现 125px 积水,无财产损失;
全年内涝发生率下降 75%,预警准确率达 95%。
(二)案例 2:北方某省会城市 —— 泵站调度效率提升 40%
该城市有 23 座雨水泵站,2021 年因缺乏前池监测,4 次因超负荷导致管网溢流。2022 年为所有泵站增设前池监测点,并与管网、路面数据联动:
当泵站前池液位达设计水位的 80% 时,平台自动分析关联管网的来水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分流;
某次暴雨中,3 座泵站前池液位快速上升,平台通过联动数据发现是周边施工导致管网临时改道,立即调度附近泵站分流来水,避免溢流;
全年泵站应急调度次数从 12 次降至 5 次,调度效率提升 40%,管网溢流损失减少 60%。
结语
城市积水内涝监测的核心,在于从 “被动监测积水” 转向 “主动预判汇流风险”。增设排水管网进水口与雨水泵站前池监测点,并非简单增加设备,而是构建 “降雨 - 汇流 - 积水” 的全链路数据闭环;多点位数据联动也不是数据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时空对齐、关联分析、模型计算,挖掘内涝风险的隐性信号。实践证明,全链路监测体系可将内涝预警提前量延长至 40-60 分钟,预判准确率超 90%,为城市防汛从 “事后处置” 迈向 “主动防御” 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更能为管网改造、泵站升级等长期治理工作提供精准依据,推动城市内涝治理从 “治标” 向 “治本”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