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洪排涝:雨水收集 - 存储 - 回用系统设计与实践-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0-23 | 11 次浏览 | 分享到:
城市防洪排涝需兼顾排涝与水资源利用,设计 “雨水收集 - 存储 - 回用” 系统可破解雨季排水浪费与旱季缺水矛盾。系统遵循 “先排涝、后利用”“因地制宜、分类设计”“经济高效、长效运维” 原则,核心组件包括收集(虹吸雨水斗、植草沟等)、预处理(弃流过滤、沉淀等)、存储(地下蓄水池、调蓄塘等)、回用(分质供水)四类。针对住宅小区、市政道路、工业园区设计场景化方案,实践案例显示,该系统可提升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排涝量,未来将结合智慧技术优化。

每逢雨季,城市常面临 “暴雨内涝” 与 “雨水白白排走” 的双重困境 —— 一方面,短时间强降雨导致管网超负荷、道路积水;另一方面,大量雨水未经利用直接排入江河,待旱季来临时,又需依赖地下水或外调水缓解供水压力。据统计,我国多数城市雨季雨水资源化利用率不足 10%,而旱季城市缺水率超 20%,“排涝” 与 “节水” 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设计科学的 “雨水收集 - 存储 - 回用” 系统,将雨季多余雨水转化为可用资源,成为破解城市水问题的关键。本文将从系统设计原则、核心组件选型、场景化应用方案及实践案例四方面,详解如何实现城市防洪排涝与水资源利用的双赢。


一、系统设计核心原则:兼顾 “排涝效率” 与 “资源利用”

“雨水收集 - 存储 - 回用” 系统并非简单堆砌设施,需遵循 “先排涝、后利用”“因地制宜、分类设计”“经济高效、长效运维” 三大原则,确保在应对暴雨时优先保障排涝安全,同时最大化雨水利用价值:


(一)先排涝、后利用:筑牢防洪底线

系统设计需优先满足防洪排涝需求,避免因追求雨水利用而影响内涝防控。具体体现在:

降雨量分级处理:设定 “小雨 - 中雨 - 大雨 - 暴雨” 四级响应机制,小雨(日降雨量≤10mm)时,雨水全量收集;中雨(10mm<日降雨量≤25mm)时,70%-80% 雨水收集,剩余通过管网排涝;大雨(25mm<日降雨量≤50mm)时,仅收集初期雨水(前 15-20 分钟),重点保障排涝;暴雨(日降雨量>50mm)时,暂停收集,所有雨水通过排涝系统快速排出,避免收集设施滞留雨水导致内涝。

管网协同设计:雨水收集系统需与城市排水管网、调蓄池联动,例如,小区雨水收集池与市政管网之间设置 “溢流闸门”,当收集池满容且降雨量超中雨标准时,闸门自动开启,雨水接入市政排涝管网,防止倒灌。某南方城市小区实践显示,按此原则设计后,暴雨期间未出现积水,同时雨季雨水收集量达年降雨量的 35%。


(二)因地制宜、分类设计:适配不同城市场景

城市不同区域(住宅小区、市政道路、工业园区)的雨水特征、利用需求差异显著,需针对性设计系统:

住宅小区:雨水主要来自屋面、绿地、路面,污染程度较低(SS≤100mg/L),优先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景观补水,系统设计侧重 “分散收集、就近回用”;

市政道路:雨水含泥沙、油污较多(SS≤300mg/L、石油类≤5mg/L),需强化预处理,回用方向以道路冲洗、市政绿化为主,系统需结合道路排水坡度设计收集点位;

工业园区:雨水可能携带工业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物),需严格处理(如加设重金属去除单元),回用优先满足厂区冷却用水、地面冲洗,若水质不达标则仅用于生态补水(如厂区景观湖)。


(三)经济高效、长效运维:控制成本与保障稳定

系统需平衡建设成本与长期收益,避免 “重建设、轻运维”:

低成本预处理:优先采用 “弃流过滤 + 沉淀池” 等低成本预处理工艺,替代高成本的膜过滤,例如,道路雨水收集先通过弃流装置排除初期污染雨水(前 5-10 分钟),再经格栅过滤泥沙,最后进入沉淀池,SS 去除率可达 60%-70%,单吨水预处理成本控制在 0.2 元以内;

模块化设计:采用模块化存储设施(如拼装式水箱、地下蓄水池),可根据雨水收集量灵活增减容量,避免一次性大投入;同时,选用免维护或低维护设备(如太阳能自控闸门、自清洁过滤器),降低年均运维成本(控制在系统总投资的 5% 以内)。


二、系统核心组件选型:从 “收集” 到 “回用” 的全流程适配

“雨水收集 - 存储 - 回用” 系统由收集、预处理、存储、回用四大核心环节组成,每个环节的组件选型直接影响系统效率与成本,需科学匹配场景需求:


(一)收集环节:高效捕捉雨水,减少流失

收集组件需根据不同汇水面特征选择,确保雨水最大化捕捉:

屋面雨水收集:采用 “屋面虹吸雨水斗 + 专用管道”,虹吸斗排水能力是普通雨水斗的 3-5 倍,适用于高层建筑(10 层以上),可快速收集屋面雨水,减少滞留;低层建筑可采用 “重力流雨水斗”,成本更低,单斗收集面积可达 50-100㎡;

绿地雨水收集:通过 “渗透式植草沟 + 渗透井” 组合,植草沟坡度控制在 1%-3%,引导雨水流入渗透井,同时绿地种植耐旱耐涝植物(如麦冬、鸢尾),减少雨水蒸发;渗透井采用透水性材料(如多孔混凝土),直径 0.8-1.2m,深度 2-3m,可补充地下水,同时收集部分雨水(渗透率 30%-40%);

道路雨水收集:在道路两侧设置 “路缘石排水口 + 雨水篦子”,排水口间距 15-20m(低洼路段缩短至 10m),雨水篦子采用防盗防堵塞设计(格栅间隙 5-10mm),避免泥沙、垃圾堵塞管道;同时,在道路下方铺设 “渗透排水管”(透水率≥1×10⁻³m/s),部分雨水通过管道渗透至地下,剩余进入收集系统。


(二)预处理环节:降低污染,保障回用安全

预处理是决定雨水回用可行性的关键,需根据雨水污染程度选择工艺:

轻度污染雨水(如小区屋面、绿地):采用 “弃流 + 格栅 + 沉淀池” 工艺,弃流装置(如气动式弃流器)排除前 5-10 分钟初期雨水(含污染物较多),格栅过滤大颗粒杂质(如树叶、石子),沉淀池(停留时间 30-60 分钟)去除悬浮物,SS 去除率可达 70%-80%,出水 SS≤30mg/L,满足绿化灌溉需求;

中度污染雨水(如市政道路):在 “弃流 + 格栅 + 沉淀池” 基础上,增加 “过滤罐(石英砂 + 活性炭)”,石英砂过滤悬浮物(SS 去除率再提 15%),活性炭吸附油污、有机物(石油类去除率达 80%),出水石油类≤1mg/L,可用于道路冲洗;

重度污染雨水(如工业园区周边道路):需叠加 “化学预处理(如 PAC 投加)+ 膜过滤(微滤膜)”,PAC(聚合氯化铝)投加量 5-10mg/L,去除胶体态污染物与重金属,微滤膜(孔径 0.1-1μm)进一步截留细小颗粒,出水 COD≤50mg/L、重金属≤0.1mg/L,可用于工业冷却用水。


(三)存储环节:平衡雨季收集与旱季回用

存储设施需兼顾容量、占地、成本,常用类型包括:

地下蓄水池:适用于用地紧张的城区(如住宅小区、市中心道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容积 50-500m³(小区)、500-2000m³(市政道路),设置在地下车库、绿地下方,不占用地面空间;配备液位传感器与自动补水装置,当水位低于 1/3 容积时,停止回用并等待雨季补水;

拼装式水箱:适用于新建区域(如开发区、新建小区),采用食品级 PE 或不锈钢模块拼装,容积 10-100m³,安装周期短(3-5 天),可根据需求增减模块,成本较地下蓄水池低 20%-30%;

调蓄塘 / 景观湖:适用于公园、工业园区,利用天然水体或人工湖作为存储设施,搭配水生植物(如芦苇、荷花)进一步净化雨水,容积 1000-10000m³,兼具存储、净化、景观功能,某工业园区调蓄塘雨季收集雨水 2 万 m³,旱季可满足 3 个月的绿化与地面冲洗需求。


(四)回用环节:按需分配,最大化利用价值

回用系统需根据水质与用户需求,实现 “分质供水”:

低水质需求(绿化灌溉、道路冲洗):采用 “重力流 + 变频泵” 供水,预处理后的雨水直接接入绿化灌溉管网、道路冲洗栓,配备电磁阀与定时器,实现自动灌溉(如每天凌晨 2-4 点灌溉,避免白天用水高峰);

中水质需求(景观补水、厕所冲水):需增加 “消毒单元(如紫外线消毒)”,紫外线剂量≥40mJ/cm²,杀灭细菌、病毒,确保水质安全,通过专用管网输送至景观水池、卫生间冲水系统,与自来水系统形成 “双管网”,避免混接;

高水质需求(工业冷却、洗车):在消毒基础上,增加 “反渗透(RO)装置”,去除离子与有机物,出水 TDS(总溶解固体)≤100mg/L,满足冷却用水与洗车需求,某汽车厂采用该工艺,雨季雨水回用率达 40%,年节约自来水 12 万吨。


三、场景化应用方案:不同城市区域的系统设计实例

针对住宅小区、市政道路、工业园区三大典型场景,设计差异化的 “雨水收集 - 存储 - 回用” 系统方案,确保落地可行性:


(一)住宅小区:“分散收集 + 就近回用”,降低物业成本

以 1000 户、占地 5 万㎡的中型小区为例:

收集范围:屋面(面积 2 万㎡)、绿地(面积 2 万㎡)、道路(面积 1 万㎡);

系统配置:

屋面:每栋楼安装 2-3 个虹吸雨水斗,雨水经专用管道接入地下蓄水池(容积 300m³);

绿地:设置渗透式植草沟(总长 500m)与渗透井(20 口,直径 1m),部分雨水渗透补充地下水,部分流入蓄水池;

预处理:采用 “气动弃流器 + 格栅 + 沉淀池”,弃流初期 5 分钟雨水,沉淀池停留时间 40 分钟;

回用:雨水经紫外线消毒后,接入绿化灌溉管网(覆盖小区所有绿地)与地下车库冲洗栓,剩余雨水用于景观水池补水;

成效:雨季可收集雨水约 5000m³,旱季可满足 4 个月的绿化灌溉与车库冲洗需求,年节约自来水费用约 3 万元,同时减少小区雨季排涝量 30%,降低内涝风险。


(二)市政道路:“线性收集 + 集中回用”,服务市政运维

以 1 公里、双向 6 车道的城市主干道为例:

收集范围:道路路面(面积 8000㎡)、两侧人行道与绿化带(面积 4000㎡);

系统配置:

道路:每 15m 设置 1 个防堵塞雨水篦子,雨水经路缘石排水口接入地下渗透排水管,部分渗透,部分流入道路中段的地下蓄水池(容积 1000m³);

绿化带:采用 “植草沟 + 渗透井”,引导雨水进入蓄水池;

预处理:“弃流装置(弃流前 10 分钟雨水)+ 格栅 + 沉淀池 + 石英砂过滤罐”,SS 去除率达 85%;

回用:雨水通过变频泵输送至道路冲洗车取水点(每 500m 设 1 个)与绿化带灌溉栓,用于道路日常冲洗与绿化养护;

成效:雨季可收集雨水约 8000m³,年可替代 30% 的市政绿化与道路冲洗用水,节约自来水 1.2 万吨,同时减少道路雨水排涝量 40%,降低市政管网负荷。


(三)工业园区:“分质收集 + 梯级回用”,降低工业用水成本

以占地 10 万㎡的机械制造园区为例:

收集范围:厂区屋面(3 万㎡)、停车场(2 万㎡)、道路(2 万㎡)、绿地(3 万㎡);

系统配置:

分质收集:屋面雨水(污染轻)直接接入清水储罐(容积 500m³),停车场与道路雨水(含油污、泥沙)接入污水储罐(容积 800m³),绿地雨水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

预处理:清水储罐雨水经 “格栅 + 沉淀池 + 紫外线消毒”,用于绿化、厕所冲水;污水储罐雨水经 “弃流 + 格栅 + 沉淀池 + PAC 投加 + 微滤膜 + 消毒”,用于厂区地面冲洗、设备冷却;

回用:冷却用水通过专用管网接入车间冷却系统,地面冲洗用水接入厂区冲洗栓,实现 “梯级利用”;

成效:雨季可收集雨水约 1.5 万 m³,年回用率达 50%,替代 20% 的工业杂用水,年节约水费约 8 万元,同时减少园区雨季排涝量 35%,避免雨水携带工业污染物外排。


四、实践案例:城市级雨水利用系统的双赢成效

(一)案例 1:深圳光明区 “海绵城市 + 雨水利用” 系统

深圳光明区作为国家海绵城市试点,构建了 “全域雨水收集 - 集中存储 - 分质回用” 系统:

收集:在道路、小区、公园铺设渗透式铺装(面积超 100 万㎡),建设植草沟 300 公里、渗透井 5000 口,最大化收集雨水;

存储:新建地下调蓄池 20 座(总容积 50 万 m³),利用河道、湖泊作为天然调蓄设施(总容积 100 万 m³);

回用:雨水经预处理后,用于市政绿化(占回用总量 40%)、道路冲洗(30%)、小区补水(20%)、河道生态补水(10%);

成效:雨季雨水资源化利用率达 45%,年节约自来水 800 万吨,同时区域内涝发生率从 2018 年的 15 次 / 年降至 2024 年的 2 次 / 年,实现 “排涝” 与 “节水” 的双重改善。


(二)案例 2:苏州工业园区雨水回用工程

苏州工业园区针对工业用水需求大的特点,设计 “雨水 - 再生水 - 工业用水” 联动系统:

收集:园区道路、厂房屋面雨水通过专用管网收集,区分 “清洁雨水” 与 “污染雨水”;

处理:清洁雨水经简单过滤消毒后,用于绿化、冲洗;污染雨水经深度处理(混凝 + 过滤 + 反渗透)后,接入园区工业冷却用水管网;

联动:与园区污水处理厂合作,将雨水与再生水混合,满足不同工业企业的用水需求;

成效:2024 年园区雨水回用总量达 200 万吨,占工业杂用水总量的 25%,年减少地下水开采 150 万吨,同时雨季园区排涝压力降低 50%,未出现工业污染雨水外排事件。


结语

城市防洪排涝与水资源利用并非对立,通过科学设计 “雨水收集 - 存储 - 回用” 系统,可将雨季 “负担” 转化为旱季 “资源”。核心在于遵循 “先排涝、后利用” 原则,根据不同场景选择适配的组件与工艺,实现 “收集高效、存储合理、回用安全”。从实践来看,这类系统可使城市雨季雨水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 30%-50%,同时减少排涝量 30%-50%,既缓解内涝压力,又降低自来水依赖。未来,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与智慧化技术(如 AI 调度、物联网监测)的融入,“雨水收集 - 存储 - 回用” 系统将更精准、高效,为城市水安全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