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通过 “渗、滞、蓄、用、排” 五类措施,减少地表径流、提升雨水资源化利用效率,而城市现有排水管网系统承担着雨水与污水输送的基础功能。二者若衔接不当,易出现功能冲突 —— 例如新建海绵设施过度滞留雨水导致管网上游积水,或海绵设施雨水下渗量过大加重老旧管网渗漏风险,反而影响排水系统整体效率。因此,需从 “规划协同、功能互补、动态调控、运维一体” 四个层面,构建海绵城市与现有排水管网的协同衔接体系,让海绵设施成为管网系统的 “减负者” 与 “补充者”,而非 “干扰者”,实现雨水管理的高效化与可持续化。
一、现状评估与规划衔接:奠定协同基础,避免盲目建设
海绵城市与现有排水管网的协同,首要前提是全面掌握管网现状,在规划层面明确二者的功能定位与配合逻辑,避免海绵设施建设与管网系统 “脱节” 或 “重复建设”。
(一)现有排水管网现状精准评估
通过多技术手段排查管网的 “能力边界” 与 “薄弱环节”,为海绵设施布局与参数设计提供依据:
管网负荷能力评估:结合 GIS 管网数据与实地检测(如 CCTV 机器人、声呐探测),明确各路段管网的设计流量、实际过流能力、淤积程度 —— 例如老城区某路段 DN800 管网设计流量 1.2m³/s,因淤积实际过流能力仅 0.8m³/s,需在该区域布局 “滞、蓄” 类海绵设施(如雨水花园、调蓄池),减少进入管网的径流量,避免管网超负荷;
管网渗漏风险评估:对使用年限超 20 年的老旧管网(如混凝土管、灰口铸铁管),通过闭水试验检测渗漏量,划分渗漏风险等级(低风险:渗漏量<5%、中风险:5%-10%、高风险:>10%)—— 高风险区域需优先修复管网,再建设 “渗” 类海绵设施(如透水铺装),避免雨水下渗后通过管网裂缝渗入地下,污染土壤或加剧管涌;
管网汇水分区梳理:根据管网拓扑结构,划分独立汇水分区,明确每个分区的雨水收集范围、排水路径与出口位置 —— 例如将某片区按管网走向划分为 5 个汇水分区,每个分区内的海绵设施需与对应的管网入口衔接,确保设施收集的雨水能有序排入管网或就地消纳。
例如,某城市通过评估发现,东部老城区管网普遍存在 “过流能力不足(实际能力为设计值的 60%-70%)、渗漏风险高(20% 路段渗漏量超 10%)” 问题,因此在该区域规划时,优先布局调蓄型海绵设施(如地下调蓄池),而非大量透水铺装,既减轻管网负荷,又规避渗漏风险。
(二)规划层面明确协同定位
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明确海绵设施与管网系统的功能分工,形成 “各司其职、相互补充” 的配合机制:
功能定位划分:将管网系统定位为 “最终排水通道”,承担海绵设施无法消纳的剩余雨水;海绵设施定位为 “前端径流调控者”,通过 “渗、滞” 减少径流总量,“蓄、用” 错峰排放,“排” 辅助管网分流 —— 例如小雨时(降雨量<10mm),雨水通过透水铺装、绿地渗入地下,不进入管网;中雨时(10-25mm),部分雨水经雨水花园滞留、渗透后,剩余雨水排入管网;大雨时(>25mm),调蓄池暂存雨水,待管网负荷下降后缓慢排放;
空间布局协同:在管网负荷紧张、内涝频发的区域(如城市中心商圈、低洼路段),加密 “滞、蓄” 类海绵设施,减少进入管网的峰值流量;在管网能力充足、渗漏风险低的区域(如新建城区),可增加 “渗、用” 类海绵设施(如透水停车场、雨水回收系统),提升雨水资源化利用效率;同时,海绵设施的排水出口需与管网检查井精准衔接,避免雨水无序排放导致路面积水。
二、海绵设施与管网系统功能互补设计:避免冲突,提升整体效率
根据管网现状与规划定位,针对性设计海绵设施的类型、参数与衔接方式,确保设施既能发挥 “渗、滞、蓄、用” 作用,又不与管网功能冲突,甚至能提升管网运行效率。
(一)“渗、滞” 类设施与管网的衔接:减少径流总量,减轻管网负荷
“渗、滞” 类设施(如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生物滞留设施)的核心作用是减少地表径流,需在设计中避免 “过度渗透” 或 “滞留不足”,与管网形成 “前端减量 - 后端输送” 的配合:
渗透量与管网渗漏风险匹配:在管网渗漏低风险区域,透水铺装、渗透型雨水花园的渗透量可按 “降雨量的 30%-50%” 设计,例如某新建城区透水铺装渗透系数设定为 1×10⁻⁴m/s,确保小雨时雨水全部下渗,不进入管网;在中高风险区域,渗透型设施需配套 “防渗层”(如土工膜),控制下渗量(仅允许 10%-20% 降雨量下渗),同时设施排水口接入管网,避免未下渗雨水滞留路面;
滞留时间与管网排水周期协同:雨水花园、生物滞留设施的滞留时间需结合管网排水周期设计 —— 例如管网在降雨后 2 小时内可排空区域内雨水,滞留设施的水力停留时间设定为 1.5 小时,确保设施内暂存的雨水在管网负荷下降前排入管网,避免设施溢流出水与管网排水叠加,导致路面积水。
例如,某城市老城区(管网渗漏中风险)的雨水花园设计为 “半渗透型”:下层铺设 250px 厚防渗膜,仅保留 30% 的渗透量,未渗透雨水通过溢流管接入周边管网检查井,既减少了进入管网的径流总量(比传统绿地减少 40%),又避免了雨水过度下渗加剧管网渗漏。
(二)“蓄、用” 类设施与管网的衔接:错峰排放,平衡管网负荷
“蓄、用” 类设施(如雨水调蓄池、雨水桶、屋顶绿化)的核心作用是暂存雨水、错峰排放或回收利用,需与管网的负荷变化规律协同,避免 “蓄水设施集中泄水” 导致管网瞬时超负荷:
调蓄容量与管网超负荷水量匹配:调蓄池的容量需根据管网超负荷水量计算 —— 例如某路段管网在 5 年一遇暴雨时,超负荷水量为 500m³(即超过管网过流能力的雨水量),调蓄池容量设定为 500-600m³,确保能暂存全部超负荷雨水,待降雨结束后(管网负荷下降),通过水泵按管网允许流量(如 0.3m³/s)缓慢排入管网;
用水与排水协同:雨水回收系统(如雨水桶、景观水池)的用水优先级需高于排水,仅当储水量达到上限或无法利用时,才通过溢流管排入管网 —— 例如小区内雨水桶收集屋顶雨水用于绿化灌溉,当桶内水位超 80% 且 3 天内无灌溉需求时,自动开启溢流阀将雨水排入小区管网,避免雨水溢出浸泡建筑基础。
例如,某城市中心商圈(管网负荷紧张)建设了 1 座 1000m³ 地下调蓄池,调蓄池进水口与管网雨水干管连接,降雨时收集管网超负荷雨水,降雨后 2 小时内(管网负荷降至设计值的 50%),通过 2 台水泵按 0.5m³/s 的流量将雨水排入管网,使该区域管网的峰值流量降低 35%,内涝频次从每年 5 次降至 1 次。
(三)“排” 类设施与管网的衔接:辅助分流,提升排水效率
“排” 类设施(如渗透式排水管、植草沟、生态边沟)的核心作用是辅助管网分流雨水,需与管网形成 “分布式排水 - 集中式输送” 的互补,避免与管网 “抢水” 或 “排水不畅”:
渗透式排水管与管网的衔接:渗透式排水管(如多孔 HDPE 管)铺设在人行道、绿地下方,管内雨水一部分下渗,一部分通过连接管接入市政管网 —— 例如某道路两侧绿地铺设渗透式排水管,排水管每隔 50m 设置 1 个连接口接入市政管网检查井,未下渗雨水通过连接管排入管网,既减少了地表径流,又避免了排水管内雨水滞留导致的土壤过湿;
植草沟与管网的衔接:植草沟的排水坡度需与管网坡度协同(如植草沟坡度 1%-2%,与管网坡度一致),末端接入管网检查井,同时在植草沟内设置溢流口(高于沟底 10-375px),当降雨量超植草沟排水能力时,雨水通过溢流口快速排入管网,避免漫流至路面。
三、动态调控机制:实现海绵设施与管网的实时协同
海绵城市与现有排水管网的协同并非 “静态设计”,需建立动态调控机制,根据实时降雨情况、管网负荷变化,调整海绵设施的运行状态(如调蓄池泄水时间、渗透设施阀门开关),确保二者始终处于最优配合状态。
(一)监测数据实时联动
构建 “海绵设施 - 管网系统” 一体化监测网络,实时获取关键运行数据:
海绵设施监测:在雨水花园、调蓄池、透水铺装区域布设雨量计、液位计、土壤湿度传感器,监测降雨量、设施内水位、土壤含水率 —— 例如调蓄池内液位计实时监测水位,当水位超 80%(警戒水位)时,触发泄水指令;
管网系统监测:在管网关键节点(如汇水分区出口、泵站入口)布设流量计、液位计,监测管网实时流量、管内水位 —— 例如管网出口流量计监测到流量超设计值的 80% 时,触发海绵设施 “加大蓄水量、减少排水量” 的指令;
数据共享平台:将两类监测数据接入智慧水务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与联动分析,为动态调控提供依据。
(二)基于工况的动态调控策略
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制定多场景下的动态调控规则,实现海绵设施与管网的协同运行:
小雨场景(降雨量<10mm):优先启动 “渗、用” 类设施,透水铺装、渗透型雨水花园全额接纳雨水,不向管网排水;雨水回收系统满负荷运行,收集雨水用于绿化灌溉,减少管网进水;
中雨场景(10-25mm):“渗、滞” 类设施发挥作用,部分雨水下渗、滞留,剩余雨水按 “均匀流量” 排入管网(如通过流量控制阀控制排入速率,避免冲击管网);调蓄池处于 “待命状态”,仅接纳管网超负荷雨水;
大雨场景(>25mm):“蓄” 类设施全面启动,调蓄池、雨水桶全额蓄水,减少进入管网的峰值流量;植草沟、生态边沟辅助管网分流雨水,同时关闭渗透设施的下渗阀门(避免土壤过湿导致渗透失效);降雨结束后,根据管网负荷变化,分时段释放调蓄池雨水(如每小时泄水量不超管网设计流量的 30%),避免管网后期超负荷。
例如,某城市通过动态调控,在一次中雨过程中,当监测到管网流量超设计值的 70% 时,平台自动指令周边 3 座调蓄池开启进水阀门,同时关闭 2 处雨水花园的溢流阀,将进入管网的雨水量减少 25%,确保管网始终在安全负荷内运行。
四、运维机制协同: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海绵城市与现有排水管网的协同衔接,需通过 “一体化运维、定期评估优化” 的机制,避免因运维不当导致二者配合失效,确保长期稳定发挥作用。
(一)一体化运维管理
打破海绵设施与管网系统 “分属不同部门运维” 的壁垒,建立统一的运维团队或协调机制:
联合巡检:定期开展 “海绵设施 - 管网” 联合巡检,同步检查海绵设施的渗透能力(如透水铺装是否堵塞)、调蓄容量(如调蓄池是否淤积)与管网的通畅性(如是否存在堵塞、渗漏)—— 例如每季度开展 1 次联合巡检,发现透水铺装堵塞时,同步检查下游管网是否存在泥沙淤积(避免堵塞物随雨水进入管网);
协同清淤:海绵设施清淤与管网清淤同步进行,例如雨水花园、植草沟清淤时,同步清理周边管网检查井内的泥沙,避免清淤产生的污染物进入管网;调蓄池排空清淤时,同步检查连接管的通畅性,确保后期排水顺畅;
应急协同:暴雨等极端天气时,建立 “海绵设施 - 管网” 应急协同机制,例如管网出现堵塞时,优先启动调蓄池蓄水,同时关闭海绵设施向管网的排水阀门,避免积水加剧;管网修复期间,加大海绵设施的蓄水量,临时替代管网的排水功能。
(二)定期评估与优化
每 1-2 年对海绵城市与管网系统的协同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优化设施参数与调控策略:
协同效果评估:从 “内涝频次、管网负荷率、雨水资源化利用率” 三个维度评估 —— 例如某区域实施协同后,内涝频次从每年 4 次降至 1 次,管网平均负荷率从 85% 降至 65%,雨水资源化利用率从 5% 提升至 15%,说明协同效果良好;
策略优化调整:若发现某区域海绵设施 “蓄水量不足” 导致管网仍超负荷,需增大调蓄池容量;若发现渗透设施导致管网渗漏加剧,需修复管网或改造设施为 “半渗透型”,确保二者配合持续优化。
五、实践案例:某城市海绵城市与管网协同的成效
某城市老城区面积 5 平方公里,现有排水管网多为 20 世纪 90 年代建设的混凝土管,存在 “过流能力不足、渗漏风险高” 问题。通过海绵城市与管网协同建设:
规划衔接:评估管网现状后,在管网负荷紧张区域建设 5 座地下调蓄池(总容量 5000m³),在渗漏低风险区域铺设透水铺装 8 万㎡、建设雨水花园 20 处;
动态调控:构建智慧水务平台,实时联动 120 个监测点数据,暴雨时调蓄池全额蓄水,降雨后分 3 小时释放雨水,使管网峰值流量降低 40%;
运维协同:建立联合运维团队,每季度开展协同巡检与清淤,确保设施与管网通畅。
改造后,该区域内涝频次从每年 6 次降至 0 次,管网运行寿命延长 5-8 年,雨水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 20%,实现了海绵城市与现有排水管网的高效协同。
六、总结与展望
海绵城市与现有排水管网的协同衔接,核心是 “尊重管网现状、明确功能分工、动态适配工况”,避免海绵设施建设 “一刀切” 或 “脱离管网实际”。通过现状评估奠定基础、规划衔接明确方向、功能设计实现互补、动态调控优化运行、运维协同保障长效,可让二者形成 “1+1>2” 的合力,既解决老旧管网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又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未来,随着智慧水务技术的发展,二者协同将向 “更智能、更精准” 方向升级:一是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 “海绵设施 - 管网系统” 数字模型,模拟不同降雨场景下的运行效果,实现 “预调控、预优化”;二是引入 AI 大模型,通过学习海量监测数据,自主优化海绵设施运行参数与管网调度策略,进一步提升协同效率;三是推广 “海绵 + 管网” 一体化改造模式,将管网修复与海绵设施建设同步推进,降低改造成本,为城市雨水管理提供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