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泵站是市政排水系统的 “心脏”,承担着雨水、污水输送的核心功能。其水泵启停策略直接影响排水效率、能耗成本与设备寿命 —— 若策略粗放,易出现 “大马拉小车”(大流量水泵在低负荷下运行,能耗率低、能源浪费严重)或 “小泵超负荷”(小流量水泵长期超额定参数运行,电机过热、部件磨损加剧,设备寿命缩短)的问题。据统计,不合理的启停策略可能导致泵站能耗增加 20%-30%,设备故障频次提升 15% 以上。因此,需基于泵站实际工况(如进水流量、水位变化、水质特性)与设备参数,构建 “动态感知 - 协同调控 - 智能优化” 的启停策略体系,在保障排水能力的同时,实现能耗降低与设备保护的双重目标。
一、工况动态监测:构建水泵启停的精准数据基础
水泵启停策略优化的前提是实时掌握泵站运行工况,避免 “凭经验启停” 或 “固定周期启停” 导致的供需错配。需通过多维度监测,获取 “进水负荷、设备状态、环境条件” 三类核心数据,为策略调整提供依据。
(一)进水负荷监测:实时掌握排水需求变化
进水负荷(流量、水位)是决定水泵启停的核心依据,需通过高精度监测设备捕捉其动态变化:
进水流量监测:在泵站进水总管布设超声波流量计或电磁流量计,以 1-5 分钟为采集频率,实时监测进水流量(如某泵站设计流量 5000m³/h,需监测实际进水流量是否在 2000-6000m³/h 区间波动)。流量数据直接反映排水需求 —— 降雨时流量骤升(可能超设计值),需启动更多水泵;降雨结束后流量下降,需逐步关停部分水泵;
集水井水位监测:在泵站集水井(水泵吸水井)布设投入式静压液位计或雷达液位计,监测水位变化(如设定警戒水位 1.8m、停泵水位 0.5m、启泵水位 1.2m)。水位是流量的 “直观反映”—— 若流量监测故障,水位可作为备用判断依据,避免因单一数据缺失导致策略失效;同时,水位变化速率(如每 10 分钟上升 0.3m)可预判负荷增长趋势,为提前启泵争取时间;
水质特性辅助监测:在进水口布设浊度计、pH 计,监测污水悬浮物浓度(如 SS>500mg/L 时,水泵易堵塞)、酸碱度(如 pH<5 或>10 时,需注意设备腐蚀)。水质数据虽不直接决定启停,但可辅助调整运行参数(如高浊度时降低水泵运行频率,减少磨损),间接保障设备稳定。
例如,某雨水泵站通过流量与水位协同监测,在一次中雨过程中,捕捉到进水流量从 1500m³/h 骤升至 4800m³/h(30 分钟内),水位从 0.8m 升至 1.6m,为及时启动备用水泵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避免集水井水位超限溢流。
(二)设备状态监测:避免超负荷运行与故障风险
实时掌握水泵运行状态,是防止 “小泵超负荷” 的关键,需监测 “电气参数、机械状态、运行效率” 三类指标:
电气参数监测:通过智能电表、电流传感器监测水泵电机的电压、电流、功率因数(如某水泵额定电流 50A,若实际电流长期超 55A,判定为超负荷)。电流异常升高可能是叶轮堵塞、轴承磨损等问题导致,需及时停机检修,避免电机烧毁;
机械状态监测:在水泵轴承、电机外壳布设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监测振动幅值(如振动超 0.1mm 时,可能存在部件松动)、表面温度(如电机温度超 80℃时,需降负荷运行)。机械参数异常是设备损耗的早期信号,可通过调整启停策略(如减少该水泵运行时长)延缓损坏;
运行效率监测:通过流量、扬程、功率数据计算水泵运行效率(效率 =(流量 × 扬程 × 重力加速度)/(功率 ×3600)×100%),若效率长期低于 70%(如设计效率 75%),可能是 “大马拉小车”(低流量下运行)或设备老化导致,需调整水泵组合或更换设备。
二、多泵协同调控:基于负荷匹配的启停策略设计
城市排水泵站多采用 “1 用 1 备” 或 “多台并联” 的水泵配置模式,需根据进水负荷变化,优化单泵启停与多泵组合策略,实现 “负荷 - 水泵参数” 的精准匹配。
(一)单泵启停阈值:避免频繁启停与超负荷
针对单台水泵,需设定 “启泵阈值、停泵阈值、保护阈值” 三类参数,平衡响应速度与设备保护:
启泵阈值:结合集水井水位与进水流量设定 —— 水位启泵阈值(如 1.2m)需低于警戒水位(1.8m),预留足够响应时间;流量启泵阈值(如某水泵额定流量 1500m³/h,当进水流量超 1200m³/h 且持续 10 分钟,启动该水泵),避免因瞬时流量波动导致频繁启停(频繁启停会增加电机启动电流,能耗与设备损耗均会上升);
停泵阈值:需高于水泵气蚀余量对应的最低水位(如 0.5m),避免水泵因水位过低产生气蚀(气蚀会严重磨损叶轮);同时,流量停泵阈值(如进水流量低于 800m³/h 且持续 15 分钟,关停该水泵),防止 “大马拉小车”(低流量下水泵效率从 75% 降至 50% 以下,能耗浪费显著);
保护阈值:设定电流、温度、振动的上限值(如电流超额定值 10%、温度超 85℃、振动超 0.15mm 时,触发强制停泵),避免设备超负荷运行。例如,某水泵运行时电流突然升至 62A(额定 50A),系统触发保护阈值,自动停机,排查发现叶轮被塑料袋缠绕,避免了电机烧毁。
(二)多泵组合策略:实现负荷与能耗的动态平衡
当泵站配备多台不同参数的水泵(如大泵额定流量 2000m³/h、小泵 1000m³/h),需通过组合策略优化,提升整体运行效率:
“大小泵搭配” 策略:低负荷时(如进水流量 800m³/h),仅启动小泵(避免大泵低效率运行);中负荷时(如 1500m³/h),启动 1 台小泵 + 1 台大泵(或 2 台小泵),根据效率对比选择最优组合(如 2 台小泵效率 72%,1 大 1 小效率 75%,优先选后者);高负荷时(如 3500m³/h),启动 2 台大泵 + 1 台小泵,确保总流量满足需求;
“轮值运行” 策略:多台同型号水泵并联运行时,采用轮值启停(如每 4 小时切换 1 次运行水泵),避免某一台水泵长期运行导致磨损加剧,延长设备整体寿命。例如,3 台同型号水泵(额定流量 1500m³/h),进水流量 2500m³/h 时,启动 2 台运行,每 4 小时轮换 1 台,确保 3 台水泵运行时长均匀;
“预判性启停” 策略:结合短期降雨预报(如未来 1 小时降雨量 20mm)或进水流量变化速率(如每 10 分钟增长 0.5m³/h),提前启动备用水泵,避免负荷骤升时水位超限。例如,气象预报未来 1 小时有暴雨,泵站提前 30 分钟启动 1 台备用大泵,使总排水能力从 3000m³/h 提升至 5000m³/h,有效应对了后续的流量峰值。
三、智能算法赋能:提升启停策略的动态优化能力
传统 “阈值触发” 策略易受工况波动影响(如流量骤升骤降导致频繁调整),需引入智能算法,实现启停策略的自适应优化,进一步降低能耗与设备损耗。
(一)PID 控制算法:实现水位与流量的稳定调控
采用 PID(比例 - 积分 - 微分)算法,以集水井水位或进水流量为控制目标,自动调整水泵运行台数或频率:
水位 PID 控制:设定目标水位(如 1.0m),算法根据实际水位与目标水位的偏差(如实际 1.5m,偏差 + 0.5m),按比例调整水泵运行台数(偏差越大,启动水泵越多);同时通过积分项消除长期偏差(如水位持续偏高,逐步增加运行时长),微分项预判偏差变化趋势(如水位上升速率加快,提前增加水泵台数)。例如,某泵站采用水位 PID 控制后,水位波动范围从 ±0.3m 缩小至 ±0.1m,避免了因水位剧烈波动导致的频繁启停;
流量 PID 控制:针对进水流量稳定的污水泵站,以 “进水流量 = 排水流量” 为目标,算法根据实时进水流量调整水泵运行频率(如进水流量从 1200m³/h 升至 1800m³/h,将水泵频率从 50Hz 升至 55Hz),确保排水能力与进水负荷精准匹配,避免 “大马拉小车”(低流量时降低频率,能耗随频率三次方下降)。
(二)能耗优化算法:基于效率最优的水泵组合选择
引入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等智能算法,以 “总能耗最低” 为目标,优化多泵组合方案:
算法输入参数:包括各水泵的流量 - 扬程 - 效率曲线、当前进水流量、电价(如峰谷电价差异);
算法优化过程:算法遍历所有可能的水泵组合(如 1 大 1 小、2 小、2 大等),计算每种组合的总能耗(如 1 大 1 小组合能耗 200kW・h/h,2 小组合能耗 220kW・h/h),选择能耗最低的组合;同时,若处于电价高峰时段(如 10:00-18:00),会优先选择效率更高的组合,进一步降低电费成本;
应用效果:某污水泵站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后,日均能耗从 1200kW・h 降至 980kW・h,能耗降低 18.3%,同时水泵运行效率平均提升 5%。
(三)故障预警算法:提前规避设备超负荷风险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如随机森林、神经网络),基于历史设备故障数据(如电流异常、温度升高与故障的关联),构建故障预警模型:
数据训练:收集过去 3-5 年的水泵运行数据(电流、温度、振动、运行时长)与故障记录,训练模型识别故障前兆(如电流持续超额定值 5% 且温度缓慢升高,是电机过载的前兆);
实时预警:模型实时分析当前运行数据,若识别到故障前兆,提前 1-2 小时发出预警,并自动调整启停策略(如减少该水泵运行时长,启动备用泵),避免故障扩大。例如,某泵站故障预警模型提前 1.5 小时预测到 1 台水泵的电机过载风险,及时切换至备用泵,避免了电机烧毁导致的泵站停运。
四、运维保障措施:确保策略落地与长期优化
优化后的水泵启停策略需通过 “制度规范、定期校验、人员培训” 的运维保障措施,确保长期有效运行,避免 “策略制定后束之高阁”。
(一)制度规范:明确策略执行与调整流程
制定操作规程:编制《水泵启停策略操作手册》,明确不同工况下的启停流程(如降雨时按 “流量 - 水位双阈值” 启动,降雨后按 “效率优先” 关停),避免运维人员随意调整;
建立策略更新机制:每季度根据泵站实际运行数据(如能耗变化、设备故障频次)与工况调整(如服务人口增加导致流量上升),评估策略有效性,必要时优化阈值参数(如将启泵水位从 1.2m 调整为 1.1m,提升响应速度)。
(二)定期校验:确保监测数据与策略参数准确
监测设备校准:每月对流量计、液位计、电流传感器进行校准(如用标准流量装置校验流量计,误差超 5% 时重新标定),避免因数据不准导致策略误判;
策略参数校验:每半年进行一次 “空载试验” 与 “负荷试验”,验证启停阈值的合理性(如模拟进水流量骤升,检查水泵是否能及时启动),若发现参数偏差(如启泵滞后导致水位超限),及时修正。
(三)人员培训:提升运维人员的策略执行能力
技能培训:定期开展智能算法与策略操作培训(如 PID 控制原理、故障预警模型解读),确保运维人员理解策略逻辑,而非机械执行;
应急演练:每季度模拟极端工况(如暴雨导致流量超设计值、水泵突发故障),演练启停策略的应急调整流程,提升人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五、实践案例:某城市排水泵站的策略优化成效
某城市雨水泵站配备 3 台水泵(2 台大泵,额定流量 2000m³/h,效率 78%;1 台小泵,额定流量 1000m³/h,效率 75%),优化前采用 “固定周期启停” 策略,存在 “大马拉小车”(低流量时启动大泵,能耗高)与 “小泵超负荷”(高流量时仅启动小泵,设备过热)问题。通过上述优化方案改造后:
能耗降低:引入 PID 控制与能耗优化算法,日均能耗从 1800kW・h 降至 1350kW・h,降幅 25%,年节省电费约 18 万元;
设备寿命延长:采用轮值运行与故障预警策略,水泵故障频次从每月 2 次降至每季度 1 次,预计设备寿命延长 3-5 年;
排水能力提升:通过预判性启停,泵站应对暴雨的响应时间从 30 分钟缩短至 10 分钟,未再发生集水井水位超限溢流事件。
六、总结与展望
城市排水泵站水泵启停策略优化是一项 “技术 + 管理” 的系统工程,需通过工况动态监测掌握需求变化,多泵协同调控实现负荷匹配,智能算法提升优化能力,运维保障确保长期落地。这一过程不仅能显著降低能耗、减少设备损耗,还能提升泵站排水可靠性,为市政排水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支撑。
未来,随着智慧水务技术的发展,水泵启停策略将向 “更智能、更协同” 方向升级:一是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泵站数字模型,模拟不同策略下的运行效果,实现 “预优化、预调控”;二是与流域排水系统联动,根据上游管网流量、下游河道水位调整启停策略,实现 “区域协同排水”;三是引入 AI 大模型,通过学习海量泵站运行数据,自主优化策略参数,进一步提升适应性与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