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采购 排水设施精准采购 避免工程返工方案-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0-10 | 9 次浏览 | 分享到:
为避免市政排水设施采购规格与实际工况不符导致返工或失效,本文从四维度构建采购体系:前期梳理工程环境(管网敷设、污水水质、水文气象)与运行需求,明确适配要求;将需求转化为可量化、可验证的技术参数,兼顾必要、操作与经济性;通过资质审查、样品验证、实地考察筛选供应商;最后从到货、安装过程、试运行全流程验收。方案实现采购与工况精准匹配,保障工程质量,降低运维成本。

市政排水设施采购是保障工程质量与后期运行效果的关键环节,其核心是确保采购的管材、设备(如泵、闸门)、配件等与项目实际工况(如管网埋深、污水水质、降雨量)高度匹配。若采购规格与工况不符,轻则导致设施安装困难、运行效率下降,重则引发工程返工(如管材承压不足需更换)、功能失效(如水泵扬程不够无法排水),造成工期延误与成本超支。因此,需从 “需求精准梳理、技术参数科学制定、供应商协同筛选、履约全流程验收” 四个维度构建采购体系,实现采购规格与实际工况的精准匹配,规避后期风险。


一、需求精准梳理:立足项目工况,明确设施核心适配要求

市政排水设施采购的首要前提是全面掌握项目实际工况,避免 “凭经验采购” 或 “照搬标准规格”,需从 “工程环境、运行需求、合规要求” 三个层面梳理需求,明确设施需满足的核心适配条件。


(一)工程环境调研:锁定影响设施选型的关键因素

不同市政排水项目的工程环境差异显著,需针对性调研以下因素,为采购需求提供依据:


管网敷设环境:若项目为地下管网施工,需明确管网埋深(如人行道下埋深 1.2m、车行道下埋深 1.5m)、土壤类型(如软土、砂层、岩石层)与地下水位高度 —— 车行道下的管材需更高环刚度(如 SN8 及以上)以承受车辆荷载,软土地层需选择抗沉降性能好的管材(如 HDPE 双壁波纹管),地下水位高的区域需考虑设施的抗浮与防腐要求(如水泵外壳采用 316L 不锈钢);


污水水质特性:针对工业废水管网或合流制管网,需检测污水中的腐蚀性物质(如氯离子浓度、pH 值)、悬浮物含量与特殊污染物(如重金属、高浓度有机物)—— 含氯离子超 5000mg/L 的污水管网,管材需选择耐腐蚀性强的 PVC-U 或 FRP 管,避免使用普通混凝土管(易被腐蚀导致渗漏);


水文气象条件:结合项目所在地的降雨数据(如年均降雨量、5 年一遇 / 10 年一遇暴雨强度)、河道水位变化,确定排水设施的承载能力 —— 多雨地区的雨水泵站,水泵扬程需考虑河道最高水位与管网埋深的叠加值,避免暴雨时因扬程不足导致排水不畅。


例如,某城市车行道下污水管网项目(埋深 1.6m,土壤为软土,污水氯离子浓度 3000mg/L),通过环境调研明确采购需求:管材需满足环刚度 SN12.5、耐氯离子腐蚀、抗沉降,为后续参数制定奠定基础。


(二)运行需求分析:明确设施长期稳定运行的核心指标

除工程环境外,还需结合设施的长期运行需求,梳理关键性能指标,避免采购 “能安装但不好用” 的产品:


负荷匹配需求:根据管网设计流量、服务人口或企业产能,确定设施的额定参数 —— 如居民小区排水泵站,需根据小区规划人口(如 5000 人,人均日排水量 150L)计算设计流量(5000×150L=750m³/d),采购的水泵额定流量需略高于设计流量(如 800m³/d),预留 10% 左右的负荷余量;


维护便捷性需求:考虑后期运维成本与难度,优先选择维护周期长、操作简便的设施 —— 如偏远地区的截流井闸门,需采购具备远程控制与故障自诊断功能的产品,避免频繁现场维护;


耐久性需求:根据项目设计使用年限(通常市政工程为 20-30 年),明确设施的使用寿命与质保要求 —— 如管材需提供至少 50 年的使用寿命承诺,水泵核心部件(如叶轮、电机)质保期不低于 3 年。


二、技术参数科学制定:将需求转化为可落地的采购标准

需求梳理后,需将模糊的 “适配要求” 转化为清晰、可量化的技术参数,避免参数过高导致成本浪费,或参数过低引发功能失效,同时确保参数具有可验证性,便于后期验收。


(一)参数制定原则:兼顾 “必要性、可操作性、经济性”

必要性原则:仅保留与工况直接相关的核心参数,剔除冗余参数 —— 如非工业废水管网的管材,无需制定 “重金属耐受浓度” 参数;


可操作性原则:参数需明确、可检测,避免使用 “优质”“良好” 等模糊表述 —— 如管材环刚度,需明确 “≥SN8”(而非 “满足工程要求”),且注明检测标准(如 GB/T 19472.1-2019);


经济性原则:在满足工况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参数等级 —— 如人行道下管网管材,环刚度 SN8 即可满足需求,无需追求 SN12.5,可降低采购成本 20% 左右。


(二)典型设施参数制定示例

不同类型的市政排水设施,参数制定重点不同,需结合其功能与工况差异化设计:


排水管材:核心参数包括 “公称直径(如 DN500)、环刚度(如 SN8/SN12.5)、耐腐蚀性(如在 10% 盐酸溶液中浸泡 72 小时无明显腐蚀)、抗冲击性能(如 - 20℃下落锤冲击试验无破裂)、连接方式(如承插式橡胶圈连接)”,同时需注明执行标准(如 HDPE 管执行 GB/T 19472.1-2019);


排水水泵:核心参数包括 “额定流量(如 800m³/h)、额定扬程(如 15m)、电机功率(如 7.5kW)、介质温度范围(如 0-40℃)、防护等级(如 IP68)、效率(如≥75%)”,需明确水泵适用的介质类型(如清水、污水、含杂质污水),避免将清水泵用于污水场景导致堵塞;


截流闸门:核心参数包括 “公称直径(如 DN800)、设计压力(如 0.6MPa)、启闭时间(如≤60 秒)、控制方式(如手动 + 电动 + 远程控制)、密封性能(如关闭时泄漏量≤0.1L/min)、材质(如阀体为球墨铸铁、密封件为丁腈橡胶)”。


例如,某雨水泵站水泵采购参数制定:结合项目设计流量 700m³/h、管网埋深 8m、河道最高水位 3m,确定水泵额定流量 750m³/h、额定扬程 12m(8m+3m+1m 余量),电机功率 11kW,防护等级 IP68,适用介质为含悬浮物雨水(悬浮物浓度≤200mg/L),效率≥78%,执行标准 GB/T 5657-2013。


三、供应商协同筛选:确保产品与参数的实际匹配性

技术参数制定后,需通过 “资质审查、样品验证、实地考察” 的多维度筛选,避免供应商 “参数达标但产品不符”(如虚报性能、偷工减料),确保采购的设施真实满足工况需求。


(一)资质审查:排除不符合基础要求的供应商

资质文件审核:要求供应商提供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包含对应产品)、生产许可证(如压力管道元件生产许可证)、产品检测报告(由第三方权威机构出具,且检测项目覆盖采购核心参数)、业绩证明(近 3 年类似市政排水项目的供货合同,如管径 DN500 以上管材的供货案例);


专项认证审核:针对特殊要求的产品,需审核专项认证 —— 如用于饮用水源地周边的管材,需提供卫生认证(如 GB/T 17219-1998 认证);用于爆炸危险区域的水泵,需提供防爆认证(如 Ex d IIB T4 Ga)。


(二)样品验证:实物测试确认参数真实性

对于核心设施(如大口径管材、关键水泵),需要求供应商提供样品,按采购参数进行实物测试,避免 “纸面上达标”:


外观与尺寸检测:检查样品外观(如管材无裂纹、凹陷,水泵部件无变形),测量关键尺寸(如管材壁厚、公称直径,偏差需符合标准要求);


性能测试: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按采购参数进行性能测试 —— 如管材环刚度测试(加压至规定变形量,检测是否满足 SN8 要求)、水泵扬程与流量测试(在额定工况下运行,检测实际扬程与流量是否达标);


兼容性测试:若设施需与现有系统对接(如闸门远程控制模块接入智慧水务平台),需进行兼容性测试,确保样品能正常适配现有系统,避免后期无法集成。


(三)实地考察:评估供应商生产能力与质量管控

对中标候选人或重要设施的供应商,需进行实地考察,避免 “贸易商贴牌” 或 “小作坊生产”:


生产能力考察:查看生产车间(如管材生产线的规模、设备先进性)、产能(是否能满足项目供货周期,如每月产能≥1000 米 DN500 管材)、库存(是否有足够原材料储备,避免供货延迟);


质量管控考察:了解供应商的质量管控体系(如是否通过 ISO9001 认证)、生产过程检测流程(如管材生产中的壁厚在线监测、水泵出厂前的试运行检测)、不合格品处理机制,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四、履约全流程验收:从到货到安装的全环节风险把控

即使前期筛选严格,仍可能出现 “到货产品与样品不符”“安装后发现适配问题” 等情况,需通过 “到货验收、安装过程验收、试运行验收” 的全流程验收,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避免后期返工。


(一)到货验收:确保到货产品与采购要求一致

数量与标识验收:核对到货产品的数量、型号、规格是否与采购合同一致,检查产品标识(如管材上的环刚度标识、水泵上的额定参数标识)是否清晰、完整;


外观与资料验收:检查产品外观是否有损伤(如管材破裂、水泵外壳划痕),收集产品合格证、出厂检测报告、质保书等资料,确保资料齐全且与实物匹配;


抽样复检:对到货产品按比例抽样(如管材每批次抽样 3 根,水泵每批次抽样 1 台),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复检,重点检测核心参数(如管材环刚度、水泵扬程),若复检不合格,要求供应商无条件退换货。


(二)安装过程验收:确保安装与工况适配

安装符合性检查:检查设施安装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与施工规范 —— 如管材安装坡度是否符合排水要求(如 DN500 管材坡度≥0.003)、水泵安装高度是否满足气蚀余量要求(避免运行时产生气蚀损坏叶轮);


适配性测试:在安装过程中进行局部适配性测试 —— 如闸门安装后,测试启闭是否顺畅、密封是否严密;管道连接后,进行闭水试验(如 DN500 管材闭水试验水头 1.5m,30 分钟内无渗漏),确保安装后无功能缺陷。


(三)试运行验收:验证长期运行稳定性

空载试运行:设施安装完成后,先进行空载试运行(如水泵无介质空转,测试电机运行是否正常、有无异响),排除设备本身故障;


负载试运行:在实际工况下进行负载试运行(如雨水泵站在降雨时运行,测试水泵排水能力是否满足设计流量),持续试运行 1-2 周,监测设施运行参数(如管材承压情况、水泵电流与扬程稳定性),若出现参数波动或故障,及时分析原因并整改(如调整水泵安装高度、更换不合格管材)。


五、总结与展望

市政排水设施采购的精准匹配,需打破 “采购与工况脱节” 的传统模式,通过需求梳理明确适配方向、参数制定量化技术标准、供应商筛选确保产品质量、全流程验收把控落地效果,形成 “需求 - 参数 - 产品 - 验收” 的闭环管理。这一过程不仅能避免后期工程返工与功能失效,还能提升设施运行效率、降低运维成本,为市政排水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奠定基础。


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市政排水设施采购将进一步向 “智能化、协同化” 升级:一是引入 BIM 技术,构建项目数字模型,模拟设施在实际工况下的运行效果,辅助参数制定与供应商筛选;二是建立 “采购 - 运维” 数据联动机制,将设施后期运维数据(如故障率、使用寿命)反馈至采购环节,优化后续采购决策;三是推广 “战略采购” 模式,与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实现需求与产能的精准对接,进一步提升采购效率与适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