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流井是市政排水系统中 “雨污分流” 与 “合流制溢流控制” 的关键设施,其核心功能是在降雨时拦截合流污水(雨水与污水混合水体),通过截流泵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同时在降雨结束后或水位较低时,确保污水不溢流、雨水不直排。然而,截流井内水位受降雨量、污水量、闸门开度等多因素影响,变化复杂 —— 若液位监测不精准,易导致 “雨水直排”(截流不及时,大量雨水携带污水排入河道)或 “污水溢流”(截流能力不足,污水从溢流口溢出污染周边环境)。因此,需通过科学的液位监测方案,精准捕捉井内雨水、污水的水位变化特征,为截流闸门智能调控提供实时、可靠的数据依据,实现截流井的高效运行与环境风险防控。
一、监测点位科学布设:覆盖截流井关键水位区域
截流井的结构通常包含 “合流进水口、截流出口(接污水处理厂)、溢流出口(接河道)、截流泵、闸门” 等核心部件,不同区域的水位变化反映不同的运行状态。需针对这些关键区域布设液位监测点,确保全面捕捉水位动态,避免监测盲区。
(一)核心监测点位划分与功能
根据截流井运行逻辑,需重点布设以下三类液位监测点,各点位功能互补,形成完整的水位监测体系:
合流区液位监测点:布设在截流井合流进水口下游、闸门上游的合流区内,用于监测进入截流井的合流污水(雨水 + 污水)水位。该点位水位直接反映 “来水负荷”—— 降雨时水位快速上升(雨水大量汇入),降雨结束后水位缓慢下降(仅污水流入),其数据是判断是否需要启动截流、调整闸门开度的核心依据。例如,某截流井合流区液位监测点在中雨时监测到水位 1 小时内从 0.5m 升至 1.8m,提示来水负荷骤增,需加大截流力度;
截流区液位监测点:布设在截流闸门下游、截流泵进水口处,用于监测截流至污水处理厂的水体水位。该点位水位反映 “截流能力匹配度”—— 若合流区水位上升但截流区水位无明显变化,可能是截流闸门开度不足或截流泵故障,需及时调整闸门或检修设备;若截流区水位过高(接近截流泵停机水位),则需降低闸门开度,避免截流泵过载;
溢流区液位监测点:布设在溢流闸门上游、溢流出口处,用于监测可能溢流至河道的水体水位。该点位水位是 “环境风险预警” 的关键 —— 仅当合流区水位超过截流能力(如截流泵满负荷运行仍无法降低水位),且溢流区水位达到溢流闸门开启阈值时,才允许适量雨水溢流(避免污水混入);若溢流区水位在无降雨时上升,说明存在污水泄漏,需立即排查故障。
(二)布设技术要求:确保监测精准与设备安全
截流井内环境复杂(高湿、高腐蚀、可能存在泥沙淤积),液位监测点布设需满足以下技术要求,避免设备故障或数据失真:
安装高度适配:液位传感器的测量范围需覆盖截流井的 “最低运行水位” 至 “最高警戒水位”,例如截流井有效水深 2m,传感器测量范围应设定为 0-2.5m(预留 0.5m 安全余量),安装位置需避开水流冲击处(如进水口正下方),防止水流直接冲击传感器导致数据波动;
防腐蚀与防淤积:传感器外壳选用 316L 不锈钢或 PVDF 材质(耐污水腐蚀),探头表面需喷涂聚四氟乙烯涂层(减少泥沙附着),同时在传感器周边设置 “防淤积支架”(如环形不锈钢网,孔径 5mm,阻挡大颗粒泥沙);
数据同步性:所有监测点的液位传感器需统一采样频率(如每 10 秒 1 次),确保不同点位的水位数据在时间上同步,便于后续联动分析(如对比合流区与截流区的水位差,判断截流效率)。
例如,某城市截流井在合流区、截流区、溢流区分别布设 1 台超声波液位计(测量范围 0-3m,精度 ±2mm),传感器外壳为 316L 不锈钢,探头喷涂聚四氟乙烯涂层,采样频率 10 秒 / 次,实现了截流井水位的全方位、高精度监测。
二、水位数据精准采集:适配截流井复杂工况的技术方案
截流井内水位变化具有 “降雨时骤升骤降、水流扰动大、可能存在泡沫 / 漂浮物” 的特点,传统液位监测技术易出现数据漂移或误报,需选择适配的采集技术,并通过数据处理优化提升准确性。
(一)监测技术选型:兼顾精度与抗干扰能力
根据截流井工况差异,需针对性选择液位监测技术,核心技术类型及适配场景如下:
超声波液位计:适用于大多数截流井(尤其是合流区、溢流区),通过发射超声波信号至液面,根据反射时间差计算水位,无需接触水体,避免腐蚀与淤积影响。其优势是测量范围宽(0.1-10m)、安装便捷,且能适应截流井内的泡沫环境(可通过设置 “泡沫过滤算法” 剔除泡沫干扰);缺点是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每变化 1℃,误差约 0.1%),需在设备中集成温度补偿功能(如内置温度传感器,实时修正测量值)。例如,某截流井合流区采用超声波液位计,经温度补偿后,测量误差从 ±5mm 降至 ±2mm;
投入式静压液位计:适用于截流区(水流相对稳定,无大量漂浮物),通过探头感知水体静压力计算水位(压力与水位成正比),精度高(±0.1% FS)、抗干扰能力强(不受泡沫、温度影响)。其优势是数据稳定,适合作为截流泵启停、闸门开度调控的 “基准数据”;缺点是探头需直接接触水体,需定期清理(每 3 个月一次),避免泥沙堵塞压力孔。例如,某截流井截流区采用投入式静压液位计,监测数据波动幅度<±1mm,为截流泵精准启停提供了可靠依据;
雷达液位计:适用于高污染、高腐蚀的截流井(如工业废水截流井),通过发射微波信号测量水位,抗腐蚀能力极强(外壳为 PTFE 材质)、测量精度高(±1mm),且不受温度、压力、泡沫影响;缺点是成本较高(约为超声波液位计的 2-3 倍),适合对监测精度要求极高的场景(如化工园区截流井,需严格控制污水溢流)。
(二)数据处理优化:剔除干扰,提升数据可靠性
即使选择适配技术,截流井内的水流扰动、漂浮物遮挡仍可能导致原始数据异常,需通过边缘计算或云端算法进行处理优化:
异常值剔除:采用 “3σ 原则”(若数据偏离均值超过 3 倍标准差,判定为异常值)剔除瞬时干扰数据(如水流冲击导致的水位骤升骤降),同时设定 “水位变化速率阈值”(如正常情况下水位每 10 秒变化不超过 5mm,超过则判定为异常),避免设备故障导致的误报;
平滑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 “移动平均滤波”(如取 10 次采样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最终值),减少高频波动,使水位曲线更平滑,便于识别趋势变化(如区分 “降雨导致的水位上升” 与 “水流扰动导致的瞬时波动”);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若同一区域布设多台不同类型的液位传感器(如合流区同时布设超声波与静压液位计),可通过数据融合算法(如加权平均,精度高的传感器权重占比 70%)综合计算水位值,进一步提升可靠性。例如,某截流井合流区通过超声波与静压液位计的数据融合,测量误差从 ±2mm 降至 ±1mm,数据有效率达 99.5%。
三、与截流闸门智能调控的联动逻辑:从水位数据到调控指令的转化
液位监测的核心价值在于为截流闸门调控提供依据,需构建 “水位阈值触发 - 调控策略匹配 - 执行反馈” 的联动逻辑,实现闸门的自动化、精细化调控,避免雨水直排与污水溢流。
(一)基于水位阈值的调控分级
根据截流井不同区域的水位变化,设定多级调控阈值,对应不同的闸门开度与截流泵运行状态,核心分级及调控策略如下:
正常运行阶段(无降雨):合流区水位低于 0.6m(仅污水流入),此时截流闸门全开(开度 100%),截流泵满负荷运行,确保所有污水被截流至污水处理厂,溢流闸门关闭,禁止任何水体溢流;
初期降雨阶段(合流区水位 0.6-1.2m):降雨初期雨水携带大量地表污染物(如泥沙、垃圾),需加强截流,截流闸门保持开度 100%,同时启动备用截流泵(若有),提升截流能力,避免污染雨水直排;若截流区水位超过 1.0m(接近截流泵满负荷水位),适当降低闸门开度至 80%,平衡截流与设备安全;
中期降雨阶段(合流区水位 1.2-1.8m):降雨量增大,合流污水量远超截流能力,为避免截流井内水位过高导致污水溢流,需开启溢流闸门(开度 20%-50%),允许部分洁净雨水(降雨中期雨水污染物浓度降低)溢流至河道;同时截流闸门保持开度 60%-80%,优先截流高浓度合流污水,截流泵满负荷运行;
紧急警戒阶段(合流区水位>1.8m):合流区水位达到最高警戒值,若继续截流可能导致污水从截流井顶部溢出,需立即将溢流闸门开度调至 100%(快速排水),截流闸门开度降至 30%-50%(仅截流部分污水),同时向运维人员发送预警信息,排查是否存在截流泵故障或管道堵塞。
(二)动态调控与反馈优化:适应水位变化的实时调整
截流闸门调控并非 “阈值触发后固定不变”,需根据水位变化趋势动态调整,并通过反馈数据验证调控效果,形成闭环优化:
趋势预判调控:通过分析合流区水位的变化速率(如每 10 秒上升 3mm,预判 5 分钟后水位将达 1.8m 警戒值),提前调整闸门开度(如提前将溢流闸门开度从 30% 增至 50%),避免水位骤升导致被动溢流;
反馈验证:闸门调整后,需实时监测各区域水位变化(如调整溢流闸门开度后,观察合流区水位是否下降),若调控效果未达预期(如开度增大后水位仍持续上升),需进一步优化调控参数(如继续增大溢流闸门开度,或启动应急排水泵);
自适应学习:通过积累历史水位数据与调控效果(如不同降雨量下的最优闸门开度),引入 AI 算法自主学习调控策略,例如某截流井通过学习 100 次降雨事件数据,算法可根据实时降雨量与水位变化,自动匹配最优闸门开度,调控精度比传统阈值法提升 30%。
例如,某城市截流井在一次中雨过程中,合流区水位从 0.5m 升至 1.5m(变化速率 2mm/10 秒),系统预判 10 分钟后水位将达 1.8m,提前将溢流闸门开度从 20% 增至 40%,同时保持截流闸门开度 80%;后续监测显示合流区水位稳定在 1.5m,未继续上升,避免了紧急溢流,且截流效率达 85%(85% 的合流污水被截流至污水处理厂)。
四、实践应用:液位监测赋能截流井智能运行的成效
某城市在主城区 20 座截流井(含 15 座合流制截流井、5 座分流制截流井)部署了液位监测与闸门智能调控系统,通过 1 年运行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环境风险防控:液位监测精准捕捉降雨时水位变化,闸门调控响应时间从传统人工操作的 30 分钟缩短至 1 分钟,雨水直排次数从每年 12 次降至 2 次,污水溢流事件从每年 8 次降至 0 次,周边河道 COD 浓度平均下降 25%,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运行效率提升:通过动态调控闸门开度与截流泵运行状态,截流井的截流效率从 70% 提升至 88%(更多污水被截流处理),同时避免了截流泵空转或过载,截流泵能耗降低 15%,年均节省电费约 12 万元;
运维成本降低:液位监测数据实时上传至智慧水务平台,运维人员可远程监控截流井运行状态,现场巡检频次从每周 3 次减少至每周 1 次,年均运维成本降低 40%。
五、总结与展望
截流井液位监测通过科学的点位布设、适配的技术选型、精准的数据处理,实现了井内雨水、污水水位变化的实时捕捉,为截流闸门智能调控提供了核心依据,有效解决了雨水直排与污水溢流的环境风险。其核心价值在于将 “被动应对”(水位超标后人工调整)转化为 “主动防控”(基于水位趋势预判调控),提升了截流井运行的安全性与高效性。
未来,随着智慧水务技术的发展,截流井液位监测与调控将向更智能、更协同的方向升级:一是结合气象降雨预报数据(如未来 1 小时降雨量),实现 “降雨前预调控”(提前降低截流井水位,预留雨水容纳空间);二是与流域内其他截流井、泵站联动,构建 “区域协同调控系统”(如上游截流井适当增大溢流,减轻下游截流井压力);三是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截流井数字模型,模拟不同水位与闸门开度下的运行状态,优化调控策略。最终,通过技术创新,截流井将成为市政排水系统中 “环境友好、高效节能、智能可靠” 的关键节点,为城市水生态保护提供更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