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排水管网局部堵塞是城市排水系统的常见故障,多由泥沙淤积、杂物堆积(如塑料袋、建筑垃圾)、管道变形等因素导致。堵塞会造成上游流量异常衰减(水流受阻导致过流能力下降)、下游流量骤减(堵塞点下游水量供应不足),若不及时处理,易引发上游管网水位暴涨、污水外溢甚至路面塌陷。传统堵塞排查依赖人工巡查与管道疏通试验,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还可能因排查方向错误导致 “盲目清淤”。而流量计通过在管网关键节点布设设备,实时采集流量数据,结合相邻节点的流量差值分析,可精准锁定堵塞路段、评估堵塞严重程度,为市政排水清淤工作提供科学指引,大幅提升清淤效率与精准度。
一、数据基础:构建覆盖管网的流量监测节点网络
流量计实现对管网堵塞的精准定位,首要前提是建立覆盖市政排水管网 “主干管 - 支管 - 关键节点” 的流量监测网络,确保相邻节点间的流量数据可对比、可分析,为流量差值计算提供完整数据支撑。
(一)科学布设监测节点,聚焦堵塞高发区域
市政排水管网堵塞多发生在管道变径处、弯头、检查井、支管接入主干管的汇流点等位置,流量计需针对性布设:
主干管关键断面:在市政排水主干管的上下游端、中途汇流点(如支管接入处)布设流量计,例如每 2-3 公里主干管至少布设 1 对上下游监测节点,确保可通过差值分析判断区间是否存在堵塞;
支管与主干管连接处:在支管接入主干管的上游 50 米(支管端)与下游 50 米(主干管端)分别布设流量计,监测支管汇入主干管的流量变化,若支管端流量正常而主干管端流量未相应增加,可能是连接处堵塞;
管道特殊部位:在管径缩小处(如 DN1000 变 DN800)、90° 弯头、长期淤积的低洼路段,增设流量计,此类位置易因过流断面变化或水流转向导致杂物堆积,是堵塞高发区;
历史堵塞路段:对近 1 年内发生过 2 次以上堵塞的路段,加密布设流量计(如每 1 公里 1 台),实时监测流量变化,避免堵塞复发未被及时发现。
例如,某城市在主城区 8 条市政排水主干管、23 条主要支管共布设 112 台流量计,重点覆盖 26 处历史堵塞路段与 18 处管道特殊部位,形成了 “主干管贯通、支管衔接、重点区域加密” 的监测网络,为流量差值分析奠定了节点基础。
(二)统一监测标准,保障数据可比性
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流量计若监测标准不一致,会导致流量数据偏差,影响差值分析准确性。需从 “设备选型、采集频率、数据校准” 三方面统一标准:
设备选型适配:根据管网工况选择合适的流量计类型 —— 大管径主干管(DN800 以上)优先选用超声波流量计(非接触式,抗泥沙干扰能力强);小管径支管(DN500 以下)选用电磁流量计(测量精度高,适合流量稳定场景);雨污合流管因流量波动大,选用具备宽量程特性的超声多普勒流量计,确保不同管径、不同工况下的流量数据精准;
固定采集频率:所有流量计统一设置为分钟级采集频率(如每 5 分钟 1 次),避免因采集频率差异导致数据无法同步对比 —— 例如上游流量计每 5 分钟采集 1 次,下游流量计每 10 分钟采集 1 次,会导致同一时段内数据样本数量不同,无法准确计算差值;
定期校准维护:每季度对所有流量计进行 1 次现场校准,使用标准流量装置(如标准体积管)比对实测数据,确保误差控制在 ±2% 以内;对安装在泥沙淤积严重区域的流量计,每月进行 1 次传感器清洁,避免泥沙附着影响测量精度。
例如,某城市每季度组织专业团队对所有流量计进行校准,发现 12 台电磁流量计因电极结垢导致误差超 5%,及时清洁校准后,数据精度恢复至 ±1.5%,保障了后续流量差值分析的准确性。
二、分析逻辑:从流量差值中识别堵塞特征
市政排水管网在正常运行状态下,相邻节点间的流量遵循 “守恒规律”—— 若区间无支管接入或流出,下游节点流量应与上游节点流量基本一致(误差≤5%,主要为管道沿程损失);若有支管接入,下游节点流量 = 上游节点流量 + 支管汇入流量;若有支管流出,下游节点流量 = 上游节点流量 - 支管流出流量。当局部堵塞发生时,这一守恒规律被打破,相邻节点间出现异常流量差值,流量计通过分析差值特征,可识别堵塞路段与严重程度。
(一)无支管接入区间:识别 “下游流量骤减” 型堵塞
在无支管接入或流出的管网区间(如某段连续 2 公里的主干管,无任何支管衔接),正常情况下上下游节点流量差值应≤5%。当该区间发生堵塞时,上游水流因堵塞受阻,无法完全流向下游,导致下游流量骤减,上下游流量差值远超正常范围:
轻微堵塞(堵塞程度<30%):堵塞导致过流断面缩小,但仍有大部分水流通过,上下游流量差值在 10%-20% 之间,例如上游节点流量 1000m³/h,下游节点流量 850m³/h,差值 150m³/h(15%);
中度堵塞(堵塞程度 30%-60%):过流断面显著缩小,水流受阻明显,上下游流量差值在 20%-50% 之间,例如上游流量 900m³/h,下游流量 540m³/h,差值 360m³/h(40%);
严重堵塞(堵塞程度>60%):过流断面大幅缩小,甚至接近断流,上下游流量差值>50%,例如上游流量 800m³/h,下游流量仅 300m³/h,差值 500m³/h(62.5%)。
例如,某城市排水主干管一段无支管区间,上游流量计监测到流量 850m³/h,下游流量计监测到流量 380m³/h,差值 470m³/h(55.3%),通过差值分析判定该区间存在严重堵塞,需立即安排清淤。
(二)有支管接入区间:识别 “流量不守恒” 型堵塞
在有支管接入的管网区间(如主干管 A-B 段,中途有支管 C 接入),正常情况下下游节点 B 的流量 = 上游节点 A 的流量 + 支管 C 的流量(误差≤5%)。当该区间发生堵塞时,会出现两种 “流量不守恒” 特征:
堵塞点位于支管接入前(A-C 段):上游 A 节点流量正常,支管 C 流量正常,但下游 B 节点流量 = A+C - 异常差值(差值为堵塞导致的流量损失),例如 A=600m³/h,C=200m³/h,正常 B 应 = 800m³/h,实际 B=560m³/h,差值 240m³/h,说明 A-C 段存在堵塞,导致部分水流无法流至 B 节点;
堵塞点位于支管接入后(C-B 段):上游 A 节点流量正常,支管 C 流量正常,下游 B 节点流量 =(A+C)- 异常差值,且差值主要来自 C-B 段,例如 A=600m³/h,C=200m³/h,C 节点后流量计监测到流量 800m³/h(正常),但 B 节点流量 = 520m³/h,差值 280m³/h,说明 C-B 段存在堵塞。
例如,某主干管 A-B 段中途有支管 C 接入,A 流量 = 500m³/h,C 流量 = 150m³/h,C 节点后流量计流量 = 650m³/h(正常),B 节点流量 = 390m³/h,差值 260m³/h(40%),通过分析判定堵塞点位于 C-B 段,而非 A-C 段。
(三)上下游双向对比:缩小堵塞路段范围
单一方向的流量差值分析只能确定存在堵塞的大致区间,通过上下游双向对比(即增加中间监测节点),可进一步缩小堵塞路段范围:
三步定位法:在已判定存在堵塞的 A-B 区间(如 2 公里),在中间位置增设临时流量计 C(或利用已有节点),形成 A-C、C-B 两个子区间;若 A-C 区间流量差值 = 10%(正常),C-B 区间流量差值 = 45%(异常),说明堵塞点位于 C-B 子区间;
递进排查法:对异常子区间(如 C-B,1 公里),再在中间增设临时流量计 D,形成 C-D、D-B 两个更小的子区间,若 C-D 差值 = 5%(正常),D-B 差值 = 42%(异常),则堵塞点最终锁定在 D-B 子区间(500 米范围内)。
例如,某城市在 A-B 区间(2 公里)发现堵塞后,通过中间节点 C 将区间分为两段:A-C(1 公里)差值 = 8%(正常),C-B(1 公里)差值 = 48%(异常);再通过 C-B 段中间的节点 D 细分,发现 D-B(500 米)差值 = 45%(异常),最终将堵塞路段锁定在 D-B 的 500 米范围内,大幅缩小了排查范围。
三、应用落地:为清淤工作提供精准指引
流量计通过相邻节点流量差值分析锁定堵塞路段、评估堵塞严重程度后,需将分析结果转化为可落地的清淤指引,解决 “清哪里、怎么清、清到什么程度” 的问题,避免盲目作业。
(一)明确清淤优先级:基于堵塞严重程度与管网重要性
并非所有堵塞路段都需同步清淤,需结合 “堵塞严重程度” 与 “管网功能重要性” 确定清淤优先级:
一级优先级(紧急清淤):严重堵塞(差值>50%)且位于主干管、泵站进水口、医院 / 学校周边的路段,此类堵塞若不及时处理,易引发内涝或污水外溢,需在 24 小时内启动清淤;
二级优先级(优先清淤):中度堵塞(差值 20%-50%)或位于居民区、商业区支管的路段,需在 72 小时内安排清淤;
三级优先级(计划清淤):轻微堵塞(差值 10%-20%)且位于非核心区域的支管,可纳入下周清淤计划,定期监测流量变化,避免堵塞加剧。
例如,某城市通过流量差值分析发现 3 处堵塞:1 处为主干管严重堵塞(差值 62%),位于市中心医院周边,列为一级优先级,当天安排清淤;1 处为居民区支管中度堵塞(差值 35%),列为二级优先级,3 天内完成清淤;1 处为郊区支管轻微堵塞(差值 12%),列为三级优先级,纳入下周计划。
(二)选择适配清淤方式:基于堵塞类型与管网工况
不同堵塞类型(如泥沙淤积、杂物堵塞、管道变形)需匹配不同清淤方式,流量计的流量差值变化可辅助判断堵塞类型,进而选择适配方案:
泥沙淤积型堵塞:若流量差值随时间缓慢增大(如每周增加 5%),且管网为混凝土管或铸铁管(易淤积),多为泥沙长期堆积导致,适合采用高压水射流清淤(通过高压水流冲刷管壁泥沙);
杂物堵塞型堵塞:若流量差值突然增大(如 1 天内从 5% 升至 40%),且管网位于商业区(易有塑料袋、餐饮垃圾)或施工路段(易有建筑垃圾),多为杂物突然堆积导致,适合采用机械清淤(如抓斗式清淤车、管道清淤机器人抓取杂物);
管道变形型堵塞:若流量差值长期稳定在较高水平(如 30%-40%),且管网为使用超 20 年的老旧管段,可能是管道变形(如沉降导致管径缩小)引发的堵塞,需先采用管道检测机器人(CCTV)确认变形位置,再结合非开挖修复技术(如紫外光固化修复)处理,而非单纯清淤。
例如,某商业区支管流量差值 1 天内从 8% 升至 45%,判定为杂物堵塞,采用管道清淤机器人进入管网,抓取到大量塑料袋与餐饮油污结块,清淤后流量差值降至 6%,恢复正常。
(三)验证清淤效果:通过流量差值变化评估
清淤工作是否达标,需通过流量计的流量差值变化验证,避免 “清淤不彻底” 或 “过度清淤”:
清淤达标标准:清淤后相邻节点流量差值恢复至正常范围(≤5%),且连续 24 小时稳定,无反弹趋势;
动态监测评估:清淤过程中,实时监测上下游流量计数据,若流量差值逐步减小(如从 45% 降至 10%,再降至 5%),说明清淤有效;若差值无变化或反而增大,需检查清淤设备是否适配,或是否存在未发现的二次堵塞;
长期跟踪:清淤后 1 个月内,定期监测流量差值,若差值保持在正常范围,说明清淤彻底;若差值再次增大(如 1 周内升至 20%),需分析堵塞复发原因(如上游是否有新的污染源或施工干扰),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
例如,某主干管严重堵塞(差值 62%)采用机械清淤 + 高压水射流联合处理后,流量差值逐步降至 8%,继续优化清淤方案后,最终稳定在 4%(正常范围),连续 1 个月监测无反弹,判定清淤达标。
四、实践案例:流量计差值分析赋能清淤效率提升
某北方城市老城区市政排水管网因建设年代久、管径小,堵塞问题频发,传统人工排查需投入大量人力,且清淤效率低。通过引入流量计监测网络与流量差值分析技术,该市实现了堵塞排查与清淤的精准化升级:
监测网络建设:在老城区 6 条主干管、18 条支管布设 76 台流量计,重点覆盖 15 处历史堵塞路段与 12 处管道变径点,形成 “节点互联、数据互通” 的监测体系;
堵塞识别成果:运行 3 个月内,通过流量差值分析共识别出 11 处堵塞,其中严重堵塞 2 处、中度堵塞 5 处、轻微堵塞 4 处,较传统人工排查效率提升 3 倍,漏判率从 40% 降至 8%;
清淤效果验证:针对 11 处堵塞,根据差值分析结果选择适配清淤方式,清淤后所有路段流量差值均恢复至≤5%,且 1 个月内无堵塞复发;其中 1 处主干管严重堵塞,传统清淤需 2 天,通过精准定位后仅用 8 小时完成,节省人工成本 60%。
五、总结与展望
在市政排水管网局部堵塞场景中,流量计通过构建科学的监测节点网络,结合相邻节点流量差值分析,打破了传统排查的 “盲目性”—— 从识别堵塞路段(无支管区间 “骤减”、有支管区间 “不守恒”),到评估堵塞严重程度(差值占比划分轻 / 中 / 重),再到指引清淤实践(优先级、方式、效果验证),形成了 “监测 - 分析 - 处置 - 验证” 的闭环管理。这一过程不仅大幅提升了清淤效率、降低了运维成本,更避免了因堵塞导致的内涝与污染风险。
未来,随着智慧水务技术的发展,流量计的堵塞识别能力还将进一步升级:一是引入 AI 算法,通过学习海量流量差值数据,自主识别不同堵塞类型(如泥沙、杂物、变形)的特征,提升分析精度;二是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将流量差值数据与管网数字模型结合,模拟堵塞扩散趋势,提前预判风险;三是与清淤设备联动,实现 “堵塞识别 - 清淤工单生成 - 设备调度 - 效果反馈” 的全流程自动化。最终,流量计将成为市政排水管网堵塞防控的 “智慧中枢”,为城市排水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