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积水内涝的形成是 “降雨 - 管网 - 地形” 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传统监测多聚焦于 “已形成的积水”(如通过水位传感器监测路面积水深度),属于 “事后响应”,难以满足极端天气下的提前避险需求。而现代城市积水内涝监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融合实时降雨量、管网排水能力、地形坡度等多维度数据,构建科学的内涝预测模型,实现从 “积水监测” 到 “降雨 - 积水” 提前预判的转型 —— 即在降雨发生前或降雨初期,就能预判哪些区域会积水、积水深度多少、持续多久,为应急调度、人员疏散争取宝贵时间,最大限度降低内涝危害。
一、数据基石:多维度数据的采集与标准化整合
构建精准的内涝预测模型,首要前提是获取 “全要素、高质量、实时化” 的多维度数据,并通过标准化处理消除数据壁垒,为模型运算提供统一的数据基础。这些数据可分为 “致涝驱动数据”(降雨)、“排水能力数据”(管网)、“地形影响数据”(坡度、高程)三大核心类别。
(一)致涝驱动数据: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降雨数据采集
降雨是内涝形成的直接驱动力,其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时长、降雨分布直接决定内涝风险大小,需通过 “固定监测 + 移动补充” 的方式实现高精度采集:
固定雨量监测站:在城市全域按 “1-3 平方公里 / 个” 的密度布设自动雨量站,重点在易涝区域(如低洼路段、立交桥下)加密布设(0.5 平方公里 / 个)。雨量站需实时采集分钟级降雨数据(如每 5 分钟 1 次降雨量、降雨强度),并通过 GPRS/4G 网络上传至平台,数据精度需达到 ±0.1mm,确保捕捉 “短时强降雨”(如 1 小时降雨量超 50mm)这类高致涝风险降雨事件;
移动降雨监测:利用气象雷达、气象卫星数据补充固定站点的覆盖盲区,例如气象雷达可实现 “1 公里 ×1 公里” 的降雨强度网格化监测,捕捉降雨的空间分布差异(如城市东部降雨量 50mm,西部仅 20mm);同时,在应急车辆、无人机上搭载便携式雨量仪,在降雨过程中对重点区域进行动态补充监测,修正固定站点数据的偏差;
降雨预报数据接入:对接气象部门的短期降雨预报数据(如未来 1-6 小时降雨预报),获取预报降雨量、降雨时段、降雨中心等信息,为 “提前预判” 提供未来降雨情景输入 —— 例如气象预报未来 3 小时某区域将出现 30mm/h 的强降雨,模型可基于此预判该区域的积水风险。
例如,某城市在主城区布设了 86 个固定雨量站,在 23 处易涝点加密布设 35 个站点,同时接入气象雷达的 1 公里网格降雨数据,实现了 “点 - 面结合” 的降雨数据采集,降雨数据的时空分辨率达到 “5 分钟 / 0.5 公里”,可精准反映降雨的动态变化。
(二)排水能力数据:管网运行状态与设计参数的实时整合
管网是城市排水的核心设施,其排水能力(设计标准、实际运行状态)直接决定降雨能否及时排出,需采集 “静态设计参数” 与 “动态运行数据” 两类信息:
静态设计参数:通过 GIS 管网数据库获取管网的设计标准,包括管径大小(如 DN500、DN1000)、管材类型(混凝土管、塑料管)、设计重现期(如 1 年一遇、5 年一遇)、管底高程、管网走向、泵站抽排能力(如某泵站设计抽排流量 5000m³/h)等基础信息。这些参数决定了管网的 “理论排水能力”,例如 DN1000 的混凝土管,设计重现期 5 年一遇时,理论排水能力约 1.2m³/s;
动态运行数据:通过管网内布设的流量计、液位计实时采集管网的实际运行状态,包括实时流量(如某路段管网实时过流流量 0.8m³/s)、管内水位(如水位距管顶仅 500px,接近满管)、泵站实时抽排流量(如泵站当前抽排流量 3000m³/h,未达设计值)等。这些数据反映了管网的 “实际排水能力”—— 若理论排水能力 1.2m³/s,而实际运行流量仅 0.8m³/s,可能是管网淤积、堵塞导致排水能力下降,需在模型中修正。
例如,某城市通过智慧水务平台整合了全市 1200 公里排水管网的 GIS 数据,包括管径、设计重现期等静态参数,同时通过 156 台流量计、218 台液位计采集实时运行数据,实现了 “静态参数 + 动态状态” 的管网排水能力数据全覆盖。
(三)地形影响数据:高精度地形高程与坡度数据的数字化建模
地形是影响雨水汇流与积水分布的关键因素,低洼区域、平缓地形易积水,陡坡区域则汇流速度快、积水风险低,需通过高精度测绘构建数字化地形模型:
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获取城市全域的高精度 DEM 数据,高程精度需达到 ±0.1m,重点区域(如易涝点)需达到 ±0.05m。DEM 数据可清晰反映地形的高程差异,例如某路段最低点高程 25.3m,周边区域高程 26.0m,该路段易形成积水;
地形坡度数据:基于 DEM 数据计算地形坡度,按 “<3°(平缓)、3°-10°(缓坡)、>10°(陡坡)” 划分坡度等级。平缓区域(<3°)雨水汇流速度慢,易积水;陡坡区域(>10°)汇流速度快,雨水快速排入管网或河道,积水风险低;
地表覆盖类型数据:采集城市地表的覆盖类型(如硬化路面、绿地、水体),不同覆盖类型的雨水渗透能力差异显著 —— 硬化路面(如沥青、水泥)渗透系数低(<10⁻⁶m/s),雨水几乎全部形成地表径流;绿地渗透系数高(10⁻⁴-10⁻³m/s),部分雨水可渗透入地下,减少地表径流。模型需根据地表覆盖类型修正径流系数(如硬化路面径流系数 0.9,绿地 0.3)。
例如,某城市通过无人机航拍构建了全域 1:500 的 DEM 模型,高程精度 ±0.08m,同时通过卫星遥感数据获取了地表覆盖类型,将城市划分为硬化路面(占比 45%)、绿地(30%)、水体(5%)、其他(20%)四类,为模型计算地表径流提供了精准的地形参数。
(四)数据标准化整合: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台
不同来源的数据(雨量站、管网传感器、DEM 模型)格式、单位、采集频率差异较大,需通过数据中台进行标准化处理:
格式统一:将降雨数据(CSV 格式)、管网数据(GIS 矢量格式)、地形数据(栅格格式)转换为模型可识别的统一格式(如 JSON 格式),确保数据能被模型直接调用;
单位统一:例如降雨量单位统一为 “mm”,流量单位统一为 “m³/s”,高程单位统一为 “m”,避免因单位混乱导致模型计算错误;
时间对齐:将不同采集频率的数据(如雨量数据每 5 分钟 1 次、管网流量每 10 分钟 1 次)统一插值为 “5 分钟 / 次” 的时间序列数据,确保模型在同一时间维度上进行运算;
数据清洗:剔除异常数据(如雨量站故障导致的 “0 值降雨” 或 “异常大值降雨”),通过相邻站点数据插值补全缺失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例如,某城市数据中台通过上述标准化处理,将 86 个雨量站、156 台流量计、DEM 模型等多源数据整合为统一的 “内涝预测数据库”,模型可实时调用该数据库的最新数据进行运算。
二、模型核心:“降雨 - 径流 - 积水” 的多过程耦合预测逻辑
内涝预测模型的核心是模拟 “降雨如何形成地表径流,径流如何通过管网 / 地表汇流,最终在低洼区域形成积水” 的全过程,通过耦合 “降雨径流模型”“管网水力模型”“地表积水模型” 三大子模型,实现从 “降雨输入” 到 “积水输出” 的精准预判。
(一)第一步:降雨径流模型 —— 计算地表产流量与汇流速度
降雨落到地面后,一部分下渗到地下,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即 “产流”),径流沿地形向低洼区域汇集(即 “汇流”)。降雨径流模型的作用是计算每个区域的产流量与汇流速度,为后续积水计算提供 “径流输入”:
产流计算:采用 “下渗曲线法” 或 “径流系数法” 计算产流量。例如,某区域降雨量 50mm,绿地面积占 30%(径流系数 0.3)、硬化路面占 70%(径流系数 0.9),则区域平均径流系数 = 0.3×30% + 0.9×70% = 0.72,产流量 = 50mm×0.72=36mm,即该区域每平方米产生 0.036m³ 的地表径流;
汇流计算:基于 DEM 模型与坡度数据,计算地表径流的汇流路径与汇流速度 —— 坡度越陡,汇流速度越快(如坡度 10° 时,汇流速度约 0.5m/s;坡度 3° 时,约 0.2m/s)。模型通过 “单元格汇流” 的方式,将城市划分为 10 米 ×10 米的网格单元,计算每个单元的径流流向相邻低洼单元,最终确定哪些单元会成为 “汇流中心”(即易积水区域)。
例如,某城市通过降雨径流模型计算得出:在 30mm/h 的降雨强度下,东部低洼区域(坡度 2°)的产流量为 42mm,汇流速度 0.18m/s,该区域将成为汇流中心,大量径流会在此汇集。
(二)第二步:管网水力模型 —— 模拟管网的排水过程与负荷状态
地表径流一部分会流入市政排水管网,管网水力模型的作用是模拟管网的水流运动过程,计算管网的实际排水能力能否承接地表径流,若无法承接,多余径流会溢出至地面形成积水:
管网水力计算:基于管网的静态设计参数(管径、管长、管底高程)与动态运行数据(实时流量、水位),采用 “圣维南方程组” 模拟管网内的水流状态,包括管内流速、水位、过流能力等。例如,某路段 DN800 管网的设计过流能力为 0.8m³/s,当前地表径流汇入量为 1.0m³/s,模型计算得出管网水位会快速上升至管顶,多余的 0.2m³/s 径流将溢出至地面;
泵站调度模拟:将泵站的实时抽排能力、调度规则(如水位达管顶 80% 时启动备用泵)纳入模型,模拟泵站对管网排水的提升作用。例如,某泵站设计抽排流量 5000m³/h,当前抽排 3000m³/h,当模型预测管网水位将超限时,会模拟启动备用泵(抽排提升至 5000m³/h),计算此时管网的排水能力能否满足需求。
例如,某城市管网水力模型模拟得出:在未来 2 小时 40mm 的降雨情景下,西部片区 DN1000 管网的过流能力为 1.2m³/s,而地表径流汇入量为 1.5m³/s,即使启动泵站备用泵(抽排能力提升 20%),仍有 0.1m³/s 的径流会溢出,该片区地面将出现积水。
(三)第三步:地表积水模型 —— 预判积水深度、范围与持续时间
当地表汇流产生的径流超过管网排水能力时,多余径流会在地面低洼区域形成积水,地表积水模型的作用是基于前两步的计算结果,精准预判积水的关键参数:
积水深度计算:通过 “水量平衡法” 计算积水深度 —— 积水深度 =(地表产流量 - 管网排水量)/ 积水区域面积。例如,某区域地表产流量 500m³/h,管网排水量 350m³/h,积水区域面积 10000㎡,则每小时积水深度增加 =(500-350)/10000=0.015m(37.5px),若降雨持续 2 小时,累计积水深度约 75px;若降雨强度增大,积水深度会相应增加;
积水范围确定:基于 DEM 模型的高程数据,确定积水的空间分布 —— 高程低于 “周边地形 + 积水深度” 的区域均会被淹没。例如,某区域最低点高程 25.0m,周边地形高程 25.5m,模型预测积水深度 0.3m,则高程≤25.3m 的区域会形成积水,通过 GIS 地图可直观展示积水范围;
积水持续时间预测:结合降雨停止时间、管网持续排水能力,计算积水消退时间 —— 积水持续时间 = 积水总量 /(管网排水量 + 地表下渗量)。例如,某区域积水总量 1200m³,降雨停止后管网排水量 300m³/h,地表下渗量 50m³/h,则积水持续时间 = 1200/(300+50)≈3.4 小时。
例如,某城市内涝预测模型在接收到 “未来 3 小时某区域将出现 50mm 降雨” 的预报数据后,通过三大子模型耦合计算得出:该区域低洼路段将出现最大积水深度 375px,积水范围约 2000㎡,积水持续时间约 4 小时,模型将这些预判结果实时推送至应急指挥中心。
三、模型优化与落地:从 “理论预判” 到 “实战应用”
构建内涝预测模型后,需通过 “历史数据校验 - 实时动态修正 - 多场景应用” 持续优化模型精度,确保预判结果能有效支撑实际的内涝防控工作,避免 “模型不准、落地无效”。
(一)历史数据校验:提升模型的准确性
利用历史内涝事件数据(如 2023 年台风导致的内涝)对模型进行校验,对比模型预判结果与实际内涝情况的差异,调整模型参数(如径流系数、管网过流能力修正系数),提升精度:
数据对比:例如 2023 年 8 月某台风期间,气象记录某区域降雨量 120mm,实际内涝数据显示该区域低洼路段积水深度 500px,积水持续 5 小时;将该降雨数据输入模型,若模型初始预判积水深度 375px、持续 4 小时,与实际存在差异,则需调整该区域的径流系数(如从 0.75 调整为 0.85)、管网过流能力修正系数(如从 0.9 调整为 0.8),重新运算直至预判结果与实际差异≤10%;
批量校验:选取过去 3-5 年的 10-20 次典型内涝事件,对模型进行批量校验,确保模型在不同降雨强度、不同区域的预判精度均能满足要求(如积水深度误差≤50px,积水范围误差≤10%)。
例如,某城市通过 23 次历史内涝事件对模型进行校验,调整了 12 个区域的径流系数、8 个泵站的抽排能力参数,模型的积水深度预判误差从初始的 15% 降至 8%,积水范围误差从 18% 降至 9%,精度显著提升。
(二)实时动态修正:应对降雨与管网的不确定性
实际降雨过程中,降雨强度、降雨分布可能与预报存在偏差,管网也可能出现突发故障(如堵塞、泵站停机),需通过实时数据对模型进行动态修正,确保预判结果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降雨偏差修正:若实际降雨量比预报多 20%(如预报 50mm,实际 60mm),模型需实时接入最新降雨数据,重新计算产流量、汇流过程,修正积水预判结果 —— 例如原预判积水深度 250px,修正后升至 300px;
管网故障修正:若管网流量计监测到某路段流量突然下降 50%(判定为堵塞),模型需立即降低该路段的管网排水能力参数(如从 0.8m³/s 修正为 0.4m³/s),重新计算该区域的积水风险,若预判积水深度超 500px(警戒值),则立即触发更高等级的预警。
例如,某城市在一次降雨过程中,气象预报某区域降雨量 40mm,模型初始预判积水深度 200px;但降雨 1 小时后,实际降雨量已达 35mm(远超预报同期的 20mm),同时某泵站因故障抽排能力下降 50%,模型实时修正后预判积水深度升至 450px,达到警戒值,立即触发 “橙色预警”。
(三)多场景落地应用:支撑内涝防控的全流程决策
内涝预测模型的最终价值在于落地应用,需将预判结果转化为 “预警发布、应急调度、人员疏散” 的具体行动指令,覆盖内涝防控的全流程:
分级预警发布:根据模型预判的积水深度、影响范围与持续时间,建立 “蓝、黄、橙、红” 四级预警体系,并通过多渠道向公众与部门推送:
蓝色预警:预判积水深度<125px,影响范围局限于人行道,无人员车辆通行风险,通过城市 APP、社区通知栏发布 “关注提醒”,建议市民留意降雨变化;
黄色预警:预判积水深度 5-375px,影响非机动车道与部分人行道,通过短信、交通广播发布 “警示提醒”,建议非机动车绕行,低洼区域居民提前收纳室外物品;
橙色预警:预判积水深度 15-750px,影响机动车道(小型轿车可能熄火),覆盖 1 个以上社区或 1 条主干道,通过应急广播、电视滚动字幕发布 “紧急预警”,启动低洼区域人员转移预案,封闭积水路段;
红色预警:预判积水深度>750px,影响多条主干道、地下车库与地铁出入口,存在人员被困风险,通过全市应急预警系统、无人机广播发布 “最高级别预警”,启动全域应急响应,开放临时避难所,调度救援力量待命。
例如,某城市内涝预测模型预判东部片区将出现 625px 积水(橙色预警),系统自动向该片区 2.3 万市民发送预警短信,同时推送至交警、应急、社区等 12 个部门,30 分钟内完成积水路段封闭与社区转移通知。
应急调度支撑:模型预判结果可直接指导 “排水设施调度、应急资源调配”,提升防控效率:
排水设施联动:根据预判的积水区域,提前调度周边泵站满负荷运行(如将泵站抽排能力从 50% 提升至 100%),开启雨水调蓄池备用容积,甚至预腾空河道行洪库容,为降雨径流 “腾空间”。例如,某城市模型预判西部片区 3 小时后将出现大量径流,提前 2 小时指令该片区 4 座泵站启动备用泵,调蓄池预腾空 80% 容积,降雨后该片区实际积水深度比预判值降低 30%;
应急资源前置:根据预判的积水严重程度与位置,提前调配应急抽排设备、救援车辆、防汛物资至关键点位。例如,对预判为红色预警的区域,提前部署 20 台移动抽水泵、5 辆冲锋舟、300 个防汛沙袋至社区门口与道路交叉口,降雨后可立即开展抽排与救援,避免资源 “远水救近火”。
人员疏散指引:结合模型预判的积水范围与交通阻断情况,生成 “动态疏散路线图”,为市民与重点场所提供精准指引:
公众出行指引:通过导航 APP 实时更新积水路段信息,自动规划绕行路线(如避开预判积水的 “和平路”,推荐 “建设路” 替代路线),并标注避难点(如沿途的商场、社区服务中心);
重点场所疏散:针对学校、医院、养老院等重点场所,根据预判的积水到达时间与影响范围,制定 “分批次疏散计划”。例如,某小学位于低洼区域,模型预判降雨后 1 小时将出现 375px 积水,学校根据指引提前 1.5 小时放学,安排校车绕行安全路线,确保 300 余名学生全部安全到家。
效果评估与模型迭代:每次内涝事件结束后,需对比模型预判结果与实际内涝数据(如积水深度、持续时间、影响范围),评估模型应用效果,并基于评估结果优化模型参数与应用流程:
应用效果评估:从 “预警及时性”(如预警发布与实际积水的时间差)、“调度有效性”(如泵站调度后积水深度的降低比例)、“疏散安全性”(如疏散区域是否出现人员被困)三个维度打分,若某次橙色预警的预警及时性得分 85 分(提前 40 分钟发布)、调度有效性得分 78 分(积水深度降低 25%)、疏散安全性得分 100 分(无人员被困),则整体应用效果良好;
流程优化迭代:若发现预警信息推送至社区的时间延迟超 15 分钟,需优化部门间数据传输链路;若应急资源前置后仍出现设备不足,需调整资源储备标准(如将红色预警区域的抽水泵部署数量从 20 台增至 30 台),通过持续迭代让模型应用更贴合实战需求。
四、案例实践:某省会城市内涝预测模型的应用成效
某南方省会城市年均降雨量 1200mm,夏季短时强降雨频发,内涝问题突出。2022 年,该市引入多维度数据融合的内涝预测模型,经过 1 年的优化与落地,取得显著成效:
数据采集体系:布设 120 个固定雨量站(含 45 个易涝点加密站),接入气象雷达 1 公里网格降雨数据;整合全市 1800 公里排水管网的 GIS 数据,通过 230 台流量计、310 台液位计采集管网实时数据;构建全域 1:500 高精度 DEM 模型,划分 10 米 ×10 米网格单元,实现多维度数据全覆盖;
模型精度提升:通过 32 次历史内涝事件校验,模型积水深度预判误差从 18% 降至 7%,积水范围误差从 20% 降至 8%,提前预判时间从 1 小时延长至 3 小时;
实战应用效果:2023 年台风期间,模型提前 3 小时预判主城区 5 处区域将出现橙色预警(积水 15-625px),通过分级预警、泵站预调度、人员疏散等措施,该区域实际积水深度平均降低 35%,无人员被困事件,交通恢复时间比往年缩短 40%,直接减少经济损失约 2000 万元。
五、总结与展望
城市积水内涝监测通过融合实时降雨量、管网排水能力、地形坡度等多维度数据,构建 “降雨 - 径流 - 积水” 耦合的预测模型,实现了从 “事后监测” 到 “提前预判” 的转型,为内涝防控提供了科学、精准的决策支撑。这一过程中,多维度数据的标准化整合是基础,三大子模型的耦合运算是核心,实战场景的落地应用是关键,三者共同构成了内涝预判的完整体系。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内涝预测模型还将向 “更智能、更协同、更前瞻” 方向升级:一是引入 AI 大模型,通过学习海量降雨、管网、地形数据,自主优化模型参数,提升复杂场景(如多区域同时降雨、管网多故障并发)的预判精度;二是实现跨城市协同预判,对于流域性降雨(如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建立城市群级内涝预测模型,联动上下游城市调度排水设施,避免 “上游排、下游涝” 的问题;三是结合气候变化数据(如未来 50 年降雨模式预测),构建 “长期适应性预判模型”,为城市规划(如管网升级、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前瞻性依据,从源头提升城市抵御内涝的能力。最终,内涝预测模型将成为 “智慧城市” 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城市实现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暴雨保安全” 的内涝防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