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务雨污混流识别方案:实时监测管网数据,精准定位混流点位-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9-29 | 13 次浏览 | 分享到:
雨污混流(污水入雨水管网致水体污染、雨水入污水管网加处理负荷)是市政排水顽疾,传统人工排查效率低、误判率高。智慧水务通过构建 “流量 - 水位 - 水质” 多维监测体系破解难题:在雨水 / 污水管网关键节点(住宅小区出口、泵站进水口等)布设适配设备(超声波流量计、投入式液位计、多参数水质传感器),分钟级采集数据并低功耗传输至云平台。基于数据联动特征识别混流:雨水管网晴天流量异常 / 水质指标高、雨天流量激增但水质未稀释,或污水管网雨天流量骤增 / 水质稀释,均判定为混流。再通过 “断面数据对比 + GIS 地图叠加” 定位点位,如对比上下游断面数据缩小范围,结合用地性质锁定嫌疑区域(老旧小区、商业区)。最终为改造提供全流程支撑:按 “混流强度 - 环境风险 - 改造难度” 排序优先级,定制管网重构、非开挖修复等方案,通过短期(数据恢复正常)与长期(水体水质提升)数据验证效果。实践中,改造后雨水管网 COD 降至 50mg/L 以下,污水处理厂负荷波动缩小,河道黑臭现象消除。

雨污混流是市政排水系统的常见顽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混入雨水管网直排自然水体,会造成河道黑臭、生态破坏;雨水混入污水管网则会加重污水处理厂负荷,导致处理不达标或能耗激增。传统雨污混流排查依赖人工巡查、阶段性采样,存在效率低、覆盖窄、误判率高的问题,难以满足精准改造需求。而智慧水务通过整合市政排水管网的流量、水位、水质实时监测数据,构建 “数据感知 - 智能分析 - 点位定位 - 改造支撑” 的全流程体系,成为破解雨污混流难题、推动雨污分流改造科学落地的关键抓手。


一、多维监测体系:构建雨污混流数据感知网络

智慧水务识别雨污混流的核心前提,是建立覆盖市政排水管网 “雨水 / 污水系统、关键节点、全时段” 的多维监测体系,通过流量、水位、水质三类核心数据的实时采集,捕捉雨污混流的典型特征。


在监测点位布局上,需针对雨水管网与污水管网的不同特性差异化布设设备:雨水管网重点在 “晴天异常排水点” 与 “雨天关键断面” 布设监测终端 —— 例如在雨水管网的住宅小区出口、商业区排水口、河道排放口布设流量监测仪与水质传感器,同时在雨水干管交汇处、末端截流井布设水位计;污水管网则聚焦 “雨天异常进水点”,在污水提升泵站进水口、污水管网中途节点、住宅小区污水出户管布设流量与水质监测设备。此外,还需在雨污合流制管网改造过渡期的截流井、混流嫌疑路段增设 “流量 - 水位 - 水质” 三联监测设备,实现数据联动采集。例如,某城市在老城区 32 条雨水管网、28 条污水管网共布设 156 套监测设备,重点覆盖历史混流高发区与改造关键路段,为后续数据分析奠定基础。


在数据采集技术选型上,需适配市政排水管网复杂工况:流量监测优先选用超声波流量计或电磁流量计,前者无需接触水体、抗泥沙干扰能力强,适合雨水管网高浊度场景;后者测量精度高、响应速度快,适合污水管网流量稳定但成分复杂的场景,且两者均支持分钟级数据采集,能捕捉瞬时流量波动。水位监测采用投入式液位计或超声波液位计,具备防腐蚀、防堵塞设计,可实时反馈管网水位变化 —— 例如雨水管网雨天水位骤升属正常现象,但若晴天出现水位持续高于 baseline,则可能是污水混入导致的异常积水。水质监测则针对雨污混流的关键指标选型,重点监测 COD(化学需氧量)、SS(悬浮物)、氨氮、浊度四项指标:雨水晴天 COD 通常低于 50mg/L,而污水 COD 普遍高于 200mg/L,若雨水管网晴天 COD 异常升高,即可初步判定存在污水混入;污水管网雨天 SS 若骤增,则可能是雨水混入携带大量泥沙。部分智慧水务系统还会加装 pH 传感器,辅助识别工业废水等强酸碱污染源混入情况。


在数据传输与存储层面,监测设备通过 LoRa、NB - IoT 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将实时数据上传至智慧水务云平台,确保在管网深埋、信号薄弱区域仍能稳定传输;平台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存储海量监测数据,同时通过边缘计算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剔除传感器故障导致的异常值、平滑瞬时波动数据),确保数据准确性与可用性。例如,某智慧水务平台可实现 10 万级监测点位的并发数据接收,数据延迟控制在 30 秒以内,为后续实时分析提供支撑。


二、智能分析逻辑:从数据特征到混流点位精准定位

智慧水务并非简单堆砌监测数据,而是通过构建多维度分析模型,从流量、水位、水质数据的联动特征中识别雨污混流模式,最终精准定位混流点位,避免 “单指标判断” 导致的误判。


(一)雨水管网中污水混入的识别逻辑

雨水管网的核心功能是排放雨水,正常状态下 “晴天无持续水流、雨天流量骤增、水质指标低”,若出现以下数据特征,即可判定存在污水混入:


一是流量异常:晴天雨水管网流量持续高于 0.1m³/h(具体阈值根据管径调整),且无降雨、绿化浇水等外部补水因素,例如某住宅小区雨水出口晴天日均流量达 0.8m³/h,远超正常范围,排查发现是小区生活污水管网破损,污水渗入雨水管网。


二是水质异常:晴天雨水管网 COD>80mg/L、氨氮>5mg/L、SS>30mg/L,或三项指标同时高于雨水背景值 2 倍以上,例如某商业区雨水管网晴天 COD 均值达 180mg/L,追溯发现是餐饮企业私接污水管至雨水井,含油污水直接排入。


三是流量 - 水质联动异常:雨天雨水管网流量骤升时,水质指标(如 COD、SS)应随雨水稀释而下降,若出现 “流量升高但水质指标不降反升”,则可能是雨污合流制管网截流能力不足,污水随雨水溢出至雨水管网 —— 例如某老城区雨水管网雨天流量从 2m³/h 升至 15m³/h,但 COD 从 60mg/L 升至 120mg/L,后续排查发现合流制管网截流井闸门故障,大量污水溢入雨水管网。


(二)污水管网中雨水混入的识别逻辑

污水管网的核心功能是输送生活与工业污水,正常状态下 “流量稳定(日均波动<20%)、水位平稳、水质指标高”,若出现以下数据特征,即可判定存在雨水混入:


一是流量 - 降雨联动异常:雨天污水管网流量较晴天增长超过 50%,且增长趋势与降雨量变化完全同步,例如某片区污水管网晴天日均流量 8000m³,降雨时骤增至 15000m³,降雨量每增加 10mm,流量增长约 1200m³,排查发现是道路雨水井与污水井连通,雨水直接流入。


二是水位 - 流量反向异常:污水管网水位正常应随流量增加而升高,若雨天出现 “流量骤增但水位不升或下降”,则可能是雨水大量混入导致管网超负荷,部分污水从溢流口排出,例如某污水泵站进水口雨天流量增长 60%,但水位较晴天下降 0.3m,后续发现泵站上游污水管网存在 3 处雨水混入点,导致管网满管运行,污水溢流。


三是水质稀释异常:雨天污水管网 SS、COD 较晴天下降超过 30%,且下降幅度与降雨量正相关,例如某工业区污水管网晴天 SS 均值 220mg/L,中雨时降至 110mg/L,大雨时进一步降至 60mg/L,追溯发现是厂区周边雨水管网破损,雨水渗入污水管网稀释污染物浓度。


(三)混流点位的精准定位方法

当智慧水务平台识别出雨污混流特征后,通过 “断面数据对比法” 与 “GIS 地图叠加法” 定位具体点位:


断面数据对比法即选取混流嫌疑管段的上下游监测断面,对比流量与水质数据差异 —— 例如雨水管网 A 断面(上游)晴天流量 0.05m³/h、COD 45mg/L,B 断面(下游 500 米)晴天流量 0.6m³/h、COD 160mg/L,说明 A - B 段存在污水混入,再通过在两段之间增设临时监测点(如便携式流量计、水质采样仪),逐步缩小排查范围至 50 米内。


GIS 地图叠加法则将监测数据异常区域与管网 GIS 地图、周边用地性质地图叠加 —— 例如雨水管网混流异常区域对应地图上的某住宅小区,且该小区建成于 2000 年前,存在雨污管网错接历史,即可优先排查该小区的污水出户管是否私接至雨水管网;若异常区域对应商业区,则重点排查餐饮、洗车店等可能产生污水的商户。


例如,某城市通过智慧水务系统发现一条雨水管网存在污水混入,先对比上下游 3 个监测断面数据,锁定混流段为 “幸福路雨水干管 K1 + 200 - K1 + 500”,再叠加 GIS 地图发现该段管网周边有 2 个老旧小区与 1 家菜市场,现场排查发现小区 3 处污水出户管错接至雨水井、菜市场污水沉淀池渗漏至雨水管网,精准定位后仅用 3 天完成整改,避免了传统排查需 1 个月的低效问题。


三、数据支撑改造:从 “定位问题” 到 “科学施策”

智慧水务的核心价值不仅是识别雨污混流点位,更在于通过监测数据为雨污分流改造提供 “改造优先级排序、改造方案优化、改造效果评估” 的全流程数据支撑,避免改造工作盲目推进。


(一)改造优先级排序:基于混流影响程度量化评估

并非所有混流点位都需同步改造,智慧水务通过构建 “混流强度 - 环境影响 - 改造难度” 三维评估模型,对混流点位排序:


混流强度通过 “日均混流水量 × 污染物浓度” 计算,例如某雨水管网混流点日均混入污水 50m³、COD 280mg/L,混流强度远高于日均混入 10m³、COD 120mg/L 的点位;


环境影响则结合混流点下游是否为饮用水源地、敏感河道等因素,例如混流点直接排入城市景观河道的,环境影响等级高于排入市政污水处理厂的;


改造难度则参考管网埋深、周边施工条件,例如人行道下管网改造难度低于主干道下管网。


通过三维模型打分,将混流点位划分为 “紧急改造(得分>80)、优先改造(60 - 80 分)、暂缓改造(<60 分)” 三类,例如某城市优先改造 23 个直接排入河道、混流强度高的点位,暂缓改造 15 个混流强度低、位于主干道下的点位,确保改造资源集中投向效益最高的区域。


(二)改造方案优化:基于监测数据定制技术路径

雨污分流改造并非 “一刀切” 的管网重建,智慧水务通过监测数据为不同类型混流点位定制优化方案:


对于 “小区雨污管网错接” 类混流点,通过监测数据明确错接户数与污水排放量,例如某小区雨水管网日均混入污水 80m³,对应 300 户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量,改造方案确定为 “重新铺设小区污水支管,将错接户接入市政污水管网”,同时在改造后 1 个月内持续监测雨水管网流量与水质,确保错接问题彻底解决;


对于 “管网破损导致的雨污互渗” 类混流点,通过流量与水位数据判断破损位置与渗漏量,例如某污水管网 K2 + 100 处监测到雨天流量骤增,且上游水位高于下游,推测该位置存在破损,雨水渗入,改造方案采用 “非开挖紫外光固化修复技术”,无需开挖路面即可修复破损管道,避免影响交通;


对于 “合流制管网截流能力不足” 类混流点,通过监测雨天合流制管网流量与截流井截流量,计算截流倍数(实际截流量与设计截流量的比值),例如某截流井雨天截流倍数仅 0.8,远低于设计值 3,改造方案确定为 “增设截流泵与调蓄池,提升截流能力至 3.5 倍”,同时通过智慧水务平台实时监测改造后截流效果,确保雨天污水不溢流。


(三)改造效果评估:基于监测数据验证改造成效

雨污分流改造后,智慧水务通过对比改造前后的流量、水位、水质数据,量化评估改造效果,避免 “改造后问题复发”:


短期效果(改造后 1 - 3 个月)看 “异常数据是否消失”,例如雨水管网改造后晴天流量降至 0.05m³/h 以下、COD 稳定在 50mg/L 以内,说明污水混入问题解决;


长期效果(改造后 6 - 12 个月)看 “数据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例如雨水管网经历多次降雨后,水质指标仍能快速恢复至背景值,无持续异常;


综合效果则结合下游水体水质变化,例如某河道在周边 12 个雨污混流点改造后,COD 从 65mg/L 降至 30mg/L,黑臭现象消失,印证改造成效。


例如,某城市对老城区 5 条合流制管网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改造前通过智慧水务监测发现雨天日均有 1200m³ 污水溢入雨水管网,改造后监测显示溢流量降至 50m³ 以下,截流倍数从 0.9 提升至 3.2,污水处理厂进水负荷波动从 ±30% 降至 ±10%,改造效果显著。


四、总结与展望

智慧水务通过实时监测市政排水管网的流量、水位、水质数据,打破了传统雨污混流排查的 “盲区” 与 “滞后性”,实现了从 “经验判断” 到 “数据驱动” 的转型 —— 从多维监测体系构建数据感知基础,到智能分析模型精准定位混流点位,再到数据支撑改造全流程优化,形成了雨污分流改造的闭环管理。未来,随着 AI 算法与数字孪生技术的融入,智慧水务还将进一步升级:通过 AI 算法自主学习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雨污混流特征,提升识别准确率;通过数字孪生模型模拟不同改造方案的效果,提前预判改造后管网运行状态,为雨污分流改造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最终推动市政排水系统向 “低污染、高效率、可持续” 的智慧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