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管网沉积物监测方案:动态跟踪堆积情况,精准制定清淤计划-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9-29 | 9 次浏览 | 分享到:
城市排水管网内沉积物堆积(泥沙、悬浮物、杂质等)会缩小过流断面、降低输水效率,甚至引发堵塞、污水外溢与二次污染。为动态跟踪沉积物堆积情况,需构建 “点 - 线 - 面” 多技术融合监测网络:点式层面在关键节点布设超声波 / 雷达沉积物传感器,精准监测厚度与过流能力;在线式层面用管道检测机器人(CCTV/QV 设备)扫描管网,生成三维模型计算沉积物体积与类型;面式层面结合用地性质与排水负荷,构建堆积趋势模型预判周期。同时,依托智慧水务平台完成数据标准化处理,划分 “低 - 中 - 高” 风险等级,智能匹配高压水射流、机械清淤等方式,生成含时间、资源配置的清淤计划。落地中通过 “监测 - 工单 - 处置 - 复检” 闭环协同,结合清淤前后流量、水质数据评估效果,并从源头(如加装格栅、管控废水预处理)减少堆积。实践显示,优化后管网故障频次下降 90%,清淤周期更精准,运维成本降低 75%。

城市排水管网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 “地下生命线”,而管网内沉积物堆积是威胁其输水能力与水质安全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些沉积物多由雨水冲刷的泥沙、生活污水中的悬浮物、工业废水残留杂质等组成,长期堆积会导致管网过流断面缩小、输水效率下降,甚至引发堵塞、污水外溢;同时,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厌氧分解会产生硫化氢等腐蚀性气体,加速管网老化,还可能在降雨时随水流冲刷进入自然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通过城市排水管网监测实现对沉积物堆积的动态跟踪,进而及时制定精准清淤计划,成为破解管网运维难题的关键。


一、多技术融合:构建沉积物堆积动态监测网络

实现沉积物堆积的动态跟踪,首先需依托多元化监测技术,针对管网不同场景(如管径大小、敷设深度、周边环境)构建覆盖 “点 - 线 - 面” 的监测网络,从 “有无堆积”“堆积多少”“堆积趋势” 三个维度获取数据。


在点式精准监测层面,可在管网关键节点(如泵站进水口、管网交汇处、历史堵塞高发段)布设专用沉积物监测传感器。这类传感器多采用超声波、雷达或压力感应原理,通过发射信号穿透水体直达管底,根据信号反射时间差计算沉积物厚度。例如,超声波沉积物传感器可实时采集管底沉积物高度数据,精度可达毫米级,且具备抗污水腐蚀、防生物附着的防护设计,能在高浊度、高湿度的管网环境中稳定运行。同时,部分传感器还可联动水位监测功能,通过 “水位变化 + 沉积物厚度” 的组合数据,反推管网实际过流能力 —— 当沉积物厚度增加导致过流断面缩小,即使水位正常,也能提前预判输水效率下降风险。


在线式全程扫描层面,管道检测机器人(CCTV 机器人、QV 检测设备)是核心工具。与传统人工检测相比,检测机器人可搭载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扫描仪,沿管网内壁全程移动,不仅能直观拍摄沉积物的分布形态(如局部堆积、全线覆盖),还能通过激光扫描生成管网三维模型,精准计算不同路段的沉积物体积。例如,在管径 800mm 以上的主干管网中,激光雷达检测机器人可在一次作业中完成 1-2 公里管网的扫描,生成的点云数据能清晰区分 “泥沙堆积”“油脂结块”“异物堵塞” 等不同类型的沉积物,为后续清淤方式选择提供依据。此外,部分机器人还支持定时巡检功能,通过设定每月或每季度的自动检测任务,实现对沉积物堆积速度的动态跟踪,避免人工巡检的随机性与滞后性。


在面式趋势研判层面,需结合管网沿线的环境特征数据(如周边用地性质、降雨量、污水排放量),通过物联网平台整合点式传感器与线式检测的碎片化数据,构建沉积物堆积趋势模型。例如,商业区管网因餐饮污水多,易形成油脂类沉积物,且堆积速度较快;居民区管网以生活污水为主,沉积物多为泥沙与有机物混合,堆积速度相对平缓;工业区管网则可能因工业废水含特殊杂质(如颗粒状废料),出现局部集中堆积。通过将监测数据与用地类型、排水负荷等数据关联分析,可预判不同区域管网的沉积物堆积周期,为差异化清淤提供数据支撑。


二、数据整合与分析:从 “监测数据” 到 “清淤决策” 的转化

监测数据的价值不仅在于 “采集”,更在于通过整合分析转化为可落地的清淤决策。城市排水管网监测需依托智慧水务平台,建立 “数据清洗 - 特征提取 - 风险评估 - 计划生成” 的闭环分析体系,避免数据碎片化导致的决策盲目性。


首先是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不同监测设备(如传感器、检测机器人)的数据格式、采集频率存在差异(如传感器每 5 分钟上传一次数据,机器人每季度生成一次检测报告),需通过平台进行数据格式统一与时间对齐。例如,将机器人检测的 “沉积物体积” 数据转化为与传感器 “沉积物厚度” 对应的量化指标,同时剔除异常数据(如传感器故障导致的数值突变、机器人因管道积水无法扫描的无效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一致性。此外,还需关联管网基础信息(如管径、管材、敷设年份),因为同等厚度的沉积物,在管径 500mm 的支管中对输水能力的影响,远大于在管径 2000mm 的主干管中,基础信息的补充能让数据解读更贴合实际工况。


其次是沉积物风险等级划分。基于标准化数据,可从 “影响程度” 与 “紧急程度” 两个维度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影响程度主要参考沉积物厚度占管径的比例(如厚度占比<10% 为低风险,10%-30% 为中风险,>30% 为高风险)、对过流能力的削减率(如削减率>20% 需重点关注);紧急程度则结合管网功能(如主干管、泵站进水口为高优先级)、历史故障记录(如近 1 年发生过堵塞的路段需提高预警等级)。例如,某居民区支管沉积物厚度占比达 25%,但该支管仅服务 200 户居民,且历史无堵塞记录,可判定为中风险,计划 1-2 个月内清淤;而某商业区主干管沉积物厚度占比达 20%,且该管网承担周边 3 个商圈的排水任务,历史半年内发生过 1 次堵塞,需判定为高风险,48 小时内启动应急清淤。


最后是智能生成清淤计划。智慧平台可根据风险等级,自动匹配清淤方式、时间与资源配置:对于低风险的支管,优先采用高压水射流清淤(成本低、对管网损伤小),安排在夜间或非降雨时段作业,避免影响居民出行;对于中风险的干管,可采用机械清淤(如抓斗式清淤车),结合流量监测数据选择在排水低谷期(如凌晨 2-4 点)作业,减少对管网正常排水的干扰;对于高风险的堵塞隐患段,需采用 “机械清淤 + 人工排查” 结合的方式,同时调配应急抽排设备,防止清淤过程中出现污水外溢。此外,平台还可根据历史清淤数据优化计划,例如某路段每次清淤后 3 个月内沉积物又恢复至中风险水平,可将该路段的清淤周期从 6 个月缩短至 3 个月,并分析沉积物来源(如是否为周边工地泥沙混入),从源头减少堆积。


三、落地保障与优化:确保清淤计划高效执行

城市排水管网监测对沉积物堆积的动态跟踪,最终需通过清淤计划的落地实现价值。在实践中,需解决 “监测与清淤协同”“效果评估反馈”“源头防控结合” 三大问题,避免监测与运维脱节。


在监测与清淤协同方面,需建立 “监测预警 - 工单派发 - 现场处置 - 结果反馈” 的闭环流程。智慧平台在生成清淤计划后,可自动向运维团队派发电子工单,工单中包含监测数据(如沉积物厚度、位置坐标)、清淤方案(如清淤方式、所需设备)、安全要求(如有限空间作业防护)。运维人员到达现场后,可通过移动端 APP 调取实时监测数据,对比现场实际情况(如是否存在监测未覆盖的局部堆积),并在清淤过程中通过 APP 上传进度照片、视频;清淤完成后,平台会自动调度传感器或检测机器人进行复检,确认沉积物厚度降至低风险水平,形成 “计划 - 执行 - 验证” 的闭环。例如,某泵站进水口经监测判定为高风险后,平台派发工单要求采用机械清淤,清淤后机器人复检显示沉积物厚度从 350mm 降至 50mm,过流能力恢复至设计值的 95%,则判定清淤合格。


在清淤效果评估方面,不能仅以 “沉积物厚度是否降低” 为唯一标准,还需结合管网输水能力、水质变化进行综合评估。通过监测清淤前后的管网流量数据(如同一降雨量下的过流速度),判断输水能力是否恢复;通过采集清淤前后的水质样本(如 COD、SS、氨氮浓度),分析沉积物清除对水质的改善效果 —— 例如,清淤前某管网出水 SS 浓度为 80mg/L,清淤后降至 30mg/L,说明沉积物中的悬浮物释放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还需统计清淤后的故障发生率,如某路段清淤后半年内未发生堵塞,且沉积物堆积速度从每月 15mm 降至每月 5mm,说明清淤计划不仅有效,还可能通过源头管控(如加装格栅)减少了沉积物输入。


在源头防控结合方面,动态跟踪沉积物堆积的核心目标不仅是 “及时清淤”,更是 “减少堆积”。通过城市排水管网监测数据,可精准定位沉积物的主要来源,从源头采取防控措施:若监测发现某路段沉积物以泥沙为主,且多在降雨后堆积,可在管网进水口加装沉砂池或格栅,拦截雨水冲刷的泥沙;若发现沉积物含大量油脂,可联合环保部门排查周边餐饮企业,要求安装隔油设施;若工业区管网沉积物含工业废料,需督促企业完善预处理工艺,避免超标废水排入管网。例如,某城市通过监测发现,某工业园区周边管网沉积物中颗粒状废料占比达 40%,随后要求园区企业加装过滤装置,3 个月后监测显示该路段沉积物堆积速度下降 60%,清淤周期从 3 个月延长至 6 个月,大幅降低了运维成本。


四、总结与展望

城市排水管网监测对沉积物堆积的动态跟踪,是从 “被动清淤” 向 “主动运维” 转型的关键。通过多技术融合的监测网络,可实现沉积物 “厚度、体积、趋势” 的全方位感知;通过智慧平台的数据分析,可将监测数据转化为精准的清淤决策;通过 “监测 - 清淤 - 评估 - 防控” 的闭环管理,可确保清淤计划高效落地,并从源头减少堆积。未来,随着 AI 技术、数字孪生的发展,城市排水管网监测还可进一步升级 —— 例如,通过数字孪生模型模拟不同沉积物堆积场景下的管网运行状态,提前预判堵塞风险;通过 AI 算法优化清淤资源配置,实现 “按需清淤”“精准清淤”,最终保障管网输水能力稳定、水质安全,为城市水务系统的智慧化运行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