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环境是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生态健康的重要支撑,涵盖饮用水水源、市政供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城市河道、湖泊等多个领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工业发展,城市水质面临着污染风险加剧、污染类型复杂等挑战 —— 饮用水源可能受农业面源、工业废水渗透影响,城市河道易出现黑臭水体,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波动可能影响下游生态。传统 “定点采样 + 实验室分析” 的监测模式,因覆盖范围有限、数据时效性差,难以满足城市水质全时段、全方位管控需求。而城市水质监测网络通过科学布设监测站点、整合多类型监测设备、构建智能化数据平台,形成覆盖 “水源 - 供水 - 用水 - 排水 - 水环境” 全流程的 “感知神经”,为城市水质管理提供实时、精准、全面的数据支撑。本文从城市水质监测网络的建设核心要点与优化方向出发,系统阐述如何构建高效、可靠的水质监测体系,守护城市水环境安全。
一、城市水质监测网络建设的核心价值与目标
在城市水环境治理与水质安全保障中,水质监测网络发挥着 “预警哨兵” 与 “决策参谋” 的双重作用,其建设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及时预警污染风险,通过实时监测水源地、管网、河道等关键节点水质,第一时间发现污染物超标情况,避免污染扩散;二是支撑精准治理,基于长期监测数据,分析水质变化趋势与污染来源,为污水处理工艺优化、河道治理方案制定提供依据;三是保障民生安全,实时掌握饮用水从水源到龙头的水质状况,确保居民饮水安全,同时监测城市水体生态指标,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基于上述价值,城市水质监测网络建设需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全覆盖,监测范围覆盖饮用水水源地(如水库、河流取水口)、市政供水管网(水厂出口、管网节点、居民小区入口)、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厂进水口、出水口、管网)、城市地表水体(河道、湖泊、景观水体),无监测 “盲区”;二是高精准,监测数据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如《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设备精度与数据可靠性满足管控需求;三是智能化,实现监测数据自动采集、实时传输、智能分析与异常预警,减少人工干预,提升监测效率与响应速度。
二、城市水质监测网络的建设要点
城市水质监测网络建设需结合城市规模、水环境特征、管控需求,从监测点规划、设备选型、系统集成三个维度科学设计,确保网络的实用性与可靠性。
(一)科学规划监测点:覆盖关键节点,避免 “冗余” 与 “盲区”
监测点的布设是监测网络的基础,需遵循 “关键节点优先、兼顾均匀分布、适配管控需求” 的原则,针对不同水体类型精准规划:
1. 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点
水源地是城市饮水安全的 “第一道防线”,需重点监测可能影响水质的关键指标。在河流型水源地,应在取水口上游 500 米 - 1 公里处布设上游监测点(监测面源污染、工业废水汇入情况),取水口处布设核心监测点(实时监测浊度、pH 值、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重金属(如铅、镉)、藻毒素等指标),取水口下游布设下游监测点(评估取水对下游生态的影响);在水库型水源地,需在入库支流、水库中心、库湾(易发生藻类爆发区域)分别布设监测点,同时考虑水位分层影响,在表层、中层、底层设置监测设备,避免因水质分层导致的监测偏差。例如,某省会城市在其主要水库水源地布设 12 个监测点,涵盖入库支流、库心、取水口等区域,实现水源地水质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曾通过氨氮指标异常提前发现上游农业面源污染,及时采取拦截措施。
2. 市政供水管网监测点
供水管网是饮用水从水厂到居民家中的 “运输通道”,需监测管网水质变化,防范二次污染。监测点应布设在水厂出厂总管(监测出厂水水质,如浊度、余氯、细菌总数)、管网关键节点(如管网交汇处、大口径管道中段,监测余氯衰减、管道腐蚀导致的重金属溶出)、居民小区入口(监测 “最后一公里” 水质,贴近居民实际用水体验)、管网末梢(如偏远小区、高楼层用户端,监测水质稳定性)。对于老旧管网区域,需加密监测点布设,频率可增加至每 1-2 公里 1 个,及时发现管网老化导致的水质问题。某一线城市供水管网监测网络覆盖 200 余个监测点,通过分析管网余氯衰减数据,优化消毒剂投加量与管网冲洗计划,使管网末梢水余氯达标率从 85% 提升至 98%。
3. 污水处理系统监测点
污水处理系统监测需覆盖 “进水 - 处理 - 出水” 全流程,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在污水处理厂进水口布设监测点,监测 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悬浮物(SS)、氨氮、总磷等指标,判断进水水质是否符合处理工艺要求,避免冲击负荷影响处理效果;在处理工艺关键环节(如曝气池、沉淀池、滤池)布设监测点,监测溶解氧、pH 值、污泥浓度等指标,为工艺调整提供依据;在出水口布设监测点,严格监测 COD、氨氮、总磷、总氮、大肠杆菌等排放标准指标,同时在出水口下游河道布设尾水影响监测点,评估尾水对河道生态的影响。此外,对于工业废水占比较高的污水处理厂,需额外监测特征污染物(如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防范工业废水超标排放。
4. 城市地表水体监测点
城市河道、湖泊等地表水体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需重点监测黑臭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监测点应布设在河道入河口(如雨水管网排口、支流汇入口,监测外源污染输入)、黑臭水体易发段(如河道狭窄处、流速缓慢段,监测溶解氧、透明度、氨氮等黑臭评价指标)、景观水体核心区(如湖泊湖心、公园人工湖,监测藻类密度、叶绿素 a、透明度等生态指标)、跨行政区界断面(如城市上下游、区际交界处,明确污染责任划分)。例如,某南方城市针对其 15 条主要河道,布设 80 余个监测点,通过实时监测溶解氧与氨氮数据,及时发现 3 处雨水排口雨天溢流污染,推动排口改造与初期雨水治理。
(二)精准选型监测设备:匹配监测需求,保障数据可靠
监测设备的性能直接决定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需根据不同监测场景、指标要求,选择技术成熟、符合标准的设备,同时兼顾设备的稳定性与维护成本:
1. 常规理化指标监测设备
对于浊度、pH 值、余氯、溶解氧、电导率等常规指标,优先选择在线自动监测仪,确保数据实时性。例如,浊度仪推荐采用激光散射法(精度 ±1%,量程 0-1000NTU),适用于水源地高浊度与管网低浊度场景;余氯仪采用 DPD 比色法或电极法(精度 ±0.05mg/L,量程 0-5mg/L),DPD 比色法精度高,适用于饮用水监测,电极法响应快,适用于工艺环节调控;pH 仪选择量程 6-9(精度 ±0.05pH),确保适应水体 pH 变化范围。设备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如《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 191-2005),同时具备抗干扰能力(如防水、防电磁干扰),适应户外、潮湿等复杂环境。
2. 特征污染物监测设备
对于重金属(如铅、镉、汞)、挥发性有机物(VOCs)、藻毒素等特征污染物,需选择针对性监测设备。重金属监测可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具备多元素同时分析能力,检出限低至微克 / 升级别;VOCs 监测采用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仪(GC-MS),可检测多种挥发性有机物,适用于工业废水影响区域;藻毒素监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快速检测微囊藻毒素等常见藻毒素,预警蓝藻水华风险。此类设备精度要求高,需定期校准(如每月一次),确保数据准确性。
3. 便携式与应急监测设备
为应对突发污染事件(如水源地突发泄漏、河道非法排污),需配备便携式监测设备,实现快速现场检测。便携式设备包括手持浊度仪、余氯检测仪、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可同时检测 pH、溶解氧、电导率)、便携式重金属检测仪等,具备体积小、重量轻、检测速度快(5-15 分钟出结果)的特点,可满足应急监测需求。例如,某城市在水源地周边配备 10 套便携式多参数分析仪,在一次运输车辆泄漏事件中,应急监测人员 30 分钟内抵达现场,快速检测出水中苯系物超标,为关闭取水口、启动备用水源争取了时间。
(三)构建智能化系统集成:实现 “监测 - 传输 - 分析 - 预警” 闭环
监测网络并非设备的简单堆砌,需通过系统集成构建 “数据驱动” 的管控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高效利用:
1. 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
监测设备通过 RS485、4G/5G、以太网等通信方式,将实时数据传输至市级或区级水质监测中心平台。数据传输频率根据指标需求设定:常规指标(如浊度、余氯)传输频率为 1-5 分钟 / 次,确保实时性;特征污染物指标(如重金属)传输频率为 1-2 小时 / 次,平衡精度与效率。传输过程中采用加密协议(如 SSL/TLS),防止数据泄露或篡改;同时配备数据缓存功能,当网络中断时,设备本地存储数据,网络恢复后自动补传,确保数据不丢失。
2. 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
平台需具备三大核心功能:一是数据可视化,通过 GIS 地图、仪表盘展示各监测点位置、实时数据、历史曲线,支持按区域、水体类型、指标类型筛选数据,管理人员可直观掌握全市水质状况;二是数据统计分析,自动生成日报、周报、月报,分析水质变化趋势(如管网余氯月度衰减规律、河道溶解氧季节变化),识别污染来源(如某区域 COD 持续超标,结合工业分布判断可能的工业废水排放);三是异常预警,设定各指标的预警阈值(如水源地氨氮预警值 0.5mg/L、管网余氯最低值 0.05mg/L),当数据超标时,自动触发声光报警、短信通知、APP 推送,同时推送超标监测点位置、超标数值、可能影响范围,提醒管理人员及时处置。
3. 多部门数据联动
水质监测数据需与水务、环保、应急管理等部门共享,实现协同管控。例如,监测到污水处理厂出水 COD 超标时,数据同步推送至环保部门,便于环保部门开展执法检查;监测到水源地水质异常时,同步推送至水务部门与应急管理部门,水务部门启动备用水源,应急管理部门组织污染排查与处置。某城市通过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将水质监测数据与河道治理工程、管网改造计划联动,基于监测数据优化治理方案,使城市黑臭水体消除率从 70% 提升至 95%。
三、城市水质监测网络的优化方向
随着城市水环境治理需求升级与技术发展,水质监测网络需持续优化,提升监测能力与管理效能:
(一)优化监测点布局:动态调整,提升针对性
监测点布局需根据城市发展、水质变化动态调整:一是加密污染风险区域,如新建工业园区周边的河道、管网,增加监测点数量,防范工业污染;二是撤销冗余监测点,对于长期水质稳定、无污染风险的区域(如远离污染源的景观水体),适当减少监测点或降低监测频率,降低运维成本;三是新增新兴监测领域,如海绵城市建设区域的雨水调蓄设施、再生水利用管网,布设监测点,评估海绵设施水质净化效果与再生水水质安全性。
(二)升级监测技术:引入新技术,提升监测精度与效率
一是推广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采用低功耗、高精度传感器(如光纤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实现特征污染物的实时、原位监测,减少人工采样;二是应用无人机与水质监测船,对于大面积湖泊、偏远河道,采用无人机搭载水质传感器(如叶绿素 a 传感器)进行空中监测,结合监测船开展水面采样与分析,覆盖人工难以抵达的区域;三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历史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如降雨量)、水文数据(如河道流量),构建 AI 水质预测模型,提前 1-3 天预测水质变化(如预测雨天后河道 COD 升高趋势),提升预警主动性。
(三)强化运维管理:保障设备稳定,提升数据可靠性
一是建立标准化运维流程,制定设备校准(如浊度仪每月校准、pH 电极每季度更换)、日常巡检(如每周检查设备供电、通信、采样管路)、故障维修(如设备故障 24 小时内响应、48 小时内修复)的标准流程,确保设备稳定运行;二是提升运维人员能力,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如设备操作、故障排查、数据分析),考核运维人员专业能力,同时引入第三方运维服务,补充专业力量;三是降低运维成本,采用模块化、易维护的设备,减少维修难度与成本;通过物联网远程监控设备状态,减少现场巡检次数,降低人力成本。
(四)拓展公众参与:开放数据,提升公众监督
通过政府官网、APP 向公众开放水质监测数据(如饮用水源地、管网末梢水、主要河道的实时数据),发布水质状况公报,解读水质指标含义(如 “余氯达标说明水质有消毒保障”),提升公众对水质安全的认知;同时开通公众反馈渠道,鼓励公众举报污染行为(如河道非法排污),结合公众反馈调整监测点布局与管控措施,形成 “政府监管 + 公众监督” 的共治格局。
四、结语
城市水质监测网络是城市水环境治理的 “基础设施”,其建设与优化直接关系到居民饮水安全与城市生态健康。通过科学规划监测点、精准选型设备、构建智能化系统,可实现城市水质的全流程、实时化、精准化管控;通过动态优化监测布局、升级技术、强化运维、拓展公众参与,可持续提升监测网络的效能与生命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城市水质监测网络将向 “更智能、更精准、更协同” 的方向发展,为建设 “水清、岸绿、景美” 的城市水环境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守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