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位计在防洪监测中的故障案例分析-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9-24 | 7 次浏览 | 分享到:
液位计是防洪监测的关键设备,其数据准确性直接影响汛情研判与应急处置,但在极端天气与复杂水文环境下易出现故障。本文结合多起典型案例分析液位计故障,按类型分为气泡式(气路堵塞、泄漏)、雷达式(线路故障、物理损伤)、超声波式(安装缺陷、程序紊乱)及极端环境诱发的复合型故障,深入剖析各类故障的具体表现与共性成因(设备防护不足、运维不当、安装不合理等)。同时提出故障防控体系构建路径,包括根据水文环境精准选型、建立 “汛前 - 汛中 - 汛后” 全周期运维机制、构建智能化故障防控系统(设备自检、远程诊断、应急备件库)、强化运维队伍专业素养,旨在为提升液位计可靠性,筑牢防洪监测 “生命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实践参考。

液位计作为防洪监测体系的 “眼睛”,承担着实时捕捉河道、水库、堤防等关键节点水位变化的核心任务,其数据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汛情研判、洪水预警与应急处置的时效性和精准性。在极端天气与复杂水文环境的双重考验下,气泡式、雷达式、超声波式等主流液位计常因设备选型不当、运维机制缺失、环境干扰等问题出现故障,导致数据中断或失真,给防洪工作埋下安全隐患。本文结合多起典型故障案例,系统剖析液位计在防洪监测中的故障类型、成因及处置方案,为强化监测设备可靠性提供实践参考。


一、防洪监测液位计的核心作用与故障危害

在防洪减灾体系中,液位计通过持续采集水位数据,为 “监测 - 预警 - 调度” 全链条提供基础支撑:一是精准捕捉洪峰演进,通过实时水位数据计算洪水涨率,为下游区域预留撤离时间;二是支撑水利工程调度,为水库泄洪、堤防加固等决策提供数据依据;三是构建全域监测网络,填补偏远河段的监测盲区。


液位计故障带来的危害具有连锁性:数据失真可能导致预警滞后,如 2024 年恩施州青狮峡水文站水位计被洪水冲毁后,洪峰过境前未能形成有效预警,增加了沿岸抢险压力;数据中断则会造成监测 “真空”,2023 年黑龙江省老街基水文站因水位计故障,一度失去对大泥河洪水的监控,需紧急调动应急队伍人工报汛。据水利部不完全统计,汛期约 30% 的水文站故障与液位计失效直接相关,其中 40% 的故障可通过前期预防避免。


二、典型故障案例分类与深度剖析

(一)气泡式液位计:气路系统失效引发的数据偏差

气泡式液位计因适应能力强,广泛应用于长江流域等泥沙含量较高的河道监测,但气路堵塞与泄漏是其高频故障点。


案例 1:长江上游某水文站水位持续偏低故障

2018 年汛期,长江上游某水文站气泡式液位计显示水位较人工观测值持续偏低 0.3-0.5 米,且呈缓慢下降趋势,多次冲沙操作后故障仍未缓解。经排查,水位计岸上气管接口因长期受雨水浸泡出现轻微腐蚀,形成隐性漏气点,导致气压传输不准确,最终引发数据偏差。


案例 2:荆南某河段水位骤降归零故障

2023 年 7 月暴雨期间,荆南某河段气泡式液位计突然显示水位直线降至基值(水深为 0),与现场汹涌洪水形成明显反差。抢修人员发现,水位计水中气管被漂浮物撞击破裂,气路完全中断,导致设备无法正常感知水压变化。

故障共性成因:一是气路防护不足,岸上接口未采用防腐密封处理,水中气管缺乏防撞护套管;二是运维频率不足,未按汛期标准每周开展气路气密性检测;三是冲沙机制不完善,对高含沙洪水导致的探头堵塞应对不及时。


(二)雷达式液位计:环境干扰与物理损伤导致的监测失效

雷达式液位计凭借非接触测量优势适用于大跨度河道监测,但易受线路故障、物理冲击等因素影响。


案例 3:陕西张家山水文站雨夜线路中断故障

2020 年 8 月,泾河干流张家山水文站因连日降雨引发雷达液位计线路老化短路,传输信号持续减弱,水位数据出现连续空值。站内 4 名职工冒雨爬上 16 米高的监测铁塔,在洪水轰鸣的恶劣环境下排查 3 小时,最终发现是线路接头进水氧化导致故障,更换防水接头后恢复正常。


案例 4:黑龙江一面坡水位站探头过水失效故障

2023 年 8 月,黑龙江蚂蚁河上游一面坡水位站遭遇超标洪水,雷达液位计探头被洪水完全淹没,导致微波信号反射紊乱,数据传输中断。由于进站道路被淹,应急队伍蹚水抵达后,临时采用便携式水位计替代监测,直至绥化应急机动队送达新设备才恢复自动监测。

故障共性成因:一是设备防护等级不足,线路接头未达到 IP68 防水标准,探头缺乏高水位防护设计;二是安装位置不合理,部分站点为便于维护将探头设置过低,未考虑极端洪水淹没深度;三是应急储备不足,偏远站点未配备备用探头与便携设备。


(三)超声波式液位计:安装缺陷与程序紊乱引发的设备自保

超声波式液位计在中小型水库监测中应用广泛,但对安装环境与操作规范要求较高,易出现程序故障。


案例 5:南方某小型水库零液位自保故障

2024 年汛期,南方某小型水库超声波液位计因持续暴雨出现零液位显示,故障灯常亮且输出电流固定为 22mA,重启设备后短暂恢复,复雨后故障复发。经厂家技术人员排查,该液位计采用金属支架安装,洪水退去后的零液位状态下,支架反射信号强度超过水面回波,设备进入自保状态。


案例 6:江汉平原某水文站编程错误故障

2023 年汛前调试中,江汉平原某水文站超声波液位计经多次编程后出现故障灯常亮,无法正常采集数据。经查,运维人员未按说明书要求等待指示灯稳定闪动即重复编程,导致程序紊乱,设备拒绝工作,最终通过复位重启并重新按规范编程才恢复功能。

故障共性成因:一是安装附件选型错误,金属支架与设备盲区形成信号干扰;二是运维人员操作不规范,缺乏对设备编程逻辑的系统认知;三是调试验收流程缺失,未在汛前完成全工况测试。


(四)极端环境诱发的复合型故障

低温、滑坡等极端环境常引发液位计复合型故障,考验设备的环境适应能力。


案例 7:荆州多站点冬季低温通讯故障

2024 年 1 月,荆州市多个水文站液位计因低温雨雪天气出现数据偏差与信号中断,故障站点覆盖荆州区、洪湖市等 5 个区域。技术人员现场发现,低温导致设备电池续航能力下降,光照不足使太阳能供电系统失效,同时老化线路因冻胀出现接触不良,多重因素叠加引发故障。

故障共性成因:一是供电系统冗余不足,未配备低温型备用电池;二是设备老化严重,超过 8 年使用年限的液位计占比达 45%;三是区域维护不均衡,偏远站点冬季巡检间隔过长。


三、故障防控体系构建与优化路径

(一)精准选型:匹配水文环境与监测需求

针对不同流域特征科学选型:泥沙含量高的河道优先选用带自动反冲洗功能的气泡式液位计,配备不锈钢防撞气管与防腐接口;大跨度开阔河道采用高频雷达液位计,探头防护等级不低于 IP67,安装高度高于近 20 年最高洪水位 1.5 米以上;小型水库选用非金属支架安装的超声波液位计,避免信号干扰。同时建立设备准入机制,要求供应商提供近 3 年汛期运行报告,对故障率超 5% 的产品实施淘汰制。


(二)全周期运维:建立 “汛前 - 汛中 - 汛后” 闭环管理

汛前开展全面排查,重点检测气泡式液位计气路气密性(采用压力衰减法)、雷达式液位计线路绝缘性、超声波式液位计程序稳定性,完成设备校准与备用件储备,2024 年荆州水文局通过汛前排查提前消除 12 处潜在故障;汛中实施分级运维,对重点河段站点每日远程巡检,偏远站点每 3 天现场检查,对数据波动超 ±0.1 米的设备立即溯源;汛后开展深度维保,对洪水浸泡过的设备进行拆机清洁与性能检测,更换老化部件。


(三)技术升级:构建智能化故障防控系统

推广 “设备自检 + 远程诊断” 双保障技术,在液位计中植入故障诊断模块,实时监测气路压力、线路电阻等参数,当气泡式液位计气压波动超 0.02MPa 时自动报警;搭建物联网运维平台,通过 GIS 地图标注设备位置与运行状态,2020 年陕西张家山水文站通过平台提前发现线路信号衰减,缩短了抢修时间;建立跨区域应急备件库,在长江中下游、东北三江平原等重点流域储备便携式液位计、备用探头等应急设备,确保故障 4 小时内响应、24 小时内修复。


(四)能力建设:强化运维队伍专业素养

开展分层分类培训,针对气泡式液位计重点培训气路检漏与冲沙操作,雷达式液位计侧重线路排查与防水处理,超声波式液位计强化编程规范与支架选型;建立 “老带新” 实操机制,组织运维人员参与汛期故障抢修实战;推行资格认证制度,要求运维人员通过设备操作与故障处置考核后方可上岗。


四、结语

液位计的稳定运行是防洪监测的 “生命线”,其故障防控需兼顾技术适配性与管理系统性。从长江上游的气泡式液位计气路泄漏,到黑龙江的雷达探头过水,多起案例表明,故障预防比事后抢修更具价值。通过精准匹配设备与水文环境、建立全周期运维机制、推动技术智能化升级、强化人员专业能力,可将液位计汛期故障率控制在 5% 以内。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唯有把故障防控融入监测网络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才能让液位计真正成为防洪减灾的 “可靠哨兵”,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