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已成为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共性挑战。短时强降雨、老旧管网排水能力不足、调度管理滞后等因素叠加,导致降雨期间道路积水、交通瘫痪、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严重影响城市正常运转与居民生活质量。传统排水系统依赖 “被动应对” 模式,难以实时感知雨情水情、精准调度资源,面对极端天气时往往 “力不从心”。而智慧排水系统通过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构建 “感知 - 分析 - 调度 - 应急” 全流程管控体系,将排水管理从 “经验驱动” 转向 “数据驱动”,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应对内涝的能力。本文从城市内涝成因出发,系统分析智慧排水减少内涝风险的核心路径与实践价值。
一、城市内涝的核心成因:传统排水体系的短板
要理解智慧排水的作用,需先明确传统排水体系难以应对内涝的关键短板。从实际案例来看,城市内涝的形成主要源于 “供需失衡” 与 “管理滞后” 两大问题:
(一)排水能力 “供需失衡”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硬化地面(如道路、建筑屋顶)面积大幅增加,雨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骤增 —— 数据显示,硬化地面的雨水径流系数可达 0.8-0.9(即 80%-90% 的降雨转化为地表径流),而自然绿地仅为 0.1-0.3,导致短时间内大量雨水涌入排水管网;另一方面,部分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偏低(如早年建设的管网多采用 “一年一遇”“三年一遇” 标准),管径偏小、管网老化堵塞现象普遍,难以承载极端降雨带来的排水压力。例如,2023 年某沿海城市遭遇短时强降雨(1 小时降雨量达 80mm),老城区管网因管径不足导致雨水倒灌,多条主干道积水深度超过 1250px。
(二)管理调度 “被动滞后”
传统排水管理依赖人工巡检与经验判断,存在三大痛点:一是雨情水情感知不及时,人工观测降雨强度、积水深度的间隔长(通常为 1-2 小时),难以捕捉降雨 “骤增骤减” 的动态变化,导致预警滞后;二是管网状态不透明,无法实时掌握管网流量、水位、堵塞位置等关键信息,降雨期间只能 “盲目开泵”,部分泵站满负荷运行而部分管网却因堵塞导致排水不畅;三是应急响应效率低,内涝发生后需人工排查积水点、调配抽排设备,往往错过最佳处置时机,导致积水持续时间延长。
这些短板决定了传统排水体系难以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降雨,而智慧排水通过技术赋能,精准解决 “感知、分析、调度、应急” 各环节的痛点,从源头减少内涝风险。
二、智慧排水减少内涝风险的核心路径
智慧排水系统以 “全要素感知、全流程智能、全资源协同” 为核心,通过四大关键路径构建内涝防控体系,实现从 “被动排涝” 到 “主动防涝” 的转变。
(一)全要素感知:实时掌握雨情水情,提前预警内涝风险
“感知” 是智慧排水的基础,只有实时、精准掌握降雨与积水动态,才能提前预警、主动应对。智慧排水系统通过布设 “空天地” 一体化感知设备,构建全方位监测网络:
降雨监测:在城市不同区域(如城区、郊区、山地)布设自动雨量站,实时采集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时长等数据,采样频率可达 5 分钟 / 次;同时接入气象部门的雷达降雨预报数据,提前 6-12 小时获取降雨范围、强度、移动路径等信息,为预判内涝风险提供依据。
积水监测:在易内涝点(如低洼路段、地下通道、下穿桥)安装积水深度传感器,当积水深度超过阈值(如 375px)时,立即触发声光报警;同时通过视频监控设备实时拍摄积水现场画面,辅助管理人员判断积水严重程度。
管网监测:在排水管网关键节点(如管网交汇处、泵站进水口、易堵塞路段)安装流量传感器、水位传感器、管道机器人(CCTV 检测机器人),实时监测管网流量、水位、流速及堵塞情况,及时发现管网 “高水位运行”“流量骤降” 等异常状态,提前排查堵塞隐患。
泵站与调蓄设施监测:在排水泵站安装水泵运行状态传感器、电流电压监测仪,实时掌握泵站启停状态、运行负荷;在雨水调蓄池(如地下调蓄库、生态滞留塘)安装水位传感器,实时监测调蓄容量,为后续调度提供数据支撑。
这些感知设备通过物联网将数据实时传输至智慧排水管控平台,平台结合 GIS 地图,将雨情、积水、管网、泵站状态以 “可视化仪表盘” 形式呈现,管理人员可直观掌握城市排水系统的动态,提前识别内涝风险点。例如,某市智慧排水系统在 2024 年一次强降雨中,通过雨量站提前 3 小时监测到 “1 小时降雨量将达 60mm” 的预警,结合积水传感器数据,预判出 12 个易内涝点,提前 2 小时发布预警信息,为后续调度争取了充足时间。
(二)智能分析:精准预判内涝态势,优化排水策略
“分析” 是智慧排水的核心,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将监测数据转化为 “可决策的信息”,精准预判内涝态势并优化排水策略:
内涝风险预判:基于历史降雨数据、管网拓扑结构、地形地貌数据(如坡度、海拔),构建 AI 内涝预测模型。降雨期间,模型结合实时雨情数据,可提前 1-3 小时预测各区域的积水深度、积水时长、影响范围,例如预判 “某低洼路段在 30 分钟后积水深度将达 750px,需启动抽排设备”。
管网水力模拟:通过水力模型软件(如 SWMM、InfoWorks ICM)模拟降雨期间管网的流量、水位变化,分析管网 “瓶颈路段”(如管径偏小、坡度不足导致的排水不畅路段),为管网改造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模拟不同降雨强度下的排水场景,优化泵站启停时序与调蓄设施的运行策略。
资源匹配分析:结合内涝风险预判结果,分析现有抽排设备(如移动泵站、应急抽水泵)、抢险人员的分布情况,提前制定资源调配方案,确保内涝发生时能将设备与人员精准投送至风险点。
以某省会城市为例,其智慧排水系统构建的 AI 内涝预测模型,通过训练近 5 年的降雨与内涝数据,预测准确率达 85% 以上。在 2023 年一次台风降雨过程中,模型提前 2 小时预测出 downtown 区域 3 个下穿桥将出现严重积水,管理人员据此提前关闭下穿桥、调配 4 台移动泵站至现场,最终积水深度较历史同期降低 40%,积水持续时间缩短至 1 小时以内。
(三)智能调度:协同调度排水资源,提升管网排水效率
“调度” 是智慧排水减少内涝的关键,通过协同控制泵站、调蓄设施、管网闸门,最大化发挥排水系统的整体效能,避免 “局部过载” 与 “资源浪费”:
泵站智能调度:传统泵站多采用 “定时启停” 或 “人工手动控制”,难以适应降雨的动态变化。智慧排水系统根据管网水位、流量数据及降雨预测,自动调整泵站运行策略 —— 例如,当管网水位低于阈值时,降低泵站运行负荷,避免能源浪费;当管网水位超过预警值时,自动启动备用泵,提升排水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区域的降雨强度,实现 “错峰排水”,避免多个泵站同时满负荷运行导致下游管网过载。
调蓄设施协同调度:雨水调蓄设施(如地下调蓄库、生态湿地)是 “削峰错峰” 的重要工具。智慧排水系统根据降雨预报与调蓄池实时水位,提前排空调蓄池(如降雨前 2 小时将调蓄池水位降至最低),预留调蓄空间;降雨期间,当管网流量超过承载能力时,自动开启调蓄池进水闸门,暂存部分雨水,待降雨减弱后再将雨水缓慢排入管网,避免管网 “瞬时满负荷” 导致的内涝。
管网闸门智能控制:在排水管网关键节点设置智能闸门,根据不同区域的积水情况调整闸门开度 —— 例如,当 A 区域出现积水而 B 区域管网尚有剩余 capacity 时,自动开大 A 区域至 B 区域的管网闸门,将部分雨水分流至 B 区域管网,实现 “削峰分流”,减少 A 区域积水压力。
某沿海城市的智慧排水调度系统应用案例显示,通过泵站与调蓄设施的协同调度,其管网排水效率提升 35%,在同等降雨强度下,城市内涝点数量减少 50%,泵站能耗降低 20%(因避免了盲目满负荷运行)。
(四)智能应急:快速响应内涝事件,缩短积水持续时间
即使提前预警与调度,极端降雨仍可能导致局部内涝,此时智慧排水的 “应急响应” 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快速联动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内涝影响:
自动预警与信息发布:当积水传感器检测到积水超标或 AI 模型预判内涝风险时,智慧排水平台自动触发预警,通过短信、APP、社交媒体、道路电子屏等渠道,向居民发布积水点位置、积水深度、绕行建议等信息,避免人员与车辆误入危险区域。例如,某市智慧排水系统在积水超限时,1 分钟内将预警信息推送至周边 3 公里范围内的居民手机,同时在道路电子屏显示 “前方 500 米积水,建议绕行”。
应急资源智能调配:平台结合 GIS 地图与实时积水数据,自动生成 “应急资源调配方案”,明确抢险人员、抽排设备、救援车辆的最优调度路线,确保资源以最快速度抵达现场。例如,当某低洼路段出现积水时,平台自动查询距离最近的 2 台移动泵站位置,规划最优运输路线,并通知抢险人员出发,整个过程耗时不超过 10 分钟。
内涝后评估与复盘:内涝结束后,平台自动汇总降雨数据、积水数据、调度记录、应急处置情况,生成内涝事件报告,分析内涝发生的原因(如管网堵塞、泵站负荷不足)、调度策略的优化空间,为后续排水系统改造与管理流程优化提供依据。
2024 年某城市暴雨内涝事件中,智慧排水系统通过应急资源智能调配,将抽排设备抵达积水点的时间从传统的 1 小时缩短至 20 分钟,积水持续时间从 4 小时缩短至 1.5 小时,有效减少了交通中断与财产损失。
三、智慧排水的实践成效与未来优化方向
(一)实践成效:从案例看智慧排水的防涝价值
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已开展智慧排水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
深圳:构建 “智慧排水一张图” 系统,布设 2000 余个雨量、积水、管网监测点,结合 AI 预测模型,内涝预警准确率达 90% 以上,2023 年暴雨期间,中心城区内涝点数量较 2020 年减少 65%,积水消退时间平均缩短 60%。
杭州:在西湖区试点智慧排水系统,通过泵站智能调度与调蓄池协同控制,管网排水能力提升 40%,2024 年梅雨季期间,试点区域未发生一起严重内涝,道路通行效率保持正常。
苏州:针对老城区管网老化问题,通过智慧排水系统的管网监测功能,提前发现 120 余处管网堵塞隐患,及时开展清淤改造,2023 年台风降雨期间,老城区内涝发生率较往年降低 55%。
这些案例表明,智慧排水通过技术赋能,能显著提升城市内涝防控能力,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二)未来优化方向:持续提升智慧化水平
随着技术发展,智慧排水还需在以下方面持续优化,进一步减少内涝风险:
融合多源数据:加强与气象、交通、城管等部门的数据共享,例如结合交通流量数据判断积水对交通的影响,结合城管的路面巡检数据补充积水信息,提升内涝风险预判的全面性。
强化 AI 算法迭代:基于更多历史数据与实时监测数据,优化内涝预测模型,提升极端降雨(如 “50 年一遇”“100 年一遇” 降雨)下的预测准确率;同时开发 “自适应调度算法”,实现根据降雨动态变化自动调整调度策略,减少人工干预。
推广 “智慧排水 + 海绵城市” 协同:将智慧排水与海绵城市建设结合,例如通过智慧系统监测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的雨水下渗量,优化调蓄设施与海绵设施的协同运行,进一步减少地表径流,提升内涝防控的综合效能。
四、结语
在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城市内涝防控已从 “工程改造” 转向 “技术赋能 + 工程优化” 的综合模式。智慧排水通过全要素感知、智能分析、精准调度、快速应急,构建了内涝防控的 “智慧大脑”,有效解决了传统排水体系 “感知滞后、调度盲目、应急低效” 的痛点,成为减少城市内涝风险的核心方案。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与多部门协同的深化,智慧排水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应对极端降雨的能力,为建设 “韧性城市” 提供坚实支撑,让城市在暴雨面前更 “从容”,让居民生活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