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积水内涝是制约城市运行安全的关键问题,而管网改造规划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手段。以往的管网改造常依赖 “经验判断”,如 “某路段常积水就拓宽管径”,易出现改造效果不佳、资源浪费等问题。如今,通过积水深度、积水时长、降雨 - 积水响应关系等监测数据的深度分析,能让管网改造规划从 “盲目施策” 转向 “精准靶向”,真正实现 “哪里涝改哪里、改多少有依据”,切实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一、先明确 “数据来源”:内涝监测数据有哪些核心维度
要让数据反哺改造规划,首先需掌握能反映内涝本质的监测数据,这些数据需覆盖 “积水状态、影响范围、形成原因、历史规律” 四大层面,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
1. 积水状态数据:精准刻画 “涝情轻重”
积水深度:通过布设液位计、雷达水位传感器,实时监测路段、低洼区域的积水深度(单位:cm),区分 “轻度积水”(10-750px,不影响小型车辆通行)、“中度积水”(30-1250px,小型车辆无法通行)、“重度积水”(>1250px,危及行人安全)。例如某城市主干道监测显示,暴雨时部分路段积水深度达 1625px,属于重度积水,需优先改造;
积水时长:记录从积水出现到完全消退的时间(单位:h),反映排水效率。如某小区门口每次降雨后积水时长超 4h,说明周边管网排水能力不足,改造后需将积水时长控制在 1h 以内;
积水频次:统计某区域每年发生积水的次数(单位:次 / 年),区分 “偶发积水”(≤2 次 / 年,受极端降雨影响)、“频发积水”(>5 次 / 年,管网存在结构性缺陷)。如某老城区低洼地带年均积水 8 次,属于高频积水点,是改造核心区域。
2. 影响范围数据:明确 “涝区边界”
积水覆盖面积:通过视频监控、无人机航拍、物联网传感器组网,确定积水影响的具体范围(单位:㎡),如某商圈暴雨时积水覆盖面积达 2000㎡,涉及 3 个商场、2 条主干道,改造需兼顾周边整体排水;
积水扩散路径:监测积水从起点到扩散至周边区域的过程,分析水流方向,如某路段积水先从检查井溢出,沿道路坡度向西侧小区扩散,说明管网溢流出水口位置不合理,改造时需调整排水走向。
3. 降雨 - 积水响应数据:追溯 “内涝成因”
降雨强度与积水滞后时间:记录降雨开始时间、降雨强度(单位:mm/h)与积水出现时间的间隔(单位:min),判断管网 “承载阈值”。如某路段在降雨强度达 30mm/h 时,仅 15 分钟就出现积水,说明管网设计重现期偏低(原设计 1 年一遇,实际需提升至 3 年一遇);
降雨总量与积水峰值关系:统计不同降雨总量下的积水峰值深度,如降雨总量 50mm 时积水峰值 625px,降雨总量 80mm 时积水峰值 1375px,为确定管网改造后的 “承载能力” 提供依据(如改造后需满足 80mm 降雨下积水峰值<750px)。
4. 历史数据:掌握 “涝情规律”
年度内涝统计:汇总近 3-5 年的积水监测数据,分析内涝发生的季节分布(如集中在 6-8 月汛期)、月份分布(如每月 5-10 次),为改造工程的施工时间安排提供参考(如避开汛期施工,选择春秋季推进);
极端降雨应对数据:记录遭遇 5 年一遇、10 年一遇降雨时的内涝情况,如某城市遭遇 10 年一遇降雨(降雨量 120mm)时,23% 的路段出现积水,其中 15% 为重度积水,说明现有管网整体抗涝能力不足,需系统性提升。
二、核心反哺路径一:用数据 “定优先级”,避免改造 “撒胡椒面”
城市内涝点数量多、分布广,改造资金有限,需通过数据排序确定 “先改哪、后改哪”,确保资金用在 “刀刃上”,这是数据反哺的首要价值。
1. 建立 “内涝风险评分体系”,量化改造优先级
结合积水数据构建多维度评分模型,从 “风险程度、影响范围、改造紧迫性” 三个维度打分(满分 100 分),分数越高优先级越高:
风险程度(40 分):积水深度>1250px 得 40 分,30-1250px 得 25 分,10-750px 得 10 分;积水时长>4h 得 40 分,2-4h 得 25 分,<2h 得 10 分;
影响范围(30 分):积水覆盖面积>1000㎡得 30 分,500-1000㎡得 20 分,<500㎡得 10 分;涉及主干道、学校、医院等核心区域得 30 分,涉及普通居民区得 20 分,涉及非核心区域得 10 分;
改造紧迫性(30 分):积水频次>8 次 / 年得 30 分,5-8 次 / 年得 20 分,<5 次 / 年得 10 分;近 1 年发生内涝导致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得 30 分,无重大影响得 10 分。
例如某城市对 50 个内涝点评分后,将得分≥80 分的 12 个点列为 “一级改造对象”(当年完成改造),60-80 分的 23 个点列为 “二级改造对象”(次年完成),<60 分的 15 个点列为 “三级改造对象”(逐步推进),避免了 “平均用力” 导致的改造效率低下。
2. 结合 “管网现状数据”,精准定位 “改造靶点”
将内涝监测数据与管网普查数据(管径、管龄、材质、坡度)结合,找到内涝与管网缺陷的关联,避免盲目改造:
若某路段积水深度大、频次高,且管网普查显示管径仅 DN400(周边区域已达 DN600),说明 “管径不足” 是主因,改造需拓宽管径;
若某区域积水时检查井大量溢流,且管网检测发现管道存在多处淤积(淤积度>60%),说明 “管道堵塞” 是主因,改造需先清淤,再评估是否需要扩容;
若某小区积水滞后时间短(降雨 10 分钟即积水),且管网设计重现期为 1 年一遇(当地年均最大降雨需 3 年一遇标准),说明 “设计标准低” 是主因,改造需提升管网设计重现期。
某老城区通过此方法,发现 80% 的内涝点中,45% 因管径不足、30% 因管道淤积、25% 因设计标准低,针对性制定改造方案后,改造效率提升 40%,资金浪费减少 25%。
三、核心反哺路径二:用数据 “定改造参数”,确保改造 “有效果”
确定改造对象后,需通过内涝监测数据明确 “改多少、怎么改”,避免改造后仍出现 “涝情反复”,这是数据反哺的核心价值。
1. 确定管网 “扩容规模”:管径、流量参数有依据
基于降雨 - 积水关系算 “需水量”:根据监测的 “降雨强度 - 积水深度” 数据,计算改造后管网需承载的最大流量。例如某路段监测显示,3 年一遇降雨(降雨量 80mm,降雨强度 35mm/h)时,现有 DN500 管网无法及时排水,导致积水 1125px;通过水力计算,需将管径拓宽至 DN800,才能满足该降雨强度下的排水需求,确保积水深度<500px;
结合积水时长算 “排水效率”:根据 “目标积水时长” 反推管网所需的排水速度。如某区域改造目标是将积水时长从 5h 缩短至 1h,监测显示该区域单次降雨产生的径流量约 1200m³,改造后管网需达到 200m³/h 的排水能力(1200m³÷6h=200m³/h,预留安全系数后确定为 250m³/h),进而选择匹配的管径与泵站参数。
某城市开发区改造时,通过监测数据计算出不同路段的 “目标管径”,如主干道从 DN600 扩至 DN1000,支路从 DN400 扩至 DN600,改造后遭遇 3 年一遇降雨,积水点数量减少 70%,积水时长平均缩短至 1.2h,远超预期目标。
2. 优化 “改造方案”:不仅是 “拓宽管径”,更要 “系统适配”
内涝监测数据还能指导改造方案的细节优化,避免 “单一扩容” 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增设调蓄设施:若监测发现某区域积水是因 “短时间降雨量大、管网瞬时排水压力大”(如 30 分钟内降雨量达 40mm,管网瞬时流量超承载上限),仅拓宽管径效果有限,需增设调蓄池。如某商圈改造时,根据监测的 “降雨峰值流量”(150m³/h),增设了一座 500m³ 的调蓄池,降雨时先将雨水暂存,降雨后再缓慢排入管网,避免瞬时溢流;
调整管网坡度:若监测发现某路段积水沿道路单侧分布,且管网普查显示该路段管网坡度仅 0.2‰(规范要求≥0.3‰),说明坡度不足导致水流缓慢,改造需调整管网坡度至 0.4‰,提升排水速度;
新增排水出口:若监测发现某区域积水是因 “管网下游出口单一、排水路径长”(如所有雨水均排入 1 条河道,河道水位高时倒灌),改造需新增排水出口,如某片区新增 1 条连接另一条河道的排水管,分流 30% 的雨水,避免倒灌导致的内涝。
3. 预判 “改造效果”:用数据模拟验证,避免 “改后无效”
改造前可基于监测数据建立水力模型(如 SWMM 模型、MIKE 模型),模拟改造后的内涝情况,验证方案可行性:
输入改造后的管网参数(管径、坡度、调蓄池容量)与历史监测的极端降雨数据(如 10 年一遇降雨),模拟改造后的积水深度、时长、范围;
若模拟显示改造后某路段积水深度仍达 875px(目标<750px),需调整方案(如进一步拓宽管径或增设调蓄设施);若模拟效果达标(积水深度<625px,时长<1h),再推进实际改造。
某省会城市在管网改造前,对 20 个重点内涝点进行模型模拟,调整优化了 8 个点的改造方案(如将 3 个点的管径从 DN700 扩至 DN800,5 个点增设调蓄池),实际改造后,所有点均达到预期效果,无一处出现 “改后仍涝” 的情况。
四、核心反哺路径三:用数据 “建长效机制”,避免 “改后反弹”
管网改造不是 “一劳永逸”,需通过持续的内涝监测数据,建立 “改造 - 评估 - 优化” 的长效机制,确保长期防涝效果,这是数据反哺的延伸价值。
1. 改造后 “效果评估”:用数据检验是否达标
改造完成后,需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对比改造前后的内涝情况,评估改造效果:
对比核心指标:如某路段改造前积水深度 1375px、时长 4.5h、频次 8 次 / 年,改造后监测显示积水深度≤500px、时长≤1h、频次≤2 次 / 年,说明改造达标;若改造后积水频次仍达 5 次 / 年,需排查原因(如管道淤积、新增排水户导致负荷增加);
极端降雨检验:观察改造后遭遇极端降雨(如 5 年一遇)时的内涝情况,若未出现重度积水,说明改造具备抗风险能力;若仍出现局部积水,需补充改造(如增设支管)。
2. 动态 “维护调度”:用数据指导管网日常管理
持续的内涝监测数据还能指导管网日常维护,避免因维护不当导致内涝反弹:
基于积水数据安排清淤:若某路段改造后积水频次增加(从 1 次 / 年增至 3 次 / 年),且监测显示积水时管道内水位上升快,说明管道可能淤积,需安排清淤。某城市通过此方法,提前发现 12 处管道淤积,及时清淤后,积水频次恢复至改造后的正常水平;
基于降雨数据调整泵站调度:将内涝监测数据与气象降雨预报结合,降雨前提前启动泵站,降低管网水位,预留排水空间。如某城市根据监测的 “降雨 - 积水滞后时间”(20 分钟),在降雨前 30 分钟启动泵站,将管网水位降至设计水位的 60%,降雨时排水能力提升 25%,进一步减少内涝。
3. 长期 “规划优化”:用数据支撑城市排水系统升级
将多年的内涝监测数据汇总分析,可为城市中长期排水规划(如 5 年、10 年规划)提供依据:
分析内涝点的新增趋势(如某新区每年新增 3-5 个内涝点),提前规划管网建设,避免 “先涝后改”;
基于历史降雨强度变化(如近 5 年最大降雨强度从 90mm/h 增至 110mm/h),调整管网设计标准(如从 3 年一遇提升至 5 年一遇),提升城市整体抗涝能力。
结语:数据是管网改造规划的 “导航仪”
城市积水内涝监测数据对管网改造规划的反哺,本质是让 “经验决策” 让位于 “数据决策”—— 从 “凭感觉定改造顺序” 到 “用评分定优先级”,从 “盲目扩管径” 到 “按数据算参数”,从 “改后不管” 到 “用数据建长效机制”。这种以数据为核心的改造模式,不仅能大幅提升改造效率、降低资金浪费,更能切实解决内涝问题,让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从 “被动应对” 转向 “主动防御”,为城市安全运行筑牢 “防水线”。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如物联网、AI 预测),数据反哺的深度与广度还将持续拓展,推动城市排水系统向更智慧、更可靠的方向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