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排水管网、工业循环水管网的运行管理中,液位与流量是反映管网状态的两大核心指标 —— 液位体现管网 “容纳能力”,流量体现管网 “输送效率”,二者单独分析时易存在信息盲区(如仅看液位高可能误判为负荷过载,实则是管道堵塞)。而通过液位与流量数据的联动分析,能实现 “1+1>2” 的诊断效果,精准识别管网负荷失衡、泄漏、堵塞、混接等问题,为管网调度、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一、联动分析基础:先搞懂液位与流量的 “内在关联”
要实现有效联动,首先需明确液位与流量在不同管网场景下的基本关系,这是后续分析的 “基准线”。二者的关联本质是 “管网截面特性、介质特性、运行工况” 共同决定的 “液位 - 流量曲线”,不同场景下曲线形态差异显著。
1. 重力流管网:液位随流量递增,增速受管径约束
市政排水管网(雨水、污水)多为重力流,水流依靠自身重力流动,液位与流量的关系呈 “非线性递增”:
低负荷阶段(液位低于管道直径 1/3):流量随液位上升缓慢增加,此时管道内水流未充满,流速受液位影响小,比如 DN800 管道液位 0.2m 时,流量约 200m³/h;
中负荷阶段(液位为管道直径 1/3~2/3):流量随液位上升快速增加,水流逐渐充满管道,流速加快,液位 0.5m 时,流量可达 500m³/h;
高负荷阶段(液位超过管道直径 2/3):流量增速放缓,接近管道满流状态(液位 0.7m 时,流量约 700m³/h),若液位继续上升(超 0.75m),流量增长有限,但管网溢流风险大幅增加。
这种关系需通过现场实测建立 “专属曲线”—— 比如在某片区 DN600 污水管网的上下游分别布设液位计和流量计,连续监测 1 个月,记录不同液位对应的实际流量,绘制出该管网的 “液位 - 流量基准曲线”,后续分析时以此为参照判断是否异常。
2. 压力流管网:液位(压力)与流量呈 “反向关联”
工业循环水管网、给水管网多为压力流,由泵提供动力输送介质,此时 “液位” 常以 “压力” 形式体现(如压力表读数,1MPa 约等于 10m 水柱高度),二者关系与重力流相反:
当泵频率固定时,管道压力(液位)升高,说明管网阻力增大(如局部堵塞),流量会随之下降;反之压力降低,流量会上升。例如某电厂循环水泵频率 50Hz 时,正常压力 0.3MPa 对应流量 1200m³/h,若压力升至 0.4MPa,流量可能降至 900m³/h;
当泵频率调整时,压力与流量会同步变化(频率升高,二者均上升;频率降低,二者均下降),但变化比例需符合泵的特性曲线。比如泵频率从 50Hz 降至 45Hz,压力从 0.3MPa 降至 0.25MPa,流量从 1200m³/h 降至 1000m³/h,符合 “频率与流量成正比、与压力平方成正比” 的规律。
3. 关键联动参数:建立 “时空匹配” 的数据关系
联动分析的前提是数据 “时空一致”,需确保:
时间同步:液位与流量数据的采集时间戳误差不超过 10 秒(避免因时间差导致关联错位,如某时刻液位高但对应流量是 10 分钟前的,易误判);
空间对应:流量监测点与液位监测点需覆盖 “同一管段” 或 “上下游关联管段”,比如在某段管网的上游设流量计、下游设液位计,或在同一检查井同时监测液位与流量;
状态标注:记录数据采集时的外部工况(如泵启停、阀门开关、降雨情况),避免将 “正常操作导致的变化” 误判为 “管网异常”。
二、四大核心分析维度:从联动数据中 “读懂” 管网状态
基于液位与流量的关联关系,通过对比 “实际数据” 与 “基准曲线 / 理论值” 的差异,可从四个维度诊断管网运行状态,覆盖负荷、泄漏、堵塞、混接等核心问题。
1. 维度一:负荷状态分析 —— 判断管网是否 “过载” 或 “闲置”
通过液位与流量的 “当前值” 和 “历史峰值” 对比,结合管网设计参数,判断负荷是否合理:
重力流管网:若实际流量未达设计值(如设计流量 800m³/h),但液位已接近满管(如 DN800 管道液位 0.7m),说明管网 “负荷密度过高”(服务区域排水量超过管道承载能力),需扩容或分流;若液位低(如 0.2m)但流量已接近设计值,说明管道流速过快(可能因坡度太大),易导致管道磨损。
案例:某老城区 DN500 污水管网,设计流量 500m³/h,实际监测显示流量 420m³/h(未达设计值),但液位已达 0.65m(接近满管),联动分析判定为 “管道负荷密度过高”—— 因周边小区人口增加,污水排放量超出原设计预期,后续通过增设支管分流,液位降至 0.4m,运行更稳定。
压力流管网:若泵频率正常(如 50Hz),但压力(液位)高于历史同期(如比上月同期高 0.05MPa),且流量低于历史同期(如低 100m³/h),说明管网 “实际负荷未降但阻力增加”,可能存在局部堵塞;若压力低、流量高,且远超设计值(如设计流量 1000m³/h,实际 1200m³/h),说明管网 “超负荷运行”,易导致泵过载、管道破裂。
2. 维度二:泄漏诊断 —— 识别管网是否存在 “暗漏” 或 “明漏”
泄漏是管网常见问题,单独看液位或流量难发现(如液位下降可能是流量减少,也可能是泄漏),但二者联动可精准判断:
重力流管网(如污水管网):在 “无降雨、无新增排水” 的稳定工况下,若上游流量计读数稳定(如 300m³/h),但下游液位持续下降(如从 0.5m 降至 0.3m),且下游流量计读数减少(如从 280m³/h 降至 250m³/h),说明上下游之间存在泄漏(差额 30m³/h 即为泄漏量)。
案例:某工业园区污水管网,上游流量 320m³/h,下游液位 1 小时内从 0.45m 降至 0.38m,下游流量 290m³/h,联动分析发现流量差额 30m³/h,结合管网走向排查,在上下游之间的一段管道发现暗漏点(因腐蚀导致管壁穿孔),修复后差额消失,液位恢复稳定。
压力流管网(如给水管网):在 “用户用水量稳定” 的工况下,若泵出口压力(液位)持续下降(如从 0.4MPa 降至 0.35MPa),且泵流量持续上升(如从 800m³/h 升至 850m³/h),说明管网存在泄漏 —— 因泄漏导致管网压力降低,泵为维持压力会自动增加流量(若泵频率固定,则流量增加、压力下降)。
关键判断:泄漏时的 “压力 - 流量” 曲线会偏离基准曲线,且偏离程度随泄漏量增大而加剧(泄漏量越大,压力越低、流量越大)。
3. 维度三:堵塞识别 —— 定位管道 “流通不畅” 的区域
堵塞会导致管网阻力增大,液位与流量的联动变化具有明显特征:
重力流管网:若上游流量稳定(如 400m³/h),但某段管道的液位持续上升(如从 0.4m 升至 0.6m),且下游流量减少(如从 390m³/h 降至 350m³/h),说明该段管道存在堵塞 —— 堵塞导致水流受阻,上游液位堆积,下游流量减少。
定位方法:通过多段管段的液位 - 流量数据对比,找到 “液位突升、流量突降” 的管段,即为堵塞区域。例如某市政雨水管网,降雨时 A-B 段液位 0.5m、流量 600m³/h,B-C 段液位 0.7m、流量 520m³/h,C-D 段液位 0.55m、流量 510m³/h,联动分析判定 B-C 段堵塞(液位突升、流量突降),现场疏通后该段液位降至 0.52m,流量恢复至 590m³/h。
压力流管网:若泵频率固定(如 50Hz),流量持续下降(如从 1000m³/h 降至 800m³/h),且管道压力(液位)持续上升(如从 0.3MPa 升至 0.38MPa),说明管道堵塞 —— 堵塞导致阻力增大,流量降低、压力升高。
典型场景:工业循环水管网中,若管道内结垢或杂质沉积,会逐渐导致堵塞,表现为 “流量逐月下降、压力逐月上升”,联动分析可提前发现堵塞趋势(如每月流量降 5%、压力升 3%),避免完全堵塞导致停产。
4. 维度四:混接 / 错接判断 —— 发现管网 “介质串流” 问题
在雨污分流管网中,雨污混接(污水混入雨水管网或雨水混入污水管网)会影响处理效率,液位与流量的联动分析可快速识别:
雨水管网混入污水:晴天时雨水管网应无持续流量(或流量极小,如小于 50m³/h),若晴天监测到雨水管网液位稳定(如 0.2m)且流量持续存在(如 120m³/h),说明有污水混入(污水持续排放导致流量稳定、液位不下降)。
案例:某新区雨污分流管网,晴天监测雨水管网 A 段液位 0.22m、流量 130m³/h,远超正常晴天雨水管网流量(应<60m³/h),联动分析判定存在污水混接,排查发现周边某小区的生活污水管错接至雨水管网,整改后该段雨水管网晴天流量降至 45m³/h,液位降至 0.15m。
污水管网混入雨水:雨天时污水管网流量会因雨水混入而增加,但液位变化需与流量匹配。若雨天污水管网流量骤增(如从 500m³/h 增至 1200m³/h),且液位快速上升(如从 0.4m 升至 0.7m),远超正常降雨的流量增幅(如历史同期降雨时流量增至 800m³/h、液位 0.55m),说明存在大量雨水混入(如雨水篦子错接至污水管网)。
三、典型场景应用:联动分析在实际管网管理中的落地案例
不同管网场景的运行需求不同,液位与流量的联动分析需结合场景特点调整重点,以下为三类典型场景的应用实践。
1. 市政污水管网:聚焦 “负荷均衡” 与 “堵塞预警”
市政污水管网需避免因负荷过载导致溢流、因堵塞导致污水外溢,联动分析重点:
日常运行:每日对比各片区管网的 “液位 - 流量” 数据,若某片区液位高于其他片区(如 0.6m vs 0.4m)但流量相近(如 420m³/h vs 400m³/h),说明该片区管网负荷密度高,需调整泵站抽排策略(如增加该片区泵站抽排频率,降低液位);
降雨应对:降雨时监测污水管网流量与液位的增幅,若流量增幅远超液位增幅(如流量增 80%、液位增 20%),说明有雨水混入,需记录混接区域,雨后整改;若液位增幅远超流量增幅(如液位增 60%、流量增 15%),说明管道堵塞,需优先疏通。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通过联动分析,将管辖范围内的污水管网按 “液位 - 流量” 特性分为 3 个负荷区,针对高负荷区调整泵站抽排计划,使管网溢流次数从每月 4 次降至 1 次,堵塞排查效率提升 50%。
2. 工业循环水管网:侧重 “泄漏防控” 与 “能耗优化”
工业循环水管网需保障流量稳定(满足生产需求)、避免泄漏(节约水资源),联动分析重点:
泄漏监测:每小时对比泵出口压力、流量与基准曲线,若偏离基准曲线超过 5%,触发泄漏预警。某化工厂循环水管网,通过该机制 1 个月内发现 2 次小泄漏(流量差额 20-30m³/h),及时修复避免了每月超 5000 吨的水资源浪费;
能耗优化:基于 “压力 - 流量” 关系调整泵频率,在满足生产流量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压力(减少阻力)。例如生产需循环水流量 900m³/h,原泵频率 50Hz(压力 0.35MPa、能耗 1200kWh/h),联动分析发现频率降至 48Hz 时,压力 0.32MPa、流量 910m³/h,能耗降至 1050kWh/h,每天节约 3600kWh。
3. 雨水管网:核心 “内涝预判” 与 “混接排查”
雨水管网在降雨时需快速排洪,避免内涝,联动分析重点:
内涝预判:降雨时实时监测雨水管网各段的 “液位 - 流量” 变化,若某段液位上升速度远超流量上升速度(如液位 10 分钟内从 0.3m 升至 0.6m,流量仅从 500m³/h 升至 580m³/h),说明该段管道排水能力不足,易发生内涝,提前启动应急措施(如开启备用排水泵、封堵周边雨水篦子);
混接排查:晴天时定期监测雨水管网的液位与流量,若存在稳定液位(>0.15m)且流量>80m³/h,判定为混接,记录位置后整改。某城市通过该方法,半年内排查出 32 处雨污混接点,整改后雨水管网晴天污染物浓度降低 60%,减轻了河道污染。
四、联动分析流程:从数据采集到决策落地的 “五步走”
要让液位与流量的联动分析常态化、标准化,需遵循清晰的流程,确保每一步都有明确目标与操作方法。
1. 第一步:数据准备 —— 建立 “基准数据库”
采集管网设计参数(管径、设计流量、设计液位 / 压力);
连续监测 3 个月(覆盖不同工况:晴天 / 雨天、高峰 / 低谷、季节变化),建立各管段的 “液位 - 流量基准曲线” 与 “正常波动范围”(如重力流管网正常波动 ±10%,压力流 ±5%);
将数据导入管网管理平台,标注监测点位置、管网走向、关联设备(泵、阀门)信息。
2. 第二步:实时监测 —— 确保数据 “时空同步”
液位计与流量计采用同一时钟源(如 NTP 服务器),采集间隔设为 1-5 秒(根据管网波动情况调整,雨水管网降雨时设 1 秒,污水管网日常设 5 秒);
实时传输数据至平台,若传输中断(如断网),设备本地存储数据,联网后自动补传,避免数据缺失。
3. 第三步:异常识别 —— 对比 “实际数据” 与 “基准值”
平台自动对比每一组实时数据与基准曲线的差异,若超出正常波动范围,标记为 “异常数据”;
结合外部工况(如是否降雨、是否调整泵阀),排除 “正常操作导致的异常”(如泵频率调整导致的流量变化),保留 “管网自身问题导致的异常”。
4. 第四步:原因诊断 —— 通过多维度数据定位问题
对异常数据,结合多段管段的液位 - 流量数据、管网历史故障记录,分析问题类型(负荷、泄漏、堵塞、混接);
若为堵塞 / 泄漏,通过 “液位突升 / 压力突降”“流量突降 / 突增” 的位置,定位具体管段(如 A-B 段液位突升、B-C 段流量突降,问题在 B-C 段)。
5. 第五步:决策执行 —— 生成维护 / 调度建议
针对不同问题生成建议:负荷过载建议调整泵站抽排频率或分流;泄漏 / 堵塞建议安排巡检修复;混接建议雨后排查错接点;
跟踪执行效果,修复后对比 “问题解决前后” 的液位 - 流量数据,验证问题是否解决(如堵塞修复后,液位下降、流量恢复至基准值)。
结语:联动分析是管网 “智慧管理” 的核心抓手
液位监测数据与流量数据的联动分析,打破了单一数据的信息局限,让管网运行状态从 “模糊判断” 变为 “精准诊断”。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二者的协同关系,不仅能快速识别已发生的问题(如泄漏、堵塞),还能预判潜在风险(如负荷过载导致的溢流、堵塞加剧导致的停产),为管网的 “预防性维护”“精细化调度” 提供数据支撑。随着智慧管网技术的发展,联动分析还可与管网数字孪生、AI 预测模型结合,进一步提升管网管理的效率与科学性,让城市管网更安全、更高效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