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通过渗透、调蓄等措施实现雨水的 “渗、滞、蓄、用、排”,而雨水渗透与调蓄效果的量化评估,是检验海绵设施建设成效、优化设计方案、提升城市水韧性的关键。传统评估多依赖定性描述(如 “设施运行正常”“积水减少”),缺乏精准数据支撑,易导致效果判断偏差。通过构建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应用专业监测技术、结合动态评估模型,可将雨水渗透与调蓄效果转化为可测量、可对比、可验证的数据,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客观决策依据。
一、构建量化指标体系:明确渗透与调蓄效果的核心衡量维度
量化评估的前提是建立清晰的指标框架,需从 “渗透能力”“调蓄容量”“综合效益” 三个层面设计核心指标,覆盖从设施性能到区域影响的全链条。
(一)雨水渗透效果的量化指标
渗透效果聚焦 “雨水下渗效率与对地下水的补充能力”,核心指标包括:
土壤渗透系数(K 值):衡量土壤或渗透设施(如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的下渗速率,单位为 mm/h 或 m/d。通过现场测试获取不同土层(0-750px、30-1500px)的 K 值,对比海绵设施建设前后的变化 —— 例如,某居住区透水铺装区域建设前土壤 K 值为 0.5mm/h,建设后提升至 5mm/h,说明渗透能力显著增强。
渗透量与渗透率:渗透量指特定时段内(如一场降雨)海绵设施实际下渗的雨水量(单位:m³);渗透率为渗透量占总降雨量的比例(单位:%)。例如,一场降雨量为 50mm 的降雨中,某生物滞留设施服务面积 1000㎡,总降雨量 50m³,实际渗透量 35m³,渗透率达 70%,反映设施对雨水的渗透截留效率。
地下水补给量:通过监测渗透设施周边地下水水位变化、孔隙水压力,结合含水层参数计算补给量(单位:m³/ 年)。例如,某公园透水铺装区域监测显示,年均地下水水位较建设前上升 0.3m,经计算年均地下水补给量达 2000m³,直接量化了渗透对地下水的补充作用。
地表径流削减率:渗透设施减少的地表径流量占总降雨量的比例(单位:%),是区域尺度渗透效果的核心指标。例如,某海绵社区建设前地表径流系数为 0.7(即 70% 降雨形成地表径流),建设后降至 0.3,径流削减率达 57.1%,间接反映渗透措施对地表径流的拦截效果。
(二)雨水调蓄效果的量化指标
调蓄效果聚焦 “设施暂存雨水的能力与对降雨径流的削峰作用”,核心指标包括:
调蓄容量利用率:调蓄设施(如调蓄池、下沉式绿地、植草沟)实际存储的雨水量占设计总调蓄容量的比例(单位:%)。例如,某市政道路调蓄池设计容量 500m³,一场暴雨中实际蓄水量 420m³,利用率达 84%,说明设施调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若利用率长期低于 50%,则可能存在设计容量过剩或设施堵塞问题。
削峰量与削峰率:削峰量指调蓄设施削减的降雨径流峰值流量(单位:m³/s);削峰率为削峰量占未建设施时峰值流量的比例(单位:%)。例如,某商业片区雨水管网建设前峰值流量为 1.2m³/s,建设 1000m³ 调蓄池后,峰值流量降至 0.5m³/s,削峰量 0.7m³/s,削峰率 58.3%,有效缓解了管网排水压力。
调蓄滞留时间:雨水在调蓄设施内的停留时长(单位:h),反映设施对雨水的 “滞蓄” 能力。例如,某下沉式绿地雨后雨水滞留时间为 48h,足够雨水通过渗透补充土壤水或缓慢排放,避免短时间内集中泄洪导致的内涝。
降雨重现期适应能力:调蓄设施可应对的最大降雨重现期(单位:年),如 “可应对 5 年一遇降雨”“10 年一遇降雨下无溢流”。通过对比设施在不同重现期降雨(如 2 年一遇、5 年一遇、10 年一遇)下的运行状态 —— 例如,某调蓄池在 5 年一遇降雨(降雨量 80mm)下无溢流,10 年一遇降雨(降雨量 120mm)下仅少量溢流,说明其调蓄能力可满足常规降雨需求。
(三)综合效益关联指标
渗透与调蓄效果的最终价值需通过区域层面的综合效益体现,包括:
内涝积水频次与时长:对比建设前后同一区域(如低洼路段、小区)的积水次数(次 / 年)与单次积水时长(h),例如某路段建设前年均积水 5 次,单次最长积水 4h,建设后年均积水 1 次,单次最长 1h,间接验证渗透调蓄措施的减涝效果。
雨水资源化利用率:调蓄设施收集的雨水用于灌溉、洗车等用途的量占调蓄总量的比例(单位:%),例如某校园调蓄池年均调蓄雨水 1000m³,其中 600m³ 用于绿化灌溉,资源化利用率达 60%,体现调蓄的经济价值。
二、应用核心监测技术:获取量化评估的精准基础数据
量化指标的计算依赖真实、连续的监测数据,需针对渗透与调蓄场景选择专业监测技术,覆盖 “降雨 - 渗透 - 存储 - 排放” 全流程。
(一)雨水渗透效果的监测技术
现场渗透测试技术:
双环入渗仪法:适用于土壤或生物滞留设施的渗透系数测试,通过内外双环向测试区域注水,维持恒定水位,记录单位时间渗水量,计算 K 值。例如,在透水铺装下 0-750px 土层测试,注入水量稳定后,每小时渗水量为 30L,测试面积 0.5㎡,则 K 值为(30L/0.5㎡)÷1h=60L/(㎡・h)=60mm/h。
圆盘渗透仪法:适用于小范围、高精度的渗透测试(如生物滞留设施的种植土层),通过控制负压条件,模拟不同降雨强度下的渗透过程,获取更贴合实际的 K 值数据。
区域渗透量监测技术:
土壤含水率传感器:在渗透设施周边不同深度(如 250px、750px、1500px)布设传感器,实时监测降雨前后土壤含水率变化(单位:%),结合土壤体积含水量与设施面积,计算渗透量。例如,某生物滞留设施面积 200㎡,750px 土层含水率从降雨前的 15% 升至雨后的 35%,土壤容重 1.2g/cm³,则渗透量 = 200㎡×0.3m×(35%-15%)×1.2t/m³=14.4t(即 14.4m³)。
地下水监测井:在渗透设施下游 10-50m 处设置监测井,记录地下水水位(单位:m)与水质(如电导率,反映雨水补给比例),通过水位变化量与含水层厚度、孔隙度计算地下水补给量。例如,监测井水位上升 0.2m,含水层厚度 5m,孔隙度 0.3,服务面积 10000㎡,则补给量 = 10000㎡×0.2m×0.3=600m³。
(二)雨水调蓄效果的监测技术
调蓄容量与水位监测:
液位传感器:在调蓄池、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内安装液位计(如超声波液位计、投入式液位计),实时监测雨水水位变化(单位:m),结合设施横断面尺寸计算实时蓄水量。例如,某矩形调蓄池长 20m、宽 10m,液位从 0.5m 升至 2.5m,蓄水量 = 20m×10m×(2.5m-0.5m)=400m³。
流量监测仪:在调蓄设施的进水口、出水口安装电磁流量计或超声波流量计,记录进出水流量(单位:m³/h),通过 “进水总量 - 出水总量” 计算调蓄量 —— 例如,一场降雨中进水总量 600m³,出水总量 180m³,实际调蓄量 420m³。
削峰效果监测技术:
管道流量监测系统:在海绵设施服务区域的市政管网关键节点(如管网入口、溢流口)布设流量监测设备,对比建设前后的流量过程线,提取峰值流量数据。例如,某片区管网建设前 5 年一遇降雨峰值流量 1.5m³/s,建设调蓄设施后降至 0.6m³/s,直观量化削峰效果。
气象站与雨量计:在评估区域内布设自动气象站(记录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结合流量数据建立 “降雨 - 径流” 关系模型,通过模型计算不同降雨情景下的削峰率,为极端天气下的调蓄能力预判提供依据。
三、优化评估模型与方法:实现渗透与调蓄效果的动态量化
仅依赖监测数据难以全面反映长期效果与区域协同作用,需结合数学模型与综合评估方法,实现从 “单点数据” 到 “系统效果” 的量化升级。
(一)渗透效果评估模型
Hydrus-1D 模型:适用于模拟土壤水分运动与溶质迁移,可输入土壤质地、土层厚度、降雨数据等参数,计算不同海绵设施(如透水铺装、生物滞留带)的渗透量、渗透速率及地下水补给量。例如,通过模型模拟某公园生物滞留设施在年均降雨量 1200mm 的情景下,年均渗透量达 8000m³,地下水补给量占渗透量的 65%,为设施优化(如调整种植土厚度)提供方向。
SWMM 模型(渗透模块):将评估区域划分为不同子汇水区,为每个子汇水区设置渗透参数(如渗透系数、最大下渗量),模拟降雨过程中地表径流与下渗的分配关系,计算区域整体渗透率与径流削减率。例如,某海绵社区 SWMM 模型模拟结果显示,透水铺装与绿地组合措施使区域年均渗透率从 15% 提升至 52%,径流削减率达 48%,与现场监测数据误差小于 10%,验证了模型可靠性。
(二)调蓄效果评估模型
暴雨管理模型(SWMM 调蓄模块):在模型中添加调蓄设施(如调蓄池、下沉式绿地),设置调蓄容量、启停水位、放空时间等参数,模拟不同降雨情景下的调蓄量、削峰量与溢流情况。例如,模型模拟显示某调蓄池在 10 年一遇降雨下,调蓄容量利用率 92%,无溢流;在 20 年一遇降雨下,利用率 100%,溢流总量仅 50m³,说明设施在极端降雨下仍具备较好调蓄能力。
MIKE URBAN 模型:适用于城市尺度的水文水力模拟,可整合管网、河道、海绵设施等元素,模拟调蓄设施与周边水系、管网的协同作用,量化调蓄对区域内涝的缓解效果。例如,某新城 MIKE URBAN 模型评估显示,调蓄设施组合使区域内涝点数量从 12 个减少至 3 个,内涝面积从 5km² 缩小至 0.8km²,内涝时长平均缩短 3h。
(三)综合评估方法
层次分析法(AHP):将渗透与调蓄效果的量化指标(如渗透率、调蓄容量利用率、削峰率)按重要性赋予权重(如渗透率权重 0.3、调蓄容量利用率权重 0.4、削峰率权重 0.3),计算综合评分(满分 100 分)。例如,某海绵项目渗透率得分 85 分、调蓄容量利用率得分 90 分、削峰率得分 80 分,综合评分 = 85×0.3+90×0.4+80×0.3=85.5 分,判定为 “优秀” 等级。
对比分析法:包括 “纵向对比”(同一区域建设前后效果对比)与 “横向对比”(不同海绵设施类型、不同区域效果对比)。例如,纵向对比某道路透水铺装建设前后:建设前渗透率 10%、调蓄量 0m³,建设后渗透率 65%、调蓄量 200m³/ 年;横向对比同一区域透水铺装与植草沟:透水铺装渗透率 65%、植草沟渗透率 50%,为后续设施选型提供参考。
四、适配实际场景:不同海绵设施与区域的量化评估重点
渗透与调蓄效果的量化需结合设施类型与评估尺度(单点设施、片区、城市)调整重点,避免 “一刀切” 式评估。
(一)单点海绵设施的量化评估
透水铺装:重点监测渗透系数(K 值需≥3mm/h)、渗透率(目标≥50%)、地表温度降低幅度(间接反映渗透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例如,某市政道路透水砖 K 值测试为 8mm/h,一场 50mm 降雨中渗透率 62%,满足设计要求。
生物滞留设施:重点评估种植土渗透系数(K 值≥1mm/h)、渗透量、污染物去除率(如 TP、TN,渗透过程中同步净化雨水)。例如,某小区生物滞留带 K 值 1.5mm/h,年均渗透量 5000m³,TP 去除率达 70%,实现 “渗透 + 净化” 双重效益。
调蓄池:核心量化调蓄容量利用率(目标≥70%)、削峰率(目标≥50%)、放空时间(如 24h 内放空,避免滋生蚊虫)。例如,某商业综合体调蓄池容量 1000m³,5 年一遇降雨调蓄利用率 88%,削峰率 62%,放空时间 18h,运行效果良好。
(二)片区与城市尺度的量化评估
海绵片区(1-10km²):需整合单点设施数据,计算区域整体渗透率(目标≥40%)、调蓄总量(人均调蓄容量≥3m³)、内涝积水发生率(目标≤1 次 / 年)。例如,某海绵片区面积 5km²,年均渗透量 30 万 m³,区域渗透率 45%,人均调蓄容量 3.5m³,内涝发生率 0.5 次 / 年,达到规划目标。
城市尺度(100km² 以上):侧重宏观效益量化,如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一般要求≥70%)、地下水水位年均变化、城市内涝面积占比。例如,某城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从 55% 提升至 72%,地下水水位年均上升 0.15m,内涝面积占比从 8% 降至 2.5%,实现城市水生态改善。
结语:以量化评估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提质增效
海绵城市评估中雨水渗透与调蓄效果的量化,是从 “经验建设” 向 “科学建设” 转型的关键一步。通过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应用专业监测技术、优化评估模型、适配实际场景,可将抽象的效果转化为精准数据,不仅能客观检验建设成效,更能发现设施运行中的短板(如渗透系数下降、调蓄容量不足),为后续优化提供方向。未来,随着监测技术的智能化(如物联网实时监测)、评估模型的精细化(如数字孪生技术应用),雨水渗透与调蓄效果的量化将更高效、更动态,为海绵城市持续提升水韧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