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排水平台如何与泵站调度系统自动协同?-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1-21 | 8 次浏览 | 分享到:
智慧排水平台作为城市排水 “大脑中枢”,与泵站调度系统的自动协同是提升排水效率、应对内涝的关键。通过标准化数据接口(如 OPC UA、Modbus)实现设备状态、工艺参数与指令的实时互通,整合管网液位、降雨量等多源数据构建数字孪生模型。依托智能算法,在常规工况下实现负荷匹配与节能调度,暴雨时开展风险预判与泵站群协同,特殊场景下提供定制化联动方案,搭配分级权限、数据安全与应急备用机制,打破信息孤岛,让排水调度从 “被动衔接” 升级为 “精准高效”,筑牢城市排水安全防线。

在城市排水体系中,智慧排水平台是 “大脑中枢”,负责全域排水数据的整合与决策;泵站调度系统是 “执行手脚”,承担着管网水位调控、雨水抽排、污水输送的核心任务。二者的自动协同,是解决城市内涝、提升排水效率、降低能耗的关键。传统模式下,平台与泵站系统多为独立运行,依赖人工指令传递,存在响应滞后、调度粗放、资源浪费等问题。而通过标准化数据接口、智能算法模型、场景化联动规则的构建,可实现二者从 “被动衔接” 到 “主动协同” 的升级,让排水调度更精准、更高效、更智能。


一、协同基础:打破数据壁垒,构建全域信息互通体系

智慧排水平台与泵站调度系统的自动协同,首要前提是实现数据的实时互通与深度融合,让 “大脑” 能精准感知 “手脚” 状态,“手脚” 能清晰接收 “大脑” 指令。


(一)标准化数据接口:打通跨系统通信通道

二者协同的核心技术支撑是统一的数据交互协议与接口设计。智慧排水平台需兼容泵站调度系统常用的工业协议(如 Modbus RTU/TCP、Profinet、OPC UA),同时遵循市政排水领域标准(如 HJ 212-2017《污染物在线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构建双向数据传输通道:


上行数据:泵站调度系统实时上传设备运行状态(水泵启停状态、电机电流 / 电压、轴承温度)、工艺参数(进水水位、出水压力、流量、格栅机运行频率)、故障报警信息(过载、缺相、渗漏)至智慧排水平台,数据更新频率可根据需求设定(常规参数 10 秒 / 次,关键报警信息毫秒级推送)。


下行指令:智慧排水平台根据全域排水数据决策后,向泵站调度系统下发控制指令(如水泵启停数量、运行频率调整、格栅机清污周期),指令需包含唯一标识、执行时间、参数阈值等信息,确保泵站系统精准执行。

例如,某城市采用 OPC UA 协议实现二者对接,泵站的 4 台排水泵运行数据(电流、转速、出水量)通过边缘网关实时传输至智慧排水平台,平台下发的频率调整指令(如从 50Hz 降至 45Hz)可在 1 秒内同步至泵站 PLC 控制系统,指令执行结果反馈延迟≤2 秒,实现数据 “上传 - 决策 - 下达 - 反馈” 的闭环流转。


(二)数据融合处理:构建全域排水数字孪生

智慧排水平台需对多源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为泵站调度提供全局视角:


基础数据融合:将泵站的地理位置、设计参数(设计流量、扬程、水泵型号)、管网拓扑(泵站服务范围、上下游管径、检查井位置)等静态数据,与实时运行数据关联,构建泵站 - 管网一体化数字模型。


动态数据联动:结合智慧排水平台采集的管网液位、降雨量、内涝风险点、污水浓度等数据,与泵站运行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例如,当平台监测到泵站上游 3 公里处管网液位超警戒值(DN800 管网液位≥2.5m),且未来 1 小时降雨量预测达 20mm,可提前预判泵站进水负荷将增长,为调度决策提供依据。


历史数据赋能:通过平台存储的历史运行数据(如近 3 年暴雨期泵站运行记录、同期管网液位变化),建立泵站负荷与降雨强度、管网液位的关联模型,提升调度决策的预见性。


二、协同核心:智能算法驱动,实现动态精准调度

智慧排水平台与泵站调度系统的自动协同,关键在于依托智能算法,将全域数据转化为最优调度策略,实现 “按需调度、节能高效”。


(一)常规工况:基于负荷匹配的自适应调度

在晴天或小雨等常规工况下,核心目标是平衡排水效率与能耗,通过算法实现泵站运行参数的自适应调整:


流量 - 负荷匹配算法:智慧排水平台实时监测泵站进水流量与服务区域污水产生量,结合管网液位数据,计算最优水泵运行数量与频率。例如,当进水流量从 800m³/h 降至 500m³/h,平台通过算法判断需将 4 台运行水泵减少至 2 台,同时将运行频率从 50Hz 降至 42Hz,确保泵站出水压力稳定(维持 0.3MPa),避免 “大马拉小车” 导致的能耗浪费。


能耗优化算法:针对多台水泵并联运行场景,平台通过分析单台水泵的效率曲线(流量 - 扬程 - 功率关系),选择效率最高的水泵组合。例如,某泵站配备 3 台不同型号水泵(1# 泵额定流量 300m³/h、2# 泵 400m³/h、3# 泵 500m³/h),当进水流量为 700m³/h 时,算法通过对比能耗数据,选择 2# 泵(400m³/h)+1# 泵(300m³/h)组合,比单独运行 3# 泵(500m³/h)+1# 泵(300m³/h)方案节能 15%。


某工业园区通过该模式,泵站日均能耗从 2800kWh 降至 2200kWh,年节约电费约 21 万元,同时保障了管网液位稳定(波动范围≤0.2m)。


(二)暴雨工况:基于风险预判的应急协同调度

暴雨天气是排水系统的 “大考”,此时二者需以 “防内涝、保安全” 为核心,实现应急联动:


雨情 - 水情联动预判:智慧排水平台整合气象部门的短时降雨预报(未来 1-3 小时降雨量、降雨强度)、管网液位监测数据(重点路段、低洼区域液位)、内涝风险点数据,通过水文模型计算泵站未来 2 小时的进水负荷增长趋势。例如,当平台预测未来 1 小时降雨量达 50mm,上游管网液位将在 1 小时内从 1.8m 升至 3.2m(超警戒值 0.7m),立即向泵站调度系统下发 “应急预启动” 指令。


泵站群协同调度:对于多泵站联网运行场景,平台通过全局优化算法,协调各泵站的运行策略。例如,城市东部片区有 3 座雨水泵站(A、B、C),暴雨时 A 泵站上游液位骤升,平台可指令 B、C 泵站提前提升抽排能力(增加 1 台水泵运行),分流 A 泵站的排水压力,避免局部管网过载导致内涝。


故障应急联动:若泵站出现设备故障(如某台水泵过载停机),泵站调度系统立即向平台推送报警信息,平台结合周边泵站运行状态与管网液位,快速制定替代方案。例如,A 泵站 1# 泵故障后,平台指令下游 D 泵站将运行频率从 45Hz 提升至 50Hz,同时关闭 A 泵站上游部分雨水篦子的进水阀门,减缓 A 泵站进水速度,直至故障修复。


某省会城市通过该协同模式,在 2023 年台风 “杜苏芮” 期间,泵站应急响应时间从传统的 30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市区内涝点数量较往年同期减少 60%,积水消退时间平均缩短 2 小时。


(三)特殊工况:基于工艺需求的定制化协同

针对工业废水输送、初期雨水处理等特殊场景,二者需结合工艺特性实现定制化协同:


工业废水输送:智慧排水平台监测工业园区废水浓度(如 COD、氨氮)与流量变化,当浓度超标(如 COD>500mg/L)时,向泵站调度系统下发 “降频运行” 指令,减缓废水输送速度,同时联动下游污水处理厂调整处理工艺(如增加药剂投加量),避免高浓度废水冲击处理系统。


初期雨水处理:初期雨水含大量污染物(如悬浮物、油脂),平台通过监测降雨初期的雨水浊度数据(浊度>100NTU),指令泵站启动 “限流 - 暂存” 模式:降低水泵运行频率,将部分初期雨水暂存于泵站调节池,待降雨后期雨水浊度降至 50NTU 以下,再恢复正常抽排,减少污染物进入河道。


三、协同保障:机制与技术双管齐下,确保稳定运行

(一)分级权限与安全防护

权限管理:建立 “平台管理员 - 泵站运维员 - 系统观察员” 三级权限体系,不同角色仅能操作对应功能(如管理员可下发所有指令,运维员仅能查看数据与处理 minor 故障),避免误操作导致的系统风险。

数据安全:对数据传输过程采用加密处理(如 SSL/TLS 协议),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平台与泵站系统均部署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抵御网络攻击;定期备份数据(本地 + 云端双备份),确保故障后数据可恢复。


(二)调试与运维机制

联调测试:系统上线前,需进行全场景联调(常规工况、暴雨工况、故障模拟),验证数据传输稳定性、指令执行准确性、算法决策合理性。例如,模拟泵站 1 台水泵故障,测试平台是否能在 10 秒内接收报警信息,并在 30 秒内制定出替代调度方案。

常态化运维:定期对数据接口、算法模型、设备状态进行巡检维护。例如,每月检查 OPC UA 接口的通信稳定性,每季度校准水文模型参数,每年对泵站 PLC 系统进行固件升级,确保协同机制长期可靠运行。


(三)应急备用方案

为应对极端情况(如平台服务器故障、网络中断),需设置应急备用方案:

本地备用模式:泵站调度系统内置 “本地应急调度程序”,当与平台通信中断超过 1 分钟,自动切换至本地模式,根据泵站进水液位与预设阈值(如液位≥3.0m 时启动全部水泵)进行调度,避免完全依赖平台导致的瘫痪风险。

人工应急通道:平台与泵站均预留人工操作接口,当自动协同系统故障时,运维人员可通过手动输入指令(如现场操作泵站控制柜、远程登录平台下发紧急指令),保障基本排水功能。


结语:以协同赋能,构建智慧排水新生态

智慧排水平台与泵站调度系统的自动协同,是智慧排水建设的核心环节。通过数据互通打破信息孤岛,依托智能算法实现精准调度,结合完善的保障机制确保稳定运行,可大幅提升城市排水系统的应急响应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与安全保障水平。未来,随着 AI 算法的迭代(如引入强化学习优化调度策略)、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化(构建全流域实时模拟模型),二者的协同将更具预见性与智能化,为城市抵御内涝灾害、保护水环境、实现 “海绵城市” 建设目标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