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治理中,截污管网的铺设如何避开城市现有基础设施,降低施工难度?-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1-20 | 11 次浏览 | 分享到:
黑臭水体治理中,截污管网铺设需应对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密集的难题,避免施工冲突与成本增加。核心方案包括:前期通过综合探测与三维建模摸清管线分布,建立权属单位协同机制;路径优化优先选择管线稀疏区域,调整埋深与节点位置避开障碍;采用水平定向钻、顶管法等非开挖技术与微创开挖技术,减少环境干扰;施工中强化动态监测与规范操作,建立应急预案;通过政府统筹、权属单位配合、公众沟通保障施工高效推进,实现治水与城市运行双赢。

黑臭水体治理的核心是切断污染源头,而截污管网作为 “污染拦截通道”,其铺设质量直接决定治理成效。但城市地下空间早已形成 “管线迷宫”,燃气管道、电力电缆、通信光缆、雨水管网等现有基础设施纵横交错,加上地面建筑密集、交通流量大,传统开挖式铺设不仅易造成管线破损、交通拥堵,还会大幅增加施工成本与工期。想要在复杂城市环境中高效推进截污管网铺设,需从 “前期精准勘探、施工技术选型、路径优化设计、协同管理保障” 四大维度发力,实现对现有基础设施的精准避让,最大限度降低施工难度与环境影响。


一、前期筹备:精准勘探,摸清地下 “管线家底”

避开现有基础设施的前提是全面掌握其分布情况,通过精细化勘探与数字化建模,为管网铺设提供精准决策依据。


开展多维度地下管线探测。采用 “综合探测 + 重点核查” 模式,结合管线探测仪(电磁感应法、雷达探测法)、地质雷达、钻孔取样等技术,对施工区域地下管线进行全方位扫描。重点排查燃气、电力、通信等高危管线的位置、管径、埋深、走向及连接关系,同时核实地下构筑物(如地下通道、化粪池、人防工程)的分布范围。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项目中,通过地质雷达探测发现未登记的老旧燃气管道 3 处,避免了施工中燃气泄漏风险。


构建数字化三维管线模型。将探测数据导入 GIS 系统,构建包含地下管线、地面建筑、河道地形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清晰呈现截污管网与现有基础设施的空间关系。通过模型模拟不同铺设路径的碰撞风险,提前识别避让难点,如在某项目中,通过模型分析优化路径,避开了 12 处高危管线交叉点,减少施工变更 3 次。同时,将模型共享给设计、施工、监理及管线权属单位,实现信息同步,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避让失误。


建立管线权属单位协同机制。施工前组织燃气、电力、通信、水务等管线权属单位召开协调会,核对管线数据准确性,获取管线维护要求与避让标准。对模糊不清或存在争议的管线区域,联合权属单位进行现场开挖核实,明确管线具体位置后再开展设计。某项目通过与通信运营商协同,核实了 20 处光缆的实际走向,调整管网铺设路径 4 处,避免了通信中断风险。


二、路径优化:科学规划,绕开核心障碍区域

在精准掌握地下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路径调整、埋深优化、节点避让等方式,从源头减少与现有基础设施的冲突,降低施工复杂度。


优先选择 “避让型” 铺设路径。遵循 “就近排放、避开密集区” 原则,截污管网路径优先沿河道两岸、绿化带、人行道等管线相对稀疏区域铺设,避开城市主干道、商业中心等地下管线密集区。例如,某城市内河治理中,将原计划沿主干道铺设的管网调整至河道东侧绿化带,避开了 15 处高压电缆与燃气管道,施工难度大幅降低。对于必须穿越密集区的路段,采用 “斜向穿越” 替代 “垂直交叉”,减少与现有管线的交叉次数。


优化管网埋深与坡度。根据现有管线埋深分布,合理调整截污管网埋深,通常控制在现有管线下方 0.5-1 米或上方 1-1.5 米,避免近距离并行或交叉。例如,当施工路径下方存在燃气管道(埋深 1.2 米)时,截污管网可调整至埋深 2.5 米,通过增大埋深实现避让;若上方存在通信光缆(埋深 0.8 米),则将管网埋深控制在 0.6 米以下,利用浅层空间避让。同时,确保管网坡度满足排水要求(通常为 0.3%-0.5%),避免因避让导致坡度不足引发淤积。


采用 “节点偏移” 规避关键障碍。在管网检查井、泵站等节点设计时,若遇地下构筑物或高危管线,可通过偏移节点位置、增加转角井等方式避让。例如,某项目中一处检查井原设计位置与地下变电站电缆沟冲突,通过将节点向东偏移 5 米,并增设一座转角井,既避开了障碍,又不影响管网整体排水功能。同时,节点间距可根据障碍情况灵活调整,在障碍密集区适当缩短间距,确保施工可行性。


三、施工技术选型:微创施工,减少对现有设施干扰

针对不同避障场景,选择非开挖或微创开挖技术,替代传统大开槽施工,最大限度减少对地下管线与地面环境的破坏。


非开挖技术主导复杂区域施工。在地下管线密集、地面交通繁忙或建筑物周边区域,优先采用水平定向钻、顶管法、微隧法等非开挖技术。水平定向钻适用于管径≤600mm、长度≤300 米的管网铺设,可实现曲线穿越,精准避让地下管线,施工时仅需开挖进出口工作坑,对地面破坏极小;某项目采用水平定向钻穿越城市主干道,成功避让了 8 处高压电缆与燃气管道,施工期间未影响交通通行。顶管法适用于管径较大(600-3000mm)、距离较长的穿越工程,如穿越河道、地下通道等,通过液压设备将管道顶入地层,无需开挖地面,对周边管线干扰小。


微创开挖技术适配管线稀疏区域。在地下管线较少的绿化带、人行道区域,可采用微创开挖技术,如开槽宽度≤1.2 米的窄槽开挖、分段开挖(每段长度≤10 米)等,减少开挖范围与对周边设施的影响。开挖前用管线探测仪实时定位,人工清理表层土壤,确认管线位置后再机械开挖,避免机械作业损坏管线。同时,开挖过程中设置钢板桩或临时支撑,防止边坡坍塌损坏周边管线。


特殊场景的针对性施工方案。穿越河道时,采用 “水下非开挖” 技术,如水平定向钻穿越河床,管道采用耐腐蚀的 PE 或钢管,避免水体污染;穿越铁路、高速公路时,与管理单位协同,采用顶管法或盾构法施工,严格控制施工精度,防止影响交通设施安全;在老旧小区内施工时,采用 “夜间施工 + 分段围挡” 模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采用小型机械设备,适应小区狭窄空间作业。


四、施工过程管控:精细操作,降低安全风险

施工期间需强化过程管控,通过实时监测、规范操作、应急准备等措施,确保避让施工安全有序推进,避免对现有基础设施造成意外损坏。


实施动态监测与精准定位。采用 GPS 定位、地下管线探测仪实时跟踪等技术,在施工过程中持续监测管网铺设位置与深度,确保与设计路径一致,避免偏离导致与现有管线碰撞。例如,水平定向钻施工时,通过导向仪实时调整钻头方向,偏差控制在 ±125px 以内;开挖施工时,每开挖 750px 用探测仪复核一次管线位置,确认无冲突后再继续下挖。


规范施工操作流程。非开挖施工前,对进出口工作坑进行加固处理,防止坍塌;钻进过程中控制钻进速度与压力,避免扰动地层导致周边管线变形;管道回拖时,确保管道接口密封完好,避免泄漏。开挖施工时,严禁使用机械直接挖掘管线周边土壤,采用人工清理;对暴露的管线进行临时防护,如用沙袋包裹、设置支撑,防止管线受压损坏。


建立应急处置预案。施工前制定管线损坏应急方案,针对燃气泄漏、电力中断、通信故障等不同情况,明确处置流程与责任分工,并配备应急设备(如燃气检测仪、绝缘工具、抢修材料)。同时,与管线权属单位建立应急联动机制,一旦发生管线损坏,立即停止施工,通知权属单位到场处置,避免事故扩大。某项目施工中意外触碰通信光缆,通过应急联动机制,3 小时内完成抢修,未造成大面积通信中断。


五、协同管理:多方联动,保障施工高效推进

截污管网铺设避障施工涉及多个部门与单位,需建立高效协同机制,破解协调难题,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强化政府部门统筹协调。由住建或水务部门牵头,建立施工协调专班,统筹规划施工工期、交通疏导、管线迁移等工作。针对施工涉及的交通管制、临时占用绿化带等审批事项,开设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某城市通过协调专班统筹,将截污管网施工的各项审批时间从原来的 30 天缩短至 10 天,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


加强与管线权属单位的现场配合。邀请管线权属单位派专人全程参与施工监督,对管线避让、防护措施提供专业指导。施工中如需临时迁移管线,由权属单位制定迁移方案并实施,施工单位配合做好协调工作,确保迁移过程安全有序。例如,某项目中需临时迁移一段通信光缆,由通信运营商制定迁移路径与时间,施工单位调整施工计划,配合完成迁移后再推进管网铺设,避免了冲突风险。


做好公众沟通与舆情应对。施工前通过社区公告、公众号推送等方式,告知周边居民施工范围、工期、施工方式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如临时交通管制、噪音干扰),争取公众理解与支持。在施工区域设置明显警示标识,公布咨询电话与投诉渠道,及时回应居民关切。某项目通过提前沟通,得到了周边居民的支持,施工期间未发生因居民投诉导致的停工事件。


黑臭水体治理中截污管网铺设的避障施工,本质是 “精准探测 + 科学规划 + 微创技术 + 协同管理” 的系统性工程。通过前期摸清地下管线家底,优化路径设计避开核心障碍,选用非开挖等微创技术减少干扰,强化过程管控与多方协同,既能有效避开城市现有基础设施,降低施工难度与安全风险,又能缩短工期、控制成本,为黑臭水体治理提供坚实保障。在城市更新与水环境治理协同推进的背景下,这种避障施工模式将成为截污管网建设的主流方向,助力实现 “治水” 与 “城市运行” 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