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务技术在城市内涝风险防控中的应用路径是什么?-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1-18 | 2 次浏览 | 分享到:
智慧水务技术通过 “感知 - 预警 - 调度 - 治理” 全链条赋能城市内涝防控,破解传统模式监测滞后、调度被动等痛点。构建涵盖管网、泵站、易涝点的泛在感知网络,融合水务、气象等跨部门数据;搭建多模型融合的智能预警体系,实现 “蓝黄橙红” 分级精准推送;优化 “厂 - 站 - 网 - 河” 协同调度与跨部门联动;依托数字孪生等技术升级长效治理能力。最终推动内涝风险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防控” 转型,助力韧性城市建设。

城市内涝已成为制约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难题,传统防控模式存在监测滞后、调度被动、协同不足等痛点。智慧水务技术以物联网、数字孪生、AI 算法等为核心,通过 “感知 - 预警 - 调度 - 治理” 全链条赋能,重塑内涝防控逻辑。其核心应用路径围绕泛在感知网络构建、智能预警体系搭建、全域协同调度优化、长效治理能力升级展开,实现内涝风险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防控” 的转型。


一、构建泛在感知网络:夯实内涝防控数据底座

(一)多维度监测点位优化布局

以 “全域覆盖、重点加密” 为原则,整合市政排水管网、泵站、河道、易涝点等核心场景监测资源。在排水主干管、支管关键断面部署液位计、流量计,实时捕捉管网水位与流量变化;在城市低洼路段、地下空间(地铁、隧道)、立交桥下设置积水传感器,精准监测积水深度与上涨速率;在河道、水库、湖泊布设水文监测站,跟踪水位、流速、降雨量等核心指标;在污水处理厂、雨水调蓄池安装设备运行状态传感器,实现设施工况实时感知。


(二)跨领域数据融合互通

打破 “数据孤岛”,整合水务、气象、应急、交通等多部门数据资源。接入气象部门高精度降雨预报数据(短时、临近、中长期),为内涝预判提供气象支撑;联动交通部门路况监测数据,实现积水点与交通拥堵信息互推;融合城市 GIS 地理信息、排水管网 BIM 模型数据,构建 “地上 - 地下” 一体化数据地图。通过统一数据标准,将分散的监测数据汇入城市智慧水务平台,形成 “雨情、水情、工情、灾情” 四维数据体系。


(三)感知设备智能化升级

采用低功耗、抗干扰、高稳定性的智能传感设备,适配复杂户外与地下环境。针对排水管网泥沙淤积、污水腐蚀等问题,选用防堵塞、耐腐蚀的雷达液位计与电磁流量计;在暴雨、强风等极端天气场景,部署具备自清洁、抗雷击功能的监测设备,保障数据采集连续性。同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远程运维,实时监控传感器运行状态,自动预警故障并触发检修流程,提升感知网络可靠性。


二、搭建智能预警体系:实现内涝风险精准预判

(一)多模型融合预警算法构建

基于历史降雨、内涝灾情、管网承载力等数据,构建 “气象预报 + 水文模拟 + 水力计算” 多维度预警模型。整合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分析不同降雨强度、历时与内涝风险的关联规律,精准预测内涝发生时间、范围、积水深度。例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复刻城市排水系统,模拟不同降雨场景下管网水流演进过程,提前预判溢流点与积水风险区域,预警准确率可达 90% 以上。


(二)分级预警机制与精准推送

建立 “蓝、黄、橙、红” 四级预警体系,根据内涝风险等级明确响应标准。当预测 1 小时降雨量超 50mm 且可能引发轻度积水时,发布蓝色预警;当预测 3 小时降雨量超 100mm 且可能导致严重积水、交通中断时,发布红色预警。通过手机 APP、短信、社交媒体、交通诱导屏等多渠道,向受影响区域居民、相关部门精准推送预警信息与避险指引,实现 “点对点” 精准告知。


(三)风险动态评估与预案生成

结合实时监测数据与预警模型输出,动态更新城市内涝风险地图。对老旧管网密集区、地形低洼区、地下空间等重点区域,持续评估风险等级并标记风险等级;针对不同预警场景,自动匹配预设应急预案,明确人员疏散路线、排水设施调度方案、应急物资投放点位等关键信息。通过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应急演练数字化,模拟内涝发生后的处置流程,优化预案可操作性。


三、优化全域协同调度:提升内涝应急处置效能

(一)“厂 - 站 - 网 - 河” 联动调度

基于智慧水务平台,实现排水泵站、调蓄设施、管网系统、河道水系的协同运行。当预判降雨来袭时,提前调度雨水调蓄池预排空,预留调蓄容量;降雨过程中,根据管网水位与流量数据,智能调节泵站水泵运行频率与闸门开度,避免管网超负荷运行;当河道水位过高时,联动水利部门调度闸坝泄洪,减轻排水管网压力。例如,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可实现泵站启停与雨量、管网水位的动态匹配,排水效率提升 30% 以上。


(二)跨部门协同指挥体系

打通水务、应急、交通、城管等部门的指挥链路,构建一体化协同指挥平台。内涝发生时,平台自动同步灾情数据至各相关部门,水务部门负责排水设施调度,应急部门统筹抢险救援,交通部门实施道路管控与疏导,城管部门协调排水清淤与设施抢修。通过视频会议、实时数据共享等功能,实现多部门高效沟通,缩短应急响应时间,避免各自为战。


(三)资源智能调配与优化

利用 AI 算法优化应急资源配置,根据内涝风险分布与发展趋势,自动规划抢险队伍、排水设备、应急物资的投放路线与优先级。例如,针对多处积水点,系统可根据积水深度、影响范围、人口密度等因素,合理分配移动排水泵、救生设备等资源,确保重点区域优先处置。同时,通过实时监测积水消退情况,动态调整资源部署,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四、升级长效治理能力:筑牢内涝防控长远根基

(一)排水设施数字化管理

基于 BIM+GIS 技术,构建排水管网、泵站、调蓄池等设施的数字孪生模型,实现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在模型中标注设施位置、规格、建设年限、检修记录等信息,支持可视化查询与统计分析;通过实时监测数据与数字模型联动,模拟设施运行状态,预判管网堵塞、设备老化等潜在问题,提前制定养护计划。例如,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可精准定位管网淤积路段,指导养护人员靶向清淤,养护成本降低 20% 以上。


(二)内涝治理规划智能化支撑

利用智慧水务平台积累的监测数据与预警数据,为城市内涝治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历史内涝发生规律,识别易涝点形成的核心原因(如管网管径不足、地形低洼、排水出口受限等),针对性提出改造方案;结合城市发展规划,模拟不同开发场景下的内涝风险变化,为城市用地布局、排水设施建设规划提供决策支撑。例如,在新区开发中,可通过水力模型模拟不同管网布局方案的排水效果,优化管网设计参数。


(三)技术创新与模式迭代

持续推动智慧水务技术与内涝防控需求的深度融合,探索新技术应用场景。引入 AI 视觉识别技术,通过摄像头实时监测路面积水与河道水位,弥补传感器监测盲区;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海绵城市设施运行,根据降雨与积水数据调整植草沟、生态湿地等设施的管理策略;推广 “智慧水务 + 公众参与” 模式,通过市民反馈渠道收集积水点信息,补充官方监测数据,形成共治合力。


结语

智慧水务技术为城市内涝防控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其应用路径贯穿 “监测 - 预警 - 调度 - 治理” 全链条,通过数据驱动、智能协同、精准施策,有效破解传统防控模式的痛点。从泛在感知网络构建到智能预警体系搭建,从全域协同调度到长效治理能力升级,智慧水务技术不仅能提升内涝应急处置效率,更能推动城市内涝防控向精细化、科学化、长效化转型。未来,随着数字孪生、AI 大模型等技术的持续发展,智慧水务将进一步实现 “预测更精准、调度更高效、治理更长效”,为建设韧性城市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