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暴雨内涝不仅会导致交通瘫痪、基础设施受损,更可能引发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而内涝后的损失控制,考验着城市应急响应与恢复重建的能力。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核心主体,市政部门与水务公司需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协同联动,从 “应急处置减损失、设施修复稳运行、长效防控防复发” 三个层面发力,最大限度降低内涝对城市运行与居民生活的影响,推动城市快速恢复正常秩序。
一、应急处置:抢时间、保民生,第一时间控制损失扩大
暴雨内涝消退阶段并非风险结束,此时市政部门与水务公司需迅速启动应急响应,聚焦 “人员救援、积水排除、隐患排查” 三大任务,以最快速度控制损失蔓延,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与城市核心功能运转。
(一)市政部门:统筹应急资源,保障公共安全与民生需求
市政部门需发挥 “统筹协调” 作用,整合应急、交通、环卫等资源,优先解决影响民生与安全的紧急问题。在人员与财产救援方面,需联合应急管理部门、街道办,对低洼区域、地下车库、地下通道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排查,及时转移仍被困的居民与重要物资,对积水浸泡的居民楼、商铺,协助开展人员疏散与财产转移,避免因二次积水或墙体坍塌造成新增伤亡;同时,组织环卫队伍清理路面倒伏树木、广告牌、杂物等,防止其阻碍交通或砸伤行人,例如某城市内涝后,市政部门 48 小时内出动环卫人员 2000 余人次,清理路面杂物 150 余吨,转移被困居民 300 余人,有效降低了人员伤亡风险。
在交通与公共设施应急保障方面,需优先恢复主干道与核心区域交通,对积水消退的路段,组织人员清理路面淤泥、积水,铺设防滑垫,设置警示标识,防止行人滑倒、车辆打滑;对受损的交通信号灯、路灯、公交站台等公共设施,安排维修队伍紧急抢修,确保夜间照明与交通指挥功能恢复;对内涝导致停水、停电的区域,协调供水、供电部门优先恢复医院、学校、养老院等重点场所的水电供应,保障民生基本需求。例如,某省会城市内涝后,市政部门 6 小时内清理完成主城区 12 条主干道的淤泥,24 小时内恢复 80% 的交通信号灯与路灯运行,同步协调水务、电力部门,优先保障了 15 家医院的水电供应,为民生安全筑牢防线。
(二)水务公司:聚焦排水设施,加速积水消退与水质安全
水务公司作为排水系统的管理主体,需全力推进 “积水排除” 与 “水质保障”,为城市恢复创造基础条件。在积水快速排除方面,需全面启动排水泵站,调整泵站运行参数,最大化提升抽排效率,同时组织应急排水队伍,利用移动泵站、排水车等设备,对地下车库、下穿隧道、低洼路段等积水难排区域进行重点抽排;安排专业人员巡查排水管网、雨水篦子,清理被杂物堵塞的进水口,确保管网排水通畅,避免因堵塞导致积水滞留。某城市内涝后,水务公司将全市 32 座排水泵站全部调整为 “满负荷运行”,同时投入 50 辆应急排水车、20 套移动泵站,对 28 处严重积水点进行集中抽排,仅用 72 小时就完成了主城区 90% 区域的积水排除,为后续恢复工作争取了时间。
在水质安全应急防控方面,需重点监测饮用水源与排水系统水质,防止内涝导致的水质污染。对内涝可能污染的自来水厂取水口,增加水质检测频次,监测原水浊度、细菌总数等指标,若发现水质超标,及时启动应急处理预案,调整水厂处理工艺,如增加混凝剂、消毒剂投加量,确保出厂水水质达标;对排水管网与污水处理厂,排查是否因内涝导致管网破损、污水外溢,若出现污水直排河道或地下水的情况,及时采取截流、封堵措施,避免污染扩散;同时,向居民发布饮用水安全提示,提醒居民暂不使用未经处理的自来水,必要时提供临时供水点,例如某城市内涝后,水务公司每 2 小时对水厂取水口水质进行一次检测,发现原水浊度超标后,立即调整处理工艺,同时在 10 个社区设置临时供水点,保障居民饮水安全。
二、设施修复:抓重点、提效率,快速恢复城市基础设施功能
内涝消退后,市政部门与水务公司需聚焦受损基础设施的修复,按照 “先核心、后一般,先民生、后配套” 的原则,优先修复影响城市核心功能与居民生活的设施,推动城市从 “应急状态” 转向 “正常运行状态”。
(一)市政部门:推进公共设施与道路修复,畅通城市运行脉络
市政部门需对受损的道路、桥梁、市政管网(除排水管网外)等设施进行全面排查与修复,确保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快速恢复。在道路与桥梁修复方面,需组织专业检测队伍,利用地质雷达、超声波检测等技术,排查道路是否存在路基塌陷、路面裂缝,桥梁是否存在支座损坏、梁板开裂等隐患,对轻微受损的路面,采用临时修补材料快速修复,保障车辆通行;对严重受损的路段、桥梁,及时封闭交通,制定专项修复方案,加快施工进度,例如某城市内涝后,市政部门检测发现 15 条道路存在路基塌陷隐患,其中 3 条主干道采用 “夜间施工、白天通行” 的方式,10 天内完成修复,其余道路 20 天内全部恢复正常通行。
在市政配套设施修复方面,需重点修复供水、燃气、热力管网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设施,对因内涝浸泡导致的管网破损、阀门故障,组织维修队伍分片排查、快速抢修,减少停水、停气、停暖时间;对受损的垃圾转运站、公厕等环卫设施,及时清理积水与淤泥,更换损坏设备,恢复其正常使用功能。例如,某城市内涝后,市政部门联合燃气公司,3 天内完成了主城区 50 公里燃气管道的排查与修复,更换受损阀门 20 余个,确保居民燃气供应稳定;同时修复受损公厕 30 座、垃圾转运站 12 座,避免因环卫设施停用导致垃圾堆积、环境恶化。
(二)水务公司:主攻排水系统修复,筑牢后续防涝基础
水务公司需对排水管网、泵站、调蓄设施等进行全面检修与修复,确保排水系统恢复正常功能,为应对后续降雨做好准备。在排水管网修复方面,需利用管道检测机器人(CCTV)、声呐检测仪等设备,排查管网是否因内涝冲刷导致破损、塌陷、错口或淤泥淤积,对轻微破损的管网,采用点状修复、紫外光固化等非开挖技术快速修复,减少对路面的破坏;对严重塌陷或堵塞的管网,制定开挖修复方案,同步清理管内淤泥,恢复管网排水能力,例如某城市内涝后,水务公司检测发现 80 公里排水管网存在不同程度破损,其中 60 公里采用非开挖技术修复,仅用 15 天完成,其余 20 公里通过开挖修复,25 天内恢复管网正常运行。
在排水泵站与调蓄设施修复方面,需对泵站电机、水泵、控制柜等设备进行全面检修,更换被积水浸泡损坏的部件,清理泵站集水井内的淤泥与杂物,确保泵站运行稳定;对调蓄池、雨水湿地等调蓄设施,清理内涝残留的淤泥、杂物,检查防渗层是否受损,修复损坏的进水口、出水口闸门,恢复其调蓄能力。某水务公司内涝后,对全市 28 座排水泵站进行检修,更换老化电机 15 台、受损水泵 8 台,清理调蓄池淤泥 2000 余立方米,同时修复 3 处调蓄池防渗层破损,确保排水系统在后续降雨中能正常发挥作用。
三、风险排查:防隐患、除死角,避免次生灾害与损失复发
内涝后城市基础设施可能存在 “隐性损伤”,若不及时排查处理,易引发次生灾害,导致损失扩大。市政部门与水务公司需开展全面风险排查,消除潜在隐患,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一)市政部门:聚焦建筑与公共区域,消除隐性安全风险
市政部门需重点排查内涝浸泡过的建筑、公共区域,防止因结构受损引发次生灾害。在建筑安全排查方面,联合住建部门对居民楼、办公楼、商铺等建筑进行安全评估,重点检查地基是否沉降、墙体是否开裂、地下室是否存在结构损坏,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及时划定危险区域,组织居民撤离,委托专业机构制定加固方案;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实行 “逐一排查、达标使用”,确保无安全隐患后再恢复使用,例如某城市内涝后,市政部门联合住建部门排查建筑 500 余栋,发现 20 栋存在轻微结构损伤,立即组织加固处理,确保居民安全返家。
在公共区域隐患排查方面,对公园、广场、绿化带等区域,排查是否存在树木倒伏、地面塌陷、景观设施损坏等问题,对倾斜但未倒伏的树木,进行加固处理,对枯死树木及时砍伐移除;对绿化带内的积水洼地,重新整理地形,增设排水盲沟,防止再次积水;对受损的景观灯、喷泉等设施,进行维修或更换,避免其成为安全隐患。某城市内涝后,市政部门排查公园绿地 30 余处,加固倾斜树木 500 余棵,清理枯死树木 200 余棵,修复景观设施 15 处,消除了公共区域的安全隐患。
(二)水务公司:深挖排水系统与水质风险,保障水务安全
水务公司需从 “排水系统隐患” 与 “水质安全隐患” 两方面入手,全面排查内涝后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在排水系统隐患排查方面,除修复受损设施外,还需排查管网与河道、调蓄池连接的关键节点,检查接口是否渗漏、闸门是否灵活,防止因接口渗漏导致雨水倒灌或污水外溢;对易淤积的管网末端、低洼路段管网,增加清淤频次,确保管网排水通畅;对雨水篦子、检查井,检查是否存在破损、缺失,及时更换补充,避免行人坠入。某水务公司内涝后,排查管网节点 200 余个,修复渗漏接口 30 余处,更换破损雨水篦子 150 余个,清理管网末端淤泥 50 余立方米,进一步提升了排水系统的安全性。
在水质安全隐患排查方面,需扩大水质监测范围,除自来水厂取水口与出厂水外,还需监测居民小区二次供水水箱、管网末梢水,防止因管网破损导致的水质污染;对污水处理厂,排查是否因内涝导致处理工艺异常,监测出水水质是否达标,若出现出水超标,及时调整工艺参数,确保达标排放;对受内涝影响的河道、湖泊,监测水体水质变化,若出现黑臭或污染物超标,及时采取补水、投加微生物菌剂等措施,改善水质,避免生态环境恶化。某水务公司内涝后,新增 50 个管网末梢水监测点,确保居民用水安全,同时对 3 条受污染河道进行应急治理,投加微生物菌剂 2 吨,10 天内改善了河道水质。
四、长效防控:建机制、强能力,从源头减少内涝后损失
内涝后的损失减少,不仅要 “治标”,更要 “治本”。市政部门与水务公司需总结内涝应对经验,从 “设施升级、管理优化、协同机制” 三个层面构建长效防控体系,提升城市抵御内涝的能力,从源头减少未来内涝后的损失。
(一)市政部门:优化城市规划与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防涝韧性
市政部门需结合内涝暴露的问题,优化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增强城市应对内涝的 “硬实力”。在城市规划优化方面,将 “海绵城市理念” 融入城市总体规划,在新建区域预留绿地、湿地、调蓄池等海绵设施用地,避免过度硬化地面;对老城区,结合旧区改造,逐步增加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设施,提升雨水渗透与滞蓄能力;同时,优化城市竖向规划,避免在低洼区域新建住宅、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减少内涝风险点。某城市内涝后,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新建区域海绵设施覆盖率不低于 30%,老城区改造中每平方公里至少建设 1 处调蓄设施,从规划层面降低内涝风险。
在基础设施升级方面,对易受内涝影响的道路、地下通道,增设排水口、提升泵站,例如在地下通道入口设置挡水板与排水泵,防止雨水倒灌;对老化的供水、燃气、电力管网,结合内涝修复工程,同步进行更新改造,采用耐腐蚀、抗沉降的新型管材,提升管网抵御内涝的能力;对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如防洪堤、排涝河道,进行加固与拓宽,提升行洪排涝能力。某城市内涝后,对 10 条易积水道路增设排水口 50 余个,对 5 座地下通道加装挡水板与应急排水泵,同时更新老城区供水管网 30 公里,提升了基础设施的抗涝能力。
(二)水务公司:升级排水系统与智慧管理,强化内涝应对能力
水务公司需聚焦排水系统的 “硬件升级” 与 “管理升级”,提升内涝预警与应对的精准性、高效性。在排水系统硬件升级方面,对管径偏小、老化严重的管网进行扩径与更新,优先改造易淤积、易破损的管网路段;在易内涝区域新建或扩建调蓄池、雨水泵站,提升雨水调蓄与抽排能力;在管网关键节点安装流量传感器、水位传感器,实时监测管网运行状态,为内涝预警提供数据支撑。某水务公司内涝后,投资 2 亿元对老城区 50 公里小管径管网进行扩径改造,新建调蓄池 3 座,新增智能监测设备 200 余台,进一步提升了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
在智慧水务管理升级方面,完善智慧排水平台功能,整合气象预警、管网监测、泵站运行等数据,通过 AI 算法预测内涝风险,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建立 “管网数字孪生模型”,模拟不同降雨情景下的管网运行状态,优化泵站调度方案与应急响应流程;同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内涝应急演练,提升队伍的快速响应与处置能力。某水务公司内涝后,升级智慧排水平台,实现了 “降雨预测 - 内涝预警 - 泵站调度” 的自动化联动,同时每月组织应急排水演练,提升了队伍的实战能力,为后续内涝应对奠定了基础。
五、协同联动:聚合力、提效能,构建损失减少的 “统一战线”
内涝后损失减少并非单一部门的职责,市政部门与水务公司需建立 “常态化协同机制”,明确分工、共享资源,形成 “1+1>2” 的协同效应。
在应急响应阶段,需建立 “联合指挥” 机制,市政部门与水务公司共同成立内涝后应急指挥中心,共享积水监测数据、设施受损情况,同步制定应急方案,例如市政部门负责交通疏导与公共设施应急保障,水务公司负责积水排除与水质防控,避免各自为政导致的效率低下;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时更新积水消退情况、设施修复进度、民生保障措施,方便居民了解最新动态,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恐慌。
在恢复重建与长效防控阶段,需建立 “联合调研与方案制定” 机制,市政部门与水务公司共同调研内涝暴露的问题,如道路积水与管网排水能力不足的关联、公共设施受损与排水系统的关系,联合制定设施修复与升级方案,例如市政部门在道路改造时,同步征求水务公司意见,优化道路排水设计,水务公司在管网改造时,配合市政部门的道路施工计划,避免重复开挖。某城市内涝后,市政部门与水务公司联合开展调研,形成《内涝问题分析与整改方案》,明确了 10 项联合整改任务,通过协同推进,仅用 3 个月就完成了大部分整改工作,提升了损失减少的效率。
结语:以协同之力筑牢内涝后损失防线
城市暴雨内涝后的损失减少,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综合考验,既需要市政部门与水务公司各司其职、高效行动,更需要二者协同联动、形成合力。从应急处置的 “快速响应” 到设施修复的 “精准高效”,再到长效防控的 “未雨绸缪”,每一个环节都需以 “减少损失、保障民生” 为核心目标,不断优化措施、提升能力。
未来,随着智慧化技术的发展与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市政部门与水务公司还需进一步深化协同,将 “数字孪生”“AI 预警” 等技术融入内涝后损失控制全过程,同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排水系统升级等长效工程,从 “被动应对” 转向 “主动防控”,真正构建起 “内涝可防、损失可控、恢复快速” 的城市安全防线,为居民生活与城市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