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防汛排涝到防冻疏堵,入冬后城市排水系统工作要点-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1-06 | 5 次浏览 | 分享到:
城市污水管道作为地下 “生命线”,承担着污水收集与输送的核心职责。但城市化加速、极端降雨频发导致的高水位运行问题,正带来多重隐患: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易引发污水倒灌、触电及健康风险;破坏城市水环境,造成地下水与自然水体污染、产生恶臭气体;损害市政基础设施,加剧管道破损坍塌,增加运维成本;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扩容 “瓶颈” 并埋下长期安全隐患。关注该问题并通过科学规划、智慧管理等手段防范,是保障城市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随着气温骤降、雨雪天气增多,城市排水系统的工作重心需从汛期的 “排涝防洪” 平稳转向冬季的 “防冻疏堵”。冬季低温易导致管道结冰、淤泥冻结,雨雪混合水流易引发管网堵塞,若前期防汛排涝收尾工作不到位,还可能遗留积水隐患,双重压力下,排水系统极易出现运行故障。因此,入冬后需围绕 “收尾防汛隐患、筑牢防冻防线、强化疏堵保障、做好应急准备” 四大核心,系统性推进排水系统运维管理,确保城市地下 “血脉” 冬季畅通无阻,保障居民生活与城市运行稳定。


一、防汛排涝收尾:清零隐患,为冬季运行 “打基础”

汛期结束后并非防汛工作的终点,入冬前的防汛排涝收尾工作,是消除积水隐患、避免冬季冻害的关键前提。需聚焦 “积水点清零、设施检修、数据复盘” 三大任务,为排水系统冬季运行扫清障碍。


在积水点隐患排查与整治方面,需对汛期出现的易涝点进行 “回头看”,重点排查低洼路段、地下通道、管网末端等区域。利用管道检测机器人(CCTV)与声呐检测设备,深入排查排水管网是否存在因汛期冲刷导致的破损、塌陷或淤泥淤积,尤其关注管网与河道、调蓄池连接的关键节点,防止因接口渗漏导致积水倒灌。对排查出的积水点,优先采取管网疏通、增设排水口、修复破损管道等措施,确保入冬前实现 “无积水残留”。例如,某北方城市在 10 月底前完成了 32 处汛期易涝点的整治,对 5 处因管网塌陷导致的积水区域进行管道修复,同时清理调蓄池内残留的汛期淤泥约 800 立方米,避免冬季低温下淤泥冻结堵塞调蓄池进水口。


在防汛设施检修与维护方面,需对汛期高强度运行的排水泵站、闸门、应急排水设备进行全面保养。排水泵站需重点检查电机、水泵的运行状态,更换磨损部件,清理泵站集水井内的杂物与淤泥,防止杂物冻结影响水泵启动;河道排水闸门需检查启闭系统是否灵活,对闸门轨道进行除锈润滑,避免低温导致机械部件卡滞;应急排水车、移动泵站等设备需完成燃油加注、电池充电与故障排查,确保冬季突发积水时能快速投入使用。某省会城市在入冬前对全市 28 座排水泵站进行检修,更换老化电机 12 台,为闸门涂抹低温专用润滑剂,同时对 30 辆应急排水车进行全面调试,确保设备完好率达 100%。


在防汛数据复盘与方案优化方面,需梳理汛期排水系统运行数据,包括降雨量、积水时长、泵站运行时长、管网流量等,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排水系统的薄弱环节。结合冬季雨雪天气特点,优化排水应急预案,明确冬季雨雪天气下的泵站启停阈值、应急响应流程与人员值班制度。例如,某城市通过复盘汛期数据发现,老城区部分管径较小的管网在短时强降雨下易拥堵,因此在冬季预案中特别增设 “雨雪天气老城区管网 1 小时巡查机制”,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置堵塞问题。


二、防冻准备:多维防护,抵御低温 “冻害风险”

冬季低温是城市排水系统的主要威胁,管道内积水结冰会导致管径缩小甚至完全堵塞,冻胀压力还可能造成管道破裂、井盖凸起,不仅影响排水功能,还会引发路面安全隐患。需从 “管道保温、水流调控、设施防护” 三个维度,构建全方位防冻体系。


在管道防冻保温方面,需根据不同区域的低温情况采取差异化措施。对裸露在外的排水管道(如桥梁下、地下通道出入口的管道),采用岩棉保温管、聚氨酯发泡材料进行包裹,外层加装防水防腐层,防止雨雪渗透导致保温层失效;对埋深较浅(小于当地冻土层厚度)的管网,通过开挖沟槽、增设保温层后重新填埋,或在管道周边铺设发热电缆,通过低温自动启动装置维持管道温度在 0℃以上。某北方严寒城市对主城区 20 公里埋深较浅的排水管网加装了发热电缆,通过智能温控系统实时监测管道温度,当温度低于 2℃时自动启动加热功能,有效避免了管道结冰堵塞。


在水流调控防结冰方面,核心是通过保持管网内水流速度,防止积水滞留结冰。一方面,合理调整排水泵站运行频率,在夜间低温时段适当提高泵站抽排强度,加快管网内水流速度,减少水流滞留时间;另一方面,对易结冰的管网末端或支线管道,采取 “少量持续排水” 模式,通过打开末端排水阀门,保持管道内有少量水流流动,避免积水冻结。例如,某城市在冬季夜间 22:00 至次日 6:00,将老城区排水泵站的抽排频率提高 20%,同时对 15 条易结冰的支线管道开启 “微流排水”,有效降低了管道结冰概率。


在排水设施防冻防护方面,需重点关注井盖、检查井、雨水篦子等露天设施。对普通井盖,可在井盖与井座之间加装橡胶密封圈,减少冷空气进入井内;对易积雪区域的雨水篦子,需提前清理周边落叶、杂物,防止雨雪混合杂物堵塞篦子,同时在篦子周边设置警示标识,避免积雪覆盖导致行人踩踏陷落;检查井内可安装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井内温度,当温度低于 0℃时,通过井内安装的小型加热装置维持温度,防止井内积水结冰堵塞管道接口。某城市在冬季为全市 5000 余个雨水篦子加装了防堵网格,同时在 200 个关键检查井内安装温度传感器与加热装置,通过智慧平台实时监控井内温度,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三、疏堵保障:主动干预,破解冬季 “堵塞难题”

冬季排水系统堵塞多由 “淤泥冻结、杂物堆积、雨雪裹挟垃圾” 导致,一旦堵塞,不仅影响排水效率,融化的冰雪水还可能倒灌至路面或居民小区。需采取 “主动疏通、源头管控、智能监测” 相结合的方式,提前预防与及时处置堵塞问题。


在主动疏通作业方面,需调整疏通频次与方式,适应冬季工况。对主城区交通干道、商业街区等排水需求大的区域,将管网疏通频次从每月 1 次提升至每两周 1 次,采用高压水射流疏通与机械清淤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清理管道内的淤泥、冻结杂物;对居民小区周边管网,可结合冬季生活垃圾增多的特点,增加对厨房污水排放口、化粪池连接管道的疏通力度,防止油脂凝固与粪便冻结堵塞管道;对管径较小的支线管道,采用 “分段疏通 + 高压冲洗” 模式,避免疏通不彻底导致结冰堵塞。某城市在冬季每月开展两次 “全城管网疏通行动”,投入高压疏通车 30 辆、清淤工人 200 余人,2023 年冬季累计清理管道淤泥约 5000 立方米,有效减少了堵塞事件。


在源头垃圾管控方面,需加强对排水管网入口的垃圾拦截。一方面,在雨水篦子、检查井入口加装防垃圾网、拦截挂篮,防止塑料袋、落叶、树枝等杂物进入管网;另一方面,联合城管部门加强对沿街商铺、居民小区的宣传引导,禁止将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倒入排水设施,同时加大对乱倒垃圾行为的处罚力度。冬季降雪后,需及时组织人员清理雨水篦子周边的积雪与融雪剂残留,防止融雪剂与积雪混合杂物堵塞篦子。某城市在冬季为沿街商铺发放 “排水设施保护告知书”,同时组建 10 支 “冬季排水护管队”,每日巡查雨水篦子与检查井,及时清理拦截的垃圾,2023 年冬季因垃圾堵塞导致的排水故障较上年下降 40%。


在智能监测预警堵塞方面,可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 “堵塞预警系统”。在易堵塞的管网路段、检查井内布设流量传感器与图像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管道内水流速度、水位变化与杂物堆积情况,当水流速度低于阈值或水位异常升高时,系统自动发送堵塞预警信息至运维人员;通过智慧排水平台整合各监测点数据,生成 “管网堵塞风险地图”,指导运维人员开展针对性疏通作业。某一线城市在冬季为 200 公里易堵塞管网安装了流量传感器,通过智慧平台实时监控管网运行状态,2023 年冬季累计发送堵塞预警 32 次,运维人员均在 1 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置,未发生大面积堵塞事件。


四、应急保障:快速响应,应对冬季 “突发状况”

冬季排水系统突发故障具有 “处置难度大、影响范围广” 的特点,如管道冻裂导致路面塌陷、积水结冰引发交通事故等,需建立 “快速响应、协同联动、应急处置” 的应急保障机制,确保突发状况及时解决。


在应急队伍与物资准备方面,需组建冬季专项应急队伍,配备适应低温环境的作业设备与物资。应急队伍应包含管道维修、清淤、设备抢修等专业人员,确保 24 小时待命;配备防寒服、防滑鞋、防冻手套等劳保用品,以及低温专用焊接设备、管道修复材料、融雪剂、除冰设备等物资;在主城区设置 3-5 个应急物资储备点,缩短物资调配时间。某北方城市组建了 5 支冬季排水应急队,每队配备 10 名专业人员、2 辆高压疏通车、1 辆管道修复车,同时在市区设置 4 个应急物资储备点,储备融雪剂 200 吨、管道修复材料 500 套,确保应急需求。


在应急响应与协同联动方面,需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当发生排水系统故障时,排水部门需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队伍赶赴现场处置;城管部门需协助封闭故障区域道路,疏导交通;交警部门需在周边道路设置警示标识,引导车辆绕行;社区居委会需协助通知周边居民,做好出行提醒;气象部门需及时提供低温、雨雪天气预报,为应急处置提供气象支持。2023 年冬季,某城市因低温导致一处主干道排水管道冻裂,排水部门联合城管、交警部门在 30 分钟内完成现场封闭与交通疏导,应急队伍采用低温焊接技术 4 小时内修复管道,未对居民生活与交通造成大面积影响。


在应急处置与事后复盘方面,需规范处置流程并总结经验。应急处置时,需优先保障居民生活排水与主干道交通排水,采用临时抽排设备将积水导排至安全区域,对冻裂管道采用 “先解冻、后修复” 的方式,避免强行施工导致二次损坏;故障处置完成后,需及时清理现场积水、积雪,撒布融雪剂防止路面结冰;事后需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冬季运维管理的不足,优化下一年度冬季排水系统工作方案。某城市在 2023 年冬季排水应急处置后,共开展 3 次复盘会议,针对 2 起管道冻裂事件优化了管道保温方案,为后续冬季运维提供了经验参考。


结语:全周期守护,让城市排水系统 “冬无隐患”

从防汛排涝收尾到防冻疏堵,入冬后城市排水系统的工作需兼顾 “隐患清零、风险防范、应急处置”,通过系统性、精细化的管理,抵御冬季低温与雨雪天气的挑战。冬季排水系统的稳定运行,不仅关系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更直接影响居民的出行安全与生活质量。


未来,需进一步结合智慧化技术,如通过数字孪生模型模拟冬季排水系统运行状态,提前预测堵塞、冻裂风险;利用无人机巡检积雪区域的排水设施,提高排查效率;推动排水系统与气象、交通、城管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实现 “一体化应急联动”。相信通过持续优化冬季排水系统工作机制,不断提升运维与应急能力,城市地下 “血脉” 将在冬季持续畅通,为城市安全运行与居民温暖过冬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