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水环境治理的 “地下生命线”,市政排水管网承担着雨水收集、污水输送的核心功能。长期以来,传统 “人工巡检 + 定期检测” 的管理模式,难以应对管网老化、内涝频发、污染溯源难等痛点,“市政排水管网能实现智慧化监测吗” 成为行业转型的关键疑问。答案是明确的:依托物联网、大数据、AI 等技术,市政排水管网已形成 “感知 - 传输 - 分析 - 决策” 全链路智慧化监测体系,不仅能实时掌握管网运行状态,更能实现风险预警与精准运维,为城市排水管理注入 “智慧基因”。
一、市政排水管网智慧化监测的技术可行性:从 “被动感知” 到 “主动预警”
市政排水管网智慧化监测的核心,是通过技术集成打破 “管网黑箱”,实现对水位、流量、水质、管网结构等关键指标的实时感知与智能分析。当前技术体系已具备成熟的落地条件,主要体现在三大层面:
1. 多维度感知设备:构建管网 “神经末梢”
智慧化监测的基础是 “感知层” 的全面覆盖。针对市政排水管网的复杂工况,已形成多样化的专用监测设备矩阵:
水位与流量监测:在管网关键节点(如检查井、泵站进水口)部署超声波流量计、雷达液位计,可实时采集管道内水位(精度 ±1mm)、流量(误差≤±2%)数据,捕捉暴雨时的水位骤升、旱季的流量异常,为内涝预警与偷排监测提供数据支撑。例如深圳某排水管网在 200 个关键节点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现 5 分钟 / 次的数据采集频率,暴雨期间提前 30 分钟发出内涝预警。
水质监测:在工业企业接管口、管网交汇处安装水质在线监测仪,实时检测 COD、氨氮、悬浮物等指标,当发现水质异常(如 COD 突然升高)时,自动触发污染溯源流程。苏州某工业园区通过该技术,将工业偷排的发现时间从传统人工检测的 24 小时缩短至 1 小时内。
管网结构监测:采用管道机器人(CCTV 检测机器人、声呐检测设备)定期对管网进行结构扫描,结合光纤传感技术监测管道变形、渗漏等病害,生成管网健康度评估报告。杭州某老城区通过智慧监测发现,30% 的老旧管道存在隐蔽性渗漏,为后续修复提供精准定位。
这些设备均具备防水(IP68 防护)、抗腐蚀、低功耗特性,可在地下潮湿、腐蚀性环境中稳定运行,部分设备支持太阳能供电,适配无外接电源的偏远监测点。
2. 数据传输与集成:打通 “信息孤岛”
感知设备采集的海量数据,需通过稳定的传输网络与集成平台实现 “互联互通”。当前主流技术路径包括:
多协议传输:监测设备支持 NB-IoT、4G/5G、LoRa 等通信协议,其中 NB-IoT 技术因低功耗(待机时长超 5 年)、广覆盖(穿透地下 10 米仍能传输)的优势,成为管网监测的首选。北京某新城排水管网采用 NB-IoT 传输数据,设备在线率保持在 98% 以上,数据传输延迟≤30 秒。
智慧管理平台:通过搭建市级或区级排水智慧管理平台,整合水位、流量、水质、管网 GIS 地图等数据,形成 “一张图” 可视化展示。平台具备数据存储(支持 3 年以上历史数据回溯)、异常报警(短信 + 平台弹窗双重提醒)、报表自动生成等功能,管理人员可实时掌握管网运行动态,无需人工汇总分散数据。广州排水智慧平台已接入全市 1.2 万公里管网数据,实现 7×24 小时不间断监测。
3. AI 算法赋能:实现 “智能决策”
数据的价值在于转化为决策依据,AI 算法是智慧化监测的 “大脑”。通过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分析,可实现三大核心功能:
内涝风险预测:结合历史水位数据、气象预报(降雨量、降雨时长),构建内涝风险预测模型,提前 1-3 小时预测易涝点积水深度与范围。上海某区通过该模型,将内涝预警准确率提升至 85%,2024 年汛期因预警及时,减少经济损失超千万元。
污染溯源分析:当水质监测设备发现异常时,算法结合管网拓扑结构、各节点流量数据,反向推导污染源头(精度可达 500 米范围内),并生成最优排查路线。南京某化工园区通过该功能,将污染溯源时间从传统的 3 天缩短至 2 小时,快速锁定违法排污企业。
管网运维优化:基于管网健康度数据(渗漏率、变形程度)与历史运维记录,算法自动生成运维优先级列表,优先推荐修复病害严重、影响范围大的管道。成都某区通过优化运维计划,将管网修复成本降低 20%,同时使管网漏损率从 15% 降至 8%。
二、市政排水管网智慧化监测的实践价值:解决传统管理痛点
智慧化监测并非 “技术炫技”,而是切实针对传统管理模式的痛点,提供高效解决方案,其价值体现在内涝防治、污染管控、运维降本三大维度:
1. 精准防治内涝:从 “被动救灾” 到 “主动防御”
传统内涝防治依赖人工巡查,易出现 “发现晚、处置慢” 的问题,而智慧化监测可实现全流程主动防御:
实时监测积水:在易涝点(如下穿式立交桥、低洼路段)安装水位监测仪,当积水深度超过预警阈值(如 375px)时,立即触发报警,同步推送信息至交警、市政部门,及时采取交通管制、排水泵启动等措施。郑州某下穿桥通过该技术,2024 年汛期未发生一起车辆淹水事故。
动态调度泵站:智慧平台根据各泵站进水口流量数据,自动调节泵站运行台数与转速,避免 “过度运行浪费能耗” 或 “运行不足导致积水”。武汉某排水泵站群采用智慧调度后,汛期能耗降低 18%,同时积水排除时间缩短 30%。
灾后快速评估:内涝过后,通过历史水位数据与 GIS 地图叠加,快速评估受影响区域与积水时长,为灾后清理与管网改造提供依据。深圳 2023 年台风过后,依托智慧平台仅用 6 小时就完成全市内涝影响评估,比传统人工评估效率提升 10 倍。
2. 严控污染排放:从 “末端治理” 到 “源头管控”
传统污染管控依赖污水处理厂末端检测,难以发现管网中途偷排、混接问题,智慧化监测实现 “源头 - 中途 - 末端” 全链条管控:
拦截工业偷排:在工业企业排水接管口安装水质 + 流量双监测设备,当发现 COD、氨氮超标或流量异常(如夜间流量突然增大)时,立即暂停企业排水(通过联动电动阀门)并通知环保部门。苏州某工业园区通过该措施,工业污水超标排放率从 12% 降至 1.5%,避免污水处理厂负荷骤增导致的处理效率下降。
监测雨污混接:在雨水管网关键节点安装水质监测仪,若旱季雨水管网中 COD 浓度超过 20mg/L,即判定存在雨污混接,算法自动定位混接区域。杭州某老城区通过智慧监测,累计发现并整改雨污混接点 320 处,雨水管网污染负荷降低 40%。
保障水体安全:在管网入河排口安装水质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排口水质,避免超标污水直排河道。宁波某流域通过该技术,入河排口水质达标率从 75% 提升至 98%,河道水质从 V 类改善至 Ⅲ 类。
3. 降低运维成本:从 “盲目运维” 到 “精准投入”
传统管网运维存在 “过度检测”(如对健康管道频繁检测)或 “遗漏病害”(如未发现隐蔽渗漏)的问题,智慧化监测可实现运维资源的最优配置:
减少人工巡检:智慧平台实时监测管网状态,仅在设备报警时安排人员现场排查,替代传统 “每日人工巡查” 模式。济南某区排水管网智慧化改造后,人工巡检频次从每周 3 次降至每月 1 次,年节省人工成本超 60 万元。
延长管网寿命:通过及时发现并修复小病害(如轻微渗漏),避免病害扩大(如渗漏导致管道周边土壤流失,进而引发管道变形),延长管网使用寿命。西安某老旧管网通过智慧运维,预计使用寿命从 20 年延长至 30 年,减少管网更新成本。
优化应急处置:当管网发生堵塞、破裂等故障时,智慧平台快速定位故障点(精度≤10 米)并生成应急处置方案(如推荐最近的抢修队伍、所需设备清单)。长沙某管网 2024 年发生管道破裂,依托智慧平台,抢修时间从传统的 8 小时缩短至 3 小时,减少污水外溢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三、市政排水管网智慧化监测的现存挑战与未来趋势
尽管智慧化监测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部分挑战,同时也呈现出明确的发展方向:
1. 现存挑战:需突破技术与成本瓶颈
老旧管网改造难度大:部分城市老城区管网建设年代久远,缺乏原始 GIS 数据(如管道埋深、管径),需先进行管网普查才能安装监测设备,增加前期投入。例如太原某老城区管网智慧化改造,仅普查阶段就耗时 6 个月,成本占总投资的 30%。
设备与平台兼容性不足:早期安装的监测设备(如不同品牌的流量计、液位计)通信协议不统一,难以接入新建智慧平台,需额外加装协议转换器,增加成本。部分城市因兼容性问题,导致设备在线率仅 80% 左右,影响数据完整性。
长期运维能力待提升:智慧平台与设备需要专业人员维护(如算法更新、设备校准),部分中小城市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导致平台功能无法充分发挥。例如某县级市排水智慧平台建成后,因无人会操作 AI 预测功能,该模块长期闲置。
2. 未来趋势:向 “全域感知 + 数字孪生” 升级
全域感知深化:未来将从 “关键节点监测” 向 “全管网覆盖” 发展,除传统的水位、流量监测外,还将增加管道腐蚀度监测(采用电化学传感器)、井盖状态监测(防偷盗、防位移),实现管网全要素感知。预计 2026 年,国内主要城市排水管网监测点密度将从目前的每公里 0.5 个提升至 1.2 个。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通过构建管网数字孪生模型(1:1 还原管网物理形态与运行状态),模拟不同工况(如不同降雨量、管道堵塞)下的管网运行情况,为管网改造、防汛预案制定提供 “虚拟试验场”。雄安新区已在起步区构建排水管网数字孪生系统,可提前模拟 50 年一遇暴雨的内涝情况,优化管网设计方案。
跨部门数据共享:未来排水智慧平台将与气象、交通、环保等部门数据打通,实现 “数据联动”。例如气象部门推送暴雨预警后,排水平台自动启动泵站预排;交通部门获取内涝预警后,同步发布交通管制信息,形成城市治理合力。
四、结语:智慧化监测是市政排水管网的必然选择
从技术可行性到实践成效来看,“市政排水管网能实现智慧化监测吗” 的答案已无需置疑。智慧化监测不仅解决了传统管理模式的效率低、成本高、响应慢等痛点,更能为城市水环境治理、内涝防治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当前仍面临改造难度大、兼容性不足等挑战,但随着技术迭代(如传感器成本下降、AI 算法优化)与政策支持(“十四五” 智慧水务规划明确推进管网智慧化),智慧化监测将逐步从 “试点示范” 走向 “全面普及”。未来,市政排水管网将不再是 “看不见的地下工程”,而是通过智慧化技术,成为可感知、可预测、可优化的 “城市智慧脉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