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网作为 “城市血管”,承担着供水、排水、燃气输送等关键功能,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与城市运转。随着管网使用年限增长,老化、破损、堵塞等问题频发,管网改造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任务。但传统改造决策多依赖人工巡检经验,存在盲目性、成本高、效果差等问题。而城市管网监测数据通过实时采集流量、压力、泄漏、水质等关键信息,能为管网改造提供精准、科学的依据,从 “经验决策” 转向 “数据驱动决策”,大幅提升改造效率与效果。本文将从改造需求识别、方案优化、优先级排序、效果验证四个维度,解析管网监测数据如何赋能改造决策。
一、精准识别改造需求:定位管网 “病灶”,避免盲目改造
管网改造的首要前提是明确 “哪里需要改”,而监测数据能像 “CT 扫描仪” 一样,精准定位管网薄弱环节,避免传统人工巡检漏判、误判导致的盲目改造。
在供水管网中,压力监测数据与流量监测数据结合,可快速识别管网泄漏与老化区域。供水管网监测系统通过在管网上布设压力传感器与流量计,实时采集不同节点的压力值与流量变化。当某区域压力异常下降(如短时间内压力降幅超过 0.2MPa)且流量异常增大(超出正常波动范围 20% 以上)时,大概率存在管道泄漏。通过分析泄漏点周边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还能缩小泄漏范围,甚至精准定位泄漏位置。例如,某市供水管网监测数据显示,老城区某路段压力从 0.4MPa 降至 0.15MPa,同时该区域流量从 50m³/h 增至 120m³/h,结合管网拓扑图与历史数据,最终定位到一处 DN500 钢管因腐蚀穿孔导致泄漏,为改造提供了精准靶点,避免了对整片区域管网的 “地毯式” 开挖排查。此外,长期压力监测数据还能反映管网老化程度:若某区域管道长期处于压力波动频繁、超压运行(超过设计压力 10%)状态,说明管道结构强度下降,易出现破裂,需优先纳入改造清单。
在排水管网中,液位监测数据与流量监测数据是识别堵塞、雨污混流的关键。排水管网监测设备(如超声波液位计、电磁流量计)可实时记录管道内液位高度与流量变化。当旱季某管段液位持续高于正常水位(如超过管道直径的 1/2)且流量持续偏低(低于历史同期均值 30%)时,表明管道存在堵塞;若雨季某雨水管网出现流量骤增且水质监测数据显示 COD、氨氮浓度异常升高(超出雨水正常范围),则说明存在雨污混流(生活或工业污水混入雨水管网)。例如,某城市通过排水管网监测发现,某工业园区周边雨水管网在非降雨时段流量仍达 80m³/h,且水质监测显示 COD 浓度达 150mg/L(雨水正常 COD 通常低于 30mg/L),进一步排查发现 3 家企业存在偷排污水行为,同时管网存在多处堵塞。基于此,改造决策明确将该区域雨污分流改造与管网清淤列为重点,避免了改造方向偏差。
二、优化改造方案:匹配管网实际工况,提升改造科学性
确定改造区域后,监测数据能为改造方案设计提供关键参数,确保方案与管网实际工况匹配,避免 “一刀切” 式改造导致的资源浪费或改造不彻底。
对于供水管网改造,流量与水质监测数据可指导管道管径选型与材质选择。通过分析改造区域历史流量数据(如日均流量、高峰流量、流量变化趋势),可精准计算管道设计流量,避免管径过大(造成投资浪费)或过小(满足不了用水需求)。例如,某新建小区周边供水管网改造中,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域日均用水量约 800m³,高峰用水量达 1200m³,结合未来 5 年人口增长预测(预计用水量增长 30%),最终确定改造管道管径为 DN800,而非初始方案的 DN600,确保长期满足用水需求。同时,水质监测数据(如 pH 值、浊度、氯离子浓度)可指导管材选择:若监测发现管网水质中氯离子浓度较高(超过 200mg/L),说明管道易受腐蚀,改造时需选用耐腐蚀材质(如球墨铸铁管、PE 管),而非普通钢管,延长管网使用寿命。
在排水管网改造中,液位、流量与降雨量监测数据可优化雨污分流改造与管网坡度设计。通过分析改造区域不同降雨量下的液位与流量数据,可确定雨水管网的设计重现期(如根据监测数据,该区域 5 年一遇暴雨时管网液位达满管,改造时需将设计重现期提升至 10 年一遇),并调整管网坡度(若监测发现某管段在中等降雨时液位上升过快,说明坡度不足,改造时需将坡度从 0.2% 调整至 0.3%),提升排水能力。例如,某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中,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域降雨强度达 30mm/h 时,现状管网液位超管顶,存在溢流风险,改造方案据此将雨水管网管径从 DN400 增大至 DN600,并优化管网坡度,改造后即使遭遇 50mm/h 降雨,管网也未出现溢流,改造效果显著。
三、合理排序改造优先级:聚焦高风险区域,提升资源利用率
城市管网改造资金有限,无法同时推进所有区域改造,监测数据可通过量化管网风险等级,帮助决策层合理排序改造优先级,将资源集中投向高风险、高影响区域。
构建管网风险评估模型时,监测数据是核心输入指标。风险评估通常从 “故障概率” 与 “故障影响” 两个维度展开:故障概率主要基于管网运行状态监测数据(如泄漏频次、压力波动幅度、管道老化程度关联数据),故障影响则结合流量监测数据(如管网服务人口、关键用户数量)与水质监测数据(如是否影响饮用水安全)。例如,某市将供水管网风险等级划分为 “极高、高、中、低” 四级,其中 “极高风险” 区域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监测数据显示近半年泄漏频次≥3 次 / 公里,且压力波动幅度≥0.3MPa;二是该区域管网服务人口≥5 万人,且为学校、医院等关键用户供水。通过模型计算,全市共识别出 12 处极高风险区域、25 处高风险区域,改造资金优先投入极高风险区域,仅用 30% 的改造资金解决了 60% 的管网故障问题,大幅提升资源利用率。
此外,监测数据还能动态调整改造优先级。管网运行状态会随时间变化,某区域可能因突发故障(如管道破裂)或外部环境变化(如周边人口激增),风险等级上升。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可及时更新风险评估结果,调整改造顺序。例如,某郊区因新建住宅项目,供水管网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域流量在 3 个月内从 200m³/h 增至 500m³/h,压力持续下降,风险等级从 “中” 升至 “高”,决策层随即调整改造计划,将该区域改造提前 1 年实施,避免了大规模停水事故。
四、验证改造效果:量化改造成效,指导后续优化
管网改造完成后,监测数据可作为 “效果标尺”,量化改造成效,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为后续改造优化提供依据。
在供水管网改造效果验证中,压力、流量、水质监测数据是核心指标。改造后若监测数据显示:目标区域压力稳定在设计范围(如 0.3-0.4MPa),压力波动幅度下降 50% 以上;泄漏频次从改造前的 2 次 / 公里降至 0.5 次 / 公里以下;水质浊度从改造前的 5NTU 降至 1NTU 以下,说明改造达到预期效果。例如,某市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后,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域压力达标率从改造前的 65% 提升至 98%,泄漏量减少 70%,居民投诉率下降 85%,改造成效显著。若改造后监测数据未达预期(如压力仍波动较大),则需进一步分析原因:可能是改造管道与周边管网衔接不当,或存在未发现的泄漏点,据此调整后续改造方案。
在排水管网改造效果验证中,液位、流量、水质监测数据同样关键。雨污分流改造后,若旱季雨水管网流量降至 10m³/h 以下(改造前为 50m³/h),且水质监测显示雨水管网 COD 浓度稳定在 30mg/L 以下,说明雨污混流问题得到解决;管网清淤改造后,若同等降雨量下管网液位较改造前下降 30% 以上,且流量提升 20% 以上,说明堵塞问题已改善。例如,某工业园区排水管网改造后,监测数据显示旱季雨水管网流量从 80m³/h 降至 5m³/h,COD 浓度从 150mg/L 降至 25mg/L,雨季管网液位较改造前平均下降 0.4 米,改造效果符合预期。若监测发现改造后仍存在溢流(如暴雨时液位仍超管顶),则需分析是否因改造管径不足或坡度设计不合理,为后续补充改造提供方向。
五、结语
城市管网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监测数据是贯穿改造全流程的 “核心支撑”—— 从精准识别需求、科学优化方案,到合理排序优先级、量化验证效果,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监测数据的赋能。随着智慧管网建设的推进,监测数据的采集将更实时、全面,数据分析技术(如大数据、AI)将更先进,未来管网改造决策将更加精准、高效,实现 “改一处、成一处、长效一处” 的目标。
通过充分发挥城市管网监测数据的价值,城市管网改造将告别 “经验主义” 的盲目性,走向 “数据驱动” 的科学性,不仅能提升管网运行效率、降低维护成本,更能保障居民用水安全、改善城市水环境,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 “地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