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排水管网的支管与暗渠,如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 “毛细血管”,承担着分散区域雨水、污水收集与输送的关键职能。然而,这类隐蔽部位普遍存在 “位置深、管径小、环境复杂、巡检难度大” 等特点:支管多沿小巷、居民区分布,部分埋深达 3-5 米,且管径常小于 600 毫米;暗渠则多为封闭或半封闭结构,内部空间狭窄、通风差,甚至存在有毒有害气体积聚风险。传统人工巡检模式下,工作人员难以进入内部排查,仅能通过地面观察或有限井口抽查,导致堵塞、泄漏等隐患发现滞后,轻则引发局部积水、污水外溢,重则污染土壤与地下水,威胁城市水环境安全。随着城市管网监测技术的迭代,针对支管与暗渠的 “精准监测、隐患预警” 已成为智慧水务建设的核心突破口,一系列适配隐蔽场景的技术手段正逐步实现从 “被动抢修” 到 “主动防控” 的转变。
一、微型化感知技术:适配小管径与狭窄空间的 “精准探针”
支管与暗渠的 “小管径、窄空间” 特性,决定了传统大尺寸监测设备难以部署,而微型化、低功耗的感知技术,凭借 “体积小、易安装、适应性强” 的优势,成为隐蔽部位数据采集的核心工具。这类技术可直接深入管道内部或暗渠关键节点,实时捕捉流量、液位、淤积等关键指标,从源头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在流量与液位监测方面,微型电磁流量计与光纤液位传感器是当前主流选择。微型电磁流量计直径可控制在 50-80 毫米,重量仅 1-2 公斤,通过检查井预留接口即可插入管径 300 毫米以上的支管,无需开挖路面。其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不受水中泥沙、杂质影响,能精准测量管内水流速度与流量,当支管因落叶、塑料袋堵塞导致流量骤降 20% 以上时,可实时触发异常预警。而光纤液位传感器则采用柔性光纤探头,直径仅 2-3 毫米,可沿支管内壁或暗渠侧壁布设,通过光信号反射原理测量水位变化,分辨率达 0.1 毫米,能敏锐捕捉堵塞导致的上游水位升高或泄漏引发的下游水位骤降。例如,某市老城区支管改造中,通过在 200 余条管径 300-500 毫米的支管内部署微型电磁流量计与光纤液位传感器,将堵塞隐患发现时间从平均 72 小时缩短至 4 小时,泄漏检出率提升至 90% 以上。
针对支管与暗渠的淤积监测,微型超声波淤积传感器与管道内窥摄像头形成 “数据 + 图像” 的双重验证。微型超声波淤积传感器体积仅拳头大小,可安装在支管检查井底部或暗渠转弯处,通过超声波发射与反射测量淤泥堆积高度,测量范围 0-1.5 米,误差小于 5 毫米,且具备自动温度补偿功能,避免因暗渠内温差导致的测量偏差。而管道内窥摄像头则分为 “有线推送式” 与 “无线自主式” 两类:有线推送式摄像头直径约 30-50 毫米,通过线缆从井口推入支管,工作人员在地面通过显示屏观察管内淤积、管道破损情况,镜头具备 360 度旋转与强光照明功能,可清晰捕捉管壁附着的油污、树根入侵等隐患;无线自主式摄像头则搭载微型电机与锂电池,可在管径 500 毫米以上的暗渠内自主移动,续航时间达 4-6 小时,通过 LoRa 信号实时回传图像数据,适用于长距离暗渠(如 1 公里以上)的全覆盖监测。某工业园区暗渠治理项目中,通过组合使用微型超声波淤积传感器与无线内窥摄像头,不仅精准定位了 3 处淤积厚度超 0.8 米的堵塞点,还发现了 2 处管道裂缝导致的渗漏,为清淤与修复提供了精确数据支撑。
此外,针对暗渠内有毒有害气体(如硫化氢、甲烷)积聚的安全隐患,微型气体传感器阵列可与流量、液位传感器协同部署。这类传感器尺寸仅火柴盒大小,可集成硫化氢、甲烷、氧气等多参数监测功能,当暗渠内硫化氢浓度超过 10ppm 或氧气含量低于 19.5% 时,自动发出声光报警并上传数据,保障后期清淤、检修人员的安全。同时,传感器数据可间接辅助判断管道泄漏情况 —— 若某段暗渠突然出现甲烷浓度升高,可能是周边燃气管道泄漏渗入,需联动燃气部门进一步排查,实现 “跨管网隐患协同预警”。
二、非开挖探测技术:穿透复杂环境的 “地下透视眼”
对于无法直接进入的深埋支管(如埋深超 5 米)或封闭暗渠,非开挖探测技术可通过地面或有限井口,穿透土壤、混凝土等遮挡物,获取管道内部结构与运行状态信息,有效解决 “隐蔽部位无法触达” 的难题。这类技术无需破坏路面或开挖暗渠,既能降低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又能实现大范围、高效率的隐患排查,尤其适用于老城区密集支管与历史遗留暗渠的监测。
管道雷达探测(GPR)技术是支管位置定位与泄漏排查的核心手段。其原理是通过地面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波,电磁波遇到管道、积水、空洞等不同介质时会产生反射信号,接收天线捕捉信号后,经数据处理生成地下剖面图像,可清晰显示支管的走向、埋深、管径及周边土壤含水率变化。针对管径 200-400 毫米的深埋支管,雷达探测分辨率可达 50 毫米,能准确识别管道是否存在变形、破裂,以及周边土壤是否因泄漏出现积水区(含水率异常升高)。例如,某市老城区改造中,工作人员通过车载管道雷达沿小巷缓慢行驶,仅用 3 天便完成了 5 平方公里范围内 120 余条深埋支管的探测,发现 8 处因管道破裂导致的土壤积水隐患,且定位误差控制在 1 米以内,为后续非开挖修复提供了精确坐标。
在暗渠结构完整性监测方面,声波检测技术与红外热成像技术形成互补。声波检测技术通过在暗渠井口或通风口布设声波传感器,捕捉管道内水流异常声响 —— 当暗渠内存在堵塞时,水流通过狭窄通道会产生湍流噪声,频率较正常水流升高 200-500Hz;若存在泄漏,水流渗入土壤会产生 “嘶嘶” 声,且泄漏点越近,声强越大。工作人员通过多传感器声波定位算法,可将泄漏点定位误差缩小至 3 米以内。而红外热成像技术则通过地面无人机或手持设备,捕捉支管、暗渠上方地面的温度异常 —— 管道泄漏会导致周边土壤含水率升高,比热容增大,在昼夜温差作用下,泄漏点上方地面温度较周边低 2-3℃,红外热成像仪可清晰显示这一温度差异,尤其适用于干燥地区的支管泄漏排查。某北方城市采用 “声波 + 红外” 联合探测技术,在冬季干燥期排查出 15 处深埋支管泄漏点,其中 12 处为传统人工巡检从未发现的隐蔽隐患,有效避免了土壤冻胀对管道的进一步破坏。
对于大断面暗渠(如宽 2 米以上、高 1.5 米以上),激光扫描技术可实现内部三维结构的精准建模。工作人员通过暗渠检修口将激光扫描仪送入内部,扫描仪以每秒 100 万点的速度发射激光束,捕捉暗渠内壁的淤积、裂缝、变形等细节,生成高精度三维点云模型,可测量淤积体积、裂缝宽度等参数,误差小于 10 毫米。同时,模型可与历史数据对比,分析淤积增长速度或裂缝扩展趋势,提前规划清淤或修复时间。某省会城市护城河暗渠监测中,通过激光扫描技术发现渠底淤积体积达 2000 立方米,且局部侧壁出现 0.3 毫米宽的裂缝,市政部门据此制定了分阶段清淤与注浆修复方案,避免了暗渠坍塌风险。
三、无线传输与边缘计算:破解隐蔽部位 “数据孤岛” 难题
支管与暗渠的 “深埋、封闭” 环境,易导致传统无线信号(如 4G/5G)衰减或中断,若仅依赖传感器采集数据而无法实时传输,仍难以实现隐患及时预警。无线传输技术与边缘计算的结合,可构建 “本地处理 + 高效传输” 的数据流闭环,确保隐蔽部位监测数据 “传得出、算得快、用得上”,避免因数据延迟导致的隐患遗漏。
LoRa/LoRaWAN 低功耗广域网技术是支管与暗渠数据传输的首选方案。其优势在于穿透能力强 —— 可穿透 3-5 米土壤或 2-3 层混凝土墙体,传输距离远(地面单点覆盖半径可达 1-3 公里),且功耗低(传感器电池续航可达 3-5 年),无需频繁更换电池。在实际部署中,可在支管检查井或暗渠通风口安装 LoRa 网关,网关通过太阳能供电(避免布线难题),将周边 500 米范围内传感器采集的流量、液位、气体浓度等数据汇总后,再通过 4G/5G 或光纤回传至智慧水务平台。针对信号遮挡严重的封闭暗渠,可采用 “多网关级联” 方式 —— 在暗渠每隔 500 米设置一个中继网关,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接力传输数据,确保信号无死角。某城市历史暗渠监测项目中,通过部署 23 个 LoRa 网关与 500 余个传感器,实现了 15 公里长封闭暗渠的数据实时传输,数据上传成功率达 98% 以上,彻底解决了以往 “数据传不出、隐患看不见” 的问题。
边缘计算技术则可在数据传输前实现 “本地预处理”,减少无效数据上传,提升预警响应速度。在支管与暗渠监测中,边缘计算节点可部署在 LoRa 网关或泵站控制柜内,具备数据过滤、异常识别、本地预警功能。例如,边缘计算节点可预设支管正常流量范围(如 5-15 立方米 / 小时),当传感器采集的实时流量连续 10 分钟低于 5 立方米 / 小时或高于 15 立方米 / 小时时,节点无需等待平台指令,直接判定为异常并向附近运维人员发送短信预警;同时,节点可对摄像头采集的图像数据进行本地识别,仅将包含堵塞物(如塑料袋、树枝)或管道破损的图像上传至平台,减少 90% 以上的冗余图像数据传输,降低带宽占用。某市智慧水务系统中,边缘计算节点在暴雨天气下发挥关键作用 —— 当某段支管液位 10 分钟内升高 0.5 米时,节点本地判定为堵塞风险,立即向运维班组推送预警信息,工作人员仅用 20 分钟便赶到现场疏通,避免了路面积水形成。
此外,针对特殊场景(如穿越河流的暗渠、地下车库下方支管),可采用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UWSN) 或电力线载波通信(PLC) 技术。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适用于水下暗渠或穿河支管,传感器通过声波信号在水中传输数据,可监测管道泄漏导致的水质变化(如浊度、电导率升高);电力线载波通信则利用周边电力线路传输数据,无需额外布线,适用于电力设施密集区域的支管监测,进一步拓展了隐蔽部位传输技术的适配范围。
四、技术协同与运维优化:构建隐蔽部位监测的长效机制
单一技术手段难以全面覆盖支管与暗渠的复杂场景,需通过 “多技术协同” 形成监测合力,同时优化运维模式,确保技术持续发挥效能,从根本上避免堵塞、泄漏隐患遗漏。
在技术协同方面,应建立 “微型感知 + 非开挖探测 + 无线传输” 的立体监测体系。例如,对于老城区密集支管,可先通过管道雷达探测确定支管位置、埋深与管径,再针对性部署微型电磁流量计与光纤液位传感器;日常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运行状态,每半年利用管道内窥摄像头进行一次全面排查,验证传感器数据准确性,同时发现传感器无法识别的管道变形、树根入侵等隐患。对于长距离封闭暗渠,可结合激光扫描建模确定淤积分布,再在淤积严重区域加密部署超声波淤积传感器,实时监测淤积增长速度;同时,通过气体传感器阵列监测有毒有害气体浓度,保障后期清淤人员安全。某城市通过该协同体系,将支管与暗渠隐患检出率从 65% 提升至 95%,隐患处置及时率从 70% 提升至 98%,大幅降低了污水外溢与内涝风险。
在运维优化方面,需建立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与 “数据校验机制”。针对微型传感器易受油污、泥沙污染的问题,可采用 “定期清洁 + 防附着涂层” 方案 —— 传感器表面喷涂聚四氟乙烯涂层,减少油污附着,每季度通过管道机器人携带清洁工具对传感器进行一次擦拭;同时,智慧水务平台实时监测传感器运行状态,当电池电量低于 20% 或数据上传中断时,自动生成维护工单,避免设备失效导致的监测空白。在数据校验方面,每月需结合人工抽样检测(如现场测量支管流量、淤积厚度)与传感器数据对比,若误差超过 10%,及时校准传感器参数;每半年利用非开挖探测技术(如管道雷达、激光扫描)对传感器监测结果进行全面验证,确保数据长期准确。
未来,随着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支管与暗渠监测将实现 “虚拟仿真 + 实景监测” 的深度融合。通过将传感器实时数据、非开挖探测的三维模型导入数字孪生平台,可在虚拟空间中还原支管与暗渠的运行状态,模拟不同堵塞、泄漏场景下的水流变化,提前预判隐患扩散路径;同时,结合 AI 算法分析历史数据,可预测支管淤积周期、暗渠老化趋势,实现 “隐患提前预警、资源精准调配”。例如,数字孪生平台可根据某段支管近 3 年的淤积数据,预测明年汛期前需清淤,提前生成清淤计划,避免临时应急处置的被动局面。
市政排水管网支管与暗渠的监测,是城市水环境治理与安全运行的 “最后一公里”。通过微型化感知、非开挖探测、无线传输等技术的创新应用与协同融合,不仅能破解隐蔽部位 “监测难、数据不准、隐患遗漏” 的痛点,更能推动城市管网管理从 “经验驱动” 向 “数据驱动” 转变,为建设 “安全、韧性、智慧” 的城市排水系统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