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洪排水核心设施是抵御内涝灾害、保障城市水安全的 “硬件基础”,其布局绝非各类设施的简单堆砌,而是需围绕 “源头控蓄 — 过程疏导 — 末端强排 — 应急兜底” 的全流程逻辑,实现防洪堤、排水管网、排涝泵站、调蓄设施等核心设施的空间适配、功能互补与调度协同,避免 “设施孤立运行、功能冲突内耗”,构建韧性强、效率高、生态优的城市防洪排水体系。
一、协同布局的核心逻辑:以 “水文循环” 为纲,匹配城市空间格局
城市防洪排水核心设施的协同布局,需遵循 “尊重自然水文规律 + 适配城市发展规划” 的双重原则,核心逻辑可概括为三点:
全流程覆盖:从降雨产生径流的 “源头”,到雨水输送的 “过程”,再到洪水外排的 “末端”,每一环均需对应核心设施 —— 源头通过调蓄设施削减径流,过程通过管网与沟渠疏导雨水,末端通过泵站与防洪堤保障安全,形成无断点的防洪排水链条;
空间适配:设施布局需结合城市地形(如低洼区、坡地)、用地功能(如核心商务区、老城区、生态区)与水文特征(如河道走向、流域汇流),例如低洼区需加密调蓄设施与泵站,坡地需重点建设截洪沟;
功能协同:不同设施需形成 “1+1>2” 的效应 —— 如防洪堤需与排水管网匹配高程,避免 “堤内积水无法排出”;调蓄设施需与泵站联动,降雨后及时排空调蓄池,为下次降雨预留空间。某城市曾因防洪堤建设过高(超出周边管网出口高程 1.5 米),导致汛期堤内积水无法排出,后期不得不增设强排泵站,额外投入 2000 万元整改,这正是设施布局缺乏协同的典型教训。
二、核心设施协同布局策略:按 “源头 — 过程 — 末端” 分层设计
(一)源头控蓄设施:分散布局,削减径流 “峰值”
源头控蓄设施(如雨水调蓄池、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植草沟)的核心作用是 “就地消纳雨水”,减少进入管网的径流总量与峰值,布局需遵循 “分散化、小型化、贴近源头” 原则,与城市绿地、道路、小区等空间深度融合。
与城市绿地协同:在城市公园、社区绿地、道路绿化带中嵌入下沉式绿地与雨水花园,按 “500 米服务半径” 布局,确保雨水就近入渗或暂存。例如,城市主干道两侧绿化带改造为下沉式绿地(深度 10-750px),搭配植草沟引导路面雨水汇入,可削减 30%-50% 的路面径流;大型公园内建设景观调蓄湖,兼具 “景观功能” 与 “调蓄功能”,调蓄容积按 “50 年一遇 1 小时降雨量” 设计,如 10 万平方米公园的调蓄湖可暂存雨水 5000-8000 立方米,大幅减少下游管网压力。
与居住社区协同:新建小区需按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 要求,配套建设调蓄设施 —— 容积率>2.0 的小区,可在地下车库顶板建设雨水调蓄池(容积不低于小区占地面积 ×20mm 降雨深度);老旧小区改造时,优先将硬化路面改为透水铺装(覆盖率≥30%),在小区边角空间建设小型调蓄罐。某城市新建小区通过该布局,雨水径流峰值延迟 2 小时出现,峰值流量降低 40%,周边市政管网满溢率下降 60%。
与道路系统协同:城市道路按 “分级布局” 原则配套源头设施 —— 快速路与主干道两侧建设植草沟(宽度≥1.5 米),收集路面雨水;次干道与支路采用透水人行道(透水系数≥1×10⁻³m/s),搭配路缘石开口,引导雨水进入绿化带。同时,在道路交叉口、公交站台等汇水点,建设小型雨水渗透井(直径 1 米,深度 3-5 米),加速雨水下渗。某城市主干道改造后,道路径流削减率达 35%,雨天路面积水时长从 1 小时缩短至 15 分钟。
(二)过程疏导设施:系统布局,畅通雨水 “通道”
过程疏导设施(如排水管网、截洪沟、明沟、生态沟渠)是雨水从源头输送至末端的 “主动脉”,布局需聚焦 “管网与地形适配、沟渠与河道衔接、避免淤积堵塞”,确保雨水输送高效通畅。
排水管网:分级分区,适配地形与负荷
分区布局:按城市流域汇水特征,将排水管网划分为若干独立排水分区(如每 5-10 平方公里一个分区),每个分区设置独立的出口与泵站,避免跨分区汇流导致管网过载。例如,某城市按河道流域划分 8 个排水分区,每个分区管网独立接入对应河道,暴雨时各分区负荷均衡,无大面积管网满溢;
管径与坡度优化:根据汇水面积与降雨强度,确定管网管径(如主干道雨水管网管径不小于 DN1200,次干道不小于 DN800),同时按 “最小坡度 0.3‰” 设计,避免淤积。老城区管网改造时,优先对 “瓶颈段”(如管径<DN600 的管段)扩容,同步实施雨污分流,避免污水挤占雨水管网空间;
与源头设施衔接:管网进口需与源头调蓄设施出口精准对接,如小区调蓄池出口通过 DN300 支管接入市政管网,支管设置止回阀,防止雨水倒灌。某城市因小区调蓄池出口未设止回阀,暴雨时市政管网水位过高导致雨水倒灌小区,后期加装阀门后问题彻底解决。
截洪沟与明沟:针对性布局,拦截坡面洪水
山地城市重点布局:山地城市因地形落差大、汇流速度快,需在坡地边缘、山体与城区交界处建设截洪沟(断面宽度 2-5 米,深度 1.5-3 米),拦截山体坡面洪水,避免洪水直接冲击城区。截洪沟需与城市排水管网或河道衔接,确保洪水有序排放,如某山地城市建设 15 公里环形截洪沟,将山体洪水引入下游河道,减少城区内涝点 12 处;
老城区明沟优化:老城区保留的明沟需进行生态化改造,采用 “混凝土衬砌 + 生态护坡”(如种植芦苇、菖蒲),既提升防洪能力,又改善景观。同时,明沟需定期清淤(每季度 1 次),确保过流能力不低于设计标准(如 5 年一遇降雨)。
生态沟渠:衔接管网与水体,提升净化能力
在排水管网出口与河道之间,建设生态沟渠(长度 50-200 米,宽度 3-8 米),沟渠内填充碎石、砾石,种植水生植物(如美人蕉、茭白),既减缓雨水流速,又通过物理过滤与植物吸收削减污染物(SS 削减率达 40%-60%)。某城市在管网出口建设生态沟渠后,排入河道的雨水 SS 浓度从 200mg/L 降至 80mg/L,有效保护河道水质。
(三)末端强排与防洪设施:精准布局,守住安全 “底线”
末端设施(如排涝泵站、防洪堤、挡潮闸、河道疏浚工程)是城市防洪排水的 “最后防线”,布局需聚焦 “抵御外洪、强排内涝、保障河道行洪”,与流域防洪体系深度衔接。
排涝泵站:按需布局,匹配管网与河道
选址原则:泵站需建在排水分区出口、河道岸边或低洼区最低点,确保管网雨水能自流汇入泵站集水池,如某城市在老城区低洼区建设 3 座排涝泵站,覆盖汇水面积 12 平方公里,集水池与周边管网的高差设计为 1.5 米,实现雨水自流;
规模适配:泵站抽排能力需按 “50 年一遇 24 小时降雨” 设计,同时考虑源头调蓄设施的削减效果 —— 若某分区源头设施已削减 40% 径流,则泵站规模可适当降低(如从 10m³/s 降至 6m³/s),避免投资浪费。某城市通过该适配策略,泵站建设成本节约 25%;
多泵站协同:同一流域的泵站需纳入统一调度系统,暴雨时按 “下游泵站优先启动、上游泵站错峰排水” 原则运行,避免大量雨水集中汇入河道导致水位骤升。例如,某流域 5 座泵站通过协同调度,将河道水位波动控制在 ±0.5 米,未出现漫堤风险。
防洪堤与挡潮闸:因地制宜,抵御外洪与倒灌
防洪堤布局:沿城市主要河道、湖泊建设防洪堤,堤顶高程需按 “100 年一遇洪水位 + 0.5 米安全超高” 设计,堤身采用 “混凝土重力坝” 或 “土堤 + 防渗膜” 结构,确保抗滑与防渗性能。同时,防洪堤需预留排水管网出口,出口设置拍门或闸门,避免洪水倒灌管网;
挡潮闸布局:沿海城市或河口区域,需在河道入海口建设挡潮闸,抵御风暴潮导致的海水倒灌。挡潮闸需与排涝泵站联动,涨潮时关闭闸门防止倒灌,落潮时开启闸门并启动泵站,加速城区雨水外排。某沿海城市挡潮闸与泵站协同运行后,海水倒灌导致的内涝频次从每年 5 次降至 1 次。
河道疏浚与生态修复:提升行洪与自净能力
定期对城市河道进行疏浚(每 3-5 年 1 次),清除河道底泥(疏浚深度 0.5-1.5 米),确保河道行洪断面不小于设计标准;
对河道岸线进行生态修复,采用生态护岸(如格宾石笼、仿自然护坡)替代硬化堤岸,保留河道滩地与浅水区,既提升行洪能力,又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某城市河道疏浚与生态修复后,行洪能力提升 30%,同时水体 DO 浓度从 2mg/L 升至 4mg/L,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三、协同布局的保障机制:从 “规划 — 建设 — 运维” 全周期管控
(一)规划层面:构建 “一张蓝图”
将防洪排水核心设施布局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绘制 “防洪排水设施布局专项图”,明确各类设施的空间位置、建设标准与衔接要求。例如,城市新区规划时,需同步划定源头调蓄设施、管网、泵站的用地范围,确保设施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老城区更新改造时,按 “先补短板、再提标准” 原则,优先布局缺失的调蓄设施与泵站。
(二)建设层面:强化 “同步实施”
核心设施建设需按 “时序协同” 原则推进 —— 源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如小区建设与雨水调蓄池同步施工),过程设施与道路改造同步实施(如道路翻新与管网扩容同步进行),末端设施与河道治理同步开展(如防洪堤建设与河道疏浚同步启动)。某城市新区通过同步建设,避免了 “道路建成后再挖路埋管网” 的重复施工,节约建设成本 15%。
(三)运维层面:实现 “联动调度”
构建城市防洪排水智慧调度平台,整合各类设施的运行数据(如调蓄设施水位、管网液位、泵站运行状态、河道水位),通过 AI 算法实现 “雨情预判 — 设施联动 — 应急响应” 的自动化调度。例如,暴雨来临前,平台自动指令调蓄设施排空;降雨时,根据管网液位自动调整泵站运行台数;河道水位过高时,联动挡潮闸关闭并启动应急排涝泵,确保设施协同运行。
四、实践案例:某城市防洪排水设施协同布局成效
某省会城市(平原城市,老城区占比 40%,汛期内涝频发)通过 “源头 — 过程 — 末端” 协同布局核心设施,运行 3 年后成效显著:
源头控蓄:建成下沉式绿地 150 万平方米、透水铺装 80 万平方米、地下调蓄池 20 座(总容积 50 万立方米),雨水径流总量削减率达 45%;
过程疏导:改造雨污分流管网 300 公里,建设截洪沟 10 公里、生态沟渠 25 公里,管网满溢率从 60% 降至 15%;
末端强排:新建排涝泵站 8 座(总抽排能力 35m³/s),加固防洪堤 20 公里,建设挡潮闸 3 座,暴雨时城区内涝积水时长从 24 小时缩短至 4 小时,未发生一起漫堤与倒灌事故。
五、总结
城市防洪排水核心设施的协同布局,是一项 “系统工程”,需打破 “重末端、轻源头”“重工程、轻协同” 的传统思维,以全流程水文循环为纲,实现源头控蓄、过程疏导、末端强排设施的空间适配与功能互补。只有通过这样的协同布局,才能将各类设施的效能最大化,构建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洪水不漫堤” 的韧性城市防洪排水体系,为城市安全运行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