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风险评估 热岛效应 硬化地面 精准防控内涝-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0-10 | 10 次浏览 | 分享到:
传统城市内涝风险评估常忽略 “城市热岛效应”“硬化地面扩张” 等人为因素,导致结果偏差。本文先解析两大因素对降雨径流的影响机制:热岛效应加剧降雨强度、缩短入渗时间,硬化地面降低渗透量、加剧峰值流量;再量化采集相关数据,构建评估指标体系;随后优化内涝风险评估模型,修正参数、新增模块并模拟多情景;最后通过历史与实地数据校验修正结果。实践案例中,融入人为因素后评估高风险区域重合率从 65% 提升至 88%,内涝次数减少 40%。

城市内涝风险评估是制定防洪排涝方案、保障城市安全的核心依据,其准确性直接决定防控措施的有效性。传统评估多聚焦于自然因素(如降雨量、地形坡度),却常忽略 “城市热岛效应”“硬化地面扩张” 等人为因素对降雨径流的显著影响 —— 热岛效应通过改变局地降雨特征加剧产流,硬化地面则大幅削弱雨水渗透能力、增加地表径流,两者叠加会导致实际内涝风险远高于仅基于自然因素的评估结果,最终引发 “评估达标但实际内涝频发” 的矛盾。因此,需将这两大人为因素系统纳入内涝风险评估体系,通过 “影响机制解析 - 数据量化采集 - 模型耦合优化 - 结果校验修正” 的全流程设计,提升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的贴合度。


一、人为因素对降雨径流的影响机制:明确评估需聚焦的核心关联

要在评估中充分考虑人为因素,首先需厘清 “城市热岛效应”“硬化地面扩张” 如何通过改变 “降雨 - 产流 - 汇流” 过程影响内涝风险,为后续量化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一)城市热岛效应:改变局地降雨特征与径流形成条件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区域温度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通常温差 3-5℃,极端时可达 8℃),其对降雨径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加剧局地降雨强度与频次:城市中心高温区域形成上升气流,吸引周边水汽汇聚,易催生对流雨,导致城市中心区域降雨量比郊区高 10%-30%,且短时强降雨(如 1 小时降雨量超 50mm)频次增加 20%-50%—— 例如某城市监测数据显示,市中心年均短时强降雨次数为 8 次,而郊区仅为 5 次,更强的降雨强度直接导致单位时间内地表径流激增,超出管网排水能力;


缩短降雨入渗时间:热岛效应导致城市地表温度升高(夏季水泥路面温度可达 50℃以上),降雨落地后快速蒸发,且高温使土壤含水率降低、渗透系数下降(如表层土壤渗透系数从郊区的 10⁻⁴m/s 降至城市中心的 10⁻⁵m/s),雨水更易形成地表径流,而非下渗补充地下水;


改变汇流速度:高温加速地表积水蒸发,但同时也使硬化地面(如沥青路面)热胀冷缩加剧,易出现裂缝,部分雨水通过裂缝下渗形成地下径流,却可能因地下管网老化导致渗透水积聚,反而增加管涌风险,形成 “地表径流未减、地下隐患叠加” 的复杂局面。


(二)硬化地面扩张:削弱渗透能力,增加地表径流总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硬化地面(如道路、建筑屋面、广场)面积持续扩张,其对降雨径流的影响更直接、更显著:


大幅降低雨水渗透量:自然地表(如绿地、林地)的雨水渗透率可达 30%-50%,而硬化地面渗透率近乎为 0(沥青路面渗透系数<10⁻⁶m/s),硬化地面每扩张 10%,城市区域整体雨水渗透量约下降 8%-12%—— 例如某城市 2000 年硬化地面占比 25%,年均地表径流量占降雨量的 40%;2020 年硬化地面占比升至 55%,地表径流量占比增至 75%,径流总量翻倍;


缩短汇流时间,加剧峰值流量:硬化地面表面光滑、坡度统一(如道路横坡 2%-3%),雨水汇流速度比自然地表快 2-3 倍(硬化地面汇流速度约 0.5-1m/s,绿地汇流速度约 0.1-0.2m/s),导致降雨后短时间内形成集中径流峰值,例如某区域 1 小时降雨量 30mm 时,硬化地面主导区域的径流峰值为 15m³/s,而绿地主导区域仅为 5m³/s,峰值流量的激增易导致管网瞬时超负荷,引发内涝;


改变径流污染特征,间接影响排水效率:硬化地面易积累灰尘、油污等污染物,降雨时这些污染物随径流进入管网,可能导致管道淤积(如油污附着管壁、泥沙沉积),长期下来降低管网过流能力,进一步加剧内涝风险 —— 例如某城市老城区因硬化地面径流携带的泥沙淤积,管网过流能力每年下降 5%-8%,成为内涝频发的重要诱因。


二、数据量化采集:构建人为因素的评估指标体系

要将人为因素纳入内涝风险评估,需通过多源数据采集,将 “城市热岛效应”“硬化地面扩张” 转化为可量化的评估指标,避免因指标模糊导致评估偏差。


(一)城市热岛效应相关数据采集

需从 “温度差异”“降雨特征”“地表状态” 三个维度采集数据,量化热岛效应的强度与影响范围:


温度数据:通过城市气象站、分布式温度传感器(如布设在道路、建筑屋顶、绿地的温度监测点)采集连续温度数据,计算 “城市热岛强度”(城市中心与郊区的日均温差),并划分热岛等级(弱热岛:温差 1-2℃,中热岛:2-3℃,强热岛:>3℃);同时利用遥感影像(如 Landsat 8 的热红外波段)反演城市地表温度分布,生成热岛效应空间分布图,明确不同区域的热岛影响范围;


降雨数据:在城市不同热岛等级区域(如中心强热岛区、郊区弱热岛区)分别布设自动雨量站,采集分钟级降雨数据(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时长),对比分析不同热岛区域的降雨差异 —— 例如在强热岛区增设雨量站密度(1-2 平方公里 / 个),弱热岛区适当降低密度(3-5 平方公里 / 个),确保捕捉热岛效应导致的降雨空间异质性;


地表含水率数据:通过土壤水分传感器采集不同热岛区域的表层土壤含水率(深度 0-750px),结合温度数据分析热岛效应对土壤渗透能力的影响,例如强热岛区表层土壤含水率长期低于弱热岛区 5%-10%,需在评估中修正该区域的渗透系数。


(二)硬化地面扩张相关数据采集

需聚焦 “硬化地面占比”“硬化类型”“空间分布” 三个核心指标,量化其对径流的影响:


硬化地面占比与分布数据: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如无人机航拍影像、 Sentinel-2 卫星影像,分辨率 10 米以内),通过 AI 图像识别技术提取城市硬化地面信息,计算不同区域(如行政区、街道、汇水区)的硬化地面占比,并生成硬化地面空间分布图 —— 例如将城市划分为 100 米 ×100 米的网格单元,每个单元标注硬化地面占比(如<30%、30%-60%、>60%);


硬化地面类型数据:区分硬化地面的具体类型(如沥青路面、水泥路面、建筑屋面、不透水广场),不同类型的径流系数存在差异(沥青路面径流系数 0.9-0.95,水泥路面 0.85-0.9,建筑屋面 0.8-0.85),需通过实地调查结合遥感解译,确定每个网格单元的主导硬化类型,为后续产流计算提供精准参数;


硬化地面老化程度数据:通过现场勘查与管网 GIS 数据,评估硬化地面的老化程度(如路面裂缝率、屋面防水层完好率),老化硬化地面因裂缝增多,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雨水下渗,需在评估中修正其径流系数 —— 例如裂缝率>10% 的沥青路面,径流系数可从 0.9 修正为 0.85。


三、模型耦合优化:将人为因素融入内涝风险评估模型

传统内涝风险评估模型(如 SWMM、MIKE URBAN)多基于自然下垫面参数设计,需通过 “参数修正 - 模块新增 - 场景模拟” 的方式,将城市热岛效应与硬化地面扩张的量化数据融入模型,提升评估准确性。


(一)参数修正:调整模型核心输入参数

针对热岛效应与硬化地面扩张对径流的影响,修正模型中的关键参数:


渗透系数修正:根据热岛等级与表层土壤含水率数据,调整不同区域的土壤渗透系数 —— 强热岛区渗透系数乘以 0.7-0.8 的修正系数(因高温导致土壤干燥、渗透能力下降),弱热岛区乘以 0.9-0.95 的修正系数;同时根据硬化地面占比,对网格单元的综合渗透系数进行加权计算(综合渗透系数 = 硬化地面渗透系数 × 硬化占比 + 自然地表渗透系数 ×(1 - 硬化占比));


径流系数修正:结合硬化地面类型与老化程度,调整网格单元的径流系数 —— 例如某网格单元硬化地面占比 60%(主导类型为沥青路面,裂缝率 5%,径流系数 0.9),自然地表占比 40%(绿地,径流系数 0.3),则综合径流系数 = 0.9×60% + 0.3×40% = 0.66,若该区域为强热岛区,再乘以 1.05-1.1 的修正系数(因热岛效应加速蒸发,实际径流略有降低,但需结合降雨强度动态调整);


降雨参数修正:根据不同热岛区域的实测降雨数据,修正模型的降雨输入 —— 强热岛区的设计降雨量需在原有基础上增加 10%-20%,短时强降雨的雨峰系数(雨峰时段降雨量占总降雨量的比例)增加 0.1-0.2,模拟热岛效应导致的降雨强度增大、雨峰提前的特征。


(二)模块新增:构建人为因素影响模块

在传统模型中新增 “热岛效应影响模块” 与 “硬化地面扩张影响模块”,实现对人为因素的动态模拟:


热岛效应影响模块:该模块接收温度、降雨、地表含水率数据,实时计算热岛强度对降雨径流的影响 —— 例如当热岛强度从 2℃升至 4℃时,自动将区域设计降雨量提升 15%,渗透系数降低 15%,并将这些动态调整的参数传入模型的产流计算模块;同时模拟热岛效应导致的局地降雨空间差异,在模型中生成 “热岛降雨分布图”,替代传统的均匀降雨输入;


硬化地面扩张影响模块:该模块根据硬化地面占比、类型、老化程度数据,动态更新网格单元的下垫面属性(如从 “绿地” 更新为 “沥青路面”),并自动计算对应的径流系数、渗透系数;同时模拟硬化地面扩张导致的汇流路径变化(如新增道路导致汇流方向改变),调整模型的汇流计算参数(如汇流速度、糙率)。


(三)场景模拟:设置多情景对比评估

通过设置 “自然情景”(无热岛效应、硬化地面占比 2000 年水平)与 “现状情景”(考虑当前热岛效应、当前硬化地面占比),对比两种情景下的内涝风险评估结果,量化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


内涝范围对比:现状情景下的内涝范围通常比自然情景大 20%-40%,例如某城市自然情景下内涝面积为 5 平方公里,现状情景下增至 7 平方公里,新增内涝区域多为硬化地面集中、热岛效应显著的市中心与工业园区;


内涝深度与持续时间对比:现状情景下内涝深度平均增加 5-250px,持续时间延长 1-2 小时,例如某低洼路段自然情景下内涝深度 375px、持续 2 小时,现状情景下因硬化地面径流集中、热岛降雨强度大,内涝深度增至 625px、持续 3.5 小时;


风险等级对比:根据内涝深度、持续时间、影响人口等指标,将内涝风险划分为低、中、高、极高四个等级,现状情景下高风险与极高风险区域的面积占比通常比自然情景高 15%-25%,需针对性强化这些区域的排涝措施。


四、结果校验与修正:确保评估结果贴合实际

将融入人为因素的评估结果与历史内涝数据、实地监测数据对比,通过 “数据校验 - 模型调优 - 动态更新” 的闭环,持续提升评估准确性。


(一)历史数据校验

收集城市近 5-10 年的历史内涝事件数据(内涝发生时间、地点、深度、持续时间),与评估模型输出的内涝风险分布图对比:


空间校验:统计模型预测的高风险区域与历史内涝发生区域的重合率,若重合率低于 70%,需检查热岛效应与硬化地面数据的准确性(如是否遗漏部分硬化区域),并修正模型参数(如调整径流系数修正系数);


强度校验:对比模型预测的某区域内涝深度、持续时间与历史实测数据的差异,若误差超 20%,需优化热岛降雨参数(如调整雨峰系数)或硬化地面渗透系数修正逻辑。


例如,某城市通过历史数据校验发现,模型预测的市中心内涝深度比实测值低 15%,原因是未充分考虑热岛效应导致的降雨强度增加,后续将强热岛区的设计降雨量修正系数从 1.1 提升至 1.2,误差降至 10% 以内。


(二)实地监测校验

在城市不同区域(高硬化、强热岛区,低硬化、弱热岛区)布设水位监测仪与雨量站,实时采集降雨径流数据,与模型模拟结果对比:


产流校验:对比监测的地表径流量与模型计算值,若模型计算值偏差超 15%,需修正径流系数或渗透系数;


汇流校验:对比监测的径流峰值出现时间与模型模拟时间,若偏差超 30 分钟,需调整汇流速度参数或管网糙率。


(三)动态更新机制

城市热岛效应与硬化地面扩张是动态变化的(如每年硬化地面新增 1%-2%,热岛强度随城市发展变化),需建立评估模型的动态更新机制:


数据年度更新:每年利用最新遥感影像更新硬化地面数据,通过气象站与传感器数据更新热岛效应相关指标;


模型参数年度调优:结合年度内涝监测数据,调整模型中的修正系数(如热岛降雨修正系数、硬化地面径流系数);


评估结果定期发布:每 1-2 年重新开展一次内涝风险评估,生成最新的风险分布图,为城市排涝设施建设、海绵城市规划提供动态依据。


五、实践案例:某城市内涝风险评估的人为因素融入成效

某省会城市 2022 年开展内涝风险评估时,首次系统融入城市热岛效应与硬化地面扩张因素:


数据采集:通过 30 个分布式温度传感器、50 个自动雨量站采集热岛与降雨数据,利用 0.5 米分辨率无人机航拍影像提取硬化地面信息,计算出市中心强热岛区占比 35%,硬化地面占比 62%;


模型优化:在 SWMM 模型中新增热岛与硬化地面模块,将强热岛区的设计降雨量提升 18%,径流系数修正为 0.72(未考虑人为因素时为 0.65);


评估成效:融入人为因素后,评估的高风险内涝区域面积比传统评估增加 38%,与 2023 年汛期实际内涝区域的重合率从传统评估的 65% 提升至 88%,为后续新建 2 处雨水调蓄池、改造 5 公里管网提供了精准指引,2023 年汛期该城市内涝次数较 2022 年减少 40%。


六、总结与展望

城市内涝风险评估中忽略 “城市热岛效应”“硬化地面扩张” 等人为因素,会导致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脱节,进而影响防洪排涝决策的科学性。通过明确人为因素对降雨径流的影响机制、量化采集相关数据、优化评估模型参数与模块、动态校验修正结果,可有效提升评估准确性,为城市内涝防控提供更贴合实际的依据。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为因素的考量将更精细化:一是引入 AI 大模型,通过学习海量热岛、硬化、内涝数据,自主优化模型参数与修正逻辑;二是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 “热岛 - 硬化 - 内涝” 联动的数字孪生城市,实时模拟人为因素变化对未来内涝风险的影响;三是将人为因素与气候变化数据(如未来极端降雨频次增加)结合,开展长期内涝风险预测,为城市规划提供前瞻性支撑,最终构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城市内涝防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