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管网水质流量监测 工业废水偷排定位 联动分析防污染-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0-10 | 12 次浏览 | 分享到:
针对工业废水偷排隐蔽性强、单一监测易误判漏判的问题,本文提出水质与流量监测联动分析方案。先构建 “水质 - 流量” 协同监测网络,科学布设点位并同步标准化采集数据;再通过识别 “水质异常 + 流量突变” 的组合特征(突发性、持续性、周期性),区分偷排与自然干扰;最后通过区间锁定、溯源追踪、现场核验精准定位偷排点位,并建立实时预警、跨部门协同、系统优化的长效监管机制。该方案实现从 “被动应对污染” 到 “主动精准防控” 的转型,有效打击偷排行为。

工业废水偷排是市政排水管网水质污染的主要诱因之一,这类偷排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如夜间偷排、通过暗管排放)、间歇性(非持续排放)的特点,仅依靠单一维度监测难以精准识别 —— 若仅监测水质,可能因自然波动(如雨天初期雨水携带污染物)误判为偷排;若仅监测流量,又无法区分流量突变是源于偷排还是正常用水负荷变化。而水质与流量监测的联动分析,通过捕捉 “水质异常” 与 “流量突变” 的组合特征,可有效排除自然干扰因素,精准锁定工业废水偷排点位,为管网管理部门打击偷排行为、保障水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一、联动基础:构建 “水质 - 流量” 协同监测网络

实现水质与流量数据的联动分析,首要前提是建立覆盖市政排水管网关键节点的协同监测网络,确保两类数据在 “空间同步、时间同步、精度匹配” 的基础上采集,为后续特征分析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一)监测点位的科学布设

需针对工业废水可能接入的管网节点,结合管网拓扑结构与工业企业分布,差异化布设监测设备:

工业集中区管网节点:在工业园区周边市政排水干管的入口处(即工业废水接入市政管网的 “总关口”),同步布设水质在线监测仪与超声波流量计,实时监测工业废水汇入后的水质与流量变化,这类点位是偷排监测的核心防线,可第一时间捕捉园区内企业的偷排行为;

企业排污口下游节点:对于已办理排污许可的工业企业,在其排污口下游 50-100 米的市政管网处,分别布设水质与流量监测设备,避免企业通过 “超标排放” 或 “私设暗管绕开自身监测” 的方式偷排,同时可精准关联偷排行为与具体企业;

管网交汇与关键断面:在市政排水管网的主干管交汇处、污水处理厂进水口等关键断面,布设 “水质 - 流量” 双监测设备,形成 “全域覆盖、重点监控” 的网络,若某区域上游监测无异常,下游断面出现水质与流量组合异常,可快速锁定异常区间。

例如,某城市在辖区内 3 个工业园区周边市政干管入口、28 家重点工业企业排污口下游、15 个主干管交汇处,共布设 56 套水质在线监测仪与 62 台流量计,形成了无监测盲区的协同网络。


(二)数据采集的同步与标准化

为确保水质与流量数据可联动分析,需统一采集标准,消除数据差异导致的分析误差:

时间同步采集:将水质与流量监测设备的采集频率统一设定为分钟级(如每 5 分钟采集 1 次数据),且采集时间戳精确到秒,确保同一节点的水质数据与流量数据可一一对应,避免因采集时间差导致 “水质异常” 与 “流量突变” 无法匹配;

数据格式与单位统一:通过数据中台将水质监测仪输出的 COD、氨氮、重金属浓度等数据(单位分别为 mg/L、mg/L、μg/L)与流量计输出的瞬时流量、累计流量数据(单位为 m³/h、m³),统一转换为 JSON 格式存储,同时建立数据标签体系(如监测点位 ID、采集时间、指标名称、数值、单位),便于后续关联调用;

数据精度校准:定期对两类设备进行精度校准 —— 水质监测仪每月用有证标准物质(如 COD 标准溶液)验证,误差超 10% 时重新标定;流量计每季度用标准体积管校准,确保测量误差≤2%,同时剔除水质监测中的 “异常值”(如仪器故障导致的浓度骤升骤降)与流量监测中的 “脉冲干扰值”,保证数据可靠性。


二、核心逻辑:“水质异常 + 流量突变” 的组合特征识别

工业废水偷排的本质是 “高浓度污染物水体突然、大量接入市政管网”,这一过程会同时引发管网内 “水质指标异常升高” 与 “流量瞬时突变”,且两类异常存在明确的时间关联性与因果关系,这是区别于自然干扰的核心特征。


(一)单一维度异常的局限性

仅依靠单一维度监测,易出现误判或漏判,难以准确识别偷排:

仅水质异常的误判场景:雨天初期雨水会携带路面泥沙、垃圾,导致管网内 SS、COD 浓度升高,若仅监测水质,可能误判为工业废水偷排;此外,管网内沉积物因水流扰动上浮,也会导致水质指标暂时性升高,这类自然因素引发的水质异常,无对应的流量突变,易与偷排混淆;

仅流量突变的漏判场景:工业企业若偷排与市政管网水质相近的废水(如部分冷却废水仅水温异常,污染物浓度无显著升高),仅监测流量会因 “水质无异常” 漏判偷排;同时,居民用水高峰或企业正常生产负荷变化也会导致流量波动,难以区分是否为偷排。


(二)组合特征的核心判定标准

通过大量实践总结,工业废水偷排的 “水质异常 + 流量突变” 组合特征可分为三类,不同类型对应不同偷排场景,需针对性识别:


1. 突发性组合异常:对应 “间歇性集中偷排”

这类偷排多发生在夜间或周末(监管薄弱时段),企业通过暗管一次性排放大量高浓度工业废水,特征表现为:

水质异常:某一或多个特征指标(如化工企业的 COD、电镀企业的总铬、印染企业的苯胺类)浓度在 5-10 分钟内骤升,且超过该节点历史同期正常浓度的 3 倍以上,例如某节点 COD 正常浓度稳定在 80-120mg/L,突然升至 450mg/L;

流量突变:与水质异常同步(时间差≤1 分钟),瞬时流量较前 5 分钟平均值骤增 20% 以上,且无降雨、企业正常生产负荷调整等合理原因,例如流量从 15m³/h 突然升至 25m³/h,同时累计流量快速增加;

关联性验证:水质异常指标与该区域工业企业的特征污染物高度匹配,例如某电镀企业下游节点出现总铬浓度骤升与流量突变,可初步判定为该企业偷排。


2. 持续性组合异常:对应 “长期超标偷排”

部分企业为降低处理成本,长期通过排污口超标排放工业废水,虽排放节奏相对稳定,但仍会形成组合异常:

水质异常:特征指标浓度持续高于排放标准或该节点正常范围(如 COD 长期稳定在 300mg/L,远超市政管网允许的 200mg/L),且无自然波动规律;

流量突变:流量虽无瞬时骤增,但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且与企业生产时间高度吻合(如工作日流量是周末的 2-3 倍),说明企业在生产期间持续排放高浓度废水,属于 “隐性偷排”;

对比验证:将该节点水质、流量数据与上游无工业废水接入的节点对比,若上游节点水质正常、流量稳定,下游节点持续出现组合异常,可确认存在长期偷排。


3. 周期性组合异常:对应 “分时段规律偷排”

部分企业为规避监管,按固定周期偷排(如每天凌晨 2-4 点、每周五夜间),组合异常呈现周期性:

水质异常:在固定时间段内,特征指标浓度周期性升高,其余时间恢复正常,例如每周五 22 点后,某节点氨氮浓度从 50mg/L 升至 180mg/L,周六早晨 6 点后又回落;

流量突变:与水质异常的周期完全同步,固定时间段内流量周期性骤增,例如上述节点每周五 22 点后流量从 12m³/h 升至 20m³/h,周六早晨恢复;

趋势验证:通过绘制 “时间 - 水质 - 流量” 趋势图,可清晰观察到两者的周期性波动,且波动幅度、持续时间基本一致,排除自然因素干扰。


三、定位路径:从组合异常到偷排点位的精准锁定

当监测网络捕捉到 “水质异常 + 流量突变” 组合特征后,需通过 “区间锁定 - 溯源追踪 - 现场核验” 的三步路径,精准定位偷排点位,避免盲目排查。


(一)第一步:基于管网拓扑的异常区间锁定

利用 GIS 管网地图与监测节点数据,快速缩小偷排可能发生的区间:

上下游对比法:选取出现组合异常的监测节点(设为节点 B),调取其上游相邻节点(节点 A)与下游相邻节点(节点 C)的同期数据 —— 若节点 A 水质、流量均正常,节点 B 出现组合异常,节点 C 水质异常(因污染物随水流扩散)但流量无突变(偷排已在节点 B 完成),则偷排区间锁定在节点 A 与节点 B 之间;

分支管网排查法:若异常节点位于主干管交汇处,且有多条支管接入,需调取各支管末端监测节点数据 —— 若某支管末端节点(节点 D)出现组合异常,其余支管节点正常,则偷排区间锁定在节点 D 所在的支管段,避免扩大排查范围。

例如,某主干管节点 B 出现 COD 骤升与流量突变,其上游节点 A 数据正常,下游节点 C 水质异常但流量正常,同时节点 B 连接的 3 条支管中,仅支管 D 末端节点出现组合异常,最终将偷排区间锁定在支管 D 的末端至节点 B 之间(约 800 米范围)。


(二)第二步:结合企业分布的溯源追踪

在锁定异常区间后,结合区间内工业企业分布与排污情况,进一步缩小偷排嫌疑范围:

企业排污特征匹配:梳理区间内所有工业企业的生产类型与污染物种类(如化工企业排放高 COD 废水、电镀企业排放重金属废水),若异常节点的水质异常指标(如总铬)与某企业的特征污染物完全一致,该企业成为重点嫌疑对象;

排污时间与生产时间关联:调取重点嫌疑企业的生产排班记录,若偷排发生的时间段(如凌晨 2-4 点)与企业夜间生产时间吻合,且该企业排污口下游监测节点同步出现组合异常,可将嫌疑锁定至该企业;

暗管排查指引:若企业自身排污口监测无异常,但下游节点出现组合异常,需重点排查企业周边管网是否存在暗管(如通过探地雷达检测地下异常管道、排查雨水井是否有污水接入),部分企业会通过暗管绕开自身排污口,将废水直接排入市政管网。


(三)第三步:现场核验与证据固定

通过数据联动分析锁定嫌疑点位后,需现场核验确认偷排行为,固定证据:

便携式设备复测:携带便携式水质检测仪(如 COD 快速检测仪、重金属分析仪)与流量计,在嫌疑点位(如企业周边雨水井、暗管出口)现场检测,若检测结果与在线监测的组合异常数据一致,可初步确认偷排;

采样送检与溯源分析:采集嫌疑点位的水样,送实验室进行全指标分析(如检测特征有机物、同位素组成),与企业生产废水的水质指纹进行比对,若两者高度吻合,可作为偷排的关键证据;

视频与人工取证:在嫌疑点位安装临时视频监控,捕捉企业偷排过程(如夜间开启暗管阀门),同时安排人员现场值守,记录偷排时间、排放量等信息,为后续执法提供完整证据链。


四、实践保障:从数据联动到长效监管的闭环管理

水质与流量监测的联动分析不仅是定位偷排点位的技术手段,更需结合制度保障与系统优化,形成长效监管机制,避免偷排行为反复出现。


(一)实时预警与快速响应机制

建立 “数据联动分析 - 自动预警 - 工单派发 - 现场处置” 的实时响应流程:

自动预警触发:当系统识别到 “水质异常 + 流量突变” 组合特征时,立即通过短信、平台推送等方式向管网管理部门、环保执法部门发送预警信息,包含异常点位、异常指标、突变时间、嫌疑企业等信息;

快速响应处置:执法人员在收到预警后 1 小时内抵达现场,按定位路径开展核验,若确认偷排,立即责令企业停止排放,查封偷排设施,避免污染扩大;

处置结果反馈:将现场处置结果(如是否确认偷排、企业名称、处罚措施)录入系统,与前期监测数据关联存档,形成 “预警 - 处置 - 反馈” 的闭环。


(二)数据共享与跨部门协同

打破管网管理部门、环保部门、污水处理厂之间的数据壁垒:

数据共享平台:搭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管网管理部门共享水质流量监测数据,环保部门共享企业排污许可与执法记录,污水处理厂共享进水水质数据,实现 “数据互通、信息互认”;

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结合水质流量联动分析的偷排线索,环保部门负责企业废水处理设施检查与执法处罚,管网管理部门负责管网暗管排查与维护,形成监管合力。


(三)系统优化与技术升级

持续优化联动分析系统,提升偷排识别的精准度与时效性:

算法迭代优化:通过积累的偷排案例数据,训练 AI 算法,提升对复杂偷排场景(如多种污染物混合偷排、低浓度长期偷排)的识别能力,减少误判与漏判;

技术升级应用:引入更先进的监测技术,如在管网内布设水质流量一体化传感器、使用无人机搭载光谱仪监测管网周边水体,进一步提升监测的覆盖范围与精度。


通过水质与流量监测的联动分析,市政排水管网管理实现了从 “被动应对污染” 到 “主动精准防控” 的转型,有效打击了工业废水偷排行为,保障了管网水质安全与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为城市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