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污混流是市政排水系统的顽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混入雨水管网直排河道会造成水体污染,雨水混入污水管网则会加重污水处理厂负荷。传统雨污混流源头排查依赖人工采样、经验判断,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还难以精准定位隐蔽性混流点(如地下管网错接、暗管偷排)。而城市水务数字化通过整合水质溯源技术与流量数据分析,构建 “数据采集 - 特征识别 - 源头追溯 - 改造支撑” 的全流程体系,可实现对雨污混流源头的精准定位,为雨污分流改造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一、技术基石:水质溯源与流量分析的数字化原理
城市水务数字化追溯雨污混流源头,核心是依托两类关键技术:水质溯源技术捕捉 “污染物特征指纹”,流量数据分析锁定 “水流异常路径”,两者协同实现 “从污染特征到排放源头” 的精准关联。
(一)水质溯源技术:识别污染物 “特征指纹”
雨污混流的本质是 “不同水质的水体异常混合”,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具有截然不同的水质特征,城市水务数字化通过水质溯源技术提取这些 “特征指纹”,为混流类型与源头判断提供依据:
生活污水特征:生活污水因含居民生活废弃物,水质呈现 “高 COD(化学需氧量)、高氨氮、高 SS(悬浮物)” 特征,且含有表面活性剂(如洗洁精残留)、磷元素(如洗衣粉成分),部分区域还会因饮食习惯带有特定有机物(如南方地区污水中蛋白质含量较高)。例如,某城市生活污水 COD 均值约 350mg/L、氨氮约 45mg/L,远高于雨水的 COD<50mg/L、氨氮<5mg/L;
工业废水特征:不同行业工业废水特征差异显著,可作为 “精准溯源标签”—— 化工行业废水常含特定重金属(如铬、镍)或有机污染物(如苯类化合物);印染行业废水具有高色度、高苯胺类物质特征;食品加工行业废水则表现为高 BOD(生化需氧量)、高油脂含量。例如,某印染园区废水色度可达 500 倍,苯胺类物质浓度超 20mg/L,是区分于其他污水的核心特征;
雨水特征:天然雨水水质较洁净,COD、SS 等指标低,但受城市地表污染影响,初期雨水(降雨前 15 分钟)会携带路面泥沙、灰尘,呈现 “低 COD、中 SS、低氨氮” 特征,后期雨水指标则逐渐稳定。
城市水务数字化系统通过在管网关键节点布设水质在线监测仪,实时采集 COD、氨氮、SS、重金属、特定有机物等指标,构建 “水质特征数据库”。当监测到混流现象时,系统自动将混流水体的水质特征与数据库中的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 特征比对,初步判断混入水体类型 —— 例如,雨水管网中监测到 COD>200mg/L、氨氮>30mg/L,且无重金属超标,可初步判定为生活污水混入;若同时检测到铬含量超 5mg/L,则指向工业废水混入。
(二)流量数据分析:锁定水流 “异常路径”
流量是反映管网水流状态的核心指标,正常情况下雨水管网与污水管网的流量变化规律差异显著,城市水务数字化通过分析流量数据的 “异常波动”,可锁定混流发生的大致区域与路径:
雨水管网正常流量规律:晴天无降雨时,雨水管网流量接近 0(仅少量绿化浇水或路面冲洗水),雨天流量随降雨量骤升,降雨结束后流量快速下降至 baseline;
污水管网正常流量规律:污水管网流量受居民生活习惯影响,呈现 “日间高、夜间低” 的周期性波动(如早 7-9 点、晚 18-20 点为流量高峰),且不受降雨影响,晴天与雨天流量差异通常<20%。
当出现雨污混流时,流量数据会偏离正常规律:雨水管网晴天出现持续流量(如某雨水管网晴天日均流量达 0.8m³/h),或雨天流量远超同期降雨量对应的理论流量(如降雨量 10mm 时,流量较历史同期均值高 60%),均提示有污水混入;污水管网雨天流量骤增(如雨天流量较晴天高 50% 以上),且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同步,则表明有雨水混入。
城市水务数字化系统通过在管网沿线布设超声波流量计、电磁流量计,实时采集流量数据,并结合 GIS 管网地图构建 “流量动态模型”。当监测到流量异常时,系统通过 “上下游流量对比法” 缩小混流区域 —— 例如,雨水管网 A 断面(上游)晴天流量 0.05m³/h,B 断面(下游 500 米)晴天流量 0.7m³/h,说明 A-B 段存在污水混入;再通过在 A-B 段增设临时流量监测点,逐步将混流区域缩小至 100 米范围内,为后续精准排查提供方向。
二、实施流程:从混流识别到源头定位的数字化闭环
城市水务数字化追溯雨污混流源头并非单一技术应用,而是通过 “混流识别 - 特征分析 - 区域锁定 - 精准定位” 的四步闭环流程,实现从 “发现问题” 到 “找到源头” 的全链条管控。
(一)第一步:实时监测,自动识别混流现象
城市水务数字化系统通过 “水质 + 流量” 双指标联动监测,实现混流现象的自动识别,避免人工巡查的滞后性:
水质触发:当水质监测仪检测到指标异常(如雨水管网 COD 骤升、污水管网 SS 骤降),系统立即标记该节点为 “混流嫌疑点”,并同步调取该节点历史水质数据,判断是 “突发性混流”(如企业偷排导致指标骤升)还是 “持续性混流”(如管网错接导致指标长期异常);
流量触发:当流量计监测到流量偏离正常规律(如雨水管网晴天流量异常、污水管网雨天流量骤增),系统自动生成 “流量异常告警”,并结合同期降雨量、周边用水数据,排除 “绿化浇水”“管道泄漏” 等非混流因素,确认是否为雨污混流。
例如,某城市水务数字化系统监测到某雨水管网节点 COD 从 40mg/L 骤升至 280mg/L,同期流量从 0.03m³/h 升至 0.6m³/h,且无降雨记录,系统自动判定为 “生活污水混入”,触发混流溯源流程。
(二)第二步:特征比对,判断混入水体类型
确认混流现象后,系统进入 “水质特征深度分析” 阶段,通过多维度指标比对,精准判断混入水体类型,为源头追溯缩小范围:
生活污水混入判断:若混流水体 COD>200mg/L、氨氮>30mg/L、SS>100mg/L,且检测到表面活性剂,无重金属或特定工业污染物,结合周边为居民区的用地性质,可判定为生活污水混入;
工业废水混入判断:若混流水体含有特定 “工业标签” 指标(如化工废水的铬、印染废水的高色度、食品废水的高 BOD),即使 COD、氨氮指标与生活污水接近,也可判定为工业废水混入,并根据特征指标匹配对应行业;
雨水混入污水管网判断:若污水管网雨天流量较晴天高 50% 以上,且水质监测显示 COD、氨氮浓度下降 30% 以上,SS 浓度因雨水携带泥沙略有上升,可判定为雨水混入。
例如,某工业区周边雨水管网监测到混流水体 COD=320mg/L、氨氮 = 25mg/L,同时检测到镍含量 = 8mg/L,系统通过比对 “工业废水特征数据库”,判定为 “电镀行业废水混入”,并将溯源范围锁定在周边电镀企业。
(三)第三步:流量溯源,锁定混流区域
明确混入水体类型后,系统通过 “流量节点追溯法” 与 “管网拓扑分析”,锁定混流发生的具体区域:
流量节点追溯法:以混流嫌疑点为核心,调取上下游多个流量监测节点的实时数据,分析流量异常的 “传播路径”—— 若上游节点流量正常,下游节点流量异常,说明混流点位于两节点之间;若多个下游节点同时出现流量异常,且均指向某一上游节点,则混流点可能位于该上游节点附近;
管网拓扑分析:结合 GIS 管网地图,分析混流嫌疑点所在管网的分支结构、用户接入情况(如居民区污水出户管、企业排水口),排除 “非混流影响区域”(如无用户接入的纯管道段),聚焦 “有排水接入的关键路段”。
例如,某城市混流嫌疑点为雨水管网 C 节点,系统调取上游 A 节点、中游 B 节点、下游 C 节点的流量数据:A 节点晴天流量 0.04m³/h(正常),B 节点晴天流量 0.05m³/h(正常),C 节点晴天流量 0.8m³/h(异常),结合 GIS 地图发现 B-C 段有 3 个居民小区的雨水口接入,因此将混流区域锁定在 B-C 段的小区雨水口。
(四)第四步:现场核验,精准定位源头
通过数字化分析锁定大致区域后,城市水务数字化系统会生成 “溯源报告”,指导运维人员进行现场核验,实现混流源头的精准定位:
生活污水混流现场核验:针对锁定的居民区,重点排查 “污水管与雨水管错接” 情况(如居民私接污水管至雨水井)、“化粪池泄漏”(如化粪池破损导致污水渗入雨水管网),可通过管道检测机器人(CCTV)观察管网内部连接情况,或通过染色剂试验(向疑似错接污水管投放染色剂,观察雨水管网是否出现颜色)确认;
工业废水混流现场核验:针对锁定的工业企业,核查企业排水许可证、预处理设施运行记录,通过便携式水质检测仪对企业排污口、厂区周边管网进行采样检测,比对混流水体特征,确认是否为该企业偷排或泄漏;
雨水混入污水管网现场核验:重点排查 “雨水井与污水井连通”(如施工导致井盖错位)、“污水管网破损”(如路面雨水渗入破损污水管),可通过闭水试验(向污水管网注水,观察水位下降是否异常)或地面渗漏检测(如使用探地雷达检测管网破损位置)确认。
例如,某城市根据数字化系统锁定的 B-C 段小区,运维人员使用 CCTV 机器人检测发现,该小区 3 号楼的生活污水出户管未接入市政污水管网,而是错接至雨水井,雨水管网中的混流源头正是此处,现场核验与数字化分析结果完全一致。
三、数据支撑:为雨污分流改造提供精准依据
城市水务数字化追溯雨污混流源头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 “找到问题”,更在于通过数据为雨污分流改造提供 “改造优先级排序、改造方案定制、改造效果评估” 的全流程支撑,避免改造工作盲目推进。
(一)改造优先级排序:基于混流影响程度量化
并非所有混流源头都需同步改造,城市水务数字化通过 “混流强度 - 环境风险 - 改造难度” 三维模型,对混流源头进行优先级排序:
混流强度:通过 “日均混流水量 × 污染物浓度” 计算,例如某工业企业偷排废水日均 50m³,COD=800mg/L,混流强度远高于某小区错接的日均 20m³、COD=350mg/L 的生活污水;
环境风险:结合混流点下游水体敏感性(如下游为饮用水源地、景观河道),若混流点直接排入景观河道,环境风险等级高于排入市政污水处理厂;
改造难度:参考改造所需工期、成本、对周边影响(如主干道下管网改造难度高于人行道下管网)。
通过三维模型打分,将混流源头划分为 “紧急改造(得分>80)、优先改造(60-80 分)、暂缓改造(<60 分)” 三类。例如,某城市将直接排入饮用水源地的工业废水混流点列为 “紧急改造”,优先投入资源整改;将居民区非主干道下的错接混流点列为 “优先改造”,安排在季度改造计划中。
(二)改造方案定制:基于源头类型精准设计
不同类型混流源头的改造需求差异显著,城市水务数字化通过追溯结果,为每类源头定制适配的改造方案:
生活污水错接改造:针对小区污水管错接至雨水管网,方案以 “管网重构” 为主,重新铺设污水支管,将错接户接入市政污水管网,同时在改造后 1 个月内,通过水质、流量监测验证效果 —— 例如,某小区改造后,雨水管网 COD 从 280mg/L 降至 45mg/L,流量从 0.8m³/h 降至 0.05m³/h,说明改造成功;
工业废水偷排 / 泄漏改造:针对企业偷排,方案包括 “强制安装预处理设施”“加装在线监测仪与视频监控”,确保废水达标排放;针对管道泄漏,采用 “非开挖修复技术”(如紫外光固化修复),避免路面开挖影响生产 —— 例如,某电镀企业改造后,废水镍含量从 8mg/L 降至 0.5mg/L 以下,雨水管网中不再检测到重金属;
雨水混入污水管网改造:针对雨水井与污水井连通,方案为 “重新铺设井壁隔离层”“更换带密封装置的井盖”;针对污水管网破损,采用 “管道内衬修复” 技术,阻断雨水渗入路径 —— 例如,某路段改造后,污水管网雨天流量较晴天波动从 60% 降至 15%,水质指标稳定。
(三)改造效果评估:基于数据验证改造成效
雨污分流改造后,城市水务数字化系统通过 “短期 + 长期” 数据监测,量化评估改造效果,避免 “改造后问题复发”:
短期效果(改造后 1-3 个月):监测混流节点的水质、流量数据是否恢复正常 —— 例如,雨水管网 COD、氨氮降至雨水背景值,污水管网雨天流量波动回归正常范围;
长期效果(改造后 6-12 个月):跟踪水质、流量数据的稳定性,尤其是经历极端天气(如暴雨、连续晴天)后的表现 —— 例如,暴雨后污水管网流量未出现异常骤增,说明雨水混入问题彻底解决;
综合效果:结合下游水体水质变化(如河道 COD、氨氮下降)、污水处理厂负荷变化(如进水负荷波动减小),全面评估改造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 例如,某城市完成 20 处混流改造后,周边河道 COD 从 65mg/L 降至 30mg/L,污水处理厂进水负荷波动从 ±35% 降至 ±10%,处理成本降低 15%。
四、实际案例:数字化溯源赋能雨污分流改造
某南方沿海城市通过城市水务数字化系统,成功解决了老城区雨污混流难题,其实践效果验证了水质溯源与流量分析的精准性:
背景:该城市老城区建成于 20 世纪 90 年代,管网老化、雨污错接问题突出,雨季雨水管网大量污水直排,导致周边河道黑臭,污水处理厂雨季进水负荷超设计能力 30%;
数字化措施:在老城区 12 条雨水管网、8 条污水管网布设 42 套水质在线监测仪、58 套流量计,构建 “水质 - 流量” 联动监测网络,同时建立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 水质特征数据库;
溯源成果:系统运行 3 个月内,共识别出 18 处混流点,其中 12 处为生活污水错接(如小区污水管接入雨水井)、4 处为小型加工企业偷排工业废水、2 处为雨水混入污水管网(污水井与雨水井连通);
改造效果:针对 18 处混流点定制改造方案,6 个月内完成全部改造。改造后,雨水管网晴天 COD 均值从 220mg/L 降至 45mg/L,污水管网雨天流量波动从 55% 降至 18%;周边河道黑臭现象消失,COD 从 70mg/L 降至 28mg/L;污水处理厂雨季进水负荷恢复至设计能力范围内,处理达标率从 82% 提升至 98%。
五、总结与展望
城市水务数字化通过水质溯源技术捕捉 “污染物特征指纹”,结合流量数据分析锁定 “水流异常路径”,构建了雨污混流源头追溯的科学体系,解决了传统排查 “效率低、精度差、成本高” 的问题,为雨污分流改造提供了精准依据。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水务数字化溯源能力还将升级:一是引入 AI 算法,通过学习海量水质、流量数据,自主优化混流识别与溯源模型,提升复杂场景(如多类型污水混合混入)的溯源精度;二是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管网数字模型,模拟不同混流场景下的水质、流量变化,提前预判混流风险;三是与环保、城管等部门数据打通,实现 “溯源 - 执法 - 改造” 的跨部门协同,形成雨污混流治理的闭环管理。最终,城市水务数字化将推动雨污分流改造从 “经验驱动” 向 “数据驱动” 转型,为建设 “水清、岸绿、河畅” 的城市水环境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