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排水系统规划_老城区与新建城区差异_监测点位与功能模块-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9-28 | 5 次浏览 | 分享到:
本文针对老城区雨污合流管网 “老化、复杂、混接多” 与新建城区雨污分流管网 “清晰、完善、标准” 的差异,提出智慧排水系统差异化规划策略。监测点位布局上,老城区聚焦 “风险点 + 薄弱段”,围绕截流控制、漏损监测、污染溯源布点;新建城区侧重 “全流程 + 关键点”,覆盖污水与雨水管网全链条及协同节点。功能模块设计上,老城区强化 “问题导向” 模块,如混接错接诊断、管网漏损定位、溢流污染管控;新建城区侧重 “效率导向” 模块,如智慧调度、管道健康评估、水资源循环利用。通过案例验证差异化规划在解决老城区管网问题、提升新建城区系统效率上的效果。

城市排水系统的智慧化升级需立足区域管网特性,老城区雨污合流管网 “老化严重、拓扑复杂、混接普遍” 的现状,与新建城区雨污分流管网 “结构清晰、设施完善、标准统一” 的优势形成鲜明对比。若采用同质化的智慧排水系统规划方案,不仅会导致老城区监测盲区多、功能适配性差,还会造成新建城区资源浪费、功能冗余。因此,需从监测点位布局的 “精准覆盖” 与功能模块设计的 “按需适配” 两大维度,制定差异化规划策略,让智慧排水系统真正贴合两类区域的实际需求。


一、监测点位布局差异化:从 “问题导向” 到 “效率导向” 的转变

监测点位的布局核心是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监测”,老城区需以 “解决存量问题” 为核心,聚焦管网短板与风险点;新建城区则以 “保障系统效率” 为目标,侧重全流程监控与预防性管理,两者布局逻辑差异显著。


(一)老城区雨污合流管网:聚焦 “风险点 + 薄弱段”,实现问题精准捕捉

老城区合流管网多建于上世纪,管道老化率超 60%,且存在大量混接、错接问题,雨季易出现 “溢流污染 + 内涝积水” 双重风险,监测点位布局需围绕 “截流控制、漏损监测、污染溯源” 三大核心需求展开:


截流井周边:加密监测,管控溢流污染

截流井是合流管网的 “污染控制关键节点”,雨季大量合流污水超截流倍数直排,需在截流井上下游及溢流口三重布点:

上游 50-100 米处:布设 “流量 + 水质 + 水位” 多参数监测仪,实时监测合流污水量、COD、氨氮浓度及管道水位,判断截流前污水负荷,为截流倍数动态调整提供依据(如当 COD 超 500mg/L、流量超截流能力 1.5 倍时,提前预警溢流风险);

截流管出口:安装电磁流量计,监测截流污水量,与上游合流污水量对比,计算截流效率(截流效率 = 截流污水量 / 合流污水量),当效率低于 70% 时触发堵塞预警;

溢流口:设置视频监控与水质传感器,记录溢流时长、溢流量(通过水位 - 流量曲线换算)及污染物浓度,为溢流污染溯源与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以某老城区改造案例为例,在 12 座关键截流井周边布设监测点位后,溢流污染事件识别率从 35% 提升至 92%,年溢流污染负荷减少 40%。


老旧管段与混接高发区:重点布点,监测漏损与混接

老城区铸铁管、混凝土管因腐蚀、沉降易出现漏损,且居民小区、城中村存在大量 “阳台污水接入雨水管”“工业废水混入合流管” 的混接问题,需针对性布点:

老化管段(使用年限超 30 年):每 500 米布设 1 个 “压力 + 声波” 漏损监测点,压力传感器实时捕捉管道压力骤降(漏损特征),声波传感器通过管道内水流声异常定位漏点,结合 GIS 管网图,实现漏损位置误差≤10 米;

混接高发区(如老旧小区、小型加工厂周边):在合流管与雨水管接驳处布设水质监测点(监测 COD、SS、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当雨水管内 COD 超 100mg/L 时,判定存在污水混接,同步联动周边视频监控,排查混接源头。

某老城区通过该布局,月均发现漏损点从 2 处增至 8 处,混接问题整改率从 50% 提升至 85%,管网输水效率提升 15%。


低洼路段与敏感水体周边:强化监测,预警内涝与污染

老城区道路狭窄、地势低洼,雨季易积水;且部分管网靠近河流、湖泊,漏损或溢流易导致水体污染,需强化两类区域监测:

低洼路段(如老城区商业街、老居民区):每 300 米布设 1 个 “水位 + 视频” 内涝监测点,水位传感器监测积水深度(精度 ±1mm),视频监控识别积水范围与人员车辆滞留情况,当积水深度超 375px 时触发内涝预警,同步推送至交通部门;

敏感水体(如城市内河、景观湖)周边 1 公里范围内:在合流管网沿线每 800 米布设 1 个水质监测点(监测 COD、总磷、粪大肠菌群),当监测数据异常且管道水位下降(漏损特征)时,判定为管网漏损污染,快速定位污染段。


(二)新建城区雨污分流管网:侧重 “全流程 + 关键点”,保障系统高效运行

新建城区严格按照雨污分流标准建设,污水管网与雨水管网独立运行,且管道材质以 PE 管、球墨铸铁管为主,老化风险低,监测点位布局需围绕 “流量平衡、水质达标、系统协同” 三大目标,实现全流程精细化监控:


污水管网:聚焦 “输送 - 处理” 全链条,确保水质达标

污水管网流量稳定、水质可控,监测点位布局需覆盖 “小区出口 - 管网中途 - 污水处理厂入口” 全链条:

小区污水出户管:每个住宅小区出口布设 1 个电磁流量计,监测小区污水排放量,与小区人口、用水量匹配(如人均日排水量超 200L 时,预警可能存在地下水渗入或工业废水混入);

管网中途提升泵站:安装 “流量 + 压力 + 水质” 监测仪,监测泵站进水流量、管网压力及污水 COD 浓度,当压力超 0.6MPa(管道设计压力)时,预警管道过载风险;当 COD 浓度骤降(如从 300mg/L 降至 100mg/L)时,排查是否存在雨水混入;

污水处理厂入口:布设多参数水质在线监测仪(监测 COD、氨氮、总磷、SS)与超声波流量计,实时上传数据至环保监管平台,确保污水达标进厂,同时为污水处理厂工艺调整提供依据(如氨氮超 40mg/L 时,提前调整生化反应池运行参数)。


雨水管网:聚焦 “收集 - 排放” 关键节点,预防内涝与冲刷

雨水管网仅在雨季运行,需重点监测 “雨水口 - 调蓄设施 - 排放口”,避免雨水冲刷导致管网破损或内涝:

道路雨水口:每 2 公里布设 1 个雨量计与水位传感器,监测降雨量与雨水口积水深度,当降雨量超 50mm/h 且积水深度超 250px 时,预警雨水口堵塞,联动保洁人员清理;

雨水调蓄池:安装雷达液位计与流量传感器,监测调蓄池水位与进出水量,当水位超设计容量 80% 时,启动应急排水泵;当进水流量骤降(如从 5000m³/h 降至 2000m³/h)时,排查上游管网堵塞;

雨水排放口:设置 “水质 + 流量” 监测点,监测雨水排放 COD、SS 浓度(雨季初期雨水污染物浓度高)与排放量,当 SS 超 200mg/L 时,记录排放时长与总量,为初期雨水处理设施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管网交汇处与关键阀门:补充监测,保障系统协同

新建城区管网交汇处、关键阀门较多,需补充监测确保系统协同运行:

管网交汇处(如污水干管与支管交汇、雨水管网与调蓄池连接):布设压力传感器,监测交汇处压力变化,避免因水流冲击导致管道接口脱落;

关键阀门(如截污阀、分流阀):安装阀门状态监测仪,实时反馈阀门开关度与运行状态,当阀门故障(如无法关闭)时,立即触发报警,避免污水混流或雨水倒灌。


二、功能模块设计差异化:从 “问题治理” 到 “系统优化” 的升级

功能模块设计需遵循 “缺什么补什么” 的原则,老城区智慧排水系统需强化 “问题诊断与应急处置” 功能,解决存量管网的突出矛盾;新建城区则需侧重 “系统调度与趋势预测” 功能,提升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与韧性。


(一)老城区智慧排水系统:强化 “问题导向” 模块,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老城区管网问题复杂多样,功能模块需围绕 “快速发现问题、精准定位原因、高效处置故障” 设计,核心模块包括:


混接错接诊断模块

基于合流管与雨水管的水质、流量数据,构建 “水质指纹比对模型”,将雨水管内水质数据与典型污水水质(如居民生活污水、小型工业废水)指纹库对比,快速识别混接类型(如当雨水管内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超 10mg/L 时,判定为生活污水混接);同时结合 GIS 管网图与周边污染源台账,生成 “混接溯源热力图”,标注混接概率超 80% 的区域,为整改提供精准指引。某老城区应用该模块后,混接问题排查时间从 15 天缩短至 2 天,整改效率提升 85%。


管网漏损定位模块

整合压力监测、声波监测与流量监测数据,构建 “多参数漏损定位模型”:当压力传感器监测到压力骤降>0.1MPa,且对应管段流量偏差>15%(实际流量<理论流量)时,触发漏损预警;同时启动声波传感器,捕捉漏损产生的 “嘶嘶声” 信号,结合管道埋深、材质等参数,计算漏损位置,误差控制在 10 米以内;并自动生成 “漏损处置工单”,推送至维修队伍,明确维修优先级(如靠近敏感水体的漏损点列为一级优先级)。该模块使老城区漏损修复时间从 72 小时缩短至 24 小时,水资源浪费减少 30%。


溢流污染管控模块

结合气象降雨数据、截流井监测数据与溢流口监测数据,构建 “溢流风险预测模型”,提前 2 小时预测截流井溢流时间与溢流量;当预测溢流时长超 1 小时、溢流量超 500m³ 时,自动触发 “溢流管控预案”:一方面调整截流泵运行频率,提升截流能力;另一方面通知下游水体沿线的环保监测站,做好水质应急监测准备。同时,模块自动记录每次溢流事件的 “时间、时长、污染物排放量”,生成 “溢流污染统计报告”,为管网改造(如扩大截流管管径)提供数据支撑。


(二)新建城区智慧排水系统:侧重 “效率导向” 模块,提升系统优化能力

新建城区管网设施完善,功能模块需围绕 “优化系统运行、预防潜在风险、提升资源利用率” 设计,核心模块包括:


智慧调度模块

整合污水管网、雨水管网、污水处理厂、雨水调蓄设施的实时数据,构建 “全域协同调度模型”:在污水系统中,根据各小区污水排放量与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动态调整中途提升泵站运行频率,避免管网过载或污水处理厂负荷波动(如当某区域污水量超设计值 120% 时,启动备用泵站分流);在雨水系统中,结合降雨量预测与调蓄池水位数据,提前制定 “调蓄池 - 泵站 - 排放口” 协同调度方案(如暴雨前将调蓄池水位降至设计容量的 30%,预留调蓄空间)。某新建城区应用该模块后,污水处理厂负荷波动从 ±20% 降至 ±5%,雨水调蓄设施利用率提升 40%。


管道健康评估模块

基于管网流量、压力、水质数据与管道基础信息(材质、管径、使用年限),构建 “管道健康指数模型”,从 “结构健康”(如压力波动频次、漏损次数)与 “功能健康”(如流量达标率、水质污染风险)两个维度,计算管道健康指数(0-100 分):健康指数>80 分为 “良好”,60-80 分为 “一般”,<60 分为 “较差”;并生成 “管道健康评估报告”,标注健康指数<60 分的管段,建议预防性维护(如管道清淤、防腐处理)。该模块使新建城区管道故障发生率从 8% 降至 2%,运维成本减少 25%。


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块

整合雨水管网监测数据与再生水利用数据,构建 “雨水再生水协同利用模型”:一方面监测雨水调蓄池的水位、水质数据,当雨水 SS 浓度<50mg/L 时,判定为可利用雨水,自动推送至绿化灌溉、道路冲洗等用水部门,调度再生水运输车辆;另一方面监测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数据(如 COD<50mg/L、氨氮<5mg/L),当尾水水质达标时,优先用于河道生态补水,减少自来水使用量。该模块使新建城区雨水与再生水利用率提升至 35%,年节约用水 120 万立方米。


三、案例佐证:差异化规划的实际应用效果

案例 1:某省会城市老城区智慧排水系统改造

该老城区合流管网总长 85 公里,老化率 65%,采用 “风险点 + 薄弱段” 的监测点位布局,共布设监测点 120 个(截流井周边 35 个、老旧管段 50 个、低洼路段 25 个、敏感水体周边 10 个);功能模块重点部署 “混接错接诊断、管网漏损定位、溢流污染管控” 三大模块。改造后,该区域:

内涝积水时长从 4 小时缩短至 1 小时,积水发生率下降 70%;

合流污水溢流次数从每月 15 次降至每月 3 次,溢流污染负荷减少 60%;

管网漏损率从 18% 降至 8%,年节约水资源 200 万立方米。


案例 2:某新兴城市新建城区智慧排水系统建设

该新建城区采用雨污分流管网,总长 120 公里,监测点位按 “全流程 + 关键点” 布局,共布设监测点 180 个(污水管网 60 个、雨水管网 80 个、管网交汇处与阀门 40 个);功能模块重点部署 “智慧调度、管道健康评估、水资源循环利用” 三大模块。系统运行后,该区域:

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稳定在设计值的 90%-110%,处理效率提升 15%;

雨水调蓄设施利用率从 50% 提升至 90%,汛期内涝发生率为 0;

雨水与再生水年利用量达 180 万立方米,占城市非饮用水用量的 40%。


结语

老城区与新建城区智慧排水系统的差异化规划,本质是 “因地制宜” 理念的体现:老城区需以 “解决存量问题” 为核心,通过 “风险点精准监测 + 问题导向模块”,快速破解合流管网的复杂矛盾;新建城区则以 “提升系统效率” 为目标,通过 “全流程监测 + 效率导向模块”,实现分流管网的精细化管理。未来,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老城区合流管网逐步改造为分流管网后,智慧排水系统还需建立 “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将监测点位与功能模块向新建城区模式过渡,确保智慧化升级与管网改造同步推进,为城市排水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持续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