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积水内涝监测_数据融合逻辑_预警诊断处置闭环 - 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9-28 | 5 次浏览 | 分享到:
本文指出智慧水务平台中城市积水内涝与排水管网数据融合需基于 “空间关联、时间同步、参数耦合” 三大维度:空间关联锁定 “积水点 - 管网段” 对应关系,时间同步实现数据采集与时序对齐,参数耦合构建 “积水特征 - 管网状态” 关联模型。基于此融合逻辑,实现 “积水预警→原因诊断→处置建议” 闭环:通过多级预警阈值精准触发预警,从降雨强度、管网状态、泵站运行维度诊断积水原因,结合管网拓扑与运维资源生成针对性处置建议,最后评估处置效果形成闭环验证。通过案例表明,该闭环体系可提升预警准确性、诊断效率与处置效果,减少内涝损失。

城市积水内涝的成因复杂,可能是降雨超管网承载能力,也可能是管网堵塞、泵站故障等内部问题,单一依赖积水监测数据难以精准判断根源。在智慧水务平台中,城市积水内涝监测数据(如积水深度、范围、上涨速率)与排水管网监测数据(如管网流量、水位、压力、泵站运行状态)的深度融合,是突破 “只知积水、不知原因” 困境的关键。通过建立科学的融合逻辑,可实现从 “积水预警” 到 “原因诊断” 再到 “处置建议” 的全流程闭环,为内涝治理提供精准化、高效化的技术支撑。


一、数据融合的核心维度与逻辑框架:从 “数据叠加” 到 “关联分析”

城市积水内涝与排水管网数据的融合,并非简单的数据堆砌,而是基于 “空间关联、时间同步、参数耦合” 三大核心维度,构建多层级逻辑框架,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度解析。


(一)空间关联:锁定 “积水点 - 管网段” 对应关系

积水内涝的发生与对应的排水管网段直接相关,空间关联是数据融合的基础。智慧水务平台通过 GIS 地图构建 “积水点 - 管网段” 的空间拓扑关系,明确每一处积水监测点(如道路积水监测仪、立交桥下液位计)对应的上游汇水区域、下游排水管网段及泵站,形成 “一点多管、一管多点” 的空间映射网络。


精准匹配逻辑:例如,某城市主干道积水点(经纬度坐标:X1,Y1),通过 GIS 拓扑分析,确定其汇水范围涵盖 3 个住宅小区、1 条商业街,雨水通过 5 条支管汇入 DN1200 的主干管网(编号:P102),最终流向城南泵站(编号:B08)。平台将该积水点的监测数据(积水深度、上涨速率)与 P102 管网段的流量、水位数据,以及 B08 泵站的运行数据自动关联,确保数据融合的空间准确性。


动态调整机制:当城市管网改造(如新增支管、更换主干管)或积水监测点位置调整时,平台通过管网竣工数据更新 GIS 拓扑关系,同步更新 “积水点 - 管网段” 对应关系,避免因空间错位导致融合误差。


(二)时间同步:实现 “数据采集 - 事件发生” 时序对齐

积水内涝的形成与管网运行状态的变化存在时间关联(如管网堵塞先于积水发生),时间同步是数据融合的关键。智慧水务平台采用统一的时间戳(如 UTC 时间),确保积水监测数据与管网监测数据的采集时间精确对齐(误差≤1 秒),为时序关联分析提供基础。


时序匹配逻辑:以某次暴雨为例,平台记录:14:00 开始降雨,14:10 城南泵站 B08 启动 1 号泵;14:15 P102 管网段流量从 2000m³/h 升至 3500m³/h(接近设计流量 3800m³/h),水位从 1.2m 升至 1.8m;14:20 主干道积水点(X1,Y1)开始出现积水,深度 0.1m;14:25 P102 管网段流量骤降至 1800m³/h,水位升至 2.2m(超警戒水位 2.0m);14:30 积水深度增至 0.5m,触发内涝预警。通过时间同步,平台清晰捕捉到 “管网流量骤降→水位超警戒→积水形成” 的时序链条,为原因诊断提供时序依据。


滞后补偿机制:针对部分偏远地区监测设备(如采用 LoRa 无线传输)可能存在的数据延迟,平台通过传输延迟测算(如记录数据采集时间与接收时间差),对延迟数据进行时间校准,确保时序对齐精度。


(三)参数耦合:构建 “积水特征 - 管网状态” 关联模型

积水内涝的特征参数(积水深度、上涨速率、持续时间)与管网运行状态参数(流量、水位、压力、泵站扬程)存在定量耦合关系,这是数据融合的核心。智慧水务平台通过历史数据训练,构建多参数耦合模型,量化分析两者的关联规律。


定量耦合逻辑:以 “积水上涨速率 - 管网流量 / 水位” 耦合为例,通过对历史 100 次暴雨事件数据的分析,平台建立模型:当 P102 管网段流量≥3500m³/h、水位≥1.8m 时,对应的主干道积水点(X1,Y1)在 10-15 分钟后开始积水,积水上涨速率与管网流量超额率(实际流量 - 设计流量)呈正相关(超额率每增加 10%,上涨速率增加 0.02m/10min)。当某次暴雨中,P102 管网段流量达 3600m³/h(超额率 5.3%),平台结合耦合模型,预测积水上涨速率约 0.01m/10min,与实际监测的 0.012m/10min 误差仅 17%,满足原因诊断需求。


动态优化机制:平台定期(如每季度)纳入新的暴雨事件数据,更新耦合模型参数,提升模型预测精度,适应管网老化、城市建设导致的汇水范围变化等因素。


二、“积水预警→原因诊断→处置建议” 闭环实现:从数据到行动的全流程落地

基于 “空间关联、时间同步、参数耦合” 的融合逻辑,智慧水务平台构建 “预警 - 诊断 - 处置” 闭环体系,通过多维度数据联动,实现内涝治理的精准化、高效化。


(一)积水预警:基于数据融合的 “多级预警” 触发

平台结合积水监测数据与管网运行数据,设定多级预警阈值,实现从 “轻度预警” 到 “红色预警” 的精准触发,避免单一依赖积水深度导致的预警滞后或误判。

预警阈值设定逻辑:以主干道积水点(X1,Y1)为例,平台设定:

轻度预警(蓝色):积水深度 0.1-0.3m,且 P102 管网段流量≤3500m³/h、水位≤1.8m(管网仍有承载空间);

中度预警(黄色):积水深度 0.3-0.5m,或 P102 管网段流量≥3500m³/h、水位≥1.8m(管网接近满负荷);

重度预警(红色):积水深度≥0.5m,或 P102 管网段流量≥3800m³/h(超设计流量)、水位≥2.2m(超警戒水位),或城南泵站 B08 出现故障。

预警触发案例:某次暴雨中,14:20 积水点深度达 0.1m,P102 管网段流量 3500m³/h、水位 1.8m,平台触发轻度预警;14:25 积水深度达 0.3m,P102 管网段流量骤降至 1800m³/h、水位升至 2.2m,平台升级为中度预警;14:30 积水深度达 0.5m,触发红色预警,同步推送预警信息至市政、交通、应急部门。


(二)原因诊断:基于数据融合的 “多维度溯源”

预警触发后,平台通过积水数据与管网数据的深度融合,从 “降雨强度、管网状态、泵站运行” 三个维度诊断积水原因,精准定位问题根源。


维度一:判断是否因 “降雨超承载” 导致积水

平台结合气象降雨数据(如降雨量、降雨强度)与管网设计参数(设计重现期、设计流量),分析是否因降雨超管网承载能力导致积水。

诊断逻辑:若监测到降雨强度达 50mm/h(超管网设计重现期 1 年一遇的 30mm/h),且 P102 管网段流量达 3800m³/h(设计流量)、水位 2.0m(警戒水位),积水深度 0.3m,无管网流量骤降、泵站故障等异常,则判定为 “降雨超承载” 导致积水。


维度二:判断是否因 “管网堵塞 / 破损” 导致积水

平台通过管网流量、水位数据的异常变化,结合管网检测历史数据(如 CCTV 检测报告),诊断是否存在管网堵塞或破损。

诊断逻辑:如前文案例中,14:25 P102 管网段流量从 3500m³/h 骤降至 1800m³/h,水位从 1.8m 升至 2.2m,且无降雨强度骤降、泵站调整等外部因素,结合该管网段 3 个月前 CCTV 检测发现的 “K2+100 处存在泥沙淤积(堵塞率约 30%)” 记录,平台判定为 “管网堵塞导致排水能力下降,引发积水”。若监测到管网压力骤降(如从 0.4MPa 降至 0.1MPa),且对应的积水点出现 “积水伴随污水异味”,则可能判定为 “管网破损导致污水外溢,叠加雨水形成积水”。


维度三:判断是否因 “泵站故障” 导致积水

平台结合泵站运行数据(如水泵启停状态、扬程、电流)与管网末端水位数据,诊断是否因泵站故障导致排水不畅。

诊断逻辑:若城南泵站 B08 在 14:10 启动 1 号泵后,14:15 电流从 150A 骤降至 50A(无停机指令),扬程从 15m 降至 5m,且 P102 管网段末端水位(靠近泵站处)从 1.5m 升至 2.0m,积水点深度同步增加,则判定为 “泵站故障导致排水中断,引发积水”。


(三)处置建议:基于数据融合的 “精准化方案”

平台根据诊断结果,结合管网拓扑、运维资源(如维修队伍位置、设备库存)数据,自动生成针对性的处置建议,明确 “处置主体、处置措施、优先级”,确保处置高效落地。


针对 “降雨超承载” 的处置建议

短期措施:建议交通部门对积水路段实施交通管制(如禁止小型车辆通行),市政部门启动移动排涝泵车(根据积水点位置,推荐调配最近的 3 号泵车,预计 30 分钟到达);

长期措施:建议规划部门将该区域管网设计重现期从 1 年一遇提升至 3 年一遇,或新增雨水调蓄池(推荐选址在汇水区域边缘的闲置地块,容积约 5000m³)。


针对 “管网堵塞” 的处置建议

精准定位:结合 P102 管网段流量骤降位置(K2+100 处),建议维修队伍优先排查该路段管网(推荐使用管道疏通机器人,配套高压清洗设备);

处置时序:建议先关闭上游支管阀门(编号:V105、V106),减少污水流入堵塞段,再进行疏通作业,预计处置时长 2 小时,期间提醒交通部门做好周边道路分流。


针对 “泵站故障” 的处置建议

应急处置:建议泵站运维人员立即启动备用泵(2 号泵),同时排查 1 号泵故障原因(根据电流、扬程数据,初步判断为电机故障,推荐联系设备厂家售后团队,预计 1 小时内到场);

协同调度:建议调度中心协调周边城北泵站(B05)临时分担部分排水任务,通过开启跨区域连通管阀门(V201),缓解 P102 管网段排水压力。


(四)闭环验证:基于数据融合的 “处置效果评估”

处置完成后,平台通过积水监测数据与管网监测数据的变化,评估处置效果,形成闭环验证,为后续优化处置方案提供依据。


效果评估逻辑:如针对 P102 管网段堵塞的处置,平台监测到:16:00 维修完成后,P102 管网段流量从 1800m³/h 回升至 3200m³/h,水位从 2.2m 降至 1.6m;16:30 积水点深度从 0.5m 降至 0.1m,17:00 积水完全消退。平台判定处置有效,同时记录此次处置的 “响应时间(30 分钟)、处置时长(2 小时)、效果指标(流量恢复率 84%、积水消退时间 1 小时)”,纳入历史数据库,用于优化同类故障的处置流程。


三、案例佐证:数据融合闭环的实际应用效果

某省会城市在智慧水务平台中应用上述数据融合逻辑与闭环体系后,内涝治理成效显著:

预警准确性提升:通过积水与管网数据融合,内涝预警误判率从 25% 降至 8%,避免因单一依赖积水深度导致的 “虚假预警” 或 “滞后预警”;

原因诊断效率提升:平均原因诊断时间从 1 小时缩短至 15 分钟,其中 “管网堵塞” 类故障诊断准确率达 92%,为快速处置赢得时间;

处置效率提升:平均积水消退时间从 4 小时缩短至 1.5 小时,2024 年汛期因内涝导致的交通延误损失减少 60%,市民满意度提升至 90%。


结语

智慧水务平台中,城市积水内涝监测数据与排水管网监测数据的融合,核心在于通过 “空间关联、时间同步、参数耦合” 构建多维度关联逻辑,打破 “数据孤岛”,实现从 “现象监测” 到 “本质诊断” 的跨越。而 “积水预警→原因诊断→处置建议” 闭环的实现,更是将数据价值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让内涝治理从 “被动应对” 转向 “主动预判”,从 “粗放处置” 转向 “精准施策”。未来,随着 AI 算法的深度应用(如基于深度学习的原因诊断模型)、多源数据的进一步融合(如加入土壤含水率、地表覆盖类型数据),智慧水务平台将实现更高精度的内涝治理,为建设 “韧性城市” 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