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汛设施的日常维护是否到位?-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9-25 | 15 次浏览 | 分享到:
城市防汛设施日常维护呈现 “局部精细、整体粗放” 的失衡状态,维护不到位成防汛短板。重点保障区域维护到位,建立全周期精细化体系,设备故障率低、管网过流能力强且备件充足;但老城区、城乡结合部等非重点区域维护缺位,存在巡查流于形式、保养不及时、检修不彻底、备件不足等问题,60% 设施维护不到位,30% 功能失效。维护不到位源于资金投入不足(维护占比不足 20%,非重点区域投入低)、专业能力薄弱(人员无资质、设备缺乏、培训少)、管理机制缺失(责任不清、无标准、监督缺)、考核导向偏差(重应急轻日常)。破局需建立长效差异化资金机制、打造专业化维护队伍、完善标准化管理制度、优化 “重日常” 考核导向。

2024 年汛期,某南方城市一处使用 10 年的排涝泵站因齿轮箱缺油卡死,暴雨期间突然停运,导致周边 3 平方公里区域积水超 1.5 米,48 小时内无法排出;而相邻区域另一座泵站,因每月定期检修、每季度全面保养,汛期持续高负荷运转 120 小时仍稳定运行。这两组案例的鲜明对比,直指城市防汛安全的关键支撑 —— 日常维护:若维护到位,防汛设施便是抵御暴雨的 “坚固堡垒”;若维护缺位,再先进的设施也会沦为 “摆设”,甚至加剧内涝风险。当前城市防汛设施日常维护呈现 “局部精细、整体粗放” 的失衡状态,维护不到位已成为制约防汛能力的核心短板。


一、维护现状:“两极分化” 下的到位与缺位

城市防汛设施日常维护覆盖排涝泵站、排水管网、防洪闸门、雨水调蓄池等核心设施,其维护成效因区域重视程度、资金投入、管理水平不同,呈现显著的 “两极分化”,部分区域维护精细高效,多数区域则存在明显缺位。


在重点保障区域(如城市核心区、政治文化中心),防汛设施日常维护基本到位,形成 “全周期、精细化” 的维护体系。这类区域通常建立严格的维护制度:排涝泵站实行 “每日巡查、每月小修、每季度大修”,定期检查电机、齿轮箱、水泵等关键部件,及时更换老化零件;排水管网采用 “机械疏通 + 人工排查” 结合方式,每季度用管道疏通车清理淤积,每年用管道检测机器人排查破损;防洪闸门每月测试启闭功能,雨季前更换密封胶条,确保止水效果。北京市核心区某泵站,通过建立 “设备健康档案”,记录每次维护数据,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近 5 年汛期设备故障率仅 0.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上海市黄浦区对辖区内 300 公里排水管网,采用 “智慧化维护”,通过管网内的流量传感器识别淤积点位,精准开展疏通作业,管网过流能力保持在设计标准的 90% 以上。此外,这些区域还注重应急备件储备,泵站关键部件(如电机、轴承)储备量达 30% 以上,确保故障时能快速更换,减少停机时间。


然而,在老城区、城乡结合部、郊区等非重点区域,防汛设施日常维护普遍不到位,存在 “重使用、轻保养”“重应急、轻日常” 的突出问题。从排涝泵站来看,多数泵站未建立定期维护制度,设备老化零件长期不更换,某中西部城市老城区泵站,电机轴承磨损超极限值仍继续使用,汛期启动时因摩擦过热引发跳闸;部分泵站缺乏专业维护人员,日常巡查仅靠保安 “看外观、听声音”,无法发现电机绝缘老化、水泵叶轮腐蚀等隐蔽故障。从排水管网来看,维护频次严重不足,老城区管网平均 2-3 年才疏通一次,淤积物厚度达管径的 1/3,过流能力下降 50% 以上;城乡结合部管网甚至长期无人维护,雨水口被垃圾堵塞、支管被私搭乱建挤压,2024 年暴雨中,某城乡结合部因雨水口堵塞,路面积水深度超 1 米,积水消退时间达 72 小时。从防洪闸门与调蓄池来看,部分闸门因长期不启闭,锈死在原位,汛期无法正常关闭;调蓄池因缺乏清理,池底淤泥厚度达 1 米,实际调蓄容量仅为设计容量的 40%,失去调蓄雨水的功能。某住建部门调研显示,全国非重点区域防汛设施中,60% 存在维护不到位问题,30% 因维护缺失已出现功能性故障。


二、维护不到位的具体表现:从 “设备故障” 到 “功能失效”

城市防汛设施日常维护不到位,并非单一环节的疏漏,而是贯穿 “巡查、保养、检修、备件储备” 全流程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四大类,最终导致设施功能退化甚至完全失效。


巡查流于形式,隐患发现不及时。多数非重点区域的防汛设施巡查,仅停留在 “走过场”,未形成标准化、专业化的巡查体系:泵站巡查仅记录 “运行正常”,不检查电机温度、电流、振动等关键参数;管网巡查仅查看地面雨水口是否堵塞,不深入排查地下管网淤积、破损;闸门巡查仅观察外观,不测试启闭速度与止水效果。这种 “表面化” 巡查,无法发现隐蔽隐患,某城市郊区泵站,巡查时未发现电机绝缘层老化,汛期电机短路烧毁,导致泵站停运;某老城区管网,因未定期排查,支管破裂漏水 3 个月未发现,最终掏空路基,引发路面塌陷。更严重的是,部分区域甚至未开展日常巡查,某县城的 5 座小型泵站,近 1 年未安排专人巡查,汛期启动时才发现水泵叶轮被杂物卡死,无法抽水。


保养不及时,设备加速老化。防汛设施的核心部件(如泵站电机、管网接口、闸门启闭机)需定期保养才能维持性能,而维护不到位区域普遍缺乏保养措施:泵站电机长期不更换润滑油,轴承磨损加剧,使用寿命缩短 50%;排水管网接口处的密封圈长期不更换,雨水渗入土壤,导致管网周边沉降;闸门启闭机的齿轮长期不润滑,启闭阻力增大,甚至出现卡阻。某省会城市老城区一座泵站,电机润滑油已变质发黑仍继续使用,汛期运转时轴承过热,被迫停机检修,延误排涝时机;某地级市排水管网,因接口密封圈老化,雨季时约 20% 的雨水渗入地下,不仅降低管网排水效率,还导致周边道路出现积水。此外,部分设施因长期暴露在户外,缺乏防腐处理,泵站外壳、闸门金属部件锈蚀严重,某沿海城市的防洪闸门,因未做防腐涂层,5 年内锈蚀深度达 2 毫米,结构强度下降 30%。


检修不彻底,故障反复出现。当防汛设施出现故障时,维护不到位区域的检修多为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彻底排查根源,导致故障反复发生:泵站电机跳闸后,仅简单重启,不检查是否存在线路短路、负载过大等问题,短期内再次跳闸;管网破损修补时,仅封堵表面漏洞,不处理周边淤积,修补处短期内再次破损;闸门止水效果不佳时,仅更换局部密封胶条,不调整闸门垂直度,漏水问题仍未解决。某城市郊区泵站,因未彻底检修,汛期电机反复跳闸 5 次,每次停机 2-3 小时,严重影响排涝;某县城排水管网,同一位置因检修不彻底,1 年内破损 3 次,每次维修都需开挖路面,不仅增加成本,还影响居民出行。


备件储备不足,应急响应滞后。防汛设施故障时,能否快速更换备件直接决定停机时间,而维护不到位区域普遍存在备件储备不足问题:泵站关键部件(如电机、水泵)储备量不足 5%,故障时需从外地调运,周期长达 3-7 天;管网修补材料(如管道接口、密封圈)储备种类不全,无法匹配不同管径的管网;闸门启闭机的齿轮、轴承等备件基本无储备,故障时只能临时加工,延误维修。2024 年暴雨中,某城市老城区泵站电机烧毁,因无备用电机,从厂家调运耗时 5 天,期间该区域积水无法排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 2000 万元;某城乡结合部因缺乏管网修补用的密封圈,破损管网临时用沙袋封堵,漏水问题持续 48 小时,加剧周边内涝。


三、维护不到位的深层原因:从 “资金短缺” 到 “机制缺失”

城市防汛设施日常维护不到位,并非单纯的 “管理疏忽”,而是受资金投入不足、专业能力薄弱、管理机制缺失、考核导向偏差等多重因素制约,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难以突破的维护困境。


资金投入不足,维护 “无米之炊”。防汛设施日常维护需持续投入资金(包括人员工资、设备保养费、备件采购费、检测费等),但多数城市将资金优先投向设施建设,维护资金长期被压缩。从投入比例来看,全国多数城市防汛资金中,建设投入占比超 80%,维护投入不足 20%,某地级市 2023 年防汛投入 10 亿元,用于设施建设的占 9.2 亿元,维护仅 0.8 亿元,不足建设投入的 1/10;从单位维护成本来看,非重点区域管网每公里年均维护费用仅 5000 元,远低于重点区域的 2 万元,仅能满足最基础的疏通需求,无法开展管网检测、破损修复等工作。资金短缺导致维护 “缩水”:部分泵站取消季度大修,仅在故障后应急维修;管网减少疏通频次,淤积问题积少成多;备件采购量压缩,无法满足应急更换需求。某县城因维护资金不足,近 3 年未采购泵站备用电机,导致故障时无备件可用。


专业能力薄弱,维护 “力不从心”。防汛设施维护需要专业技术(如泵站电机检修、管网检测、闸门调试),但多数非重点区域缺乏专业维护团队与技术人员:维护人员多为临时聘用的杂工,无专业资质,仅能从事简单的清洁、巡查工作,无法处理设备故障;部分区域甚至未配备专职维护人员,由市政工人兼职负责,精力有限。从人员结构来看,全国县级城市防汛设施维护人员中,具备专业资质的比例不足 15%,某中西部县城泵站维护人员,均无电工证,却频繁操作高压电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从技术设备来看,非重点区域普遍缺乏专业维护设备,管网疏通依赖人工挖掘,泵站检修仅靠万用表、扳手等简易工具,无法开展精准检测,某城市用人工排查管网破损,1 公里需耗时 3 天,且漏检率超 40%。此外,维护人员培训不足,新技术(如管道检测机器人操作、设备远程监测)无法推广应用,维护效率低下。


管理机制缺失,维护 “无章可循”。多数城市未建立统一的防汛设施日常维护管理制度,存在 “责任不清、流程不明、监督缺失” 的问题:从责任主体来看,防汛设施分属市政、水利、城管等多部门,部分设施存在 “多头管理” 或 “无人管理”,某城市防洪闸门由水利部门建设,建成后移交城管部门管理,但未明确维护责任,导致维护工作长期停滞;从维护流程来看,缺乏标准化操作规范,泵站维护无统一的检查项目与周期,管网疏通无明确的淤积清理标准,导致维护质量参差不齐;从监督机制来看,未建立维护效果评估体系,维护工作 “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某城市泵站维护人员伪造巡查记录,实际未开展检修,长期未被发现。此外,设施档案不完善,部分老设施缺乏建设图纸、设备参数,维护时无法精准匹配备件与工艺,某老泵站因无电机参数,更换的电机功率不匹配,运行时频繁过载。


考核导向偏差,维护 “重视不足”。当前城市防汛工作考核多聚焦 “汛期应急处置成效”(如内涝持续时间、救援效率),对 “日常维护” 的考核权重不足 5%,导致地方政府 “重应急、轻日常”。部分官员认为,日常维护 “投入大、见效慢”,难以体现政绩,而汛期应急处置 “易出成绩”,因此将工作重心放在应急队伍建设、物资储备上,忽视日常维护。某城市防汛工作会议中,仅用 5 分钟提及日常维护,却用 1 小时部署汛期应急方案;某区政府将防汛资金优先用于购买冲锋舟、沙袋等应急物资,压缩维护资金,导致设施在汛期 “带病运行”。这种考核导向偏差,直接导致基层部门对日常维护 “消极应付”,维护工作沦为 “走过场”。


四、破局之道:构建 “全周期、专业化、智慧化” 的维护体系

要解决城市防汛设施日常维护不到位的问题,需从资金保障、能力建设、机制完善、考核优化四个维度协同发力,打破 “重建设、轻维护” 的惯性,构建覆盖 “巡查 - 保养 - 检修 - 备件” 全流程的维护体系,让防汛设施始终处于 “健康状态”。


资金保障:建立 “长效化、差异化” 的投入机制。优化防汛资金结构,将维护投入占比提升至 30% 以上,明确维护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 “专款专用”;实行 “差异化投入”,重点区域维持现有维护标准,非重点区域(老城区、城乡结合部)增加维护资金倾斜,2024 年某省对县域防汛设施维护资金给予 50% 的省级补贴,推动县域维护水平提升 40%。探索 “市场化融资”,通过 PPP 模式引入专业企业参与防汛设施维护,政府负责监管与考核,企业负责具体维护工作,某城市通过 PPP 模式将 200 公里排水管网委托专业公司维护,管网过流能力提升 25%,维护成本下降 15%。此外,建立 “维护资金绩效评估” 制度,对资金使用效率高、维护效果好的区域给予奖励,对资金浪费、维护不力的区域削减次年预算,确保资金用在实处。


能力建设:打造 “专业化、技术化” 的维护队伍。组建专职维护团队,每个县(区)至少配备 10 人以上的专业维护队伍,要求人员具备电工证、焊工证、管网检测证书等资质,严禁无证操作;加强人员培训,每年开展不少于 4 次的专业培训,内容涵盖泵站设备检修、管网检测技术、闸门调试等,同时组织跨区域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维护经验,2024 年江苏省组织县域维护人员到苏州、无锡等城市跟班学习,显著提升维护技能。配备专业维护设备,非重点区域至少配备 1 台管道疏通车、1 台管道检测机器人、1 套泵站检测设备,确保维护精准高效;推广智慧维护技术,在泵站安装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在管网布设流量传感器,自动识别淤积点位,某城市通过智慧监测,泵站故障预警准确率达 90%,管网淤积排查效率提升 3 倍。


机制完善:建立 “标准化、全流程” 的管理制度。明确维护责任主体,通过 “权责清单” 划分市政、水利、城管等部门的维护职责,避免 “多头管理” 或 “无人管理”,对跨部门设施,明确牵头部门与协同部门;制定统一的维护标准,出台《城市防汛设施日常维护技术规程》,明确泵站、管网、闸门等设施的巡查频次、保养项目、检修周期,如泵站每月至少巡查 4 次,管网每季度至少疏通 1 次,闸门每月至少测试 1 次启闭功能。建立 “设施健康档案”,记录设施建设参数、每次维护数据、故障处理情况,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监督机制,采用 “日常检查 + 季度抽查 + 年度评估” 结合方式,对维护工作开展监督,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维护效果评估,评估结果与维护资金、人员绩效挂钩,某城市对维护评估不合格的单位,扣减负责人年度绩效的 20%,推动维护质量提升。


考核优化:树立 “重日常、强基础” 的考核导向。调整防汛工作考核指标,将 “日常维护成效” 权重提升至 30% 以上,考核内容包括设施完好率(泵站、管网、闸门等设施的完好比例)、维护制度执行率(巡查、保养、检修的执行情况)、设备故障率(汛期设施故障次数)等;建立 “维护成效与应急成效挂钩” 机制,日常维护不到位导致汛期设施故障的,加倍扣减考核分数,反之,维护到位、汛期设施稳定运行的,给予加分奖励。将维护工作纳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定期开展维护工作专项督查,对维护不力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维护成效突出的单位进行表彰,某省会城市每季度召开防汛维护工作推进会,通报各区域维护情况,推动形成 “比学赶超” 的维护氛围。


城市防汛设施的日常维护,是看不见的 “隐形防线”,却直接决定汛期安全的 “显性结果”。唯有摒弃 “重建设、轻维护” 的短视思维,通过资金、能力、机制、考核的协同发力,构建 “全周期、专业化、智慧化” 的维护体系,才能让每一座泵站、每一公里管网、每一道闸门都发挥最大效能,真正筑牢城市防汛的 “安全屏障”,让城市在暴雨来袭时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