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风险防控措施是否过度依赖“工程手段”,而忽视“海绵城市”等生态措施的作用-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9-25 | 12 次浏览 | 分享到:
部分城市城市内涝风险防控过度依赖工程手段,忽视海绵城市等生态措施,2024 年东部某城市投入 50 亿建工程仍内涝,而海绵试点区积水消退快便是例证。防控现状为工程手段 “唱主角”(投入占比高,聚焦快排强排),生态措施 “边缘化”(投入不足 15%,覆盖有限,设计不合理)。过度依赖工程手段会破坏生态(水文循环受损,调蓄空间减少)、成本高且效益递减(建设运维成本超生态措施,边际效益下降)、应对极端降雨韧性不足(超设计负荷失效,引发上下游风险)。生态措施推广受阻源于理念短期化(重政绩轻长期效果)、机制碎片化(多部门协同差,无统一标准)、现实约束(老城区空间不足,公众认知低)。破局需树立 “生态优先” 理念,完善多部门协同机制,融合 “工程 + 生态” 技术,构建多元资金机制。

2024 年夏季,某东部城市遭遇特大暴雨,尽管近年来投入超 50 亿元扩建排水管网、新建 3 座大型排涝泵站(工程手段覆盖率达 90%),但老城区仍出现大面积积水,部分路段积水深度超 1.2 米,交通中断达 8 小时;而同期该市海绵城市试点区,通过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生态措施,积水消退时间较非试点区缩短 60%,未出现严重内涝。这一鲜明对比暴露出当前城市内涝风险防控的普遍短板:过度依赖 “管网扩建、泵站新建” 等工程手段,而忽视 “海绵城市” 等生态措施的调蓄作用,导致防控体系韧性不足,难以应对极端降雨引发的内涝风险。


一、防控现状:工程手段 “唱主角”,生态措施 “边缘化”

当前城市内涝风险防控措施呈现 “工程主导、生态辅助” 的显著失衡态势,工程手段在投入、覆盖范围、决策优先级上均占据绝对优势,生态措施则因重视不足、推进缓慢,难以发挥应有效能。


工程手段以 “快排、强排” 为核心,成为多数城市的首选方案。为快速提升排水能力,各地普遍将资金与资源集中投向管网改造、泵站建设、河道疏挖等工程:某省会城市 “十四五” 期间内涝防控预算中,工程手段投入占比达 85%,仅管网扩建项目就投入 28 亿元,将老城区管网管径从 300mm 统一提升至 600mm;某沿海城市为应对台风暴雨,3 年内新建排涝泵站 12 座,泵站总抽排能力提升至每秒 500 立方米,同时硬化河道两岸、拓宽行洪断面,力求 “雨水快排出境”。这类工程手段虽能在短期内提升排水效率,在应对中小雨时效果显著,但在极端暴雨下,常因 “超设计负荷” 失效,如 2024 年南方某城市的大型排涝泵站,因短时降雨量超设计标准(50 年一遇),导致进水口倒灌,泵站停运 2 小时,加剧内涝。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绵城市等生态措施长期处于 “边缘化” 状态,存在投入不足、覆盖范围有限、设计碎片化等问题。从投入来看,全国多数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投入占内涝防控总投入的比例不足 15%,某地级市 2023 年海绵城市建设仅投入 1.2 亿元,仅为同期管网改造投入的 1/10;从覆盖范围来看,海绵城市试点多集中在城市新区或景观区域,老城区因空间受限、改造难度大,生态措施覆盖率不足 20%,某老城区仅在 3 个公园试点建设雨水花园,占区域面积的比例不足 3%;从设计来看,部分生态措施沦为 “景观装饰”,如某小区虽铺设透水铺装,但未配套建设地下蓄渗设施,雨水仅能表层渗透,无法实现深层调蓄,暴雨时仍出现积水。某住建部门调研显示,全国已建成的海绵城市项目中,仅 40% 能达到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70%” 的标准,其余因设计不合理、维护不到位,生态调蓄功能大打折扣。


二、过度依赖工程手段的弊端:短期有效,长期难持续

城市内涝风险防控过度依赖工程手段,虽能解 “燃眉之急”,却存在生态破坏、成本高企、韧性不足等多重弊端,长期来看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内涝问题,还可能引发新的环境风险。


生态系统破坏导致 “恶性循环”。工程手段中的 “硬化改造”(如硬化河道、大面积铺设不透水路面)会破坏城市水文循环:硬化河道切断了水体与地下水的补给通道,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某城市因硬化河道长度达 80 公里,5 年内地下水位年均下降 0.5 米,进一步加剧土壤板结,雨水渗透能力下降;不透水路面占比提升则减少雨水下渗,增加地表径流,某监测数据显示,不透水路面占比从 30% 提升至 60% 时,地表径流量会增加 2.5 倍,导致管网负荷骤增。同时,工程建设还可能破坏城市绿地、湿地等 “天然调蓄空间”,某城市为扩建排涝泵站,占用 12 公顷城市湿地,导致区域调蓄能力下降 30%,暴雨时内涝风险反而上升。这种 “工程改造 - 生态破坏 - 内涝加剧” 的恶性循环,使防控陷入 “越治越涝” 的困境。


经济成本高企且效益递减。工程手段的建设与运维成本远超生态措施:新建 1 公里直径 600mm 的排水管网成本约 800 万元,是建设同等长度雨水花园成本的 4 倍;一座中型排涝泵站的年均运维费用约 500 万元,包括电费、设备维修、人员工资等,而雨水花园的年均维护费用仅需 5 万元,仅为泵站的 1%。更关键的是,工程手段存在 “边际效益递减” 问题,当管网与泵站达到一定规模后,继续扩建的成本会大幅上升,而防控效果提升有限。某城市在管网覆盖率达 80% 后,每提升 10% 的覆盖率,成本增加 1.5 倍,但内涝发生率仅下降 5%,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长期依赖工程手段,还会导致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剧增,某中西部城市因持续投入工程建设,内涝防控相关债务达 30 亿元,后续运维资金难以保障,部分泵站因缺乏维护已处于半停运状态。


应对极端降雨的韧性不足。工程手段的设计多基于历史降雨数据,如 “10 年一遇”“20 年一遇” 暴雨标准,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雨频次与强度不断突破历史极值,导致工程设施频繁 “超纲”。2024 年全国有 12 个城市遭遇 “50 年一遇” 以上暴雨,其中 10 个城市的排水管网与泵站因超设计负荷失效,内涝持续时间超 6 小时。此外,工程手段的 “快排” 模式易引发 “上下游连锁风险”,上游城市通过工程手段将雨水快速排入下游河道,导致下游城市河道水位暴涨,加剧下游内涝,2024 年某流域因上游 3 个城市同时启用排涝泵站,导致下游城市河道水位超警戒水位 1.2 米,沿岸区域被淹。这种 “被动应对” 的防控模式,缺乏生态措施的 “弹性调蓄” 能力,难以抵御极端天气带来的冲击。


三、生态措施推广受阻的深层原因:理念、机制与现实的多重制约

海绵城市等生态措施在城市内涝风险防控中未能发挥核心作用,并非技术层面的不可行,而是受治理理念偏差、机制协同不足、现实条件限制等多重因素制约,这些因素共同导致生态措施 “推不动、落不实”。


治理理念的 “短期化” 与 “政绩导向” 是根源。部分地方政府将内涝防控视为 “应急工程”,追求 “短期内见成效”,而生态措施的调蓄效果需长期积累(如土壤渗透能力恢复需 3-5 年),无法快速体现政绩,导致决策层更倾向于选择 “看得见、见效快” 的工程手段。某城市官员在调研中坦言:“任期内新建一座泵站,内涝缓解效果立竿见影,而建设海绵城市,短期内难有明显变化,考核压力下只能优先选工程。” 同时,“重开发、轻生态” 的理念仍普遍存在,城市建设中过度追求建筑密度与土地利用率,挤占绿地、湿地等生态空间,某新区规划中,绿地占比从规划的 30% 压缩至 18%,原本用于建设雨水花园的地块被改为商业用地,生态措施失去落地空间。


管理机制的 “碎片化” 导致协同不足。海绵城市等生态措施涉及住建、市政、园林、水务等多个部门,但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清、协同机制缺失:住建部门负责城市规划,却未将生态措施纳入强制标准;市政部门负责管网建设,与生态措施的 “蓄渗” 需求缺乏衔接;园林部门负责绿地维护,却不参与雨水花园的设计与运营。某城市在建设雨水花园时,因住建部门未与市政部门沟通,雨水花园的排水出口未接入市政管网,暴雨时雨水花园积水倒灌周边道路,反而加剧内涝。此外,生态措施的建设与维护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区域采用的透水铺装材料、雨水花园设计参数各异,导致调蓄效果参差不齐,某城市不同区域的雨水花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从 40% 到 80% 不等,难以形成整体防控合力。


现实条件的 “约束” 增加落地难度。老城区的空间限制是生态措施推广的主要障碍:老城区建筑密度高、道路狭窄,缺乏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的空间,某老城区道路宽度仅 5 米,扣除人行道后,无法容纳标准尺寸的雨水花园;同时,老城区地下管线复杂(如燃气、电力、通信管线交错),建设地下蓄渗设施时易破坏现有管线,某老城区在试点建设地下蓄水池时,因挖到燃气管道,导致项目停工 3 个月,成本增加 200 万元。此外,公众认知不足也影响生态措施推进,部分居民认为透水铺装易积水、雨水花园易滋生蚊虫,对项目建设存在抵触情绪,某小区的雨水花园项目因居民反对,被迫缩减建设规模,调蓄能力下降 50%。


四、破局之道:构建 “工程 + 生态” 协同的内涝防控体系

要解决城市内涝风险防控 “重工程、轻生态” 的失衡问题,需从理念革新、机制完善、技术融合、资金保障四个维度发力,推动工程手段与生态措施深度协同,打造 “快排与蓄渗结合、刚性与弹性互补” 的全域防控体系。


理念革新:树立 “生态优先、系统治理” 的防控思维。将海绵城市理念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确立 “生态措施为主、工程手段为辅” 的防控原则,在城市建设中优先保留绿地、湿地等天然调蓄空间,新建区域需满足 “海绵城市指标”(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才能审批通过,老城区在更新改造中需 “见缝插绿”,利用街角空地、屋顶空间建设微型雨水花园、屋顶绿化。同时,改变 “政绩导向” 的考核机制,将生态措施的长期效果(如地下水位恢复、土壤渗透能力提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避免短期化决策。例如,深圳市将海绵城市建设成效与区政府绩效考核挂钩,生态措施相关指标占比达 30%,推动全市海绵城市覆盖率从 2018 年的 15% 提升至 2024 年的 45%,内涝发生率下降 60%。


机制完善:建立 “多部门协同、全周期管理” 的工作体系。成立市级层面的 “内涝防控协同指挥中心”,整合住建、市政、园林、水务等部门资源,明确各部门职责:住建部门负责将生态措施纳入规划标准,市政部门负责工程设施与生态措施的管网衔接,园林部门负责生态措施的建设与维护,水务部门负责水文监测与调度。建立 “项目联审” 机制,生态措施与工程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验收,避免 “各自为战”,如苏州市在新建排水管网时,要求同步规划雨水花园的接入端口,确保生态措施收集的雨水能有效利用或排放。此外,制定生态措施统一技术标准,规范透水铺装材料选择、雨水花园设计参数、维护频次等,确保调蓄效果稳定,某省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统一要求透水铺装的渗透系数≥1×10⁻³m/s,雨水花园的植被选择需兼顾观赏性与耐涝性,推动生态措施标准化建设。


技术融合:打造 “工程 + 生态” 的互补防控模式。在空间布局上,构建 “源头减排 - 过程控制 - 系统治理” 的三级防控体系:源头通过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生态措施减少地表径流(减排 30%-50%);过程通过雨水花园、生态沟渠等生态措施调蓄滞留雨水(调蓄 20%-30%);末端通过管网、泵站等工程手段快速排出剩余雨水(排放 20%-50%),三者协同形成 “梯次防控”。例如,杭州市某新区采用此模式,源头减排通过绿色屋顶覆盖 30% 的建筑屋顶,过程控制建设 15 公里生态沟渠,末端优化管网布局,使区域内涝发生率从 2018 年的 25% 降至 2024 年的 3%。在技术创新上,推动生态措施与智慧技术结合,如在雨水花园中布设液位传感器,实时监测积水深度,当积水超限时,自动开启与管网连接的阀门排水;在透水铺装下设置土壤湿度传感器,根据土壤湿度调节灌溉系统,提升雨水利用效率,某智慧海绵社区通过此技术,雨水利用率提升至 40%,管网负荷下降 25%。


资金保障:构建 “多元投入、长效运营” 的资金机制。加大政府财政对生态措施的倾斜力度,将海绵城市建设资金占内涝防控总投入的比例提升至 30% 以上,同时设立专项补贴,对老城区生态改造项目给予 50% 的资金补贴,降低改造成本;探索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模式,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土地开发、商业运营结合,如在雨水花园周边建设商业步道、休闲设施,通过商业收益反哺生态维护,某城市的海绵公园通过引入文创商店、亲子乐园,年运营收入达 200 万元,可覆盖 80% 的维护成本;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采用 PPP 模式建设运营生态项目,如某省通过 PPP 模式引入企业建设运营 10 个海绵城市项目,社会资本投入占比达 60%,政府仅负责监管与考核,减轻财政压力。


城市内涝风险防控不是 “工程手段” 与 “生态措施” 的对立选择,而是二者协同互补的系统工程。唯有打破 “重工程、轻生态” 的路径依赖,构建 “生态优先、工程兜底” 的协同防控体系,才能实现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的目标,让城市在应对极端降雨时更具韧性,真正成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宜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