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监测仪应用于饮用水厂的解决方案-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9-24 | 6 次浏览 | 分享到:
饮用水安全关乎居民健康与社会稳定,传统 “人工采样 + 实验室分析” 监测模式存在时效性差、数据碎片化、人力成本高等短板,已难以满足饮用水厂实时化、精准化、智能化管控需求。本文围绕水质监测仪在饮用水厂的应用展开,首先阐述应用必要性,指出其能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实时传输数据并减少人工干预;接着明确方案设计需遵循全流程覆盖、核心指标优先、数据联动、稳定性与可靠性四大原则;然后详细介绍核心监测指标(浊度、余氯、pH 值、氨氮等)的监测要求与设备选型建议;进而给出监测点部署(覆盖原水取水口至出厂管网全流程)与系统集成(数据采集传输、中控平台建设、应急响应集成)方案;最后分析实施带来的安全、经济、管理效益,并提出智能化升级、轻量化设备应用、完善运维体系等优化方向,为饮用水厂提升水质管控能力提供全面实践参考。

饮用水安全是公共卫生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居民身体健康与社会稳定。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水质标准提升,传统 “人工采样 + 实验室分析” 的监测模式已难以满足饮用水厂实时化、精准化、智能化的水质管控需求。水质监测仪作为新型水质管控工具,通过实时采集关键指标数据、及时预警风险、辅助工艺优化,成为饮用水厂保障供水安全的 “科技哨兵”。本文从饮用水厂水质监测需求出发,系统阐述水质监测仪的应用方案,为水厂提升水质管控能力提供实践参考。


一、饮用水厂应用水质监测仪的必要性

饮用水厂的核心任务是将原水通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工艺处理,转化为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的成品水,其水质管控需覆盖 “原水 - 工艺水 - 成品水 - 管网水” 全流程。传统监测模式存在三大短板:一是时效性差,人工采样间隔通常为 4-24 小时,若原水突发污染(如藻类爆发、重金属超标),可能错过最佳应急处理时机;二是数据碎片化,实验室分析结果需人工录入系统,难以形成连续的水质变化曲线,无法精准捕捉工艺节点的水质波动;三是人力成本高,大型水厂每日需投入大量人力完成采样、送检、记录工作,且存在人为操作误差风险。


水质监测仪的应用可有效弥补这些短板:一方面,其能实现24 小时不间断监测,数据采样频率可达分钟级,一旦指标超标立即触发声光报警,为水厂争取应急处理时间;另一方面,监测数据可通过物联网实时传输至中控系统,形成全流程水质数据库,助力管理人员追溯污染源头、优化工艺参数;此外,自动化监测还能减少人工干预,降低操作误差,提升监测效率。以某省会城市水厂为例,引入水质监测仪后,原水突发污染的响应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10 分钟,工艺调整准确率提升 30%,充分体现了监测仪的应用价值。


二、水质监测仪应用方案的设计原则

饮用水厂在设计水质监测仪应用方案时,需结合自身工艺特点、水源特性及管控目标,遵循以下四大原则,确保方案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一)全流程覆盖原则

水质风险可能存在于水处理的任一环节:原水环节易受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工艺环节(如沉淀池、滤池)可能因药剂投加量不当导致浊度、余氯超标;成品水环节需防范管道二次污染。因此,监测点需覆盖 “原水取水口 - 混凝反应池 - 沉淀池 - 滤池 - 清水池 - 出厂管网” 全流程,形成 “前端预警、中端管控、后端保障” 的监测体系。


(二)核心指标优先原则

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水厂工艺需求,需优先监测对水质安全影响最大的核心指标。原水环节重点监测浊度、pH 值、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工艺环节重点监测浊度、余氯、pH 值、水温;成品水环节重点监测浊度、余氯、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菌落总数。对于特殊水源(如高藻水、高氟水),需额外增加叶绿素 a、氟化物等特征指标监测。


(三)数据联动原则

水质监测仪并非孤立设备,需与水厂中控系统、药剂投加系统、应急处理系统实现数据联动。例如,当滤后水浊度监测值超过阈值时,系统可自动调整滤池反冲洗频率;当出厂水余氯偏低时,自动增加消毒剂投加量,形成 “监测 - 分析 - 调控” 闭环,提升水质管控的自动化水平。


(四)稳定性与可靠性原则

饮用水厂需连续供水,监测仪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管控效果。方案设计中需选择符合工业级标准的设备,具备抗干扰(如电压波动、水质冲击)、耐恶劣环境(如高温、高湿)的能力;同时,配备备用监测仪及数据备份系统,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监测中断,确保数据连续性。


三、核心监测指标与设备选型

(一)核心监测指标及监测要求

不同环节的监测指标需匹配对应的精度与量程,以满足工艺管控需求:


浊度:原水浊度量程建议 0-500NTU,精度 ±2%;滤后水、成品水浊度量程 0-10NTU,精度 ±1%,确保符合 “成品水浊度≤1NTU” 的标准要求。

余氯:工艺水、成品水余氯量程 0-5mg/L,精度 ±0.05mg/L,避免因余氯不足导致细菌滋生,或余氯过高产生消毒副产物。

pH 值:全流程 pH 值监测量程 6-9,精度 ±0.05pH,确保水处理工艺在最佳 pH 范围(如混凝反应 pH 6.5-7.5)内运行,提升处理效率。

氨氮:原水氨氮量程 0-10mg/L,精度 ±0.05mg/L,预警水源富营养化风险,避免后续工艺中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


(二)设备选型建议

设备选型需结合监测场景与指标要求,优先选择技术成熟、口碑良好的品牌,同时关注设备的维护成本与售后服务:


浊度仪:推荐选择激光散射法浊度仪,相比透射法,其抗干扰能力更强,适用于高浊度原水与低浊度成品水监测,如哈希(Hach)2100Q、赛默飞(Thermo Fisher)Orion AQ4500。

余氯仪:采用 DPD 比色法或电极法,DPD 比色法精度高,适用于成品水监测;电极法响应速度快,适用于工艺环节实时调控,如在线余氯仪品牌 E+H(Endress+Hauser)CPS11D、岛津(Shimadzu)TOA-5000。

多参数监测仪:对于监测点集中的区域(如清水池),可选择多参数监测仪,同时监测 pH、DO、水温、电导率等指标,减少设备安装空间与成本,如 YSI EXO2、梅特勒 - 托利多(Mettler Toledo)M400。

微生物监测仪:传统培养法耗时较长,建议采用快速微生物监测仪,如基于 ATP 生物发光法的设备,15 分钟内可完成菌落总数检测,及时预警微生物污染风险,如默克(Merck)Milliflex Rapid。


四、监测仪部署与系统集成方案

(一)监测点部署方案

根据水厂工艺流程,监测点部署需精准覆盖关键节点,具体位置与设备配置如下:


原水取水口:安装浊度仪、pH 仪、氨氮仪、CODMn 监测仪,实时监测原水水质,若原水来自水库或河流,可额外安装叶绿素 a 监测仪,预警藻类爆发。

混凝反应池出口:安装浊度仪、pH 仪,监测混凝效果,为药剂投加量调整提供依据。

沉淀池出口:安装浊度仪,确保沉淀后浊度≤10NTU,避免高浊度水进入滤池导致滤料堵塞。

滤池出口:安装浊度仪、余氯仪,严格控制滤后水浊度≤0.5NTU,余氯≥0.3mg/L。

清水池:安装多参数监测仪(pH、DO、水温)、余氯仪、微生物监测仪,监测成品水综合水质,同时在清水池不同深度设置监测点,避免水质分层。

出厂管网:在出厂总管及关键支管安装浊度仪、余氯仪,监测管网水水质,防范管道腐蚀、泄漏导致的二次污染。


(二)系统集成方案

数据采集与传输:监测仪通过 RS485、4G/5G 或以太网接口,将实时数据传输至水厂中控系统,数据传输频率设置为 1-5 分钟 / 次,确保数据时效性;同时,采用加密传输协议,防止数据泄露或篡改。

中控系统平台建设:中控系统需具备三大功能:一是数据可视化,通过仪表盘展示各监测点指标实时数据、历史曲线及超标预警;二是数据分析,自动生成日报、周报、月报,分析水质变化趋势,如余氯在管网中的衰减规律;三是联动控制,当指标超标时,自动发送指令至药剂投加系统、反冲洗系统,实现工艺自动调整,同时通过短信、APP 通知管理人员。

应急响应集成:若监测仪检测到严重超标(如原水重金属超标),系统立即触发应急程序,自动关闭原水取水阀,切换至备用水源,同时启动活性炭吸附、高锰酸钾氧化等应急处理工艺,确保供水不中断。


五、方案实施效益与优化方向

(一)实施效益

安全效益:全流程实时监测可及时发现水质风险,避免不合格水出厂,保障居民饮水安全。某地级市水厂曾通过原水氨氮监测仪,提前检测到上游企业偷排导致的氨氮超标,及时切换水源,避免了一起大规模饮水安全事件。

经济效益:通过精准监测优化工艺参数,可减少药剂浪费,例如根据滤后水余氯监测值调整消毒剂投加量,某水厂实施后消毒剂用量减少 15%,年节省成本 20 万元;同时,减少人工采样与分析成本,人力效率提升 40%。

管理效益:形成数字化水质数据库,为水厂工艺升级、水质追溯提供数据支撑,例如通过分析历史浊度数据,优化滤池反冲洗周期,延长滤料使用寿命。


(二)优化方向

智能化升级:引入人工智能(AI)算法,基于历史水质数据、气象数据(如降雨量)、水源地污染数据,建立水质预测模型,提前 24-48 小时预测原水水质变化,提升预警主动性。

轻量化设备应用:对于小型水厂或偏远监测点,可采用便携式水质监测仪,如手持浊度仪、余氯检测仪,降低设备投入成本,同时通过蓝牙连接移动终端,实现数据实时上传。

运维体系完善:建立监测仪定期校准、维护制度,如每月校准浊度仪、每季度更换余氯电极,确保设备精度;同时,加强运维人员培训,提升设备故障排查与应急处理能力。


六、结语

在饮用水安全需求日益提升的背景下,水质监测仪已成为饮用水厂不可或缺的核心设备。通过科学设计监测方案、精准部署监测点、实现系统联动集成,饮用水厂可构建 “实时监测、智能分析、自动调控” 的水质管控体系,从 “被动应对” 转向 “主动预防”。未来,随着物联网、AI 技术的发展,水质监测仪将向更智能、更精准、更轻量化方向发展,为城市供水安全筑牢第一道防线,守护居民 “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