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济南凤凰路水厂的智能加药泵根据平台指令自动调整药剂投加量,当深圳水务的管网传感器将压力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平台并触发漏损预警,当武汉防汛指挥中心通过平台远程调度泵站与调蓄设施 —— 智能设备与智慧水务平台的协同,已成为打破水务管理 “信息孤岛”、实现 “感知 - 决策 - 执行” 全流程智能化的核心引擎。智能设备作为 “神经末梢”,承担着数据采集与指令执行的基础职能;智慧水务平台作为 “大脑中枢”,负责数据整合、智能分析与决策输出。二者的深度协同,正推动水务管理从 “人工驱动” 向 “数据驱动”、从 “分散管控” 向 “全域协同” 转型,为智慧水务的规模化落地提供坚实支撑。
一、协同应用的核心价值:从 “数据堆砌” 到 “价值变现”
在传统水务管理中,智能设备往往处于 “单打独斗” 状态:水厂的智能仪表仅能本地显示数据,管网的传感器数据无法与调度系统联动,防汛设备的运行状态需人工录入平台 —— 这种 “设备孤立、数据割裂” 的模式,导致大量监测数据难以转化为管理决策,智能设备的价值被严重削弱。而智能设备与智慧水务平台的协同,通过 “数据互通、指令互联、场景互融”,实现三大核心价值突破:
(一)数据价值最大化:从 “分散采集” 到 “集中赋能”
智能设备产生的碎片化数据,唯有通过平台整合分析才能释放价值。例如,某城市供水系统部署了 5000 余个智能水表、200 余台管网压力传感器,但未与平台协同前,水表数据仅用于计费,压力数据仅用于本地监控;协同后,平台将水表用水量数据与管网压力数据叠加分析,不仅能精准识别管网漏损(用水量异常与压力骤降关联),还能通过用水量变化预测用水高峰,指导水厂调整供水产能,使管网漏损率降低 18%,水厂供水效率提升 12%。这种 “设备采集 - 平台分析 - 数据赋能” 的模式,让每一个数据点都成为优化管理的 “决策依据”。
(二)管理效率跃升:从 “人工干预” 到 “自动闭环”
协同应用构建的 “监测 - 分析 - 决策 - 执行” 自动闭环,大幅减少人工干预。在水厂运维中,智能水质监测仪实时采集沉淀池浊度数据,平台通过 AI 模型分析后,直接向智能加药泵发送调整指令,无需人工计算与操作;在防汛场景中,河道水位传感器监测到水位超预警值,平台自动触发泵站启动指令,同时向应急人员推送预警信息,响应时间从传统的 30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这种 “设备感知 - 平台决策 - 设备执行” 的闭环,使水务管理效率提升 60% 以上。
(三)风险管控前置化:从 “事后处置” 到 “事前预警”
通过设备与平台的协同,水务管理可实现风险的提前识别与处置。例如,管网智能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压力波动,平台结合历史数据与水力模型,能在爆管发生前 1-2 小时识别异常压力信号,提前锁定风险管段并调度维修人员;水源地的智能水质传感器检测到氨氮指标异常,平台立即推送预警至水厂,同时自动关闭取水口、切换备用水源,避免不合格水进入处理环节。这种 “设备预警 - 平台研判 - 提前处置” 的模式,将水务风险管控从 “被动应对” 转向 “主动预防”。
二、协同应用的核心场景:从 “单点试点” 到 “全域落地”
智能设备与智慧水务平台的协同,并非抽象的技术概念,而是在水厂运维、管网管理、防汛排水、水质保障等具体场景中落地生根,形成可复制的应用模式。
(一)水厂运维:从 “经验调控” 到 “精准运营”
水厂作为供水核心环节,其工艺复杂度高、设备数量多,是协同应用的典型场景。以济南凤凰路水厂为例,其构建的 “智能设备 - 平台协同” 体系覆盖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全流程:
数据采集层:智能浊度仪、pH 传感器、溶解氧监测仪实时采集各工艺环节水质数据,智能电表、水表记录能耗与水量数据,智能加药泵、反冲洗阀门记录运行参数,所有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至智慧水务平台;
平台分析层:平台搭载的 AI 加药模型,结合原水浊度、流量数据与历史加药记录,自动计算最优药剂投加量;反冲洗优化模型根据滤池水头损失与出水浊度,确定最佳反冲洗周期与强度;
执行反馈层:平台将加药指令发送至智能加药泵,将反冲洗指令发送至电动阀门,同时实时接收设备执行状态数据,若出现加药泵故障或阀门未响应,立即触发声光报警并推送维修工单。
通过这种协同,该水厂药剂消耗量减少 23%,滤池反冲洗能耗降低 18%,出水水质达标率稳定在 99.9% 以上,彻底摆脱了 “凭经验调参数” 的传统模式。
(二)管网管理:从 “被动维修” 到 “主动运维”
城市供水管网具有 “隐蔽性强、覆盖范围广、故障难定位” 的特点,智能设备与平台的协同是破解管网管理难题的关键。深圳水务的 “智能管网 - 平台协同” 体系颇具代表性:
感知端:在管网关键节点部署智能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与声波泄漏监测仪,实时采集管网压力、流量与振动数据;在用户端安装智能远传水表,记录用户用水量变化;
平台端:智慧水务平台构建管网水力模型,将传感器数据与水表数据代入模型,通过压力异常波动、流量骤减、用水量与压力不匹配等特征,自动识别漏损点,定位精度达 10 米以内;同时,平台结合管网材质、使用年限与历史故障数据,预测高风险管段,生成预防性维修计划;
执行端:平台将漏损点位置、维修方案推送至维修人员的移动端 APP,维修完成后,传感器实时反馈管网压力恢复情况,平台自动核验维修效果。
该体系使深圳供水管网漏损率从 25% 降至 8% 以下,年节水超 1 亿立方米,维修效率提升 50%。
(三)防汛排水:从 “分散调度” 到 “全域协同”
极端降雨频发背景下,防汛排水的 “全域协同” 需求迫切,智能设备与平台的协同可实现 “雨情 - 水情 - 工情” 的联动调度。武汉市的防汛排水协同体系体现了这一优势:
雨情感知:全市 260 余个智能雨量站、气象雷达实时采集降雨数据,传输至平台;
水情监测:河道、湖泊的智能水位计,易涝点的积水深度传感器,排水管网的流量传感器,实时反馈水位与积水情况;
工情调度:平台结合降雨预测与水情数据,通过数字孪生模型模拟洪水演进与积水变化,自动生成泵站启停计划、调蓄设施调度方案(如提前排空雨水调蓄池)、管网闸门控制策略;
指令执行:平台远程控制 120 余座排水泵站的水泵运行、30 余座调蓄池的闸门开关,同时将积水预警信息推送至市民导航 APP 与道路电子屏。
在 2024 年一次强降雨中,该协同体系使武汉中心城区积水消退时间从 4 小时缩短至 1.5 小时,易涝点数量减少 60%,有效保障了城市交通与居民生活。
(四)水质保障:从 “末端检测” 到 “全流程管控”
水质安全是水务管理的核心目标,智能设备与平台的协同可实现 “水源 - 水厂 - 管网 - 用户” 全流程水质管控。绵阳市的水质保障协同体系颇具参考价值:
水源地监测:智能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测水库、河流取水口的浊度、氨氮、藻毒素等指标,数据异常时平台立即预警;
水厂处理监测:智能余氯仪、微生物快速检测仪监测出厂水水质,平台结合处理工艺数据,优化消毒参数;
管网水质监测:在管网节点与居民小区入口部署智能水质传感器,监测管网水余氯、浊度变化,平台分析余氯衰减规律,指导管网冲洗计划;
用户端反馈:通过平台接收用户水质投诉,结合周边传感器数据快速定位污染源头(如管网漏损导致的二次污染)。
该体系使绵阳饮用水水质达标率稳定在 99.8% 以上,用户水质投诉量下降 70%。
三、协同应用的实现路径:从 “技术整合” 到 “机制保障”
智能设备与智慧水务平台的协同,并非简单的 “设备联网 + 平台接收数据”,而是需要通过技术整合、标准统一、机制创新,构建 “数据流畅通、指令精准、运维高效” 的协同体系。
(一)技术整合:打破 “协议壁垒”,实现 “互联互通”
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智能设备,往往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如 Modbus、LoRa、NB-IoT、MQTT),这是协同应用的首要障碍。解决这一问题需从两方面入手:
协议转换:在智慧水务平台中部署协议转换网关,将智能设备的异构数据(如传感器的模拟信号、智能泵的数字信号)转换为平台可识别的统一格式。例如,某城市水务平台通过部署边缘网关,实现 Modbus 协议的智能仪表、LoRa 协议的管网传感器、NB-IoT 协议的智能水表数据的统一接入,数据接入效率提升 80%;
标准化选型:在设备采购阶段,明确要求智能设备支持行业通用协议(如 MQTT 协议),避免因协议不兼容导致的协同困难。例如,济南凤凰路水厂在采购智能加药设备时,要求设备必须支持 MQTT 协议,确保与平台的无缝对接。
(二)数据流转:构建 “采集 - 传输 - 分析 - 反馈” 的完整闭环
协同应用的核心是数据的 “双向流动”—— 智能设备向平台传输监测数据,平台向智能设备发送控制指令。这一闭环的实现需分三步:
数据采集与传输:智能设备通过有线(以太网)或无线(4G/5G、LoRa)方式,将实时数据传输至平台,传输频率根据场景需求设定(如水质数据 5 分钟 / 次、压力数据 1 分钟 / 次、防汛数据 30 秒 / 次),同时采用加密传输(如 SSL/TLS 协议)确保数据安全;
数据分析与决策:平台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包括实时监控(如设备运行状态、水质指标)、趋势预测(如用水量高峰预测、洪水演进预测)、异常预警(如漏损预警、水质超标预警)、优化建议(如加药参数调整、泵站调度方案);
指令生成与执行:平台根据分析结果生成控制指令,发送至对应的智能设备,设备执行后将执行状态(如 “加药泵已调整至 XX 转速”“泵站已启动 3 台水泵”)反馈至平台,形成 “数据 - 决策 - 执行 - 反馈” 的闭环。
(三)机制保障:从 “技术支撑” 到 “管理落地”
协同应用的长期稳定运行,需配套完善的管理机制:
运维机制:建立智能设备与平台的联合运维制度,明确运维责任(如设备故障由设备厂商负责维修,平台数据异常由平台服务商负责排查),同时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如智能水质传感器每月校准 1 次)、对平台进行漏洞修复与功能升级;
数据安全机制:制定数据分级分类标准(如管网布局数据为敏感数据、水质监测数据为一般数据),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与访问权限管控(如仅管理员可查看管网敏感数据),定期开展数据安全审计,防范数据泄露与篡改;
人员培训机制:针对运维人员开展 “设备操作 + 平台使用” 的综合培训,确保人员既能熟练操作智能设备,又能通过平台分析数据、下发指令。例如,深圳水务每季度组织培训,考核通过后方可上岗,使运维人员的协同操作能力提升 90%。
四、协同应用的挑战与优化方向
尽管智能设备与智慧水务平台的协同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规模化应用中仍面临三大挑战:
(一)挑战:从 “技术适配” 到 “成本控制”
老旧设备兼容难题:部分水厂、管网仍在使用非智能老旧设备(如机械水表、手动阀门),这些设备无法与平台协同,需进行改造或更换,成本较高;
数据量激增压力:大规模智能设备接入后,平台需处理海量数据(如某城市水务平台日均处理数据超 1000 万条),这对平台的存储能力、计算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协同稳定性风险:极端环境(如暴雨导致的网络中断、高温导致的设备故障)可能导致数据传输中断或指令执行失败,影响协同效果。
(二)优化方向:从 “技术升级” 到 “模式创新”
老旧设备改造:采用 “加装传感器 + 边缘计算” 的低成本改造方案,为非智能设备赋予 “智能属性”。例如,为手动阀门加装位置传感器,实时监测阀门开关状态;为机械水表加装脉冲传感器,实现用水量的自动采集,改造成本比更换智能设备降低 60%;
平台能力升级:引入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提升平台的存储与计算能力。例如,某城市水务平台采用阿里云服务器,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与弹性计算,应对数据量激增压力;同时引入 AI 算法(如 LSTM 神经网络),提升数据预测与决策的准确性(如用水量预测准确率从 85% 提升至 95%);
冗余设计:在关键环节部署备用设备与通信链路,如为重要管网传感器配备备用电池、为平台数据传输提供 4G/5G 与以太网双链路,确保极端环境下的协同稳定性。
五、结语
智能设备与智慧水务平台的协同,是智慧水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济南凤凰路水厂的精准加药,到深圳水务的管网漏损管控,再到武汉的防汛协同调度,二者的协同应用已证明:脱离平台的智能设备,仅是 “孤立的监测工具”;缺乏设备的智慧平台,仅是 “空有算法的模型”。唯有通过技术整合打破协议壁垒,通过数据流转构建闭环,通过机制创新保障运维,才能实现 “1+1>2” 的协同效应。
未来,随着物联网、AI、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智能设备与智慧水务平台的协同将向更深层次演进:智能设备将具备更强的 “自主决策” 能力(如边缘计算节点的本地分析与快速响应),智慧平台将实现更精准的 “全域仿真”(如数字孪生模型的实时推演)。这种深度协同,将推动水务管理从 “精准化” 迈向 “智能化”,为建设 “节水优先、安全可靠、智慧高效” 的现代水务体系提供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