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务平台如何支撑黑臭水体治理-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9-20 | 7 次浏览 | 分享到:
黑臭水体治理需解决精准溯源、动态监测、系统调度、长效评估四大需求,传统模式难以满足。智慧水务平台依托 “感知 - 传输 - 平台 - 应用” 架构,通过全要素监测(水质、污染源、水文生态)构建水体 “动态体征图谱”,借助数据关联与模型模拟实现污染精准溯源,联动多部门进行控源截污、生态补水等智能调度,并通过多维度评估建立治理闭环。苏州某河道经平台治理后黑臭消除,武汉某湖泊水质稳定 Ⅳ 类。目前面临数据质量、模型精度、部门协同问题,未来将通过技术迭代、管理优化与机制完善,融合数字孪生、AI 大模型,成为黑臭水体治理的 “超级大脑”。

黑臭水体是城市水环境治理的 “顽疾”,其成因复杂(涉及生活污水直排、工业污染、生态流量不足等),治理需 “精准诊断、系统施策”。传统治理模式依赖人工监测、经验决策,存在数据滞后、污染溯源难、措施针对性弱等问题,导致治理效果反复。智慧水务平台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 “监测 - 分析 - 决策 - 执行 - 评估” 的闭环治理体系,为黑臭水体治理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支撑,成为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技术载体。本文将从治理需求出发,解析智慧水务平台的核心支撑作用、应用场景、实践案例及优化方向,全面揭示其在黑臭水体治理中的价值。


一、黑臭水体治理的核心需求:为何需要智慧水务平台支撑

黑臭水体治理并非单一 “控源截污” 工程,而是涉及 “污染溯源、过程管控、生态修复、长效运维” 的系统工作,传统模式难以满足四大核心需求,为智慧水务平台提供了应用空间。


一是精准溯源需求:黑臭水体污染来源多样(点源如排污口、面源如雨水径流、内源如底泥释放),传统人工排查效率低、覆盖范围有限,难以快速锁定核心污染源(如隐蔽的雨污混接排口、非法偷排点),导致治理 “治标不治本”。

二是动态监测需求:黑臭水体的水质(如溶解氧、氨氮、COD)、水文(水位、流速)、生态(水生植物覆盖率)指标随季节、降雨、人类活动动态变化,传统定点、定期监测无法实时掌握水体状态,易错过污染应急处置时机。

三是系统调度需求:治理措施需多部门协同(如水务部门控源截污、环保部门监管排污、城管部门清淤保洁),传统 “各自为政” 的管理模式缺乏数据共享与统一调度,导致措施衔接不畅(如截污管网未及时疏通,污水仍直排入河)。

四是长效评估需求:黑臭水体治理易出现 “治理 - 反弹 - 再治理” 的恶性循环,传统评估依赖阶段性水质检测,无法长期跟踪治理效果、分析反弹原因,难以建立长效运维机制。


智慧水务平台通过技术整合,恰好能解决上述痛点,成为黑臭水体治理的 “智慧中枢”。


二、智慧水务平台的核心支撑作用:从 “数据驱动” 到 “精准治理”

智慧水务平台通过 “感知层 - 传输层 - 平台层 - 应用层” 的架构,在黑臭水体治理中发挥 “监测感知、污染溯源、智能调度、效果评估” 四大核心作用,实现治理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级。


(一)全要素监测感知:构建水体 “动态体征图谱”

黑臭水体治理的前提是 “摸清家底”,智慧水务平台通过全域部署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水体及周边环境的关键指标,形成动态、全面的 “水体体征图谱”。


在水质监测方面,平台整合三类监测手段:一是 “固定监测站”,在水体沿岸、入河排污口布设自动水质监测站,实时监测溶解氧(黑臭水体核心指标,低于 2mg/L 易发黑臭)、氨氮、COD、透明度等指标,数据每 15-30 分钟更新一次;二是 “移动监测设备”,如搭载水质传感器的无人船、无人机,可对水体进行网格化巡检,覆盖固定站未达区域(如河道支流、浅滩),尤其适合雨后水质突变的应急监测;三是 “生物监测辅助”,通过视频监控识别水体中藻类、鱼类生存状态(如鱼类浮头、藻类大量繁殖可间接反映水质恶化),补充理化指标监测的不足。


在污染源监测方面,平台延伸监测范围至 “水体 - 管网 - 污染源” 全链条:在排水管网关键节点(如小区出户管、市政干管)安装流量传感器、水质传感器,监测管网是否存在污水混接、溢流;在工业企业、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安装在线监测仪,实时监控污染物排放浓度,超标时自动报警;在雨水径流区域(如道路、停车场)布设雨量计与径流采样器,分析降雨带来的面源污染负荷。


在水文与生态监测方面,平台通过水位传感器、流速仪监测水体水文状态(如水位过低导致水流停滞,易加剧黑臭),通过植被覆盖度监测仪、水下摄像头跟踪水生植物(如芦苇、沉水植物)生长情况与底泥淤积厚度,为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


(二)智能化污染溯源:快速锁定 “黑臭源头”

污染溯源是黑臭水体治理的关键环节,智慧水务平台通过数据关联分析与模型模拟,实现从 “被动排查” 到 “主动溯源” 的转变,大幅提升溯源效率与准确性。


针对点源污染(如入河排污口、管网泄漏),平台采用 “数据比对 + 空间分析” 技术:将入河排污口的水质数据与周边污染源(如污水处理厂出水、工业企业排污)的监测数据比对,若排污口氨氮浓度与某企业排放数据高度吻合,可初步锁定该企业为嫌疑源;同时,结合管网 GIS 地图与 CCTV 检测数据,分析排污口对应的上游管网走向,排查是否存在管网破损导致污水直排(如老旧管网泄漏污染地下水,再渗入河道)。例如,某城市通过平台分析,发现某河道入河排污口 COD 异常升高,经比对周边企业数据与管网地图,锁定一家偷排废水的食品加工厂,3 天内完成整改,水体水质显著改善。


针对面源污染(如雨水径流、农业污染),平台通过 “降雨 - 径流 - 水质” 关联分析:结合雨量计数据与雨后水体水质变化,计算不同区域(如商业区、住宅区、农田)的面源污染贡献量(如商业区雨水径流 COD 浓度通常高于住宅区);同时,利用遥感技术识别水体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如裸地面积过大易产生泥沙入河),辅助判断面源污染重点区域。


针对内源污染(如底泥释放、水生生物腐烂),平台通过 “底泥监测 + 水质模拟” 评估:结合底泥采样数据(如底泥中有机质含量、重金属浓度)与水质模型,模拟底泥污染物释放速率(如温度升高时,底泥厌氧分解加速,易释放氨氮、硫化氢),判断内源污染对黑臭的贡献比例,为底泥清淤提供决策依据(如仅当内源贡献占比超过 30% 时,建议实施清淤)。


(三)多部门智能调度:实现治理 “协同联动”

黑臭水体治理涉及多部门、多措施,智慧水务平台打破 “数据孤岛”,建立统一调度中心,实现措施的协同优化与高效执行。


在控源截污调度方面,平台联动水务、环保、城管部门:若管网监测发现某区域污水溢流,平台自动分析溢流原因(如管网堵塞、降雨量过大),若为堵塞则生成工单派至城管部门清淤队伍,若为雨量过大则调度周边调蓄池提前腾空,接收溢流污水;若工业企业排污口超标,平台同步推送预警至环保部门执法人员,联动关闭企业排污阀,避免污染扩大。


在生态补水调度方面,平台结合水文数据与水质数据,智能制定补水方案:当监测到河道水位过低、溶解氧不足时,平台分析周边可利用水源(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水库水),计算需补水量与补水时长,联动水利部门开启补水闸门,确保补水后水体流速维持在 0.1-0.3m/s(避免水流停滞),同时避免过量补水导致管网溢流。例如,某城市通过平台调度,在枯水期利用再生水为河道补水,使溶解氧从 1.5mg/L 提升至 3mg/L,黑臭现象明显缓解。


在应急处置调度方面,平台具备 “快速响应” 能力:当监测到水体水质突然恶化(如氨氮骤升、溶解氧骤降),平台自动触发应急流程,推送预警至应急小组,调度无人船进行现场采样确认,同时联动周边截污设施关闭相关排污口,投放应急药剂(如增氧剂),缩短应急处置时间。某城市暴雨后,平台监测到河道溶解氧骤降至 0.8mg/L,1 小时内完成应急调度,避免水体发黑发臭。


(四)长效化效果评估:建立治理 “闭环管理”

黑臭水体治理需避免 “一阵风”,智慧水务平台通过长期数据跟踪与多维度评估,建立 “治理 - 评估 - 优化” 的闭环机制,保障治理效果长效稳定。


在水质改善评估方面,平台自动生成 “黑臭消除率”“水质达标率” 等核心指标:对比治理前后(如控源截污工程实施前后)的水质数据,分析溶解氧、氨氮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判断黑臭是否消除(如溶解氧连续 3 个月高于 2mg/L、氨氮低于 8mg/L,可判定黑臭消除);同时,分析水质反弹风险(如雨季过后水质是否再次恶化),为后续措施调整提供依据。


在治理措施效能评估方面,平台对单项措施(如管网改造、底泥清淤、生态浮岛建设)进行效果量化:例如,通过对比管网改造前后的溢流次数、入河污染物量,计算改造工程的 “污染削减率”;通过监测生态浮岛周边水质,分析其对氨氮、COD 的去除效率,评估是否达到设计目标(通常生态浮岛对氨氮去除率可达 20%-40%)。


在长效运维评估方面,平台建立 “水体健康指数”,整合水质、水文、生态指标(如溶解氧达标率、水生植物覆盖率、底泥污染程度),定期生成评估报告,若指数低于阈值,自动提醒运维人员采取措施(如补充水生植物、清理水面垃圾),避免水体返黑返臭。


三、实践案例:智慧水务平台在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应用成效

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将智慧水务平台应用于黑臭水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以下两个案例可直观体现其价值。


案例一:苏州某黑臭河道治理 ——“监测 - 溯源 - 调度” 一体化

苏州某河道因周边小区雨污混接、工业废水偷排,长期处于黑臭状态,2022 年引入智慧水务平台后,治理成效显著:


监测层面:布设 3 个固定水质监测站、2 艘监测无人船,实时采集溶解氧、氨氮等指标,同时在周边 12 个小区管网出口安装水质传感器;

溯源层面:平台通过比对管网水质数据与河道水质数据,发现 8 处雨污混接点、2 家偷排废水的小型加工厂,3 天内完成点位定位;

调度层面:平台联动水务部门完成混接点改造,环保部门查处偷排企业,同时调度污水处理厂增加再生水补水量(从 5000m³/ 天增至 8000m³/ 天)。


理 6 个月后,河道溶解氧从 1.2mg/L 提升至 3.5mg/L,氨氮从 12mg/L 降至 4mg/L,黑臭现象完全消除,周边居民满意度提升至 92%。


案例二:武汉某湖泊治理 ——“生态修复 + 智慧运维” 长效管理

武汉某湖泊因底泥淤积、周边农业面源污染,2021 年启动治理,智慧水务平台重点支撑长效运维:


生态监测:平台通过水下摄像头、植被监测仪,实时跟踪湖泊内沉水植物(如苦草)生长情况,当监测到植物覆盖率低于 30%(生态修复目标为 40%)时,自动提醒补种;

面源管控:结合雨量计与水质数据,分析周边农田降雨径流的污染负荷,推送建议至农业部门,指导农户减少化肥使用量;

底泥评估:每季度通过平台模型模拟底泥污染物释放速率,当释放量超过阈值时,安排清淤作业(2022 年清淤 1.2 万 m³)。


截至 2024 年,湖泊水质稳定保持在 Ⅳ 类,未出现返黑返臭现象,成为周边居民休闲的 “生态湖”。


四、现存挑战与优化方向:让智慧水务平台更好支撑治理

尽管智慧水务平台成效显著,但在应用中仍面临 “数据质量不高、模型精度不足、部门协同不畅” 等挑战,需从技术、管理、机制三方面优化。


(一)技术优化:提升数据质量与模型精度

数据质量是平台运行的基础,需解决 “传感器故障、数据干扰” 问题:一是研发适应复杂水体环境的传感器(如抗高浊度、抗腐蚀的水质传感器),降低故障发生率;二是建立 “数据清洗算法”,自动识别并剔除异常数据(如暴雨导致传感器短时间失灵产生的错误值),提升数据准确性。

模型精度直接影响溯源与调度效果,需加强 “模型校准与本地化”:针对不同类型黑臭水体(如河道、湖泊、沟渠),结合历史监测数据与实地调研,优化水质模型、水力模型参数(如污染物降解系数、水流扩散系数),避免 “一套模型用到底”,提升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吻合度。


(二)管理优化:打破部门数据壁垒

目前部分城市存在 “水务部门有水质数据、城管部门有管网数据、环保部门有排污数据,但互不共享” 的问题,需建立 “统一数据标准 + 跨部门共享机制”:一是由政府牵头制定黑臭水体治理数据规范,明确数据格式、更新频率、共享范围;二是搭建 “市级统一智慧水务平台”,强制要求相关部门数据接入,实现 “一次采集、多方共用”,避免重复建设与数据孤岛。


(三)机制优化:建立长效运维与考核机制

平台运行需长期投入,需避免 “重建设、轻运维”:一是将平台运维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组建专业运维团队(涵盖技术人员、监测人员),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二是建立 “考核机制”,将平台监测的水质改善率、溯源及时率等指标,纳入相关部门绩效考核,推动部门主动使用平台、落实治理措施。


结语

智慧水务平台不仅是黑臭水体治理的 “技术工具”,更是推动治理模式从 “经验驱动” 向 “数据驱动” 转变的核心载体。通过全要素监测、智能化溯源、协同化调度、长效化评估,平台为黑臭水体治理提供了 “精准诊断、系统施策” 的解决方案,有效破解了传统治理的痛点。

随着技术迭代与机制完善,未来智慧水务平台将进一步融合 “数字孪生”(构建水体虚拟模型,模拟不同治理方案效果)、“AI 大模型”(自动生成治理建议)等技术,成为黑臭水体治理的 “超级大脑”。相信在平台支撑下,更多城市将实现 “水清、岸绿、景美” 的水环境目标,为居民打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