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排水水质检测水样预处理,避免设备损坏与数据失真的方法-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8-30 | 14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市政排水水质检测中,水样预处理是连接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的关键环节。市政排水管网污水含大量泥沙、漂浮杂物等,若检测前未有效预处理,会带来双重危害:一方面,固体杂质易堵塞检测设备管路、进样口,磨损传感器,造成设备硬件损坏,增加运维成本与停机时间;另一方面,会通过吸附干扰、浊度干扰、体积替代等导致 COD、氨氮等核心指标检测数据失真,影响污染评估准确性。
规范的水样预处理需遵循 “去除杂质、保留目标污染物、减少干扰” 原则,分采样现场与实验室两阶段:采样现场通过粗大漂浮物人工筛选、按需调节 pH 值、规范清洗保存采样容器,初步处理水样;实验室根据检测项目精度要求,采用不同孔径滤膜过滤去除悬浮颗粒,结合离心分离去除胶体物质,按需进行干扰物质消解与掩蔽。同时,预处理后需通过空白对照、平行样检测、加标回收率试验进行质量控制。此外,针对工业区、雨季合流制溢流、高盐度等不同场景,需调整预处理方案适配复杂工况。未来,自动化预处理设备有望进一步提升预处理效率与标准化程度,保障水质检测数据可靠性,为市政排水治理与管网运维提供支撑。

在市政排水水质检测中,水样预处理是衔接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的关键环节。市政排水管网内的污水因携带大量泥沙、枯枝、塑料碎屑等悬浮与漂浮杂物,若直接进入检测设备,不仅会造成管路堵塞、传感器磨损等硬件损坏,还会干扰污染物浓度的准确测定,导致 COD、氨氮、总磷等核心指标数据失真。因此,深入分析未预处理水样对检测的危害,明确规范的预处理流程,是保障市政排水水质检测结果可靠性的核心前提。


一、未预处理水样对水质检测的双重危害:设备损坏与数据失真

市政排水管网污水中的泥沙(粒径多为 0.005-2mm)、漂浮杂物(如纤维、塑料颗粒、食物残渣)及胶体物质,会从 “物理损坏” 与 “化学干扰” 两个维度影响水质检测,具体危害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物理堵塞与设备硬件损坏

水质检测设备(如 COD 消解仪、离子色谱仪、分光光度计)的管路、进样口及传感器多为精密结构,未预处理水样中的固体杂质易引发堵塞与磨损,直接导致设备故障:


管路与进样口堵塞:检测设备的进样管路内径通常仅 1-3mm,水样中的泥沙颗粒(尤其是粒径 > 0.1mm 的粗砂)会在管路内沉积,形成 “泥沙淤积层”,导致进样流速下降甚至断流。某实验室数据显示,未过滤的管网水样连续进样 5 次后,COD 消解仪的进样管路堵塞率达 60%,需拆解管路进行超声波清洗,单次维修耗时 2 小时,影响检测效率;若水样中含有长纤维(如头发、植物纤维),还会缠绕在进样阀阀芯上,导致阀芯卡顿,无法正常切换流路,严重时需更换阀芯(成本约 500 元 / 个)。


传感器磨损与精度衰减:部分检测设备(如浊度仪、溶解氧仪)依赖光学或电极传感器,固体杂质会直接磨损传感器表面。例如,溶解氧仪的覆膜电极若长期接触含沙水样,泥沙颗粒会刮擦电极覆膜,导致覆膜破损,使电解液泄漏,电极响应时间从正常的 30 秒延长至 5 分钟,测量误差扩大至 ±0.5mg/L(远超标准要求的 ±0.1mg/L);浊度仪的光学透镜若附着泥沙,会遮挡光路,导致浊度检测值虚高(如实际浊度 50NTU,检测值达 120NTU),需频繁停机擦拭透镜,增加运维工作量。


设备内部污染:未预处理水样中的漂浮杂物(如塑料碎屑、食物残渣)若进入检测设备的反应池或消解管,会在高温消解过程中碳化,形成顽固污渍附着在容器内壁。例如,COD 检测中若水样含未过滤的食物残渣,在 165℃消解时会碳化变黑,附着在消解管内壁,后续检测时会吸附部分重铬酸钾试剂,导致 COD 检测值偏低(如实际值 400mg/L,检测值仅 320mg/L),且需用硝酸浸泡 24 小时才能清除污渍,影响检测容器的重复使用。


(二)数据失真与检测结果偏差

未预处理水样中的固体杂质不仅会损坏设备,还会通过 “吸附干扰”“浊度干扰”“体积替代” 等方式,导致污染物浓度检测结果偏离真实值,具体表现为:


吸附干扰导致的浓度偏低:水样中的泥沙颗粒(尤其是黏土矿物)与胶体物质具有强吸附性,会吸附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如 COD 的主要成分)、重金属离子(如铅、镉)及营养盐(如总磷、氨氮)。实验表明,未过滤的管网水样中,泥沙对 COD 的吸附率可达 15%-25%,若水样 COD 实际浓度为 300mg/L,吸附后检测值仅为 225-255mg/L,偏差超过 15%;对总磷的吸附率更高(20%-30%),会导致总磷检测值低于真实值,误判水体富营养化风险。


浊度干扰引发的光学检测误差: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等设备依赖 “光吸收度 - 浓度” 的线性关系计算污染物浓度,未预处理水样的高浊度会产生 “背景光吸收”,干扰检测信号。例如,氨氮检测中,若水样浊度达 80NTU(未过滤的管网水样浊度常为 50-150NTU),会导致纳氏试剂显色后吸光度虚高,氨氮检测值从实际的 20mg/L 升至 35mg/L,偏差达 75%;若浊度波动大(如同一批次水样浊度从 60NTU 升至 120NTU),还会导致检测数据重复性差(相对标准偏差 > 10%),不符合实验室质量控制要求。


体积替代导致的浓度误算:水样中的悬浮固体(SS)会占据一定体积,若未去除直接检测,会导致 “实际水样体积” 小于 “采样体积”,进而使污染物浓度计算偏差。例如,采集 100mL 含 20% 悬浮固体的水样(实际水样体积仅 80mL),若检测出 COD 总量为 32mg,则实际浓度为 32mg/80mL=400mg/L,而按 100mL 体积计算会得出 320mg/L 的错误结果,低估污染程度。


二、市政排水水样的规范预处理流程:从采样到分析的全环节控制

市政排水水样的预处理需遵循 “去除杂质、保留目标污染物、减少干扰” 的原则,结合污水中杂质的类型(悬浮颗粒、漂浮杂物、胶体),分 “采样现场预处理” 与 “实验室预处理” 两个阶段,通过过滤、沉淀、离心、消解等步骤,实现水样的净化与标准化,具体流程如下。


(一)采样现场预处理:初步去除粗大杂质与调节水样状态

采样现场需先对水样进行初步处理,避免杂质在运输过程中沉积或变质,为实验室分析奠定基础,关键步骤包括:


粗大漂浮物人工筛选:使用孔径为 2-5mm 的尼龙筛网(筛网需提前用蒸馏水清洗并烘干),将采集的水样缓慢倒入筛网,手动拦截头发、纤维、塑料碎屑、枯枝等粗大漂浮物。筛选过程中需避免水样飞溅,若筛网堵塞,需用蒸馏水轻柔冲洗(冲洗液需回流水样中,避免目标污染物损失)。该步骤可去除约 80% 的肉眼可见杂质,防止其在运输容器内缠绕或堵塞实验室设备进样口。


pH 值调节(按需进行):市政排水水样的 pH 值通常为 6-9,但部分工业废水汇入区域 pH 值可能低于 4 或高于 12,会腐蚀检测设备的电极或影响后续化学反应(如 COD 检测需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因此,需用 pH 试纸或便携式 pH 计检测水样 pH 值,若 pH<2 或 pH>12,需用 1mol/L 的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调节至 6-8,调节过程中需缓慢滴加试剂并持续搅拌,避免局部 pH 骤变导致目标污染物(如氨氮)挥发损失。


采样容器清洗与水样保存:预处理后的水样需装入棕色聚乙烯瓶(COD、氨氮检测)或玻璃瓶(总磷、重金属检测),容器需提前用 10% 硝酸浸泡 24 小时,再用蒸馏水冲洗 3 次,确保无残留杂质。水样采集量需为检测所需量的 1.5-2 倍(如 COD 检测需 50mL,采集 100mL),并按检测项目添加固定剂:


COD 检测:每升水样加入 2mL 浓硫酸(ρ=1.84g/cm³),调节 pH<2,抑制微生物活动,防止有机污染物降解;

氨氮检测:每升水样加入 0.8mL 硫酸锌溶液(100g/L)与 0.2mL 氢氧化钠溶液(250g/L),使氨氮转化为氢氧化锌沉淀,低温(0-4℃)保存;

总磷检测:每升水样加入 1mL 浓硫酸,防止磷元素吸附在容器壁上。


水样需在 4℃以下冷藏运输,运输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避免杂质沉积或微生物繁殖。


(二)实验室预处理:精准去除悬浮颗粒与胶体物质

实验室需针对不同检测项目的需求,采用过滤、离心、消解等方法,进一步净化水样,去除细微悬浮颗粒与胶体,关键步骤包括:


悬浮颗粒过滤(核心步骤):根据检测项目的精度要求,选择不同孔径的滤膜或滤纸进行过滤,具体选择标准如下:


常规项目(COD、氨氮、总氮):使用孔径为 0.45μm 的混合纤维素酯滤膜(MF 膜),该滤膜可去除 99% 的悬浮颗粒(粒径 > 0.45μm)与胶体物质,且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率 <5%(远低于滤纸的 15%)。过滤时需使用真空抽滤装置(抽滤压力控制在 0.05-0.08MPa),将水样缓慢倒入滤膜上方的布氏漏斗,避免滤膜因压力骤升破裂;若水样浊度> 100NTU,需先通过中速定性滤纸(孔径 1-3μm)进行预过滤,再用 0.45μm 滤膜过滤,防止滤膜快速堵塞。


重金属检测(如铅、镉、铬):使用孔径为 0.22μm 的聚四氟乙烯(PTFE)滤膜,该滤膜耐酸耐碱,且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率 < 2%,可避免滤膜材质对检测结果的干扰。过滤前需用 10% 硝酸溶液冲洗滤膜 3 次,去除滤膜表面的金属杂质,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浊度与悬浮物(SS)检测:无需过滤,直接取均匀水样进行检测,但需在采样后 30 分钟内完成,避免悬浮颗粒沉积导致数据偏差。

过滤后的水样需立即转移至干净的容器中,标注滤膜孔径与过滤时间,避免长时间放置导致目标污染物变化。


胶体物质去除(离心分离法):若水样中含有大量胶体物质(如造纸废水、印染废水汇入区域,胶体含量可达 100-500mg/L),仅通过过滤难以完全去除,需结合离心分离:

将水样倒入离心管(体积 50mL),放入高速离心机,设置转速 3000-5000r/min,离心时间 5-10 分钟(根据胶体浓度调整,浓度越高离心时间越长);

离心后水样会分层,上层为澄清液,下层为胶体沉淀,用移液管缓慢吸取上层澄清液(避免吸入沉淀),再通过 0.45μm 滤膜过滤,即可去除 95% 以上的胶体物质。

该方法可有效减少胶体对光学检测的干扰,例如,某印染废水汇入的管网水样,经离心 + 过滤预处理后,浊度从 120NTU 降至 15NTU,氨氮检测偏差从 75% 降至 5% 以内。


干扰物质消解与掩蔽(按需进行):部分水样中含有氯离子、硫化物等干扰物质,会影响特定项目的检测(如 COD 检测中氯离子会与重铬酸钾反应,导致 COD 值虚高),需通过消解或掩蔽去除:

氯离子干扰去除:COD 检测中,若水样氯离子浓度 > 1000mg/L,需加入硫酸汞溶液(100g/L),硫酸汞与氯离子形成稳定的氯化汞络合物,掩蔽干扰。加入量需按 “硫酸汞:氯离子 = 10:1” 的比例计算(如氯离子浓度 2000mg/L,每 50mL 水样加入 2mL 硫酸汞溶液),确保完全掩蔽。


硫化物干扰去除:氨氮检测中,硫化物会与纳氏试剂反应生成黑色沉淀,干扰显色,需加入乙酸锌溶液(100g/L),使硫化物转化为硫化锌沉淀,再通过 0.45μm 滤膜过滤去除。

消解或掩蔽步骤需在过滤后进行,避免杂质影响试剂反应效率。


(三)预处理后的质量控制:确保水样有效性与数据可靠性

预处理完成后,需通过以下质量控制措施,验证水样是否符合检测要求,避免因预处理不当导致数据偏差:


空白对照试验:取同批次蒸馏水,按相同的预处理流程(过滤、加固定剂、消解)处理后,进行空白检测。若空白值超过标准限值(如 COD 空白值 > 5mg/L,氨氮空白值 > 0.05mg/L),说明预处理过程中存在污染(如滤膜残留、试剂杂质),需重新更换滤膜或试剂,重复预处理步骤。


平行样检测:将同一预处理后的水样分为 2 份,进行平行检测,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若 RSD>5%(常规项目)或 > 10%(重金属项目),说明预处理过程存在操作误差(如过滤不均匀、试剂添加量不准确),需重新预处理并检测。


加标回收率试验:向预处理后的水样中加入已知浓度的目标污染物标准溶液(如 COD 标准溶液 100mg/L),检测加标后的浓度,计算回收率(回收率 =(加标后浓度 - 加标前浓度)/ 加标浓度 ×100%)。常规项目的回收率需控制在 90%-110%,重金属项目需控制在 85%-115%,若回收率超出范围,需排查预处理步骤中是否存在目标污染物损失(如吸附、挥发)。


三、不同场景下的预处理方案调整:适配复杂排水工况

市政排水水样的杂质类型与浓度因场景而异(如工业区管网含大量重金属与胶体,居民区管网含较多生活残渣),需根据实际工况调整预处理方案,具体适配策略如下:


工业区管网水样:因含高浓度重金属、胶体及工业废渣(如电镀废水含铬渣、化工废水含树脂颗粒),需增加 “酸消解预处理” 步骤 —— 取过滤后的水样 100mL,加入 5mL 硝酸(1:1),在 105℃下加热消解 30 分钟,使固体废渣中的重金属溶出,再进行离心分离,确保重金属检测结果包含溶解态与颗粒态总量。


雨季合流制溢流水样:暴雨时水样含大量泥沙(浊度可达 200-500NTU)与枯枝落叶,需先通过孔径 5mm 的筛网去除粗大杂物,再用中速滤纸预过滤,最后用 0.45μm 滤膜过滤,过滤过程中需每过滤 50mL 水样更换一次滤膜,避免滤膜堵塞导致过滤效率下降。

高盐度水样(如沿海地区):氯离子浓度常超过 2000mg/L,COD 检测时需将硫酸汞加入量提高至 “硫酸汞:氯离子 = 15:1”,并在消解后加入硫酸银 - 硫酸溶液(10g/L),抑制氯离子对重铬酸钾的还原反应,确保 COD 检测精度。


四、结论

市政排水水样若未进行规范预处理,泥沙、漂浮杂物等杂质会导致检测设备堵塞损坏,同时通过吸附、浊度干扰等方式造成数据失真,影响污染评估的准确性。规范的预处理流程需从采样现场的粗大杂质筛选、pH 调节,到实验室的精准过滤、离心分离、干扰掩蔽,再到预处理后的空白对照、平行样检测,形成全环节控制。针对不同排水场景(工业区、雨季、高盐度区域),还需调整预处理方案,适配复杂工况。只有严格执行预处理流程,才能保障水质检测数据的可靠性,为市政排水污染治理、管网运维提供科学依据。未来,随着自动化预处理设备(如在线自动过滤 - 消解一体化装置)的发展,可进一步提升预处理效率与标准化程度,推动市政排水水质检测向 “高效化、精准化” 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