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极端强降雨频发导致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 ——2023 年某省会城市因暴雨引发的内涝,造成多条主干道交通瘫痪、地下车库被淹,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2024 年南方某地级市汛期内涝,导致部分居民区断水断电,居民出行安全受严重威胁。内涝灾害的突发性与破坏性,让 “提前预警” 成为防涝工作的核心需求。
传统内涝应对多依赖 “雨后处置”,缺乏提前预判能力,往往陷入 “涝后救灾” 的被动局面。而涝灾监测系统通过实时采集雨情、水情、路况等数据,结合智能算法分析内涝发展趋势,可实现内涝风险的提前预警,为防汛指挥、人员转移、交通疏导争取宝贵时间。那么,涝灾监测系统究竟如何实现提前预警?预警效果受哪些因素影响?又能在实际防涝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下文将从技术原理、核心能力、实际案例等维度展开分析,全面解答这一关键问题。
一、涝灾监测系统实现提前预警的核心原理:“数据采集 + 智能分析” 双轮驱动
涝灾监测系统并非单一设备,而是由 “硬件感知层、数据传输层、平台分析层、预警发布层” 构成的完整体系,其提前预警能力的实现,本质是通过全链条技术协同,将 “实时数据” 转化为 “风险预判”,核心逻辑可概括为 “数据采集 — 模型计算 — 风险分级 — 预警推送” 四步:
1. 硬件感知层:多维度采集预警基础数据
提前预警的前提是 “掌握实时动态”,涝灾监测系统通过布设多类型传感器,全面采集影响内涝的关键数据,为预警提供基础支撑:
雨情数据:在城市不同区域(如空旷场地、屋顶、公园)布设翻斗式雨量计或超声波雨量传感器,实时监测降雨量、降雨强度(单位时间内降雨量)与降雨时长。例如,当传感器监测到 1 小时降雨量达 50mm(达到暴雨标准)时,系统会将其判定为 “内涝高风险触发条件”,启动后续分析流程。
水情数据:在易涝点(如地下通道、低洼路段、排水管网检查井)布设液位传感器(如超声波液位计、投入式液位计),监测积水深度变化;在河道、水库、排水泵站等关键节点布设水位传感器,掌握水体水位与流量动态。例如,某低洼路段液位传感器监测到积水深度 10 分钟内上升 375px,系统会判断该区域内涝风险加剧,为预警提供数据支撑。
路况与地形数据:通过视频监控摄像头(带 AI 识别功能)实时捕捉路面积水范围、车辆通行状态,结合 GIS 地理信息系统(含城市地形高程数据、排水管网分布图),分析积水扩散路径与影响区域。例如,系统结合地形数据发现某路段坡度较小(坡度<2°),且周边排水管网管径仅 300mm,在暴雨天气下易出现排水不畅,可提前将其标记为 “高风险区域”。
这些传感器的布设密度与精度直接影响数据质量 —— 在城市核心区(如商业中心、交通枢纽),传感器布设间隔通常控制在 500-1000m,确保数据采集无盲区;在郊区或次要路段,间隔可放宽至 1-2km,平衡监测精度与成本。
2. 数据传输层:确保数据实时同步至分析平台
实时数据若无法及时传输,将失去预警价值。涝灾监测系统采用 “4G/5G+LoRa + 光纤” 多链路传输模式,确保数据快速、稳定上传:
对于易涝点液位传感器、雨量计等户外设备,优先采用 4G/5G 无线网络传输,数据上传频率可动态调整(常规天气 5 分钟 / 次,暴雨天气 1 分钟 / 次),确保关键时段数据不延迟;
对于地下通道、管廊等信号薄弱区域的设备,采用 LoRa 低功耗广域网传输,通过中继器放大信号,避免因信号中断导致数据丢失;
对于河道水位站、泵站控制系统等固定监测点,采用光纤专线传输,保障大数据量(如视频监控画面)的稳定传输。
以 2024 年南方某城市汛期为例,该城市涝灾监测系统在暴雨期间,通过多链路传输,实现 98% 以上的传感器数据实时上传,无因传输问题导致的预警延迟,为后续分析提供了连续、完整的数据支撑。
3. 平台分析层:智能模型计算内涝发展趋势
数据采集后,需通过智能算法将 “实时数据” 转化为 “预警信息”,这是提前预警的核心环节。涝灾监测系统的分析平台通常搭载两类核心模型:
降雨 - 积水关联模型:基于历史数据(如过去 5 年该城市不同降雨量下的内涝发生情况),建立 “降雨量 - 降雨强度 - 积水深度 - 积水时间” 的关联关系。例如,模型通过学习发现,当某区域 1 小时降雨量达 40mm、降雨强度持续 20 分钟以上时,该区域低洼路段将在 30 分钟后出现 250px 以上积水,系统可据此提前预判积水风险。
排水能力 - 内涝扩散模型:结合城市排水管网参数(管径、坡度、排水能力)、地形数据(高程、坡度),模拟不同降雨条件下的积水扩散速度与范围。例如,模型计算得出,当某片区排水管网最大排水能力为 50mm/h,而实际降雨量达 80mm/h 时,该片区将在 45 分钟后出现大面积积水,且积水会向周边 3 个居民区扩散,系统可据此划定预警区域与风险等级。
这些模型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通过持续学习更新优化 —— 每发生一次内涝事件,系统会将实际内涝情况与模型预测结果对比,修正模型参数,提升后续预警精度。例如,某城市 2023 年首次启用涝灾监测系统时,模型预警误差约 15%;经过 1 年数据积累与参数优化,2024 年预警误差降至 8% 以内,预警准确性显著提升。
4. 预警发布层:分级推送预警信息至相关主体
提前预警的最终目的是 “让相关人员及时采取行动”,涝灾监测系统根据内涝风险等级(通常分为蓝色预警:可能出现轻微积水;黄色预警:将出现明显积水,影响交通;橙色预警:将出现严重积水,威胁行人安全;红色预警:将出现极端积水,需紧急转移人员),通过多渠道推送预警信息:
向防汛指挥部门推送详细预警报告(含风险区域、预计积水时间、影响范围),助力制定调度方案(如启动泵站、打开应急排水口);
向交通管理部门推送路况预警信息,辅助实施交通管制(如封闭积水路段、引导车辆绕行);
向社区居民推送短信、APP 通知(如 “预计 30 分钟后您所在区域将出现积水,请避免外出,远离地下空间”),提醒居民做好防范措施;
通过道路电子显示屏、广播等发布预警信息,提示过往车辆与行人注意安全。
例如,2024 年某沿海城市遭遇台风引发的强降雨,涝灾监测系统提前 40 分钟发布橙色预警,防汛部门据此启动应急响应,组织 3 个易涝片区居民提前转移,封闭 8 条积水风险路段,最终该次降雨未造成人员伤亡,交通恢复时间较上次类似降雨缩短 60%。
二、涝灾监测系统提前预警的关键能力:从 “能预警” 到 “准预警”
并非所有涝灾监测系统都能实现有效提前预警,其预警效果取决于三大关键能力 —— 数据覆盖的全面性、模型预测的准确性、预警响应的及时性,这三大能力共同决定了预警的 “有效时长” 与 “实际价值”:
1. 数据覆盖全面性:避免 “信息盲区” 导致预警漏判
内涝的形成是 “雨情、水情、地形、排水能力” 共同作用的结果,若数据采集存在盲区,易导致预警偏差。例如,某城市仅监测降雨量与路面积水,未考虑河道水位 —— 当河道水位过高导致排水管网倒灌时,系统无法提前预判,最终出现 “降雨量未达预警阈值但内涝仍发生” 的情况。
具备优质预警能力的涝灾监测系统,会实现 “多维度数据全覆盖”:除常规的雨情、水情数据外,还会纳入排水管网流量数据(通过流量计监测管网实际排水效率)、土壤含水率数据(判断土壤吸水能力,若土壤已饱和,少量降雨也易引发内涝)、城市热岛效应数据(部分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局部降雨强度增加,需针对性监测)。例如,某省会城市的涝灾监测系统,将 2000 余个各类传感器数据整合分析,实现 “降雨 - 土壤 - 管网 - 河道” 全链条数据覆盖,2024 年汛期内涝预警漏判率降至 3% 以下。
2. 模型预测准确性:减少 “误判” 与 “迟判”
模型是预警的 “大脑”,若模型参数与实际情况不符,易出现 “误预警”(无涝却预警)或 “迟预警”(涝后才预警)。例如,某城市采用通用的降雨 - 积水模型,未考虑当地排水管网老化(实际排水能力仅为设计值的 60%),导致模型预测的积水时间比实际晚 20 分钟,错失最佳应对时机。
优质涝灾监测系统的模型会 “因地制宜” 优化:
结合当地历史内涝数据校准参数,如某城市通过分析过去 10 年 20 次内涝事件,发现当地老城区(管网建成超 30 年)的排水能力衰减系数为 0.5,将该参数纳入模型后,预警准确性提升 25%;
引入实时动态修正机制,例如当传感器监测到某路段实际积水速度比模型预测快 30% 时,系统会自动修正模型参数,调整后续预警时间,避免迟判;
考虑极端天气的不确定性,如针对短时强降雨(10 分钟降雨量达 30mm),模型会采用 “保守预测” 策略,适当提前预警时间,确保安全冗余。
3. 预警响应及时性:让预警信息 “用得上”
即使预警提前发布,若信息传递不及时、应对措施不到位,预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例如,某城市涝灾监测系统提前 30 分钟发布预警,但因信息未及时传递至社区物业,导致某小区地下车库排水泵未及时启动,最终仍出现积水淹车情况。
优质涝灾监测系统会构建 “闭环响应机制”:
明确预警信息传递流程,如橙色预警需在 5 分钟内传递至市、区、街道三级防汛部门,10 分钟内传递至社区、学校、医院等重点单位;
配套应急处置方案,如黄色预警启动 “交通疏导预案”,橙色预警启动 “人员转移预案”,红色预警启动 “应急救援预案”,确保预警与处置无缝衔接;
建立反馈机制,如社区接到预警后,需在 15 分钟内反馈 “人员转移进展”“排水设备启动情况”,防汛部门根据反馈调整调度方案。例如,2024 年某地级市汛期,涝灾监测系统发布黄色预警后,各部门按预案响应,30 分钟内完成 12 条路段交通管制,2 小时内完成 200 余名低洼区居民转移,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
三、实际案例:涝灾监测系统提前预警的成效与启示
从全国多地实践来看,涝灾监测系统已在提前预警内涝风险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城市结合自身特点优化系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预警模式,其成效与经验值得借鉴:
1. 一线城市案例:高密度监测 + 精准预警,保障核心区域安全
北京作为超大城市,核心区(如金融街、CBD)人口密集、交通流量大,内涝预警要求 “高精度、短时效”。该市涝灾监测系统在核心区每 500m 布设 1 个雨量计与液位传感器,共布设传感器 1200 余个,实现 “1 分钟级” 数据采集;分析平台搭载 “精细化内涝模拟模型”,可精确预测某一路段、某一地下通道的积水时间与深度。
2024 年 7 月,北京遭遇强降雨,涝灾监测系统提前 50 分钟向金融街区域发布黄色预警,提示 “30 分钟后该区域部分路段将出现 375px 以上积水”。防汛部门据此启动应急响应:关闭 3 个地下通道入口,安排 200 余名抢险人员在易涝点待命,疏导周边交通;金融街内企业提前通知员工错峰下班,避免人员滞留。最终该区域仅出现轻微积水,未影响核心业务运转,交通在降雨结束后 1 小时内恢复正常。
2. 二线城市案例:结合河道治理,提升流域性内涝预警能力
武汉因 “江河纵横、湖泊众多”,内涝多与河道水位上涨相关,单纯监测城市内部雨情、水情难以实现有效预警。该市涝灾监测系统将 “城市内部监测” 与 “流域河道监测” 结合,在长江、汉江武汉段布设 10 个水位站,在市内 20 条主要排水干渠布设流量传感器,构建 “流域 - 城市 - 小区” 三级监测网络。
2024 年 6 月,长江武汉段水位超警戒水位,涝灾监测系统通过分析 “长江水位 + 市内降雨量 + 排水干渠流量” 数据,提前 1.5 小时向武昌区、汉阳区发布橙色预警,提示 “因长江水位过高导致排水不畅,预计 1 小时后部分片区将出现 750px 以上积水,需紧急转移低洼区居民”。防汛部门迅速组织 10 支抢险队伍,启用 20 台移动排涝泵,转移居民 800 余人。此次预警有效避免了 “江水倒灌 + 内涝叠加” 的严重后果,受灾区域面积较 2020 年同期减少 40%。
3. 县城案例:低成本适配 + 简易预警,破解基层防涝难题
县城通常财政预算有限、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承担复杂涝灾监测系统的建设与运维成本。某县城结合自身特点,采用 “简易传感器 + 本地化模型” 的低成本方案:在 30 个易涝点布设简易液位传感器(单价仅为工业级传感器的 1/5),通过 LoRa 网络传输数据;分析平台采用 “降雨量 - 积水深度” 简易关联模型(基于当地 5 年历史数据建立),预警信息通过 “短信 + 微信群” 推送至乡镇干部与村(社区)负责人。
2024 年 5 月,该县城遭遇暴雨,涝灾监测系统提前 35 分钟向 downtown 区域发布黄色预警,乡镇干部接到预警后,组织人员在易涝路段设置警示标志,协助商铺转移物资,引导居民向高处疏散。此次预警虽未达到大城市的精准度,但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物资损失较上次内涝减少 60%,验证了低成本涝灾监测系统在基层防涝中的实用价值。
四、涝灾监测系统提前预警的优化方向:从 “能用” 到 “好用”
尽管涝灾监测系统已能实现提前预警,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待优化问题,如部分城市预警模型未考虑城市更新带来的地形变化(如新建小区改变地表径流)、部分偏远区域存在监测盲区、预警信息传递到普通民众的 “最后一公里” 仍有阻塞。未来需从三方面持续优化,提升预警能力:
1. 动态更新模型与数据,适应城市变化
城市建设(如道路拓宽、管网改造、新区开发)会改变内涝形成条件,涝灾监测系统需建立 “年度更新机制”:每年结合城市规划调整、管网检测结果、新发生内涝事件数据,更新模型参数与监测点位。例如,某城市 2024 年新建某新区,系统及时在新区布设 20 个传感器,修正模型中该区域的地表径流系数(从 0.3 调整为 0.6,反映新区硬化路面增多的情况),确保预警准确性。
2. 补齐监测盲区,实现 “全域覆盖”
针对郊区、乡镇等监测薄弱区域,可采用 “低成本传感器 + 移动监测” 结合的方式:在偏远易涝点布设太阳能供电的简易传感器,降低运维成本;在汛期派出搭载便携式监测设备的应急车辆,对盲区进行动态监测,补充固定传感器数据。例如,某地级市通过这种方式,2024 年将监测覆盖范围从城市建成区扩展至周边 5 个乡镇,盲区面积减少 70%。
3. 优化预警信息传递,打通 “最后一公里”
普通民众是内涝预警的直接受益者,需让预警信息 “触达每个人”:
与主流社交平台、地图 APP 合作,如当发布橙色预警时,地图 APP 自动提示用户 “前方路段预计 30 分钟后积水,建议绕行”;
在社区、学校、商场等场所布设预警广播与显示屏,确保不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如老人、儿童)也能获取预警信息;
开展预警信息科普宣传,如通过短视频、社区讲座,告知民众不同预警等级的应对措施(如蓝色预警需备好雨具,红色预警需立即转移至安全区域),提升民众预警响应能力。
结语:涝灾监测系统是内涝预警的 “有效工具”,但需持续优化完善
综上,涝灾监测系统完全能够实现内涝风险的提前预警 —— 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智能模型分析、分级预警推送,可提前 30 分钟至 1.5 小时发布预警信息,为防涝工作争取宝贵时间,从 “被动救灾” 转向 “主动防御”。从实际案例来看,无论是一线城市的精准预警,还是县城的简易预警,都证明了其在减少人员伤亡、降低经济损失中的重要作用。
但需注意,涝灾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并非 “一成不变”,其效果取决于技术迭代的速度、城市适配的深度与管理协同的力度。随着极端天气频发与城市规模扩张,内涝形成机制将更复杂(如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局部暴雨、地下空间开发增加内涝风险),这对系统的实时性、精准性提出更高要求。未来,涝灾监测系统需进一步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 —— 例如通过 AI 视频识别实时捕捉积水扩散动态,结合气象部门的短时降雨预报延长预警窗口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城市 “虚拟排水系统”,模拟不同降雨场景下的内涝演变,为预警提供更科学的决策支撑。
同时,系统的价值不仅在于 “技术本身”,更在于 “技术与管理的结合”。只有将预警信息与应急处置、民众科普深度联动,形成 “监测 - 预警 - 响应 - 反馈” 的完整闭环,才能真正发挥其防涝减灾作用。例如,通过常态化演练让社区工作人员熟悉预警响应流程,通过日常宣传让民众掌握预警信息解读方法,避免因 “不会用”“不重视” 导致预警失效。
可以说,涝灾监测系统是城市抵御内涝的 “智慧防线”,但它并非 “万能钥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持续完善。唯有以 “问题为导向”,根据城市特点定制方案,以 “需求为目标”,紧跟防涝工作实际需求,才能让这道 “防线” 更坚固、更可靠,为城市安全运行与民众生活保障筑牢根基,助力实现 “海绵城市” 建设目标,让城市在极端天气面前更具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