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系统如何推进雨污分流与海绵城市融合?-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1-12 | 4 次浏览 | 分享到:
城市排水系统面临 “污染 + 内涝” 双重困境,雨污分流与海绵城市融合是破解关键。二者分别解决 “污水去哪” 与 “雨水怎么用” 的核心问题,通过规划统筹、技术创新与管理协同,可实现排水系统从 “被动排涝” 到 “主动治水” 的转型。实践表明,融合建设能显著降低内涝发生率、提升雨水资源化利用率,推动城市水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智慧水务升级奠定基础。

一、融合之基:为何雨污分流与海绵城市必须 “同频共振”

城市排水系统是守护城市水生态的 “生命线”,而雨污分流与海绵城市理念,正是这条 “生命线” 升级的两大核心引擎。长期以来,我国多数城市采用 “雨污合流” 排水模式,雨水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共用一条管网,晴天时污水直排污染水体,雨天时管网超负荷导致内涝,形成 “污染 + 内涝” 的双重困境。海绵城市则以 “渗、滞、蓄、用、排” 为核心,强调对雨水的自然渗透与循环利用,二者看似侧重不同,实则目标高度契合 —— 雨污分流解决 “污水去哪” 的问题,海绵城市解决 “雨水怎么用” 的问题,只有将二者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城市排水系统从 “被动排涝” 到 “主动治水” 的质变。


数据显示,我国 2024 年城市内涝积水事件超 1200 起,其中 70% 与雨污合流管网溢流相关;同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中,45% 的反复污染源于合流制管网雨天污水混入。反观已推进融合建设的城市,如深圳光明区,通过雨污分流改造与海绵设施联动,内涝发生率下降 68%,雨水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 35%,黑臭水体消除率达 100%。这充分证明,城市排水系统唯有打破 “各自为战” 的壁垒,让雨污分流的 “管网骨架” 与海绵城市的 “生态肌理” 紧密结合,才能真正破解城市水危机。


二、融合之痛:城市排水系统推进二者协同的现实阻碍

尽管融合优势显著,但在实际推进中,城市排水系统仍面临多重难题。其一,规划脱节导致 “两张皮”。部分城市雨污分流改造仅聚焦管网铺设,未同步预留海绵设施用地,如某北方城市在老城区管网改造中,因未考虑透水铺装与雨水花园建设,改造后雨水仍直排管网,内涝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反之,一些海绵城市项目忽视管网配套,雨水渗透后污水管网却无法及时收纳处理,反而引发地下水体污染。


其二,技术适配存在 “断层带”。雨污分流管网多采用传统混凝土管道,而海绵设施需通过渗透井、植草沟等实现雨水下渗,二者在流量调控、水质净化衔接上缺乏统一标准。例如,雨水经海绵设施渗透后,若含少量污染物,可能通过地下孔隙渗入污水管网,影响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而暴雨时,海绵设施蓄满后溢出的雨水,若无法快速接入雨水管网,又会造成局部积水。此外,老旧城区管网改造中,“破路施工” 与海绵设施的 “生态铺装” 存在工期冲突,导致融合项目推进缓慢。


其三,管理协同存在 “壁垒”。雨污分流改造多由住建部门牵头,海绵城市建设则涉及水务、环保、园林等多个部门,部分城市因职责划分不清,出现 “管网建好无人管海绵”“海绵设施运维不管管网” 的现象。某东部城市曾出现雨水花园因缺乏定期清淤,堵塞后雨水无法渗透,反而加重管网负荷,而住建部门与园林部门相互推诿,导致问题长期未解决。同时,融合项目的资金投入较大,部分城市因财政压力,仅完成部分管网改造或海绵设施建设,难以形成 “全域融合” 的治理格局。


三、融合之道:城市排水系统实现二者协同的实践路径

1. 规划先行:构建 “全域统筹” 的融合蓝图

城市排水系统推进雨污分流与海绵城市融合,需以 “全域治水” 为核心,将二者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一方面,在新区建设中,推行 “规划 - 设计 - 建设” 三同步,如成都天府新区在编制排水规划时,明确雨污分流管网与海绵设施的空间布局,每平方公里预留不低于 15% 的海绵设施用地,同时采用 “管网 + 渗透井” 的组合模式,雨水经海绵设施渗透后,剩余雨水通过专用雨水管网排放,避免管网超负荷。另一方面,在老城区改造中,采用 “微更新” 模式,如上海静安区在旧区改造中,结合雨污分流管网铺设,同步在道路两侧建设植草沟、透水人行道,既减少破路施工面积,又实现雨水就地消纳,改造后区域内涝点减少 90%,管网溢流污染下降 75%。


此外,需建立 “降雨 - 排水 - 海绵” 的联动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区域的降雨强度、管网负荷,精准匹配海绵设施的规模与布局。例如,在降雨量大的低洼区域,增加雨水调蓄池与渗透井的数量;在商业区等人口密集区域,推广 “屋顶绿化 + 透水铺装 + 雨水管网” 的组合模式,实现雨水 “渗、蓄、排” 一体化。


2. 技术创新:破解 “适配衔接” 的融合难题

针对技术适配问题,需推动城市排水系统的技术升级。在管网建设方面,研发 “智慧分流井”,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雨水与污水流量,自动调节阀门,避免雨天污水混入雨水管网,同时将分流井与海绵设施联动,当海绵设施蓄满时,自动开启分流井的应急排水通道,确保雨水快速排出。如苏州工业园区在雨污分流改造中,安装 200 余套智慧分流井,实现雨水与污水的精准分流,同时与区域内的雨水花园、调蓄池联动,雨水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 40%。


在海绵设施与管网的衔接上,推广 “预处理 + 渗透” 技术,如在雨水进入海绵设施前,设置格栅与沉淀池,去除泥沙、垃圾等杂质,避免堵塞渗透通道;同时,在海绵设施下方铺设 “透水土工布 + 碎石层”,既增强雨水渗透效率,又防止污染物渗入地下水体。针对老旧城区改造中的工期冲突,采用 “非开挖施工” 技术,如用紫外光固化修复技术改造老旧污水管网,同时在道路表面铺设透水沥青,避免大规模破路,缩短工期 30% 以上。


3. 管理协同:建立 “多元联动” 的融合机制

打破部门壁垒是实现融合的关键。一方面,建立 “市级统筹、区级落实” 的管理机制,如杭州成立城市治水指挥部,由市政府牵头,统筹住建、水务、环保、园林等部门职责,明确雨污分流管网与海绵设施的运维责任,实行 “一张清单管到底”。同时,推行 “联合巡检” 制度,每月由多部门联合对管网与海绵设施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如雨水花园堵塞、管网破裂等,避免推诿扯皮。


另一方面,创新资金投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融合项目。如广州采用 “PPP 模式”,由社会资本负责雨污分流管网与海绵设施的建设与运维,政府通过绩效考核支付费用,考核指标包括内涝发生率、雨水资源化利用率、水质达标率等,既减轻财政压力,又提升项目运维效率。此外,加强公众参与,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居民保护雨污分流管网与海绵设施,如不向雨水井倾倒垃圾、不破坏透水铺装,形成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的融合治理氛围。


四、融合之效:城市排水系统迈向 “生态治水” 新未来

当城市排水系统实现雨污分流与海绵城市的深度融合,不仅能破解内涝与污染的双重困境,更能推动城市水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短期来看,融合项目可有效减少管网溢流污染,提升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如深圳盐田区通过融合改造,每年减少污水直排 120 万吨,收集利用雨水 30 万吨,节约自来水用量 15%。从长期来看,融合建设能修复城市水生态,如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推进融合项目后,区域内地下水水位回升 0.5-1 米,湖泊水质从劣 V 类提升至 Ⅲ 类,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


更重要的是,融合模式为城市排水系统的智慧化升级奠定基础。通过将雨污分流管网的流量数据、海绵设施的渗透数据接入智慧水务平台,可实现 “实时监测、精准调度、智能预警”,如北京通州区在智慧平台的支持下,能提前 2 小时预测管网负荷,及时调整海绵设施的运行状态,2024 年汛期成功应对 3 次强降雨,未出现大面积内涝。


结语

城市排水系统推进雨污分流与海绵城市融合,不是简单的 “1+1”,而是城市治水理念的深刻变革。从规划统筹到技术创新,从管理协同到公众参与,唯有打破壁垒、协同发力,才能让城市排水系统真正成为 “水弹性城市” 的核心支撑,实现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污水不直排、雨水可利用” 的治理目标,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 “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