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与水资源循环利用如何有机结合,实现 “治污” 与 “节水” 双赢?-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1-11 | 2 次浏览 | 分享到:
水环境治理与水资源循环利用存在深度协同逻辑,治理为循环利用提供优质水源,循环利用反向降低治理压力,二者结合可实现 “治污” 与 “节水” 双赢。核心路径包括城镇层面 “污水治理 - 再生水回用” 市政体系、工业层面 “废水资源化 - 清洁生产” 闭环、农业层面 “农业面源治理 - 灌溉回用” 协同。关键支撑技术涵盖深度污水处理技术(膜分离、高级氧化等)与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梯级供水、节水回用一体化等)。实践案例表明,该协同模式能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水环境质量,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

水环境治理聚焦 “减污降损”,水资源循环利用追求 “高效复用”,二者看似独立,实则存在深度协同的内在逻辑。在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将水环境治理过程与水资源循环利用环节有机衔接,既能通过治理提升水质、为循环利用提供优质水源,又能通过复用减少新鲜水资源消耗、降低治理负荷,最终实现 “治污” 与 “节水” 的双重目标。本文将详解二者有机结合的核心路径、关键技术与实践模式,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解决方案。


一、协同核心逻辑:水环境治理为基,循环利用为翼

水环境治理与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结合,本质是构建 “污染治理 - 水质提升 - 循环复用 - 减排降耗” 的闭环体系,其核心逻辑体现在两个维度:


(一)治理为循环利用提供前提保障

未经治理的污水直接排放会污染水体,而经处理达标后的再生水,可成为工业生产、城市绿化、生态补水等场景的替代水源。水环境治理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工艺,去除污水中的 COD、氨氮、悬浮物等污染物,将水质提升至循环利用标准,解决了 “复用水源不足” 的核心难题。例如,城镇污水处理厂将生活污水处理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 A 标准后,可直接用于城市绿化灌溉,既减少了污水排放对河道的污染,又替代了自来水消耗。


(二)循环利用反向降低治理压力

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了新鲜水开采量,同时降低了污水排放量,从源头减轻了水环境治理的负荷。工业企业通过 “生产废水处理 - 循环回用” 模式,可将水重复利用率提升至 80% 以上,大幅减少工业废水排放;城市通过再生水替代自来水用于道路清扫、景观用水,可降低市政污水产生量,减少污水处理厂运行压力。这种 “减排即减治” 的逻辑,让治理与复用形成良性互动。


二、有机结合的核心路径:全场景覆盖的协同模式

(一)城镇层面:构建 “污水治理 - 再生水回用” 市政体系

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与再生水管网同步建设:将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从一级 B 提升至一级 A 甚至地表水准 Ⅳ 类,同步铺设再生水输送管网,实现再生水 “就近回用”。例如,北京、深圳等城市已建成完善的再生水管网系统,处理后的污水被输送至工业园区、住宅小区、城市公园,用于工业冷却、居民冲厕、绿化灌溉等,再生水利用率已达 30% 以上。


雨污分流改造与雨水资源化协同:在推进雨污分流改造的同时,建设雨水调蓄池、渗透池等设施,将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过滤、消毒)后,用于城市绿化、道路清扫或补充景观水体。某南方城市通过雨污分流改造结合雨水资源化利用,每年可节约自来水 1200 万吨,减少河道污水汇入量 800 万吨。


黑臭水体治理与生态补水联动:在黑臭水体整治过程中,将处理后的再生水作为生态补水水源,通过定期补水改善水体流动状态,抑制黑臭现象反弹。同时,水体自净过程也能进一步净化水质,形成 “治理 - 补水 - 自净 - 再利用” 的循环。例如,苏州河治理过程中,通过再生水生态补水,河道水质从劣 Ⅴ 类提升至 Ⅳ 类,同时为周边绿化、景观提供了稳定水源。


(二)工业层面:打造 “废水资源化 - 清洁生产” 闭环

工业废水分级处理与梯级回用:工业企业根据生产工艺对水质的不同要求,将废水分级处理后梯级回用。高浓度工业废水经深度处理(如膜分离、高级氧化)后,用于冷却用水、工艺用水;低浓度废水经简单处理后,用于车间地面冲洗、绿化灌溉。某化工企业通过该模式,水重复利用率从 55% 提升至 85%,年节水 400 万吨,减少 COD 排放 300 吨。


工业园区 “集中治理 - 统一回用” 模式:在工业园区内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对园区内企业废水统一处理,处理达标后通过管网输送至各企业循环利用。同时,鼓励企业间水资源梯级共享,如将电力企业的冷却废水(水质较好)供给化工企业作为生产原料用水,实现 “一水多用”。某工业园区通过该模式,年减少新鲜水开采量 600 万吨,污水处理成本降低 20%。


水污染治理与节水技术融合:在采用污水处理技术的同时,配套节水工艺改造,从源头减少废水产生。例如,纺织企业采用无水染色技术减少染色废水产生,配套废水处理回用系统,实现 “节水 + 治污” 双重效益;钢铁企业采用干法除尘技术替代湿法除尘,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时将处理后的废水用于高炉冷却。


(三)农业层面:推进 “农业面源治理 - 灌溉回用” 协同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农田灌溉结合:通过建设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等设施,拦截农田径流中的化肥、农药残留,净化后的水体直接用于农田灌溉。生态沟渠既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河道的影响,又能收集雨水和地表径流,缓解农业灌溉缺水问题。某农业示范区通过该模式,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至 75%,周边河道氨氮浓度下降 35%。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循环农业联动:对畜禽养殖废水进行 “厌氧发酵 - 沼液处理”,处理后的沼液作为有机肥用于农田灌溉,实现 “废水 - 肥料 - 灌溉” 的循环。同时,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可用于发电或供暖,形成 “能源 - 肥料 - 水资源” 的综合利用体系。某养殖基地通过该模式,年处理养殖废水 1.2 万吨,节约化肥使用量 300 吨,灌溉用水自给率达 90%。


三、关键支撑技术:打通协同链路的核心工具

(一)深度污水处理技术:提升再生水水质

膜分离技术:超滤、反渗透等膜技术能高效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产出的再生水水质接近自来水,可满足工业生产、城市饮用等高端回用需求。某再生水厂采用 “超滤 + 反渗透” 工艺,处理后的再生水浊度≤0.1NTU,电导率≤100μS/cm,成功用于电子企业生产用水。

高级氧化技术:臭氧氧化、紫外催化氧化等技术能降解传统工艺难以去除的难降解有机物,提升污水可生化性,为后续循环利用提供保障。某化工园区采用 “臭氧氧化 + 生物炭” 工艺,处理后的工业废水 COD 去除率达 95% 以上,可直接回用于生产工艺。

生态处理技术: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等技术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净化作用,低成本处理低浓度污水,适合用于农业灌溉、生态补水等场景。该技术投资成本低、运维简便,适合在乡镇、农村地区推广。


二)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优化复用效率

梯级供水与智能调配技术:通过建设水资源智能调配系统,结合不同场景的用水需求,实现再生水、雨水、地表水的梯级供给与动态调度。例如,城市供水系统根据工业、市政、生态等不同用水场景的优先级,智能分配再生水资源,最大化复用效率。

节水与回用一体化技术:将节水器具、节水工艺与废水回用系统集成,从源头减少用水消耗,同时提升回用比例。例如,建筑行业采用节水型马桶、节水龙头,配套中水处理系统,将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冲厕、绿化,建筑节水率可达 40% 以上。

水质稳定技术:针对再生水回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腐蚀、结垢、微生物滋生等问题,采用水质稳定剂添加、紫外线消毒等技术,保障回用系统稳定运行。某工业园区通过添加缓蚀阻垢剂,解决了再生水用于工业冷却时的结垢问题,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


四、实践案例:协同模式的落地成效

某沿海城市面临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双重压力,通过水环境治理与水资源循环利用协同推进,实现了显著成效:

建设 3 座大型再生水厂,将城镇污水处理标准提升至一级 A,配套建设 150 公里再生水管网,再生水用于工业冷却、城市绿化、生态补水等,年回用总量达 1.2 亿吨,占城市用水总量的 25%;

推进工业园区集中治污,8 个重点工业园区全部建成集中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废水回用于企业生产,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从 60% 提升至 82%,年减少新鲜水开采量 8000 万吨;

整治黑臭水体 32 条,通过再生水生态补水改善水体水质,同时建设雨水调蓄设施 20 座,年收集雨水 2000 万吨用于灌溉和绿化;

最终实现年节水 1.02 亿吨,减少 COD 排放 1.5 万吨,河道水质达标率从 65% 提升至 92%,真正实现了 “治污” 与 “节水” 双赢。


五、结语:协同发展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

水环境治理与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机结合,打破了 “治污只管减排、节水只管降耗” 的孤立模式,构建了 “水资源 - 水环境 - 水生态” 协同发展的新格局。通过城镇、工业、农业全场景的协同模式,辅以先进的治理与回用技术,既能有效削减水污染负荷、改善水环境质量,又能大幅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


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企业、地方政府参与协同项目建设;加强技术创新,研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治理与回用技术;健全监管机制,确保再生水水质达标与安全回用。唯有持续推动二者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